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是在讲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将相和》是人教版、冀教版和S版小学五,六年级课文中的 故事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将相和的主要内容,供大家阅读!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的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这是实情。甚至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将相和课文欣赏
  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驿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渑池之会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负荆请罪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的教学建议
  1.《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本课,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种是,先通读一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再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2.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 方法 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3.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 教育 ;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 说说 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正是这样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多数学生可能说喜欢蔺相如,有些学生会说喜欢廉颇,可能还有说喜欢赵王的,因为他善于用人,论功行赏。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说喜欢秦王,也应让其陈述理由,但应加以疏导,不能为了体现个性阅读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4.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可结合“思考·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可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对思考题列举的问题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秦王叫人记录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因此“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5.课文较长,可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练习有感情朗读。

  6.三个故事情节都比较生动,适于演课本剧。可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排练并演出。可以演整篇课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故事。

  7.本课生词较多,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教师可略加指点。
  将相和中 成语 出处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渑池之会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示例】:请放心,不要多久,这两件东西定会回来。此事包在我身上好啦。◎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 近义词 】:物归原主。

  【 反义词 】:支离破碎。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物归原主。

  负荆请罪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在文中是指廉颇向蔺相如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近义词】:引咎自责。

  【反义词】:兴师问罪。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相关 文章 :

1. 将相和读书笔记

2. 将相和读书笔记500字

3. 将相和读书笔记800字

4.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5. 将相和读后感

你可以出题了,将相和主要的是什么问题呢?

~


#粱彩王# 将相和主要讲了什么 -
(19859512969):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故事简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

#粱彩王# 《将相和》一文的主要内容(一句话概括) -
(19859512969): 身份低微的蔺相如凭借智慧多次维护了赵国,地位迅速上升,引起了武将廉颇的不满,但廉颇最后得知蔺相如胸襟宽广,一心为国,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矛盾消除,齐心合力辅佐赵王

#粱彩王# 将相和的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19859512969): 课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 “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

#粱彩王# 在“将相和”这篇课文里讲了哪三个故事, - 作业帮
(19859512969):[答案] 一:蔺相如完璧归赵 二:蔺相如智斗秦王护赵王 三: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

#粱彩王#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是?要概括!30字以内! -
(19859512969): 将相和主要是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廉颇不服蔺相如而蔺相如为了国家大局不计较个人恩怨,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两个人为了国家抛却前嫌,共同辅佐赵王.其情可嘉.

#粱彩王# 将相和讲了哪三个故事 -
(19859512969): 《将相和》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相)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壁归赵;又培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将)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粱彩王# 《将相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句话) -
(19859512969): 蔺相如和廉颇发生误会,然后由于蔺相如的明智宽厚和廉颇的正直消解了误会的故事

#粱彩王# 《将相和》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 -
(19859512969): 将相和主要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负荆请罪的起因,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结果.

#粱彩王# 将相和主要讲了什么和什么由什么到什么再什么的故事 -
(19859512969): 蔺相如和廉颇, 蔺相如的和氏璧故事 二人抗秦

#粱彩王# 《将相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句话) -
(19859512969): 蔺相如和廉颇发生误会,然后由于蔺相如的明智宽厚和廉颇的正直消解了误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