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为什么是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为什么是天下第一行书?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的原因如下:

《兰亭序》的章法、结构、笔法相当成熟圆润,纸隙墨缝间散出丰裕的艺术美韵。用笔遒媚劲健,融合了篆书、隶书、草书的章法,中锋起转提按,线条如行云流水。

凡324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塑成一个鲜活的生命,筋骨毕现,血肉丰满,且赋予了不同的秉性、精神和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尺幅之内,有的像楷书,有的像草体,恍若群贤毕至,相携对酌,神态飘逸,气韵横生。王羲之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字体结构的变化多端,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结构上,20多个“之”字书写竟无一雷同,各具风貌神采。

在通篇布局上,以纵行为中心,文字参差相间,错落有致,但又字字相关,不离不散,字里行间流淌着音乐般的韵律。黄庭坚称“《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明代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兰亭序》从文学的角度赏析,文字优美恬淡,情感旷达闲逸。是一篇千古佳作;从书法的角度欣赏,体现出了笔与意、骨与肉、形与神、刚与柔均衡中和的古典美学的理想范式。因此,《兰亭序》被誉为“法帖之冠”,被各代书家悉心钻研,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兰亭集序》究竟好在哪里?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体现着和谐吉祥的正能量------王羲之十三岁那年,被叔叔带去参加当时名气最大的老者举行的宴会,老者把给最尊贵的客人吃的牛心炙端到了王羲之的面前。他预言:这个谈吐不凡、目光清澈的少年将来一定会风流天下知。字形的美,永远只是它的外在,而只有渗透了对人生的领悟、对生命的悲悯的作品,才能真正与天地同在。一个人如果从小与书墨为伍,身在和谐中庸的贵族环境。自会有吉祥儒雅气质在其身。这归功于他手握毛笔、对帖临摹数年如一日的专心致志,也来源于他手捧诗书,朗朗诵读的深深陶醉。南唐后主李煜说:“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峻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这只是从外在的“形”去论述,然而却没有从内在的“神”去阐释。而这种“神”,恰恰是王羲之身上流露出来的风流。这是他儒雅的气质,率真的性情,是他一生痴迷一件事的执着、挥毫泼墨的潇洒、自由不羁的情怀,更是那个时代普遍的内心觉醒、对人生有着独特感悟的魏晋风流!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是“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的一个时代的故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景象,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记忆中绝美的一幅图画。而王羲之,也开始了他“墨香飘入红尘里,乌衣巷中话风流”的传奇人生。当今人在昔日“书圣”的作品前膜拜,感慨他的每一个字都是那样美轮美奂的时候,是否也看到了那些字背后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听到了它们对生命无限热爱的呐喊?中庸和谐生存于天地万物之间,原本就占尽风流;而珍视生命的人生态度,追求和谐吉祥,则更是一种亘古不变的风流!书法是通过用毛笔在纸上写字来修炼心性的功夫!书法最直接呈现人生状态和心相(象)是末梢神经的外现,跟人最接近!美是均衡,美是符合了宇宙的某种频率(天人合一),动静的平衡,例如《兰亭》就 像舞蹈,每一个动作都是您觉得不可能呆住的平衡!《兰亭》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行 书”,是因为它在打破平衡时维持了平衡。“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的动态平衡美!就 像惊鸿一瞥的瞬间凝化在纸上成为永恒呈现在您的面前,书法是时代和书法家的心电图 !----这是形。《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是以情作书的光辉典范,通篇洋溢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意境,让人观赏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感觉。---这是神!群贤毕至少长集,文人墨客修契礼。虽无丝竹管弦乐,却有觞咏吟唱题,茂林修竹惠风畅,崇山峻岭清流急。潇洒淋漓呈一序,天下行书数第一。慧心苦练炉火纯青的书法技艺,笔锋流转透射天地人生哲理;挥毫泼墨感悟诠释人与天地!中国书法体现和谐吉祥的正能量,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是诗而有诗的韵味;不是画而有画的灵动;不是舞而有舞的飘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扬。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书法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宏大精深。从殷商开始,经历了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韵,隋唐的鼎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华。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潘守宇在国美谈兰亭集序及书法之美







草书和楷书都是从隶书发展而来的。草书提高了书写速度,却增加了辨认的难度;楷书字体规范便于辨认,却很难提高书写速度。在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一种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行书。
草书如奔跑,楷书似站立,行书若行走。行书的书写速度介于草、楷之间,其笔画与结构也介于二者之间;其运笔既不像草书那样自由奔放,也不像楷书那样严谨、规矩,而是游丝牵连、笔画不断、节奏明快、生动活泼;其结构既不像草书那样舒展放纵、不拘一格,也不像楷书那样字字独立、方方正正,而是删繁就简、破方就圆。
有晋一代,上自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无人不好书法,卫氏、索氏、陆氏、郗氏、庾氏、谢氏、王氏等望族更是名家辈出。书法在晋代就早于诗歌和散文,发展成为一门极为成熟的艺术,晋字也因此得与唐诗、宋词等并列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丰碑。行书成于东汉末年,魏晋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成就最高者当属“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约321—379),出身于两晋琅琊的王氏望族,曾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人称之为“王右军”。他12岁时父亲即传授其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少时师从卫夫人,后渡江北游,遍访名山,博采众长。他精研草书和楷书,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神于钟繇,技法上融会魏晋名家之长,神韵上凝聚魏晋玄学之妙,张扬意趣,自成一家,将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心灵的需要。达到了一种法无定法的艺术境界。其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艺术高度。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要到水边游玩,以求消除灾凶,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渚)行修禊之礼。朋友们置身茂林修竹之中,曲水流觞,赋诗抒怀,即兴写下了37首诗,结为《兰亭集》,推举王羲之为此集作序。此时的王羲之身处惠风和畅的自然山水间,正酒酣耳热之际,文思泉涌,逸兴大发,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畅绝妙地交融在一起,于是一气呵成,书就《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
《兰亭序》的章法、结构、笔法相当成熟圆润,纸隙墨缝间散出丰裕的艺术美韵。用笔遒媚劲健,融合了篆书、隶书、草书的章法,中锋起转提按,线条如行云流水。凡324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塑成一个鲜活的生命,筋骨毕现,血肉丰满,且赋予了不同的秉性、精神和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尺幅之内,有的像楷书,有的像草体,恍若群贤毕至,相携对酌,神态飘逸,气韵横生。王羲之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字体结构的变化多端,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结构上,20多个“之”字书写竟无一雷同,各具风貌神采。在通篇布局上,以纵行为中心,文字参差相间,错落有致,但又字字相关,不离不散,字里行间流淌着音乐般的韵律。黄庭坚称“《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明代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兰亭序》从文学的角度赏析,文字优美恬淡,情感旷达闲逸。是一篇千古佳作;从书法的角度欣赏,体现出了笔与意、骨与肉、形与神、刚与柔均衡中和的古典美学的理想范式。因此,《兰亭序》被誉为“法帖之冠”,被各代书家悉心钻研,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精美的艺术形式来自于特立独行的生命形态。《兰亭序》的成功绝非偶然。魏晋人在精神追求上与汉代人有很大不同。汉代对士人的要求重在道德、操守、儒学和气节诸方面,但到晋代,人们关注的是才情、气质、风貌和格调,从恪守道德规范到重视个人的内心感受,脱俗超尘的气质风度与率真任性的行为方式成为士人的理想追求。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俗,犹喜清静,被时人形容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具有魏晋风度、玄学底蕴的名士。而旷达的性格造就了他书法的雄浑气象、自然意态,落实到《兰亭序》中,就表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散发出自然飘逸、洒脱简洁的气质品性,还渗透出一股不凝滞于物的心灵感应和艺术功力。因此,这几项条件合而为一,才酿泉为酒,凝蕴出如此美轮美奂、芳香四溢的艺术极品。
世间珍品原就产生于一种机缘中,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就慨叹“当时逸少本天全”。《兰亭序》写成后,王羲之自己也十分得意,后来又写过十余遍,都达不到原作的神妙精美之境。这幅行书遂成王家的家传之宝,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时,他还专门修造了贮藏《兰亭序》的阁楼。智永临终时传给弟子辨才。辨才将之藏于房梁之上。这时已是唐初,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不惜派人重金购募王氏真迹。御史萧翼装扮成一个穷书生,骗得了辨才的信任,盗走了《兰亭序》。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敕令弘文馆的书法高手冯承素、赵模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赐给皇族和宠臣,而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唐太宗还亲自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论》,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将他的书法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唐太宗临终时,遗命将《兰亭序》真迹与其殉葬,《兰亭序》真迹从此沉埋地下、永绝于世。今天我们看到的《兰亭序》的最好摹本是冯承素的拓本,其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又称“神龙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还有《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24个字,也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其最大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之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他将汉字书写从日常实用引入到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精神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正羲之法帖的,因而王羲之才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的书法也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芸:“王氏凝、操、徽、焕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说王羲之的四个儿子各得其书法精妙。而后,其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薪火相传。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武则天命以真迹为蓝本,用钩填法临摹并编为《万岁通天帖》,原本仍还王方庆,但早已散佚。南朝齐王憎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王氏一门为中国书法艺术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相米玉# 为什么说《蓝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
(19864233367): 一、《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人陵墓.二、该作...

#相米玉# 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19864233367):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

#相米玉# 兰亭序凭什么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历史上有许多书画,还是真迹,而兰亭序连真迹都没有,只剩下摹本,为什么还有如此圣喻? - 作业帮
(19864233367):[答案] 《兰亭序》是王羲之用茧纸、鼠须笔与朋友优游之余的得意之笔.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章法布白,浑然一体.他的用笔、结字更见变化之妙.全篇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各具特点而不雷同.他能注意避免“状如算子”、“一字万同”...

#相米玉# 为什么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什么称兰亭序》为天下
(19864233367):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 序》、《兰亭集序》、《临河序》、 《禊序》、《禊帖》.此帖共二十八 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 都很完美,是王羲之五十岁时的得意之 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 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相米玉# 为什么说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为什么说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19864233367): 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的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记录的就是在浙江绍兴兰亭一带进行曲水流觞游戏的过程

#相米玉#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为什么如此动人 -
(19864233367):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后人将之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尤其书法,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是王羲之中年时的得意之作,堪称其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兰亭集序》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祭侄季明文稿》、《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相米玉# 为什么兰亭序是顶级国宝 -
(19864233367):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

#相米玉# 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
(19864233367): 《兰亭序》是王羲之用茧纸、鼠须笔与朋友优游之余的得意之笔.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章法布白,浑然一体.他的用笔、结字更见变化之妙.全篇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各具特点而不雷同.他能注意避免“状如算子”、“一字万同”,这种艺术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以致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后,曾命他的臣子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响拓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近臣.待李世民临死时,还要“兰亭茧纸入昭陵”,用以陪葬.

#相米玉#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怎么产生的? -
(19864233367):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而王羲之的真草又被喻双绝(真体 是指从汉魏到隋唐以前的过渡性楷体 特征是楷中有隶)还有太宗皇帝帮他宣传 后世历代书家也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而且王羲之本人也曾被评上了草圣、书圣等名号,所以王羲之的巅峰之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不足为奇

#相米玉# 欧写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写成〝兰亭叙〞? -
(19864233367): <兰亭集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由多方书籍记载来看 应是宋代米芾最先说的(不过我没考证过) 其实后面还有一些人由此跟进 比如元代鲜于枢管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还有苏轼的<黄州寒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