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苏轼的《浣溪沙》其中的一幅图画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苏轼的《浣溪沙》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暮雨鹃啼:夕阳斜下的傍晚,飘着绵绵细雨,路口美丽的鹃鸟伴着雨声啼叫,为这美丽的图画配上了阵阵悦耳的声音。自我感觉良好。

暮雨潇潇,似相思线连绵不停,怎不教人想起血红的杜鹃啼血江南?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苏轼的《浣溪沙》其中的一幅图画~

美丽的小溪旁边,悠悠绿草,沙子铺成的路,即使是在雨天,也不会有泥巴溅到鞋子上,雨打湿在人们的衣服上,但是杜鹃的啼叫却让我们心情愉悦。

原词: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背景:苏轼被贬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赏析或描述: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在小溪里,
松林间清沙小路干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了没法再回到青少年时代?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地向西奔流!
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主题思想】
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诗人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这种执著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结构内容】
小序交代该词是浏览清泉寺时所作。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反映了作者贬官期间的凄冷环境和悲凉的心情。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生感,自我勉励,表达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写作特点】
即景抒情,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情、景、理交融。


#贾亭和# 苏轼的浣溪沙上阙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由哪些意象构成的? -
(15729566054):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由兰芽,沙路,暮雨,子规等意象构成.

#贾亭和# 浣溪沙苏轼词的上阕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15729566054): 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刚刚发芽,溪边小路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杜鹃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贾亭和# 浣溪沙的上阙描写了怎样一副画面 -
(15729566054): 潇潇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的画面

#贾亭和# 古代瑞午诗词苏轼的《浣溪沙》 -
(15729566054):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贾亭和# 浣溪沙 风压轻云贴水飞 苏轼 -
(15729566054): 上片用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在一个多云...

#贾亭和# 浣溪沙的鉴赏
(15729566054):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上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下片则写作者本人,日高、路长更兼酒困,未免倦极口渴,便敲门求饮.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

#贾亭和# 浣溪沙 苏轼 赏析 -
(15729566054):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

#贾亭和# 苏轼的《浣溪沙》上阕描绘的3幅画面的基本格调可分别概括为什么?
(15729566054): 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贾亭和# 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浣溪沙》上阕所展现的画面 -
(15729566054): 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画面.

#贾亭和# 苏轼的浣溪沙鉴赏 -
(15729566054):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