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八苦具体是什么含义,五阴盛怎么解释? 佛教中人生八苦中的五阴炽盛是什么意思?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八苦具体如下:

1、生苦:初生的小婴儿,需要通过狭窄的生门,因此就是一种痛苦。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刺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

2、老苦: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会慢慢老去,容颜和精神状态都逐渐变差,是一种苦。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

4、死苦:人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

5、怨憎会苦:人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所以感觉到苦。

7、求不得苦:人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

8、五取蕴苦:人对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

五阴盛,即五阴炽盛,意思是色、受、想、行、识五种事情,遮盖了人的本性,使得人的心里头迷迷惑惑,造出各种的业来。所以叫它“五阴”。因为有了这种五阴,贪、瞋、痴就牢在这个五阴上头,像火碰着了干柴一样,就会烈烈烘烘的烧起来,所以叫做“五阴炽盛”。

扩展资料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指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能如愿,怨憎苦以及五蕴炽盛苦。

坏苦:是指生活中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所谓的快乐受并 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行苦: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 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人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八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五阴炽盛



佛说的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共有: (一)生苦 有五种,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4)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5)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二)老苦 有二种,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三)病苦 有二种,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2)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四)死苦 有二种,1)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2)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五)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 (六)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七)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阴盛苦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五盛阴”也作“五阴盛”,“五阴”即“五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

生老病死你基本应该明白把???怨憎会就是说遇到有仇有怨的人或讨厌的事物(会就是聚会啊)……爱别离就是喜欢的人事物总有一天会分离……求不得就是想要的得不到……五阴至盛就是身体的各方面健全后产生的各种欲望……比如有眼睛就想看电视……有耳朵就想听音乐等……很忙很累停不下来……

生老病死厌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为人生八苦。

佛教八苦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刺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未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姿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六、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八苦里面的「五阴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五阴盛」是痛苦的?~

复制一下:
楼主 您好

五阴炽盛,其实是比较术语名相了点,后学就直接用浅白的话跟楼主分享:

五阴包含色受想行识,我们的身体以及接触的种种感官境界、幻想、梦中等影像都是含盖於色阴,而感知、知道这些境界的心,就是识阴,而当我们的心接触这些境界,就会产生种种的感受、了知(想)、种种行为的运作,就是受想行阴。

举例来说,当我们看电视时,接触电视影像的眼根、以及所触的电视影像就是色阴,而我们清楚明白电视的内容(想阴)、而产生了种种忧悲苦恼、喜怒哀乐,就是受阴,而这些了知、感知、领受会一直变化,就是行阴,而领受这些过程的心,我们这念心,就是识阴。其实我们生活中都是五阴运作。

那为什麼说五阴炽盛呢?

因为我们都爱五阴自己,希望五阴自我能够恒常保有,舍不得自己消失,因为这个渴爱,才会让我们不断追逐世间种种,想要让五阴自我领受可爱的境界、欢愉的境界、让五阴自我在种种境界上享受、了知、存在。

因为宝爱五阴自己,就会有不断的忧悲苦恼继而产生,未来世的生老病死乃至无量苦都会继续出生,因此爱五阴自我,渴望五阴自我继续存在,就是众苦的根本,这其实就是我执,执著五阴自我真实存在,不乐意五阴自我消失。

其实说白一点,现在人最希望爱自己、做自己、把握自己、肯定自己、追求自我价值感等等,都是五阴炽盛,都不断在累积对自我的执著,这样是不可能灭除苦本的



#邹顺唐# 佛教里的“人生八苦”
(13841349689): 我国佛教流行的“八苦”是《中阿含经》的说法:“云何苦圣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恚苦、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但是《赠一阿含经・等趣四谛品》作:“云何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

#邹顺唐# 佛家八苦 包含了一切的苦在其中吗 -
(13841349689): 是的,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 人生有八苦 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

#邹顺唐# 谁说人生有八苦? -
(13841349689): 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我等凡人,难脱八苦,因此坠入轮回地狱中. 人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

#邹顺唐# 八大苦,生老病,怨憎会,爱别离是什么意思 -
(13841349689):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五阴炽盛苦,是为佛教看人生有这些难以磨灭的八苦. 一、生苦 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

#邹顺唐# 人生八苦是什么? -
(13841349689):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邹顺唐# 佛教所谓的“八苦”包括哪些 -
(13841349689):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即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

#邹顺唐# 为什么佛教里说,人生有八大苦? -
(13841349689): 八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

#邹顺唐# 老法师:什么是佛法中八苦之一的生苦 -
(13841349689): 出生之苦,不只是出生时痛苦,更是再次轮回的苦.

#邹顺唐# 何为八苦谛? -
(13841349689): 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苦恼,包括生、老、病、死在内.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盛苦.佛教认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邹顺唐# 何为人生八大苦? -
(13841349689):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