20世纪20年代,国际形势发展有何特点 20世纪30年代与20年代相比,国际政治局势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这两次大战虽然都根源于帝国主义,但却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表现为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的直接厮杀,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表现形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国际关系,不仅在时间上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而且在内容上也明显体现出两战之间的过渡。20年代的欧洲国际关系,在相对稳定的凡尔赛体系下,酝酿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成为走向围绕以法西斯挑起的局部战争、世界大战而展开为特征的30年代国际关系的阶梯。

一、20年代的苏俄外交活动

苏俄的诞生,揭开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并存、互相对抗的历史序幕。20年代的苏俄外交,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为苏俄开创出生存和发展的国际条件。

对形势的判断是制定政策的基础。在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的新生苏维埃政权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上,苏俄领导人曾寄希望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列宁在1919年12月全俄苏维埃七大的报告中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至少要无产阶级在若干先进国家中取得胜利后,才能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①

经过三年的国内战争,苏俄打退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但预期的十月革命将引发先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局面也未出现。随着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转入低潮,布尔什维克党认识到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保持住革命的成果。由此,苏俄领导人在客观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国际形势的新认识。1920年11月,列宁指出:“经过三年残酷而激烈的战争……无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还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没有获得胜利,也没有遭到失败。②1921—l922年间,列宁多次阐述了这样的认识:“目前俄罗斯联邦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形成了一种均势,虽然极不可靠,极不稳定,但社会主义共和国毕竟能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生存下去了” ③。

帝国主义战争和武装干涉使苏俄的经济面临及其严峻的局面。苏俄为实现向和平建设过渡,需要一个和平和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的国际环境。争取同帝国主义国家建立正常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成为苏俄政府的头等外交任务。

然而,帝国主义国家在武装干涉失败后并未罢休,他们转而指望用经济手段改变苏维埃政权的性质。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声称:“我们没有能用武力恢复俄国。我相信,我们能通过贸易做到这一点并挽救它。” ④帝国主义国家策略的改变表明,他们虽然仍继续坚持敌视苏俄的立场,企图以贸易手段改变苏俄的社会性质,但已不能无视苏俄的存在。

列宁在深刻地洞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为苏俄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对外政策的任务及策略。列宁指出:“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虽然没有获得国际胜利,即对我们来说是唯一可靠的胜利,但是却给自己争得了能够同那些现在不得不与我们建立贸易关系的资本主义列强并存的条件。”列宁认为:“现在我们要谈的已经不只是喘息时机,而是比较长期地进行新建设的重要机会”,为此必须正确地估计帝国主义竞争的紧张局面,“必须不断地利用它们之间的争斗,使它们难于同我们作斗争”⑤,在防备突发武装斗争的同时,利用国际形势中“极不稳定的均势”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取较长时期和平,摆脱在国际上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政府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以贸易为突破口,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1921年,英国在经济危机打击下,为重新打开俄国市场并对苏俄政局施加影响,主张同苏俄进行经济贸易往来。3月,苏英双方签订了贸易协定,这意味着英国实际上承认了苏俄的存在,标志苏俄迈出了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交往的第一步。到年底,苏俄已同德、奥、意等14个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类似的贸易协定。

1921年10月6日,19个资本主义国家以苏俄出现饥荒为由,在布鲁塞尔召开“援助苏俄”会议,提出以苏俄偿还沙俄政府欠下的外债和发还苏俄政府没收的外国企业为条件,考虑给予苏俄救济和贷款。10月28日,苏俄政府向英、法、意、日、美五国政府发出照会,强调“任何民族都没有义务去偿付多少世纪以来束缚它的锁链的代价”,但建议在各大国承认苏俄、与苏俄缔结全面和约并向苏俄提供优惠贷款的情况下,就偿还战前沙皇政府所借外债问题“尽速召开国际会议”进行讨论⑥。

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的建议作出了反应。1922年1月6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戛纳会议上决定,召开欧洲国家经济会议,邀请苏俄和德国代表参加。会议决议宣称:一些国家不能强行规定另一些国家应当根据什么原则建立其所有制、经济生活和管理方式;每个国家有权力为自己选择它所喜欢的制度。决议规定:在外国资本对一国提供援助时受援国要保障外国资本不可侵犯并获得利润;承认本国历届政府过去或将来签订的或担保的一切债务和义务;承认对于没收或国家接管财产给外国利益所造成的一切损失有赔偿的义务。决议声称:只有苏维埃政府接受所有上述条件,协约国才予以承认。会议通过了给苏俄的邀请书,表示希望苏俄政府领袖列宁亲自出席预定的会议。戛纳会议表明,西方国家虽然顽固坚持被十月革命废除的经济特权,但不得不准备同苏俄进行交往。

苏俄政府从戛纳会议决议的矛盾中注意到帝国主义国家态度的变化,同意了邀请,并随即选出了列宁为团长的代表团准备参加会议。列宁最终未能参加会议,但他为代表团制定了细致周详的谈判原则、方针和具体策略。

l922年4月10日至5月19日,欧洲国家经济会议在热那亚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英、法、意、日、比、德、苏等29个国家和英国的5个自治领,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上,苏俄代表声明:苏俄坚持共产主义的原则,也承认旧的社会制度和成长中的新社会制度可以共处,代表这两种所有制的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于普遍的经济复兴是绝对必要的。苏俄出席会议的目的,是为在互惠、平等和完全无条件的承认的基础上与各国政府及工商业人士建立事务性联系。协约国方面表示,苏俄若接受偿还沙皇和临时政府所欠的184.96亿卢布的债务、归还没收的外国企业、放弃外贸国家垄断制、让外商自由贸易等条件,可贷款给苏俄2000万英镑。苏俄代表以提出反建议的形式驳斥了上述要求,并提出一项反要求:赔偿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给苏俄造成的总计约390.4479卢布的巨大损失。德国代表批评了战胜国的政策,认为各战胜国是在力图损害德国的利益和幸福来增进自己的利益和幸福。英国方面私下里表示,可以同意不归还外国人的财产,而以租借方式补偿。这个略带妥协的方案被法国否定。由于苏俄的主张遭到了英、法等国的反对,会议陷入僵局。

为了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反苏联盟,苏俄代表利用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向德国提出建立两国平等关系的建议。德国为了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和国际上的孤立处境,同意苏俄的建议。1922年4月16日,两国在热那亚近郊的拉巴洛签订了双边协定。拉巴洛条约规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的贸易、经济和法律关系享有最惠国待遇;两国互相放弃对战费、战争和非战争损失的赔款要求。拉巴洛条约是苏俄同西方国家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协定。它既冲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反苏阵线,也冲击了奴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有助于双方摆脱外交上的孤立状态。拉巴洛条约所采取的互相取消一切赔偿要求,恢复正常关系,密切经济联系的原则,为以后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开创了先例。

拉巴洛条约的签订对热那亚会议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但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在一系列问题上难以同苏俄达成协议。历时40天的热那亚会议在没有签订一个协定,毫无具体成果的情况下结束了。不久之后召开的海牙会议,依然没有消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苏俄的分歧,同样以毫无结果而告结束。

热那亚会议表现出资本主义国家既要遏制苏俄,又迫切希望同苏俄进行贸易往来的矛盾心理,其最终结局反映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深刻矛盾。尽管如此,热那亚会议作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同有社会主义苏俄参加商讨问题的国际会议,在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从军事冲突到和平共处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转折意义。l924年,英国和意大利在没有坚持首先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与苏俄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英、意的行动引起了连锁反应,至1925年,苏俄基本上实现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二、对凡尔赛体系的两次重大调整

凡尔赛体系作为帝国主义列强争斗妥协的产物,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种种矛盾。随着其自身矛盾发展导致该体系不稳定因素增长,出现了在德国赔款和欧洲安全保障两大问题上对该体系的局部调整。

德国赔款问题是巴黎和会未解决的战后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主要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法国为彻底削弱德国,补偿自己巨大的战争损失,恢复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希望最大限度地从德国榨取赔款,使德国一蹶不振。英国为保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和商品市场,主张不过分削弱德国。美国担心如果德国无力支付赔款,则英、法就有了不向美国偿还战债的理由,反对向德国索取高额赔款。在巴黎和会上,由于英、法的坚持,确定了德国偿付巨额赔款的原则。其后,三国都力图把德国赔款问题的主动权抓在自己的手中,使问题按自己的意愿去解决。

1921年4月,赔款委员会规定,德国的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合330亿美元。德国政府采取了“履行它,就是要证明它无法履行”的对策。1922年,德国政府以灾难性的通货膨胀为由,要求延期支付全部赔款。英国支持德国的要求,并提出了允许德国延期交付和将赔款总额减为500亿金马克的建议。由于法国强烈反对这一建议,英、法分歧加深,德、法矛盾激化。

l923年1月爆发的鲁尔危机,是法国谋求一战后欧洲霸权的一次尝试。鲁尔危机使法德双方面临政治经济危机。在英美的压力下,德国结束了“消极抵抗”,法国也被迫同意重新研究德国赔款问题。鲁尔危机的结局表明,法国无力单独承担维持和平、管辖欧洲的重任,打算凭借凡尔赛和约确立欧洲霸权的企图最终落空。

1924年9月1日,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所谓“道威斯计划”开始实行。该计划的主要精神是:首先稳定德国的金融,复兴德国经济,在此基础上索取德国经济能够承受的赔款。计划规定,由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8亿金马克的贷款,帮助德国稳定金融恢复经济,德国的财政经济由以美、英为首的机构总管监督。计划还要求法、比从鲁尔撤军。道威斯计划使德国赔款问题的控制权由法国转到了美、英手中。计划对于德国赔款的总额没作明确规定,意味着英、美、法、德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

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的15年中,德国从美、英两国得到200多亿金马克的贷款,同期,德国支付的赔款仅为110亿金马克。大量贷款流入德国,使德国经济起死回生。l927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回复到战前水平,1929年再次成为欧洲的第一经济强国。随着大量美元流入德国,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及对欧洲国际事务的影响。英国实现了联合美国、打击法国、扶植德国的欧洲均衡政策目标。鲁尔危机结束后,欧洲的紧张局势也得到缓和。

道威斯计划未规定赔款总额,不是一个最终方案。1928年,德国以经济困难为由,提出修改道威斯计划的要求,得到美国支持。次年,“杨格计划”出台(1930年1月正式生效)。杨格计划作出了缩减德国赔款总额20%等规定。杨格计划实行仅仅半年,德国又因经济危机请求延期支付赔款及其他债务。美国担心如果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及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宣布赔款及一切政府之间债务延期一年偿付,但其他国家欠美国的债务不能取消。由于德国的财政状况继续恶化,1932年6月,有关各国在洛桑开会,决定把德国的赔款总数削减到30亿金马克,但先决条件是必须妥善解决协约国之间的债务问题。由于美国在战债问题上不肯做任何让步,洛桑协定最后未获批准。此时,面对经济危机影响下的国际形势,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各国也闭口不谈偿还债务问题,贯穿于20年代的赔款和战债问题不了了之。

围绕德国赔款问题,战胜国之间、协约国与德国之间多次展开冲突与协商,带来了凡尔赛体系的调整,总的方向是减轻对德国的经济处罚,打击战后初期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抑法扶德。德国因此得以逐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经济束缚,实现经济复兴,为其最终用武力挣脱凡尔赛和约提供了条件。

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是巴黎和会未能解决的另一重大问题。道威斯计划通过后,法国更急于尽快解决安全保障问题,提议法、英、比三国结盟,以保证不受德国侵犯。德国希望通过适当满足法国的要求,来换取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于1924年9月,提出了加入国联和协约国撤兵莱茵区的要求。英国为继续实行“势力均衡”政策,既希望缓和因鲁尔危机恶化的英法关系,也企图以对德让步来离间它和苏俄的关系,主张通过缔结保安公约来解除法国对安全问题的担忧。这样,法、德、英等国虽各有打算,但都希望欧洲安全保障问题能够解决。其间,法国曾要求对德国东部边界的安全也提供保证,以便维护其东欧盟国,但在英、美两国的压力下被迫放弃这一要求。

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七国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会议签订了最后议定书和7个条约,此外,德国分别同法、比、波、捷签订仲裁条约,法国也分别同波、捷签订相互保证条约,这些条约总称洛迦诺公约。公约规定,德、法、比三国相互保证不破坏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德法、德比之间的领土现状,英国和意大利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但在德、英的坚持下,该公约没有规定德国承担维护德波、德捷边界现状的义务,这反映了德国迫切要求收回东部被割让领土和英国力图牵制法国的意向。

为了笼络和控制德国,洛迦诺公约规定,德国必须参加国联,公约才能生效。但德国为维持其在西方国家和苏联之间保持平衡的政策,以此作为修改凡尔赛和约军事条款的筹码,提出要以对国联盟约第十六条(即对所谓“侵略国”共同制裁)持保留态度作为加入国联的先决条件。德国的这一要求被接受了。1926年,德国加入国联,并成为常任理事国。

洛迦诺公约是对凡尔赛体系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它使德国重新加入了帝国主义强国行列,大大提高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英国成为法德之间的仲裁者和法国的保护人,取得了平衡欧洲力量的有利地位。法国则丧失了对德国的制裁权,东欧同盟体系遭到削弱,并将本身的边界安全置于英、意两国的空头保证之下。

在整个20年代,虽然凡尔赛体系一直是构成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但是,这一体系是建立在对战败国德国实施惩罚的凡尔赛和约基础之上的。通过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德国增强了经济实力并提高了国际地位,然而作为德国遭受惩罚耻辱象征的凡尔赛和约却依然存在。既然协约国集团不愿放弃凡尔赛和约,也就注定了凡尔赛和约日后的命运。

纵观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国际关系,一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国家通过相互之间激烈复杂的对抗和较量而出现了和平共处局面;二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斗虽然导致了某种妥协,但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是酝酿国际冲突的根源。

20世纪20年代还处于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进入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 的格局。

20世纪20年代还处于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美国的经济危机.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70年代发生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进行调整,经济形势逐渐好转。
阻碍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的主要因素:亚太沿海国家“海权意识”纷纷“苏醒”,区域海军竞赛显现,中国海军现代化尤其被“关注”、一再被妄议。——国际恐怖主义继续活跃于南亚及东南亚。
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区域经济集团化,二是经济全球化。这种趋势背后的根本动力是开拓市场,通过分期付款的方法,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的表面活跃;扩大对外商品输出,占据过去由英德控制的世界贸易市场。

扩展资料:

20世纪20年代,世界进入一个暂时的和平时期,全球经济也逐渐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当时在许多经济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和稳定的国家。
当时美国的良好经济环境和乐观情绪为后来的超级大牛市奠定了足够的基础,美国资本市场新发行的证券是1822种到1929年达到了6417种融资购买股票十分流行。
在1928年和1929年,美联储8次加息(提升再贴现率),将其由3.5%上升至6%,以图遏制证券市场的投机,减缓经济增长,这是标准的逆周期调节策略。但是在大萧条出现后,在应对1930-1933年的银行恐慌中,美联储没有完成其最后贷款人的使命,许多银行被迫走上倒闭命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经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经济格局

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30年代后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崛起,并结成法西斯同盟,对外到处侵略扩张,世界形势朝战争方向发展。根源: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引起了政治危机,德日两国为摆脱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②德意日三国历史上都有军国主义和侵略扩张的传统。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英法美是这个体系的受益者,而德意日则是受制者,引起了它们的复仇主义情绪和不满。影响:①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引起了被侵略国家进行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把反对法西斯威胁作为主要任务,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③英法美帝国主义起初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后来逐渐进行反法西斯斗争。④“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被逐渐打败,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局面结束,最终导致第二次大战的爆发。 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对第二问引起变化的根源要全面考虑,有历史传统,现实因素等。对第三问,要联系30年代后到二战前这一段时间的有关史实进行概括、归纳。


#邬婵昌# 二十世纪时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18951832415): 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②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③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④根本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政治发展本身的不平衡,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扩张战略,引起世界的不满[1] .经济多极化推动政治多极化.

#邬婵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怎样的 -
(18951832415): 世界格局呈现出已超多强,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这期间包括欧共体的诞生以及日本的崛起等等

#邬婵昌# 20世纪20年代英、法、美、日四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成因? -
(18951832415): 一、资本主义时代(1—2章) 或者叫做手工工场时代.包括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又称为原始积累时代. 1、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途径和影响*(瓦解封建制度、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促使阶级分化...

#邬婵昌# 二战、20世纪5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格局的主要特点 -
(18951832415): 20世纪50年代末主要表现在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前苏联为首的华约的对峙,也就是所谓的“冷战”.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1991年解体,冷战也宣告结束.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多极化世界.

#邬婵昌# 二十世纪20〜30年代国外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
(18951832415):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这两次大战虽然都根源于帝国主义,但却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表现为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的直接厮杀,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表现形式. 20世纪...

#邬婵昌# 从世界近代历史开始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格局经历了哪两次变化,当前又处于什么趋势 -
(18951832415): 上个世纪,世界格局发生过三次划时代的变化:第一,1战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出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形成了资本主义联合包围的格局;第二,2二战打破了资本主义对苏联的包围,出现了社会主义的阵营,形成以美苏对抗,以北约和华...

#邬婵昌# 下列关于20世纪20年代世界形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作业帮
(18951832415):[选项]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由英法主宰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 B. 一战后美日崛起,欧洲世界霸权地位衰落 C. 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中心有伦敦和纽约 D. 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

#邬婵昌# 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
(18951832415): 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形势有以下特点: 1、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过战后20多年的高速发展,突然进入了经济危机的周期. 2、资产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出现了逆转.猛烈批判资本主义,宣扬后现代与后资本主义的浪潮在西方国家掀起. 3、亚非拉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的运动风起云涌.

#邬婵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怎么样 -
(18951832415): 高中历史老师回答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处于两极格局形成初期,由于国家利益冲突,社会制度不同,苏联与以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首先在处理战败国和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同时美苏两国为取得霸权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激烈争夺,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与此同时,亚非拉美地区出现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邬婵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呈现哪些趋势与特点?中国是如何应对?
(18951832415): 恐怖主义更加猖獗,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间经济的融合程度更高,全世界进入了一个新老势力博弈的新时代,对中国而言,即充满机遇,也同样面临更大的国际国内问题的挑战,就目前的情况看,当代中国领导人处理的还是很好的,个人觉得,中国在未来一定会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