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但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①人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②笛靠空气柱振动发声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宇航员用无线电的原因)

声音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感知声音的过程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振动 听觉神经 大脑听觉中枢
耳聋 神经性耳聋
非神经性耳聋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 颌骨把声音传给听觉神经 引起听觉
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用牙咬住木棒,另一端抵在钢琴上来听自己的演奏声
双耳效应: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一样,人据此区分声音的方位
声音的特性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越快 频率越大 声音越高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③音色(声音的区别)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噪声
从物理角度讲: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是噪声
从生活上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 学习工作的声音以及人们要听见的声音有干扰的都属于噪声
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①声源处减弱 ②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人耳处减弱
声音的应用
①声音能传播信息 (次声波预示天气)
②声音具有能量(超声波用来 打B超 声纳 雷达……)

注:①人的听觉范围:20Hz—20 000Hz
②弦乐器发声 /弦越短: 越细 越紧音调越高
空气柱乐发声:柱越短 越细音调越高
③道路两旁加隔音板---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摩托车加消声器---在声源处减弱
戴耳罩---在人耳处减弱
④经常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声学的知识概念

第二章 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大小无关 像是倒立的实像
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便在身后出现影子
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模型法)
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快为3×108 m/s= 3×105 km/s
V空气›V液 ›V固(此点恰好与声速相反)
光年是长度单位
注:“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的形状与像的形状无关
经典例题:
小明将易拉罐的上部剪去,蒙上半透明纸,在罐底部开一个小孔,用它做小孔成像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B.它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规律
C.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小
D.在物体距小孔不变的情况下,半透明纸与小孔距离越大,像也越大

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介质中,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
①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 法线都在同一平面 ②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②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④当垂直入射时 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度 ⑤反射过程中光线是可逆的(注意顺序:反射在前)
两种反射类型:镜面反射 漫反射
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发射出去
镜面反射 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实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材料:玻璃板 白纸 两支相同的蜡烛 刻度尺
本实验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1) 用玻璃板的原因:方便寻找像的位置
(2) 使用刻度尺: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 使物与像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为了证明物像大小相同
(4) 检验像的虚实:用白纸做屏幕放在玻璃板后,观察白纸,白纸上没有想的形成,说明平面镜所形成的虚像
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是: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4)所成的像是虚像。

经典例题:
画出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图中P点的光路图

KEY:

小猫在平静的池塘边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

平面镜成像作图
(1)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旋转光线 (3)旋转平面镜(即旋转法线) (4)互成直角平面镜

注:
①迎着月光走,亮的地方是水坑;背着月光走,暗的地方是水坑
②黑板反光是发生镜面反射;我们能看清楚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③在桌子上铺白纸,把一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从侧面看纸比较亮(发生了漫反射)
④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发散的光进入眼睛,而不是眼睛发光
⑤平面镜读数:

⑥自行车的“车灯”是一个垂直的平面镜

经典例题:
如图所示,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烛焰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B.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它的像变大
C.平面镜中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成的像
D.用一块木板挡在像的前面,可以挡住镜中的像

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发散光 凹面镜:会聚光
应用:汽车观后镜 放大镜 应用:太阳灶 汤勺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交界点上)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
①折射光线 入射光线 分居法线两侧(三线共面) ②折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射入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度 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③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④光路是可逆的 ⑤当折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 折射同时发生 ⑥ 光的折射看到的是虚像 且虚像的位置总是比实际像的位置偏高
光的折射作图
① ②

经典例题:
如图所示,A是一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暗盒,盒内有水平向右的平行光。B为暗盒右侧平面上的一个圆孔,C是一个与暗盒右侧平面平行的相间一定距离的光斑。若从外径与圆孔B相同的厚玻璃板、凹透镜、凸透镜这三个光学器件中取一个嵌入圆孔B中,发现在光斑C处的光屏上呈现一个比圆孔大的圆形光斑,则嵌入圆孔B的那个光学器件( A )
A.只能是凸透镜
B.只能是平板玻璃
C.只能是凹透镜或凸透镜
D.平板玻璃、凹透镜、凸透镜都有可能

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三棱镜,画出这束光两次折射的大致光路.
KEY:

光的色散
白色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复合光,光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透明物体 由透过它的光的颜色决定
不透明物体 由表面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
白色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看不见的光
一切物体都在发射红外线 同时也在接收红外线
红外线的应用:电视遥控器 红外烤箱 红外夜视仪……
紫外线的应用:验钞机 紫外消毒灯……
光的考点应用:
①光的直线传播:立竿见影 日食月食……
②光的发射: 湖光倒影 猴子捞月 平面镜成像……
③光的折射: 潭清疑水浅 海市蜃楼 钢笔筷子错位……
④光的色散:人工虹……
经典例题:
成语“白纸黑字”喻指证据确凿,不容抵赖,从物理学角度看 C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B. 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人的眼睛
C. 白纸饭射出白光进入人的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D.黑字比白纸反光的本领强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透镜 凸透镜 中间厚 边缘薄 会聚光
凹透镜 发散光 中间薄 边缘厚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
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V﹥f 放大镜

测凸透镜的方法: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发现纸上有一个亮点,用尺子量出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注:一切实像都是倒立的 一切虚像都是正立的
透镜的三条基本光路

归纳:所有光斜射入透镜(凸凹)都平行射出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经过焦点 光路是可逆的
②经过焦点的光线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③经过光心的光线折射后传播反向不变
运用以上的三条光线,便可以画出所有透镜的图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3)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和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
答:不合理,只通过两组数据就得出结论,结论没有普遍意义。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成像原理不同
实像:物体上每一点射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光线会聚到一点所成的像
虚像:物体上每一点射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光线散发,但其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与一点
(2)承接方式不同
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用眼睛观看
虚像:只能用眼睛观看

透镜作图
注:会聚光不一定相交于一点,发散的作用实质是使光线远离;会聚的作用实质是使光线靠近
(1) (2)

(3)

眼睛和眼镜
物体 → 光 → 视网膜 → 视神经 → 大脑
正常的眼睛:近点 大约10cm 远点是无限远 明视距离25cm

近视眼:晶状体太厚 戴凹透镜(眼镜)
远视眼:晶状体太薄 戴凸透镜(眼镜)
经典例题:
如图所示,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
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_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
是____________的实像(选项“正立”或“ 倒立”)。
KEY: 凸 倒立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 望远镜
物镜的作用 倒立放大 实像(相当于投影仪) 物镜的作用 倒立缩小 实像(相当于照相机)
目镜的作用 正立放大 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目镜的作用 正立放大 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视角
视角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视角越大 观察物体越清晰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材料:凸透镜 两支蜡烛 光屏 光具座
实验过程:将凸透镜 蜡烛 光屏调节到同一高度,测量物距u和像距v 并纪录像的性质特点
该实验的结论:当u›2f时,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
当F‹u‹2f时 成倒立 放大的实像
注:若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偏高,要使像呈在光屏中心,应该将①光屏向上移动②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该试验不可能成的像:正立缩小的虚像

第四章 物态变化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热平衡:只发生热交换而未发生其他变化,热总是由高温系流向低温系统。当二者的温度相等时即达热平衡。
温度计(这里专指实验用温度计和体温计)

(2)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影响液体沸腾快慢的因素:气压(气压增大,沸点升高:高高压锅的原理)
1. 液体沸腾的两个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加热 两者缺一不可

实验:水的沸腾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但有些题目故意考察读温度计或读表,使水的沸点不在100℃,记得以原题为标准,此点易失分)
②为了缩短加热到沸点的时间,可采用(1)减少水的质量 (2)提高水的初温
(3)密封加热
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水沸腾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升华(吸热)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凝华(放热)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熔化和凝固只发生在固体和液体之间
汽化和液化只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之间 二者可互相转换,不存在其他中间过程
升华和凝华只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
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小
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
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KEY:这里不给出答案,不懂问物理老师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这些要死记中考查物态变化逃不出这几点)
(1)“下雪不冷,化雪冷”( 雪后寒)是因为雪在熔化(融化)的过程中要吸热,因此周围的温度要降低
(2)舞台效果、人工降雨、樟脑丸变小、冻衣服变干,这些都是升华现象
(3)雨、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霜、雪、雾凇、冰雹(小冰晶)都是凝华现象
(4)北方严冬,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由于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成小冰晶,附在玻璃内壁
(5)冻肉出冷库时比进冷库重是因为库内的水蒸气附在肉上
(6)外科手术常用一种叫氯乙烷的液体(冷冻剂),其沸点为13.1℃,能使皮肤局部麻痹,是因为氯乙烷汽化吸热(制冷)
(7)用同样多的0℃和0℃的冰冷却食物,用冰的效果更好,因为冰除了有像水一样热传递的功能,在融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吸热。
(8)为了加快雪的融化速度,撒上盐或盐水是因为盐(水)使冰雪的熔点降低
(9)灯泡(灯罩)用久了会变黑,是因为灯泡使用时,灯丝放热,使钨升华成钨蒸汽,遇到温度低的灯泡壁凝华成小颗粒。
(10)

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往下飘。
白气是空气中水遇冷凝结而成的呈雾状小水滴,之所以往下飘,一方面是由于液体要比空气来得轻,另一方面其周围的冷空气的重量也要比热空气大,因此白气一定是向下飘的。(在旧题中,会找到这样的题,不过大多都是以选择题出考)
(11)冰豆腐做菜味道鲜美,原因在于内部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的成因是:豆腐里的水先凝固成冰再熔化成水形成的
(12)环戊烷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而且环保.
一种新型环保电冰箱就是利用环戊烷替代氟利昂进行工作的.
如图所示,环戊烷在管子里流动,当它流到冷冻室时就会
___________,流到冷凝器里就会____________.这样就
可以使冰箱的冷冻室长期保持低温.(填“吸热”或“放热”)
KEY:吸热 放热

物态变化易错、易漏、易混经典题:
液体沸腾的两个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加热 两者缺一不可
例1:如图所示,当烧杯内的水加热到沸腾,试管中的水会沸腾吗?
分析:很多人会认为:试管中的水回沸腾,烧杯中的水会把热量传递给试管,从而使试管内的水沸腾,该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烧杯里的水沸腾后,保持沸点(温度)不变,
所以试管中的水问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二者不存在温度差,
试管中的水无法从周围继续吸热,不满足沸腾的条件,所以
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例2:小明将盛有水的烧瓶放在火焰上加热,水沸腾后肥烧瓶从火焰上拿开,迅速塞上瓶塞;再把烧瓶倒置后向瓶底浇上冷水,如图所示,则观察到烧瓶里的水
A.一直沸腾,浇上冷水时,停止沸腾
B.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会再沸腾
C.因没有继续加热,且又浇上冷水,故不会沸
D.从火焰上拿开到向瓶底浇上冷水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都会沸腾
例3: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
如图2—15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没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分析:因冰是晶体,所以冰全部熔化之前,温度保持恒定(熔点).
试管中冰的温度达到熔点后,由于试管内外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不能吸热.所以试管中的冰不会熔化.本题的答案为选项C.

例4:小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研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请在下图坐标图中通过描点画出上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 请在图上坐标图中通过描点画出上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 如果有一天你要急于喝一杯奶茶,可以有两种方法供你选择:
①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
②先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min.你认为方法 的冷 却效果好.
KEY:这里不给出答案,不懂问物理老师

液化现象中常出现的“白气”到底是什么东西?
分析:很多人认为是水蒸气。该观点是错误的,水蒸气是眼睛看不见的,白气是小水珠。(以后做题,只要出现白气,都是小水珠。)

经典例题:
1、考点:能说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的温度值
2、考点:判断物态变化
3、考点:知道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情况
4、考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的区别
5、考点:晶体熔化实验
6、考点:熔化、凝固的条件
7、考点:不同物体沸点不同
8、考点:沸腾的条件
例1. 图中温度计甲的示数为______,读做______;温度计乙的示数为______,读做______。

例2. 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1标准大气压时,这支温度计在沸水中的示数为95℃。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为5℃。当这支温度计的示数为32℃时,实际温度是( )
  A. 27℃ B. 30℃ C. 32℃ D. 37℃
例3.下列物态变化的事例中,正确的是( B )
A.电冰箱冷冻室内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B. 夏天荫凉地方的石头比较湿润,这是液化现象
C. 舞台上用干冰制作“云雾”,这是汽化现象
D. 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或消失,这是汽化现象
例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B]
  A.春天,冰封的湖面解冻    B.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例5、将一棵绿色植物用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扎紧袋口,放在阳光下,如图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塑料袋内壁出现细小的液滴,分析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D  )
A.植物在阳光下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B.液滴是由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液化而成的
C.液滴是由泥土中的水蒸发后液化而成的
D.液滴是由植物蒸腾作用散发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例6、在下列几组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是吸热的是( )
A、熔化、液化、汽化 B、液化、汽化、升华
C、升华、汽化、熔化 D、凝固、液化、凝华
例7、某同学在桦花江畔观察到的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吸热的物态变化是( A )
A早春江面上皑皑冰雪的消融 B初夏江面上浩浩浓雾的形成
C 深秋江边上晶莹冰凌的生成 D初冬江岸上美丽雾松的出现
例8、在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是( D )
A.冬天,河面上的冰层增厚 B.冬天,屋顶的瓦上霜层增厚
C.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蒙水珠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例9、在图中的四个图象中,表示萘熔化的图象是( )

例10、某同学在做“研究海波熔化”的实验。
他用温度计测量海波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时,主要步骤有:
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海波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了解海波熔化时的温度,选拔一支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C.读取温度。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仍和海波接触。
D.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上述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只填写序号)
例11、将冰、水组成的混合物放在0℃的房间内,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观察到的物态变化是( )
  A. 水全部结成冰
  B. 冰全部化为水
  C. 水不结成冰,冰也不化为水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例12、把正在熔化的冰,放到0℃的房间内(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例13、将酒精从水与酒精的混合液中分离出来,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它们的( )
  A. 密度不同 B. 体积不同
  C. 熔点不同 D. 沸点不同
例14、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试管装水后分别放入两个盛有水的容器内。乙试管所置的容器有密封的盖子。若对容器加热使容器内的水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试管内的水都沸腾 B. 甲、乙两试管的水都不沸腾
  C. 甲管内的水沸腾,乙管内的水不沸腾D. 甲管内的水不沸腾,乙管内的水沸腾
KEY: 这里不给出答案,不懂问物理老师

第五章 电学
一、了解 电荷、元电荷、验电器、导体、绝缘体、电流方向、电路的组成等概念
注:一个带负电的带电体靠近(但不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这是因为:带负电的带电体靠近金属球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正电荷移动到金属球,负电荷移动到箔片上表现出箔片带同种负电荷而张开。

二、看见电路,首先分析它的种类,是串联还是并联。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则有:I1=I2=I3
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路之和,则有:I=I1=I2
常考的串联:节日小彩灯 常考的并联:家庭电路(包括教室)

经典例题:
在同一个电源两端接两只不同的灯泡,用电流表测得通过这两只灯泡的灯泡电流不相等,则这两只灯泡的连接方式( C )
A 可能是串联 B 一定是串联 C 一定是并联 D 串联、并联都可以
如图所示,在桌面上有两个小灯泡和一个开关,它的连接电路在桌面下,无法看到,小明同学试了一下,闭合开关时,两灯泡都亮,断开开关时,两灯泡都熄灭,这两个小灯泡究竟是串联还是并联,请你提出几个可行的判断方法.
注:当两灯泡电压相同,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并联。
检验的方法,拔掉其中一个灯泡,看另一个是否还亮

三、电压表与电流表
电压表 电流表
用途 用于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用于测量电路两端的电流
符号和单位 符号U 单位V --○V--
符号I 单位A --○A--

连接 能够直接并联在电源两端,必须与被测电路并联 不能够直接并联在电源两端,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量程 0~3 每小格表示0.1V
0~15每小格表示 0.5V 0~0.6每小格表示0.02A
0~3每小格表示0.1A
共同点 ①使电流从“+”接线柱进入“-”接线柱流出 ②不得超出所接入量程 ③电流表、电压表起测量的作用,不影响电路 ④未知量程时要选用大量程试触

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
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
“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2、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
“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流表短路;②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串联了大电阻(电压表内阻)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
3、电流表电压表均无示数
“两表均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两表,除了两表同时短路外,最大的可能是主电路断路导致无电流。
注:两表快速向左偏转:接线柱接反
两表快速向右偏转:超出所接入量程

利用电压表串联在电路,测电路的通断
如图所示该电路有一处断开,请用电压表检测:

常考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 5V(不管是7号、5号、1号电池)②家庭电路的电压的电压
③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④蓄电池的电压为2V

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考查实验设计
(1) 写出实验需要用到的器材.
(2) 在右边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3)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KEY:器材:电源、各1个,小灯泡2个,电压表3个,导线若干
I1两端的电压U1/V1 I2两端的电压U2/V2 I3两端的电压U3/V3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结论:U3=U1+U2
该实验常考的不足:①没有控制两灯泡的规格相同 ②以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没有普遍性

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则有:U=U1+U2 串联电压有分压的作用
并联电路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则有:U=U1=U2 并联电路有分流的作用

这个行不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近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的)~

我就做了第四章和第五章的 希望对你有用

物态变化
一、温度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换算关系T=t+273K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A.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B.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2.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A晶体物质:
B非晶体物质:
熔化图象:A晶体


B非晶体



A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B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A



B

A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B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练习
1.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镜片变模糊,过一会就清晰了,而从室内到室外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
2.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1)夏天早晨小草上的水珠______ (2)雪化成水______
(3)冰冻的衣服晾干______ (4)将熔融状态下的玻璃压制成玻璃板_____
(5)霜的形成______
(6)撒在玻璃上的水变干______
3.人扇扇子觉得凉快,对着温度计扇扇子,能使温度计示数下降吗?如果在温度计上裹着湿棉花,情况又怎样?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知识点
1. 质量(m)
(1) 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2) 单位:基本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3) 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2. 天平
(1) 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工具
(2)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A调平衡前,将天平放在水平的试验台面上


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0”刻线上
B调平衡,向指针偏离的相反方向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红色刻线
C称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避免超量程测量
D称量时,天平左盘放置物体,右盘放置砝码。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天平平衡后,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示数就是被测物体质量
注意:天平调平衡后不能搬动和调换托盘,否则要重新调平衡

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拿。称量完毕要装入盒内

测量过程中不能调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3. 量筒: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在使用量筒时,无论液面下凹还是上凸,读数时视线都应该与凹面的底部或凸面的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4. 密度
(1) 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 计算公式 ρ=m/v
(3) 密度的单位:基本单位: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符号kg/m3




常用单位:克/厘米3(g/cm3)
换算关系:1g/cm3=1 kg/m3
(4) 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密度是物体的特性之一ρ=m/v只是计算公式密度不随着质量或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5) 密度的测定:(特殊方法:沉锤法 累积法 压入法)
A固体
B液体
(6) 密度公式的应用
A计算物体密度 ρ= m/v 与密度表对照可鉴别物质
B计算物体体积 v= m/ρ
C计算物体质量m=ρv
5. 物质的物理属性:磁性 导电性 导热性 硬度
6. 新材料:(1)纳米材料 (2)超导材料 (3)形状记忆合金 (4)隐形材料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间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换算关系T=t+273K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点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③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物体的运动》复习提纲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
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 v=s/t ,变形得:s=vt,t=s/v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3、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长度的单位
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4、时间的测量
①单位:秒,符号s
②秒表续数:
5、误差
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产生原因: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
③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④误差与错误区别: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狄绍义# 八年级上册,物理的复习提纲(资料) -
(19639499565): 一章声现象 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

#狄绍义#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
(19639499565):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 103 m ...

#狄绍义# 八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 -
(19639499565):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

#狄绍义#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
(19639499565): 八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 (1)声现象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3.声音的三大特性:

#狄绍义# 八上物理提纲 -
(19639499565): 1)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

#狄绍义# 八年级上册物理新教材复习提纲····· -
(19639499565):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物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V固 > V液 > V气 声音在15℃空气...

#狄绍义# 物理8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19639499565): 密度=质量/体积

#狄绍义#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复习提纲)(沪教版) -
(19639499565): 第一章 1.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1.2比较有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两种.测量是定量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

#狄绍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
(19639499565):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

#狄绍义#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复习提纲 -
(19639499565): 一、透镜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焦点(F). 3.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 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