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的小故事 给我20个古代名人小故事!!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19

1、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2、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3、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4、完璧归赵

赵国有一块美玉,叫“何氏璧”。秦王听说后想得到它,就派使者到赵国说想用城池换璧。

秦王素来贪婪,赵王知道他只是想将何氏璧骗到手,但忌惮秦国的强大也不敢直接拒绝,以免惹起战端。正当他为难的时候,蔺相如站了出来并声称自己有办法——要么换回城池,要么将何氏璧完整地带回赵国。

到了秦国,秦王果然只对璧感兴趣,对让出城池一事只字不提。并在一次会面时想以武力夺璧,蔺相如誓死不从,他抓着何氏璧准备撞墙来威胁秦王:要么用出土地城池换璧;要么他就撞墙壁碎人亡,秦王什么都得不到还会因背信弃义而遭人唾骂!

秦王虽爱美玉但并不昏庸,不愿用土地交换,就值得让蔺相如带着何氏璧返回了赵国。

5、南辕北辙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

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

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门立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蔺相如完璧归赵



六尺巷

这条巷子由来是这样的,说来是清朝时候,当朝宰相张英的老家的要修一所房子,结果和邻居发生了争执,寸土不让,张家人修书给张英,让他动用权力摆平此事。张英修书一封,只有四句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后惭愧不已,于是后退三尺,打地基。邻居见了也是很羞愧,同样后退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就有了这条巷子,称为六尺巷。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ZUO)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南辕北辙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新鞋踩泥”。《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子罕辞宝”。《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公仪休拒鱼”。《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灭官烛看家书”。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一个大臣被卒九族,他在他孩子逃走前告诉他:“你去找A大臣,按着他说的去做,躲过追兵后,去找B大臣,你就安全了。”他孩子按着他的话找到A,A告诉他盘查很严,问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他说出了B。然后A给了他一匹快马,指引他逃跑的方向。费尽千难万苦中遇到了B家。B叫了声孩子,鼻泪俱下。追兵追到,B把自己的孩子交了出去。孩子得救了,他想起了父亲生前说的话:A大臣是朋友,他不会害你,但是绝对不会为了而伤害自己;B大臣肝胆相照,为了朋友可以做一切事。

以多打少,不算本事,只有以少胜多,才是最妙的。
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而这样的战役在西方却少得可怜,因为他们让为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偶尔有个战役,便被吹捧的无以复加,仔细一看,双方加起来不过几万人,居然也敢称会战。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淮海战役胜利后,斯大林一听解放军用60万打败国民党军80万,而且歼敌55.5万后,连说奇迹。因为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哪个战役是以少胜多的。在西方,能真正意义上称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只有奥斯特里茨战役、坎尼战役和哈勒哈河,包括苏沃洛夫在阿尔卑斯山的行军也非常经典。
以下举一些中国战争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做一下比较,因为资料有限,所以难免会有出入,其中还有一些空缺,网友若有资料,可将其补上。
名称 主要指挥者 双方兵力 结果
[color=orange][b]先秦时期[/b][/color]:
[b]牧野之战[/b]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b]柏举之战[/b]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b]阴晋之战[/b]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b]伊阙之战[/b]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b]即墨之战[/b]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b]代之战[/b]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color=orange][b]秦汉时期[/b][/color]:
[b]巨鹿之战[/b]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b]彭城之战[/b]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b]井陉之战[/b]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b]潍水之战[/b]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b]昆阳之战[/b]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b]祝阿、临淄之战[/b]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b]赤亭之战[/b] 虞诩 3千——数万
[color=orange][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color]:
[b]兖州之战[/b]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b]官渡之战[/b]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b]赤壁之战[/b]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合肥之战[/b]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b]夷陵之战[/b]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b]凉州之战[/b]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b]前秦灭前燕之战[/b]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b]淝水之战[/b]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b]沙苑之战[/b]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b]玉壁之战[/b]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b]金乡之战[/b]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color=orange][b]隋唐五代时期[/b][/color]:
[b]浅水原之战[/b]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b]虎牢之战[/b]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b]唐平萧铣之战[/b]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b]碛口之战[/b]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b]蔡州之战[/b] 李靖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b]奉天、灵台之战[/b]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b]太原之战[/b]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b]雍丘之战[/b]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b]睢阳之战[/b]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b]嘉山之战[/b]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b]象牙潭之战[/b]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b]六合之战[/b]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color=orange][b]宋辽金夏蒙元时期[/b][/color]:
[b]西夏、吐蕃攻宋之战[/b]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b]达鲁古城之战[/b]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b]护步达冈之战[/b]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b]和尚原之战[/b] 吴绛?、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b]顺昌之战[/b]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郾城之战[/b]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b]陈家岛海战[/b]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b]采石之战[/b]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b]海州之战[/b]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六合之战[/b]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庐州之战[/b]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边堡寨之战[/b]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b]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b]迦勒迦河之战[/b]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b]赛约河之战[/b]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b]鄂州之战[/b]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b]丁家洲之战[/b]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b]?山海战[/b]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b]虎啸山之战[/b]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b]鄱阳湖之战[/b]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color=orange][b]明清时期[/b][/color]:
[b]白沟河之战[/b]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b]上峰岭之战[/b]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b]台州之战[/b]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b]浑河之战[/b]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b]萨尔浒之战[/b]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b]宁远之战[/b]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b]贵阳之战[/b]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b]清征达瓦齐之战[/b]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b]浑河之战[/b]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color=orange][b]近代、现代时期[/b][/color]:
[b]南京之战[/b]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b]第一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b]第二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b]第三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b]第四次反围剿[/b]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b]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b]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b]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b]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b]黄桥战役[/b]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b]苏中战役[/b]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b]鲁南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b]莱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b]孟良崮战役[/b]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b]晋中战役[/b]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b]豫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b]淮海战役[/b]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b]九连山战斗[/b]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炎黄战蚩尤的故事

传说古代最有名的一场战争,要首推炎、黄二帝和蚩尤的大战。那场战争真是杀的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后代历史学家就称这场大战为「涿鹿之战」。也因为这场战争,确立了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地位。
蚩尤本是炎帝的大臣,他为了独霸天下、联合苗氏,把炎帝从南方赶到了涿鹿,还自称南方大帝,是个很有野心的人。大战当时,只见蚩尤一夫当关、站在云间,手持长剑,指挥着如黄蜂般的部队冲向炎黄的阵营,炎帝一面抵抗,一面在箭雨中带部下仓皇的撤离战场,当炎帝的军队和黄帝会合之后,炎帝便向黄帝报告作战的情形:蚩尤不但侵犯我们的国土,还向涿鹿进军,犯我疆界。于是黄帝下令重整队伍,两军又和蚩尤的军队展开大战,大伙心想,只要携手并肩、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打败蚩尤。不料蚩尤祭起了妖法,瞬间天地间扬起一片浓雾,伸手不见五指,顿时军阵大乱,炎黄大军节节败退!一时之间,沙场上风声鹤唳,两军人马拼命冲杀,但最后炎黄大军终于无法承受蚩尤敌军的攻击,而从浓雾中仓皇撤退。黄帝为了不让天下百姓受苦,几次派人与蚩尤和谈,但是骁勇擅战的蚩尤仍一意孤行,双方并没有达成共识。于是黄帝决定奋力一搏,找了炎帝、九天玄女彻夜思量作战对策。
在被蚩尤围攻情况危急时,炎黄军中,有一个叫风后的人,她利用占卜的方式得知要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才有办法打败蚩尤,风后利用磁铁靠地球南北极磁场的原理,发明了指南车。
由于指南针的指针永远都指在南北固定的方向,于是他们利用指南车在雾中确定了方向,得以逃离战场到达南山,而蚩尤的部队追赶到南山,用水攻击炎黄军,在千钧一发之际,幸好?实时赶到,救了炎黄部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而在水攻之后,炎黄军重新整理了队伍,又由九天玄女传授了一字长蛇阵,就在蚩尤进攻时,长蛇阵头尾相接,蚩尤的士兵便被团团包围,行军布阵之后,他们还利用了指南车辨识方位,于是大家便跟随指南车指示的方向进攻,此时炎黄军把魃的皮和雷神的骨头做的战鼓,击出轰雷般的巨响,也使得士气大振,战力倍增,士兵们个个变得更为英勇,而奋勇杀敌。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最后终于将蚩尤击败于涿鹿战场,而被俘的蚩尤不肯投降,黄帝便下令将他斩首,蚩尤的血染了的大地则变成一片枫林,而炎黄部落最后团结一致,统一了整个中原。

古代关于礼仪的小故事(要简短的)~

1、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后人作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2、“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3、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 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4、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5、“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1.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2.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3.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4.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5.当高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想借上课的时间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
1+2+3+4+5+6+7+8+9+10=?
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自己也就可以藉此机会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了,很生气地训斥高斯。
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吓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因为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这么算出来了。”老师同学听了以后,都对高斯竖起了大拇指。后来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了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6、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7、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8、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9、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10、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11、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12、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13、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14、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15、李晟练成神箭手。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16、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17、欧阳修刻苦练字。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18、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19、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20、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
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百度百科:百度百科-名人小故事


#贾翟胖# 古代故事大全 -
(18662886410): 古代故事大全 http://search.114.vnet.cn/search_web.html?kw=%B9%C5%B4%FA%B3%C9%D3%EF%B9%CA%CA%C2&start=30

#贾翟胖# 有关古代文明的故事(简单些)
(18662886410):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贾翟胖# 历史小故事 要没听过的又有趣! -
(18662886410): 话说清末慈禧老佛爷执政时期,突然收到国际奥委会来函,邀请大清帝国参加奥运会,老佛爷想,虽然那样玩意儿是洋鬼子吃饱了撑的才做的,但有那么多洋鬼子参加,大清帝国不去太有失面子,那就给他们赏赏脸,随便参加几个项目就行啦,...

#贾翟胖# 古人的小故事大道理 -
(18662886410): 父子骑驴 父子俩牵着驴进城,半路上有人笑他们:真笨,有驴子不骑! 父亲便叫儿子骑上驴,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着! 父亲赶快叫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背上,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不怕把孩子累死! 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谁知又有人说:两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 父子俩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用棍子扛着.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下来,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大道理:一个人要有主见,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才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不要活在别人的舆论中,要靠自己的脚走路,自己的脑袋思考.

#贾翟胖# 关于中国古代故事典故 -
(18662886410):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

#贾翟胖# 要一些经典的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要经典要古代要故事! -
(18662886410):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

#贾翟胖# 我要六个有关键词的古代小故事 -
(18662886410): 翻成语词典,成语的典故就是小故事,比如刻舟求剑、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穷图匕现、掩耳盗铃等等

#贾翟胖# 中国古代重义的小故事 -
(18662886410): 在上古的尧舜时期,有一位高士叫许由,是昆吾族部落的首领,他以农耕而食,重义轻利,从而广有贤名,尧帝知道后,要把君位让给他,许由不愿做官,就逃到箕山下隐居起来,尧又请他做九州长,他又...

#贾翟胖# 有关中国古代发明的故事 -
(18662886410): 四大发明——造纸术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 在纸还未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