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原文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登岳阳楼原文

  登岳阳楼原文。相信大家对登岳阳楼并不陌生,这是诗圣杜甫创作的一个诗词,登岳阳楼的原文是非常具有感情色彩的。那么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一起详细的了解一下登岳阳楼原文的相关内容。

  登岳阳楼原文1

   《登岳阳楼》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分类标签:山水诗 唐诗三百首

   作品赏析

   【注释】:

  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简析】: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注释]

  (1)岳阳楼:游览胜地。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

  (2)坼[音“撤”]:裂开,分开。

  (3)乾坤:天地。

  (4)戎马:比喻战事。

  (5)涕泗:眼泪。

   【译文】

  过去早就闻说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吴国和楚国从湖的东南分开,天地好像日日夜夜在湖上浮动。亲戚朋友没有一封信给我,年老多病只有一条孤舟。北方的边关正在鏖战,我*着岳阳楼的栏杆老泪纵横流。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登岳阳楼原文2

   登岳阳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自身漂泊不定的悲凉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晚年,此时的他居无定所,饱受流离之苦,在这首诗中,也通过景物“洞庭”到“岳阳楼”的变迁,表现出了作者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一生蹉跎的悲凉之感。

   2、感怀时事的忧虑

  《登岳阳楼》的尾联借对“戎马”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关怀,对生民的忧虑与担忧,表现了诗人虽老病孤身,却心怀天下的情怀。

  登岳阳楼用到了哪些意象

  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画面: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扩展资料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创造背景: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


#邱是彩# 求<登岳阳楼>全文 -
(13786135442): 我背得很熟的: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

#邱是彩# 《登岳阳楼》的具体内容及解析. -
(13786135442): 作品信息 名称:登岳阳楼 年代:大历三年(公元768年) 作者:杜甫 体裁:五言律诗作品原文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①. 吴楚②东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亲朋无一字⑧,老病有孤舟⑤. 戎马关山北⑥,凭轩⑦涕泗流.注释译文 ...

#邱是彩# 哪里有《登岳阳楼记》的原文
(13786135442): 【原文】岳阳楼记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jùn).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

#邱是彩# 登岳阳楼(其一)中点明全诗主旨的句子是什么?是这首.诗词原文 登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xǐ)倚湖山... - 作业帮
(13786135442):[答案] 应该是“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 所谓主旨,即能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心思的句子,根据全文理解,只有这一句,能全面反映出作者内心因为三年以来孤苦漂泊,危难重重.

#邱是彩# 登岳阳楼记中“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那个“巃嵸”原文是这样写的吗?有没有什么简体的?我记不清了. - 作业帮
(13786135442):[答案] 原文: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lóng)嵸(zōng),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邱是彩# 杜甫诗三首(登岳阳楼,登高,石壕吏) -
(13786135442): 《登岳阳楼》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

#邱是彩# 登岳阳楼 的原文解释 -
(13786135442):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邱是彩# 《登岳阳楼》的具体内容及解析. -
(13786135442): 原文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邱是彩# 登岳阳楼 杜甫 -
(13786135442): dēng yuè yáng lóu登岳阳楼xī wén dòng tíng shuǐ ,jīn shàng yuè yáng lóu.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wú chǔ dōng nán chè,qián kūn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