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帛成干戈的历史故事

来源:志趣文     时间: 2024-06-01
  • 历史上有哪些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
    廉颇和蔺相如 蔺相如完璧归赵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
  • “化干戈为玉帛”这句话有什么典故啊?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玉帛:玉即玉,帛为丝织品.二者皆为进贡之上品,在此引申为重修于好,相互礼尚往来的意思.出 处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
  • 化干戈为玉帛成语故事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听说同父异母的哥哥晋惠公被俘,认为晋惠公忘恩负义,现在又成了俘虏,是她的极大耻辱。于是,她领着几个儿女登上一座高台,台下堆满柴草。然后,她命令人们穿上丧服迎接穆公,并且让他们传话说:“上天降下了灾难使得秦、晋两国国君不得用玉帛相见,而是大动干戈。我坚决不见晋...
  •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讲了什么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讲了什么 [语出]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
  • 有关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
    化干戈为玉帛的 成语 典故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
  •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
  • 干戈化玉帛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典故?
    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干是盾,戈是一种不带锐角的平头戟,干、戈,在这里表示战争。玉帛中的玉,是指玉器;帛是丝织品,又称束帛,古代诸侯会盟时常以这两种物品作为礼物相赠,这里表示友好。"干戈化玉帛",意思是指从战争转化为友好。这句成语典出《左传·僖公十五年》。春秋时期,秦国的...
  • 化干戈为玉帛干戈分别是什么
    他的继承者禹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拆毁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将财产分给了人民,并销毁了武器,用道德和良好的治理来引导人民。结果,人民各司其职,其他部落也愿意归附。在涂山的一次首领大会上,前来进献玉帛和珍宝的首领多达上万。这一故事记载于《淮南子·原道训》中,书中描述了禹如何通过德行而...
  • 有关文明礼仪的故事
    有关文明礼仪的故事1 有关文明礼仪的经典小故事篇一: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
  • 化干戈为玉帛的六尺巷故事 退避三舍的故事简短
    化干戈为玉帛是什么意思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化为和平。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古代诸侯会盟时带的礼物。化干戈为玉帛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太子罃,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

  • 19798183567:   化于戈为玉帛是什么意思 -
    嵇怪昨  ______ “化干戈为玉帛”最早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典故:《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

    19798183567:   化干戈为玉帛在哪本书出现过?化干戈为玉帛在哪本书出现过
    嵇怪昨  ______ 解 释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典故 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建造了三仞(八尺为一仞)... 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上万.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

    19798183567:   化于戈为玉帛是什么意思 -
    嵇怪昨  ______ “化干戈为玉帛”最早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典故:《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

    19798183567:   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掌故 -
    嵇怪昨  ______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19798183567:   化干戈为玉帛是何意? -
    嵇怪昨  ______ 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建造了三仞(八尺为一仞)高的城池来保卫自己,大家都想离开他,别的部落对夏虎视眈眈.后来禹当了首领,发现这一情况,就拆毁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

    19798183567:   经常听到"化干戈为玉帛",请问到底"干戈"和"玉帛"所指什么?
    嵇怪昨  ______ 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建造了三仞(八尺为一仞)高的城池来保卫自己,大家都想离开他,别的部落对夏虎视眈眈.后来禹当了首领,发现这一情况,就拆毁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兵器,用道德来教导人民.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也愿意来归附.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上万.“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出自《淮南子·原道训》) [原文]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19798183567:   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在古代指什么? -
    嵇怪昨  ______ 干戈在古代主要指的就是粗糙的一种布料.这句话意思就是把粗糙的布料变成绸缎的过程需要经历很长时间.

    19798183567:   化干戈为玉帛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
    嵇怪昨  ______ 这个词的意思是干戈:泛指兵器,比喻战争;玉玉 器和丝织品,古代诸侯会盟朝聘时的礼品.比喻 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 这个成语出自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