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知道一个字的平仄? 如何辨别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平仄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故而产生“平仄”。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扩展资料:

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

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

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声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四十岁以下的朋友应该明白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古(旧)声

现在社会都发展到哪里了,都要实现几个现代化了,况且现在全部通行普通话了,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古韵?是不是多余的事!是不是有意在为难大家?是不是在开历史倒车?古韵是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认为: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楹联爱好者,或是一个对联工作者,应该新声、古声都懂,哪怕是今后全部通行现代汉语了。我们也要了解古韵,这是欣赏,学习,吸收,传承对联文化的需要!!!否则就不好说了。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约有300多个字,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

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这样也不好。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得好:技(才)不压身。在一生中,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也许是我们与平时自己看书学习的不同的一个方面。有大家在一起讨论,效果会不一样的。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

联语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语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关于平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书,在此我推荐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 “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所有语言的单音节客观都有声调,非独汉语为然,所以古印度人才会发现三声。但汉语四声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远不能一言以蔽之。仅以音高来解释四声,无论如何并不全面。四声同轻重、长短和尤其是平曲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孙逐明所言反证实际上并不能够反证,在这里只能简单说一下原因。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因而存在明显的四声规律,但汉语还有另外一个规律,就是以两个单音节词连用,自中古以来便是如此(上古汉语情况特殊,可能是复辅音词甚至是多音节词占了很大部分)。这就要求内部保持一致,不然就像哥俩个打架一样。古人发现平声可单独一类,而其他三声可归为另一类,这个划分不是依靠音高而是依靠平曲,依靠音高是没法做这个划分的,所谓仄声就是不平声的意思。这就出现了两平或两仄的基本结构。而两个相邻的基本结构,如不发生变化,比如说四平连用,则过于顺口,而四仄连用,有过于拗口,都少变化,因此形成两个基本单位平仄相间的情况,下面就简单了,依据这个规律进行组合,就形成了律诗的一句。而下句最理想的情况是和这一句平仄相反,这就是一联。但下一联的出句如果也和上一句相反的话,就重了第一句,因此必须予以变化。古人按照平仄规律发现基本的句式有四种,因此将四种句子组合使用,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四声在四句中完成了一个循环了,再用,就必须重复了,这就形成了律诗。但这一规律的确立用了差不多二百年时间。四声在南北朝被发现并用到诗歌中也就是永明体中时,这一规律尚未被充分认识到。因为,四声在那里被辨得过细了,而在篇章中却又未得到合理循环。直到沈宋时这一问题才得到完全解决。说到底还是一个平曲问题,古人称为平仄,怎么会和平曲无关呢?至于词曲中甚至要平辨阴阳也和平曲有着密切的关系。阴阳之辨缘于平声的分划,阳平实际上已不再平了,虽然相对仄声还算平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律句和拗句都存在的现象呢?实际上,在和谐美和不和谐美二者之间,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倾向于和谐美,儒家最推崇的便是中和之美。正因为这样,才会形成近体诗。平仄和谐之外,近体例押平声韵也是一大明证。然而,不和谐美有着特殊的价值,不能被完全代替,因而才有拗句和仄韵出现,根本不是拗句比律句更和谐的问题。至于声韵和音乐的关系,更为复杂。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
声。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
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四十岁以下的朋友应该明白的。这
里就不多说了。
(二)、古(旧)声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
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
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
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
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
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
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怎样知道一个字的平仄?~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仲宜扶# 譬如写律诗,什么字是平,什么字是仄,诸位会写古诗的大虾,你们是怎么学会的,求推荐书籍方法,不胜感激 -
(13078032229): 既然知道平水韵,就应该知道平仄.凡阴平、阳平各韵部之字都是平声字;上去入各韵部之字都是仄声字. 平水韵的韵部需要记一下,对于北方人而言,尤其需要记一记入声各韵部.还有个别字古今读音、声调不同,也需要特别记一下,比如“看”、“过”等,今天的读音声调是仄声,平水韵中却是平声字;又比如“听”、“思”等字,今天读为平声,一般没有仄声的读音,而平水韵中,却归为仄声字(实际上是平仄两读). 背记平水韵,是对近体诗用字用韵、声调了解的最直接方法.如想深入了解,还需要去学习古代反切注音法,以及汉语音韵学的知识.这里推荐给你几本图书—— 王力先生所著《诗词格律》; 唐作藩先生所著《音韵学》;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 《诗韵合璧》.

#仲宜扶# 什么是平仄?现在还有平仄的说法吗?
(13078032229): 平仄是一般诗词歌赋等古典文学作品的一般韵律,在今天看来,虽然不必要像古人那样严格,但它还是值得今人探索和借鉴的. 另诗词中平仄的判别: 一个字如果是平声,意思就是这个字读[第一声或是第二声] 一个字如果是仄声意思就是这个字读[第三声或是第四声] 当然这是指现代的,古代的字发声和现不一样,多一个声,现已不存在了. 写诗时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讲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不论,第二四六个字的读声要平仄分明例如“-平-仄-平-”或“-仄-平-仄-”,“-”表示不论的字. 如上句“-平-仄-平-”则下句要“-仄-平-仄-”这就是“律诗要讲究平仄”

#仲宜扶# 怎样辨别诗词中的平仄音 -
(13078032229): 不难. 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一般来说,其中阴平阳平就是古代的平声,上声去声就是古代的仄声. 例如:妈 麻 马 骂 ,妈和麻是平声,马和骂是仄声. 当然,在阴平阳平的字中,还有少量的入声字,在古代是作为仄声的,可参考入声字表、平水韵表.

#仲宜扶# 平仄是什么意思? -
(13078032229):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仲宜扶# 水平韵中 很多 一字 多读 在诗词中 怎么区分平仄 -
(13078032229): ①古人的办法是把所有的平声字和仄声字都分韵一一列出,称为韵书,用时一字一字地查.但有些字读音发生分化后,均是平仄两收的.如《佩文诗韵》中,“忘”字在平声的“七阳”和仄声去声的“二十三漾”中均予收录.所以用法不确定,...

#仲宜扶# 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 -
(13078032229):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nbsp;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nbsp;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

#仲宜扶# 何为平仄音?一首诗或词怎样看平仄音?
(13078032229): 平音一般指汉语拼音的一二声,如你,他,颜容,莲花,这些都是平声. 仄音一般指汉语拼音的三四声,如去,怨,恨,这些都是仄声! 平仄声主要是对作词作诗做要求,目的是使诗词读起来顺口. 古体“诗”是不要求格式和压韵的,近体“诗”的压韵有一定的规律,原因是他有了固定格式,具体规律有多种情况,需要长篇分情况解释的,也不知怎么打字说明,最简单的你随便抓几首李杜的诗把平仄标上就能看出点规律! “词”其实不是作出来的,是按“词牌名”填出来的,每个“词牌名” 都规定了共有多少个字,多少字一句,每个字上是“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的 .

#仲宜扶# 查某字的古音平仄时“通”的意思是? -
(13078032229): 可平可仄,指的是同一个字的两种发音,多数情况下两种发音表示的意思不同,如:论字,属于去声十四愿时,仄声,作名词;或属上平十三元,平声,作动词,杜诗“分明怨恨曲中论”及...

#仲宜扶# 词牌中的平平仄仄是什么意思?填词怎么填啊?怎样是平,怎样是仄?有
(13078032229): 在我们汉语里字的发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

#仲宜扶# 请问古代诗词的格式是怎么样的,平、仄、又怎么理解 -
(13078032229): 首先先要理解平仄的概念.“平”、“仄”指的语音方面的概念.简而言之,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三声和四声,但因为古音和今音是不同的,所以刚才这一条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略有出入,只能适用于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