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作品风格 范仲淹的写作特色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范仲淹的作品风格:

1、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名篇《岳阳楼记》,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2、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

范仲淹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

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3、其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直接写艳情者,也有跳出艳情之外者,正是过渡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刻痕迹。

扩展资料:

范仲淹所处时代背景: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最终形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

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演化为宋人“以文为贵”的思想意识,为宋代士大夫营造了新的生存环境,成为宋代士风转变的时代文化大背景。

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和完善,并在一生的仕宦经历中身体力行,最终归纳为“先忧后乐”的精神风貌。范仲淹忧患意识的来源主要来源于孔孟思想。

范仲淹在忧乐这对矛盾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思想。这种忧乐意识是在吸收儒学的基础上,弘扬发展后所作出的总结。范仲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在京城任右司谏。这年7月,江淮、京东一带旱灾严重。范仲淹奏请朝廷遣使救灾,仁宗皇帝置之不理。

范仲淹愤然质问:“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仁宗皇帝便派他安抚江淮,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减免盐茶税、禁民淫祀,回朝时还将百姓吃的乌味草带回京城。

请仁宗传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其忧民爱民之情可见一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在被贬抑时,不以自身沉浮为意,仍不忘其忧国忧民之“痴心”。

“既去职任,而尚怀国家之忧”,《宋史·范仲淹传》言: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正是这种意识的最好佐证。

范仲淹则是从士人角度讲不管个人处境如何,都要忧国忧民,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这可以说是中国史上对士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首次明确阐述,是士人高扬主体精神的充分表现。

是宋代知识分子积极参政、勇担责任的典型体现。这也标志着士人彻底从政治、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找回了个体的人生尊严和价值。

可以看做是对孔孟儒学的超越和发展。钱穆先生认为“宋代士大夫矫厉尚风节,既自希文启之”,将范仲淹看做是开启宋学的先驱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范仲淹 (北宋名臣)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个人作品

据《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作品名称

  诗歌

《江上渔者》《鹤联句》《登表海楼》《河朔吟》《游庐山》《春日游湖》《新定感兴五首》

《酬和黄太博》《绛州园池》《送魏介之江西提点》《归雁》《登表海楼》《过馀杭白塔寺》

《访陕郊魏疏处士》《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和葛闳寺丞接花歌》《怀庆朔堂》《春日游湖》

《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古鉴》《过太清宫》《送石曼卿》《阅古堂诗》《赠张先生》

《上汉谣》《野色》《河朔吟》《纪送太傅相公归阙》《石子涧二首》《答梅圣俞灵乌赋》

 词

《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御街行·秋日怀旧》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散文

《岳阳楼记》《与唐处士书》《答手诏条陈十事》《与韩琦书》《灵乌赋》《上执政书》

《严先生祠堂记》《上攻守二策状》《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邠州建学记》

书法《道服赞》《师鲁帖》《远行帖》《边事帖》



范仲淹的幼年经历了诸多悲苦与不幸。他幼年丧父,不得不随改嫁的母亲远赴异乡。不仅在生活上遭受磨难和凄苦,在精神上也饱尝压抑与屈辱的滋味。正是这样屈辱而不幸的身世和经历,使范仲淹从小就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腐败及底层民众的苦难与不平。一旦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思想便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范仲淹的公心和社会责任感,萌发于较早的时期。他早年曾祈祷神灵,但愿从事两种职业:一作宰相,二当良医。他解释说:“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能改斋漫录》卷13)范仲淹从小就接触社会底层生活,形成了对贫苦大众极大的同情心。因此,渐渐长大的范仲淹,不愿与继父家的朱氏兄弟为伍,却将周围那些贫苦人家的孩子视为密友,这就更多地接触了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当时,地处黄河三角洲的长山县,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一旦遇上水旱蝗灾年景,本来就不宽裕的百姓更是朝不保夕,生活难以为继。这些苦难的社会图景对一个尚未成熟、还没有走上社会的青年人,无疑是一个活生生的深刻教育。生活在这一社会环境下,范仲淹从小养成了“不苟言笑、善于思考的习惯”,他对周围发生的一切特别是对变化动荡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反思和考虑。而当他出仕为官直接面对这些悲惨现实时,就不得不努力探索解决的良方。 邹平的水土养育了他,这里的文化熏染了他。因而可以说,黄河三角洲是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孕育形成的最原始的土壤。反过来,范仲淹的忧乐观,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后来者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豪迈爱民

范仲淹的诗歌风格~

但意境宏阔,词五首,诗,风格清新刚劲。
范仲淹的散文范仲淹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可谓开宋代豪放词之先河,遗诗311首,气象雄奇,词均有名篇得以历代赞誉。其词虽存世仅寥寥五首

曾大力推动“庆历新政”和诗文革新运动。他以政治改革的立场上反对西昆体,要求文章内容要反映实际利于教化,情感要激昂,语言要浅白。他的政
论文透彻精辟,逻辑严谨,而其他作品都能寄景言情,结合叙事议论,风格清新。著名作品有《范文正公文集》、《岳阳楼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巩冠山#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写景抒情完美结合表现了什么艺术风格. -
(18810012734): 词境开阔,格调悲壮

#巩冠山# 范仲淹和杜牧的写作差别 -
(18810012734): 杜 牧 其诗多指陈时政之作,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写景抒 情的小诗,风格清丽 ,画面鲜艳,意境深远,在晚唐轻浮艳丽的诗 坛上独树一帜.范仲淹 ,以善写边塞风光和抒发羁旅情怀为特 色,境界开阔而深沉,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领域

#巩冠山# 范仲淹与欧阳修从当时的背景去比较异同;比较,的创作动机,这两篇文章所表现的"乐"是否相同?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各有怎样的特色?哪篇文章最... - 作业帮
(18810012734):[答案]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活动家,他的“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突出的表明了其襟怀的高尚.清新刚健,能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局限而别树一帜,表现了比较阔大而深刻的内容.欧阳修家境清寒,苦读成才,他的诗文,一扫晚唐...

#巩冠山# 唐朝小说的特色是什么?? -
(18810012734): 唐代小说中最突出和显眼的就是唐传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代传奇,或称唐传奇. 唐代传奇的语言,一般运用散体,但多四字句,句法较整齐,沿袭了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六朝志怪小说如《搜神记》等...

#巩冠山# 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风格是什么? -
(18810012734): 婉约派 首先是它具有“可 歌性”.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作家们把肺腑中的真情,...

#巩冠山# 重要诗人的语言风格 -
(18810012734):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 王维诗含蓄生动 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 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白居易诗雅俗共赏 李贺诗奇诡变幻 李商隐诗清丽俊逸 杜牧诗含蓄绰约 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 范仲淹词苍凉悲壮 苏轼词雄健豪放 黄庭坚词流畅自然 李清照词婉约凄切 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 举例见: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如有错误请见谅

#巩冠山# 中国诗歌的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
(18810012734): 秦汉时期:楚辞—六言为主,比兴手法,散文化,浪漫主义特色.人物—屈原 作品—离骚 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歌—汉乐府古辞—内容丰富,叙事特色鲜明,言杂而屈于五言. —南朝乐府古辞—善用双关,体裁短小,风格巧艳,内容狭窄. —北...

#巩冠山# 从汉代到清朝的代表诗人、作品、风格特点 -
(18810012734): 汉,乐府,三曹,重视气魄的建安风骨, 曹操 《短歌行》《步出厦门行》等等 曹丕《燕歌行》等 曹植《白马篇》等 隋唐; 隋炀帝诗词比较清丽脱俗类似如曹丕如《春江月夜》《饮马长城窟》等; 初唐四杰的诗词都是大气高远,如王勃《滕王...

#巩冠山# 北宋前期词坛的大体风格 -
(18810012734): 宋词的发展概况 北宋前期 北宋前期词坛的上层文人, 一般来说都是承袭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等人的词风, 并无多少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词作家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柳永,苏轼等, 而以柳永,苏轼成就较突出. 晏殊词内容主要抒发...

#巩冠山# 刘禹锡、孟浩然、范仲淹都是唐代诗人对不对? -
(18810012734):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