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的故事 与和有关的故事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关于和的故事:

将相和的故事

秦国提出要与赵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作为使者去了秦国。他看出了秦王并不是真心的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个和氏璧,便使计将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赵国。最终秦王只能将十五座城池给赵国,才得到了和氏璧。在渑池之会上,秦赵两王对峙,在蔺相如的计谋之下,秦王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最终赵王安全地回到了赵国。因为蔺相如屡建奇功,便被赵王封为了上卿,地位高于廉颇。对于蔺相如的口舌之功,廉颇不以为然,深感不服,便扬言说要是见到蔺相如的话,他一定不给他台阶下。蔺相如得知之后便称病不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就算在路上碰到了,他也选择绕道走。对于蔺相如的行为,他的手下深感不解,认为蔺相如没有必要这么害怕廉颇。

而廉颇却反问他们是廉颇厉害还是秦王厉害?那么显然是秦王厉害。所以蔺相如连秦王都不怕更不会怕廉颇了。他这样做只是不想因为他俩的不和让秦王有机可趁,这是为了赵国而避廉颇。廉颇得知之后,深知是自己不对,便将战袍脱下,去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自此,蔺相如和廉颇就成了好朋友。



关于和的故事有:
1. 和能睦邻:张英收书信说服邻居叶家,让人三尺,叶家也让三尺,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2. 和能兴国: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所以被封为上卿。
3. 和能熄怒:唐太宗与魏征讨论安抚百姓的道理时,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征已经去世,我失去了的一面镜子。”
4. 和能生财:左宗棠心怀天下,在西北地区抵御外国侵略者,保护了大量的国土,但他并不是只知一味的战争,而是知道体恤百姓,同样也是为了生财。
5. 和能生和:廉颇与蔺相如由误解到和好如初的过程。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男子去买车,需要10万元,可男子只带了现金99998元,就差2元钱!
  突然,他发现门口有一个乞丐,就过去对乞丐说:“求你了,给我2元钱吧,我要买车!”
  乞丐听后,大方地拿出4元钱递给男子,说:“帮我也买一辆。”

红十字会维护和平的故事:
1859年4月,意法联军与奥地利的军队在索耳费里诺进行了一场大会战,双方伤亡惨重,尸横遍野。   这年6月,瑞士人杜南经过意大利卡斯蒂利奥内,一路上,他看到到处是腐烂发臭的尸体,心里不是滋味儿。更使难过的是,这个小镇上还有千名伤员,他们有的断了胳膊,有的折了双腿,有的躺在干柴堆里呻吟着。   
杜南虽然出生在一个富人家庭里,但从小就对贫穷、遇难的人富有同情心。他来到一所住满病员的小学校,想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他一边给病员喂水、敷药、扎绷带,一边问:“战争结束已经一个多月了,你们为什么还呆在这里?”   
伤病员听他这一问,有的唉声叹息,有的掩脸抽泣,有的破口大骂道:“那些当官的没有人性,我们为他们卖命打仗。现在见我们受伤不能打仗了,就扔下我们不管了!”   噢,原来如此!杜南为他们的遭遇而愤愤不平,于是就说:“请放心!当官的不管你们死活,我会帮助你们的!”他立刻跑出学校,来到教堂,说服教士,让他出钱出力,组织一支救护队。救护队员在杜南的领导下,为伤病员喂水喂饭,进行力所能及的各种护理,不少队员还自己掏钱买来了药品,为伤病员治疗……   
回到日内瓦后,杜南写了一篇回忆录,描述了伤病员在战场上悲惨的遭遇,向世界发出呼吁,要求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志愿救护伤兵组织,建议给予军事医务人员和各国志愿者伤兵救护组织以中立地位的国际公约。   
但是,成立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必须得到各个大国的支持和同意。杜南立刻给各国元首写信,并亲自四处奔波,到各国去宣传。他的主张,得到了各国元首的广泛支持。

关于“和”的故事~

1、和能睦邻
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叶氏邻,叶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叶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
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叶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2、和能兴国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
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扩展资料
《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群众而独自生存。与社会大众相处的就是和睦。国家能和,再强的敌人也不敢轻易地欺侮,为什么呢?上下团结的力量太大了。
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没有不兴旺的。所以,释迦牟尼佛与弟子们制定僧团的戒律-----“六和敬”。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

1、和能睦邻
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叶氏邻,叶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叶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
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叶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2、和能兴国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
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扩展资料
《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群众而独自生存。与社会大众相处的就是和睦。国家能和,再强的敌人也不敢轻易地欺侮,为什么呢?上下团结的力量太大了。
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没有不兴旺的。所以,释迦牟尼佛与弟子们制定僧团的戒律-----“六和敬”。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


#嵇贡新# 一些关于和谐的名人名言或故事. -
(17630027384): 家和万事兴! 和为贵,谐为美!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 ...

#嵇贡新# 社会生活中关于和谐话题的事例 -
(17630027384): 和谐,就是要符合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比如男欢女爱是和谐的,同性恋某种意义上不和谐一样. 朋友之间何谓和谐?原始社会里,一个人去捕猎猛兽很危险,所以要集体出动,自然界的本意就是让人与人合作,这也是友谊的本质,所以朋友之间...

#嵇贡新# 谁有有关和谐内容的小故事?
(17630027384): 一个冬日,女主人请四位老人进屋暖身子,老人说:“我们四个进去一个,我们分别叫财富、成功、平安、和谐,你看愿意请谁进去.”女主人领着“和谐”往家里走,可是,四位老人都跟来了,女主人问:“你们不是只来一人吗?”“和谐”说:“你请了我就等于请了我们四个.因为:和谐=财富+成功+平安.” 火车站,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儿子等车.当火车要进站时,小孩跳下了火车站台 ,象是拣了什么东西.车越来越近,解放军把孩子抱到了站台上.妈妈质问他.只见孩子右手握着一枚5分钱硬币,孩子说:",国徽代表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要爱戴祖国.”孩子的天真感染了每一个人.

#嵇贡新# 与人和有关的历史故事 -
(17630027384):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嵇贡新# 跟和氏璧有关的历史故事 -
(17630027384): 有个姓和的楚国人,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璞,捧着它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它. 玉匠说:「这是一块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欺骗了自己,因而叫人砍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和氏又捧着它去献给武王...

#嵇贡新# 收集一个关于“知礼呈和”的小故事
(17630027384):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嵇贡新# 与和字有关的成语 与民俗 -
(17630027384): 和字有关的成语 : 和风细雨、 风和日丽、 一团和气、 和颜悦色、 和睦相处、 和蔼可亲、 曲高和寡、 随声附和、 和衷共济、 一唱一和、 和盘托出、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心平气和、 和平共处、 丈二和尚、 和气生财

#嵇贡新# 与和县有关的成语故事 -
(17630027384): 与和县有关的成语故事:河阳一县花 潘岳做河阳县令时,满县栽花.后遂用“河阳一县花、花县”等用作咏花之词,或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鱼县鸟窜、 绛县老人 解释:指高寿之人.连州比县、 赤县神州、 破家县令、 异县他乡

#嵇贡新# 关于和谐的名人名言和故事? -
(17630027384): 关于和谐的名人名言 马克思有句名言:“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 “和谐之美有着巨大的凝聚力.” “和谐之美犹如一幅画、一首歌.” “和谐之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其对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 亲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