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忧国忧民文言文翻译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1. 范仲淹的文言文的翻译

一、《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一般认为,范仲淹在河南省邓州市写的这篇散文,所以并未登上岳阳楼。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岳阳楼记》原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北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他出身贫寒,年幼丧父,母亲改嫁,外出读书求学,勤奋刻苦,他从小有大志,作秀才时,就“以天下为己任”。后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

后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均田赋等改革时弊的建议,再次被贬。后在赴颖州上任途中病死。

本文写于1046年,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1047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因为二人同是被贬之人,因而有共同的思想情感,所以文中满载述志励友之情,既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又表达对好友的慰勉和规箴之意。二、作品原文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北宋·范仲淹 若夫霪雨[1]霏霏[2],连月不开[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4],山岳潜形[5];商旅不行,樯倾楫摧[6];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7],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8];沙鸥翔集,锦鳞游泳[9];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10],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1],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3]。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1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5]三、【破题】 本文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文章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注释】 [1]霪雨:连绵的雨。 [2]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3]开:解除,这里指放晴。 [4]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曜,光辉,光芒。 [5]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迹。

[6]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7]“去国”句: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

去:离开。国:京都。

[8]“上下”句: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9]“沙鸥”句: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

[10]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11]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壁。

[12]“不以物喜”句: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13]“居庙堂”句: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4]“其必曰”句: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

[15]“微斯人”句: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微,非,如果没有。[1]四、作品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好的和现代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看那巴陵郡的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衔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色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叙(已经)很详尽了。既然如此,那么洞庭湖北面直通到巫峡,南面到达到潇水和湘水,被贬官的诗人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的时候,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一眼望去,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极了,内心十分悲伤。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

2.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事有那些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zhōu)充饥。

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

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cuō)学问。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jī)”的由来。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

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

好友见他不肯接受银两,第二天便送来许多美味佳肴(yáo)。范仲淹好意难却,只好接受了。

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好友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儿吃的东西都不肯接受,岂(qǐ)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

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请你千万不要生气。”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

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一位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dài]夫,要么当个好宰相。

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范仲淹从政以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yānɡ)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事迹一: 北宋年间,江浙一带曾发生大饥荒,当时范仲淹正主政浙西,虽然他极力地开仓放粮,但相对于成千上万的灾民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当时,浙江太湖一带的人们非常喜爱一种体育运动——赛船。范仲淹灵机一动,这可是开展赛船的好时机呀。

他号召各地百姓踊跃参赛。 随着集中的百姓越来越多,范仲淹找到湖边寺庙的主持们,悄悄地说:“今年灾荒,灾民遍地,工价可比往年低廉得多呀,何不趁此机会修建寺庙?”众主持回去后立刻大修寺院,范仲淹又召集各部属开会,关切地说:“如今荒年,物价便宜,你们那些官署、官舍呀,可以盖一盖、修一修了,本官允许。

”官员随即响应,各地大兴土木,数以万计的各类工匠、仆夫每日劳作在工地上。 监察部门知道了范仲淹的做法,认为他不抚恤灾民,反而游宴玩乐,劳民伤财,就向皇帝参奏他。

范仲淹辩解道:“我这样做,正是要使百姓顺利度过灾年呀。”“赛船也罢,修庙也罢,建官舍也罢,都只不过是调动官私余钱救济百姓,让有手艺和劳力的人解决生活困难。

”皇帝细想,也有道理,当时 *** 财力有限,救济灾民实在力不从心,而范仲淹的治下不仅没有逃荒或饿死的现象,还一片热腾,可见他的举措是有效的。 近千年过去了,范仲淹没有想到,他的做法在今天的经济学里,叫做“拉动内需,扩大消费”。

事迹二: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

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 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机密。

对一般宋代官僚采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这一计划。

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范仲淹素采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脸抗言:“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

”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答对。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

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调赶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一带)任副长官——通判.秘阁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了。 仁宗把范仲。

3. 范仲淹、杜甫、欧阳修的忧国忧民诗句

我给略概括些句子以求方便: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

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杜甫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欧阳修:(我找了些名句以供你参考)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有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4. 范仲淹 欧阳修

范仲淹登上高楼忧国民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乐。

范仲淹岳阳楼忧国忧民

欧阳修醉翁亭与民同乐

范仲淹登上高楼忧国民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乐。

范仲淹岳阳楼忧国忧民

欧阳修醉翁亭与民同乐

范仲淹登上高楼忧国民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乐。

范仲淹岳阳楼忧国忧民

欧阳修醉翁亭与民同乐

范仲淹登上高楼忧国民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乐。

范仲淹岳阳楼忧国忧民

欧阳修醉翁亭与民同乐

范仲淹登上高楼忧国民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乐。

范仲淹岳阳楼忧国忧民

欧阳修醉翁亭与民同乐

范仲淹登上高楼忧国民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乐。

范仲淹岳阳楼忧国忧民

欧阳修醉翁亭与民同乐

5. 范仲淹表现忧国忧民的句子有什么

范仲淹表现忧国忧民的句子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释义: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渔家傲·秋思》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6. 文言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的话,不是近代和现代人说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说的。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

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

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

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

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

只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成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就必须先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

当他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时,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创造者。此话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解说。

我们这些小青年,高中刚毕业,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劳;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时,就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现在有些人对“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报考大学“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不过河”,丝毫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打算。这种人最后只会到处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对社会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为社会的蛀虫。

我劝告这种人,“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当死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手中邪?”千万别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内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

7. 帮忙找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故事两篇

北宋年间,江浙一带曾发生大饥荒,当时范仲淹正主政浙西,虽然他极力地开仓放粮,但相对于成千上万的灾民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当时,浙江太湖一带的人们非常喜爱一种体育运动——赛船。范仲淹灵机一动,这可是开展赛船的好时机呀。他号召各地百姓踊跃参赛。

随着集中的百姓越来越多,范仲淹找到湖边寺庙的主持们,悄悄地说:“今年灾荒,灾民遍地,工价可比往年低廉得多呀,何不趁此机会修建寺庙?”众主持回去后立刻大修寺院,范仲淹又召集各部属开会,关切地说:“如今荒年,物价便宜,你们那些官署、官舍呀,可以盖一盖、修一修了,本官允许。”官员随即响应,各地大兴土木,数以万计的各类工匠、仆夫每日劳作在工地上。

监察部门知道了范仲淹的做法,认为他不抚恤灾民,反而游宴玩乐,劳民伤财,就向皇帝参奏他。范仲淹辩解道:“我这样做,正是要使百姓顺利度过灾年呀。”“赛船也罢,修庙也罢,建官舍也罢,都只不过是调动官私余钱救济百姓,让有手艺和劳力的人解决生活困难。”皇帝细想,也有道理,当时 *** 财力有限,救济灾民实在力不从心,而范仲淹的治下不仅没有逃荒或饿死的现象,还一片热腾,可见他的举措是有效的。

近千年过去了,范仲淹没有想到,他的做法在今天的经济学里,叫做“拉动内需,扩大消费”。



~


#符贩轻# 岳阳楼记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实践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抱负. - 作业帮
(17330268327):[答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符贩轻# 《岳阳楼记》范仲淹说的忧国忧民的话,是哪一句? - 作业帮
(17330268327):[答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符贩轻#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自己不论职位高低身处何处都要忧国忧民的志向的语句 - 作业帮
(17330268327):[答案]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3、原文简析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

#符贩轻# 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二有关范仲淹的原文及翻译 -
(17330268327):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扣虽抄...

#符贩轻# 范仲淹苦学的翻译以及通过岳阳楼记告诉我们什么品质 -
(17330268327): 译文: ①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

#符贩轻#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阐释古仁人无论身处何地始终不忘忧国忧民的句子是: “                    ;             ... - 作业帮
(17330268327):[答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符贩轻# 范仲淹传文言文翻译 -
(17330268327):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在适长山朱氏.即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继,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以后,知道出身的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常常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对天下有慷慨报复,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符贩轻#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实践了他———的伟大抱负 - 作业帮
(17330268327):[答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符贩轻# 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思,?
(17330268327): 出自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符贩轻# 文言文:范仲淹故事两则翻译 - 作业帮
(17330268327):[答案]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