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的 阅读答案(五年级下册,第3课) 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三课《白杨》赞美了白杨树什么精神?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15
好阿飞的空间按实际睡得可

人和以上人

自己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以及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形成自己对课文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的崇高理想。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白杨树的形象美、精神美。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学情分析:

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感受白杨树的“美”,但是学生对于新疆建设者并不了解,所以课前让有条件的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教法与学法:

1、激励、导引发

2、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文字资料和图片

搜集有关新疆建设者资料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教师板书:白杨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教师出示白杨的图片,学生边看边想:白杨长什么样?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能否找到这种树?

2.教师重点提示:

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但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也能顽强地生长。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 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学习课文第10~13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课文,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

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样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设计意图: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设计意图: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五、作业:

三、想象拓展

.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白杨》的主要内容~

现代·袁鹰《白杨》主要内容: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
文章由树及人,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比喻手法;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扩展资料原文: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文章简介:
本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高大挺秀的大白杨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两个孩子知道了,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 《联声》报刊的编辑。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副刊编辑。
建国后,任《解放日报》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编。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等。

赞美了白杨树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的精神.
我认为应该是这样.


#林缪浩# 五年级下册 3课《白杨树》 赞美了白杨树的什么? -
(15252966667): 赞美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林缪浩# 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三课《白杨》赞美了白杨树什么精神? - 作业帮
(15252966667):[答案] 赞美了白杨树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的精神. 我认为应该是这样.

#林缪浩# 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三课课后第三题 -
(15252966667): 答:我体会到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就像边疆工作者服从祖国需要,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望采纳啊~

#林缪浩# 五年级下册第三课 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 -
(15252966667): 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 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她的生存.她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

#林缪浩# 小学五年级下册 第三课白杨 (急) -
(15252966667): 白杨具有生命力强,茂盛,高大挺秀,直,坚强的特点 表达着希望儿子和小女儿也能像白杨树那样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同时也赞扬了对为边疆献出青春的人们

#林缪浩# 在五年级下册的第三课《白杨》中学到了什么(要具体说) -
(15252966667): 爸爸妈妈给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不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孩子们从爸妈那儿懂得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且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爸妈借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我们要学习白杨那种肯牺牲自己,来保护别人的伟大精神!

#林缪浩# 五年级下册语文《3.白杨》的课后练习题 -
(15252966667): 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练习题和答案 一、读一读,写一写. qīnɡ xī biān jiānɡ fǔ mō ( ) ( ) ( ) jiè shào yǔ sǎn xiàn rù ( ) ( ) ( ) 二、比一比,填一填. 析( ) 抚( ) 招( ) 晰( ) 扶( ) 绍( ) 疆( ) 陷( ) 杨( ...

#林缪浩#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白杨问题 -
(15252966667): 高大、挺直、坚强、不屈服.从爸爸的言行中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林缪浩#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三课《白杨》中爸爸也在表白他的心,他的心愿是什么? -
(15252966667): 爸爸的心愿是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原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林缪浩#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三课白杨的课后作业第2题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
(15252966667):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希望楼主能采纳!谢谢!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