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中高老头极其两个女儿的人物形象分析? 高老头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至少两个)1000字左右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9
巴尔扎克在1834年10月18日给韩斯伽夫人的信上提到他写《高老头》。他说:“我要在这部书中描写一种无比巨大力量的感情,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父亲。”高老头是父爱的典型。他早先是个面条商人,在大革命时期搞粮食投机,成为暴发户、商业界的巨头。他拥有200万家财,在帝国时期又当上巴黎区长。他做生意很精明,很懂得利用时机,小说写他在做生意方面“有国务大臣的才气”。但是在家庭关系上他却不能适应潮流。妻子死了以后,不少人要把女儿嫁给他,他都拒绝了。他把自己的爱都倾泻在自己的两个女儿身上,疼爱两个女儿的感情发展到荒谬的程度。他满足她们最奢侈的愿望。她们的生活豪华得像公爵的情人,15岁就有了自己的马车。长大以后,高老头给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好让她们能攀上好亲事。大女儿阿拉斯达奇热衷于门弟,嫁给了贵族,成为雷斯多伯爵夫人;二女儿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为纽沁根太太。高老头把财产分给两个女儿,这是他干的第一件蠢事。开始,因为他还有钱,女儿女婿还经常请她去做客,餐桌上总有他的一份刀叉,大家恭恭敬敬地看着他,就像恭恭敬敬地瞧着金钱一样。没多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波旁王朝复辟,贵族重新得势,门弟观念又抬头了。连纽沁根这样的银行家也挤进了保王党,高老头这样的面条商人当然就被上流社会认为是不光彩,是客厅里一块油纸的污渍,成为了不受欢迎的人,女儿就要求父亲停业。高老头满足了女儿的要求,把铺子盘了出去。这样,他就干了第二件蠢事,把自己的财源断了。1813年,他住进伏盖公寓。当时他虽然每年还有8000到10000法郎的收入,但是他要看女儿也只能从后门进去,或站在马路旁等她们的马车经过。两个女儿继续过着挥霍腐化的生活,只是在要钱的时候,才会去看看她们的父亲。高老头为了满足女儿们欲望,从二楼最好的房间搬到了三楼、四楼、五楼,食宿费也由每年1200法郎减到每月45法郎。他把能够卖的东西全卖了,他的人格也由高里昂先生变成了“高老头”、“老混蛋”、“老熊猫”,成了大家开心的对象。然而他的两个女儿仍然逼着他要钱,逼得他患脑溢血。在病危期间,他盼望看到两个女儿,而她们却忙于参加鲍赛昂夫人的晚会,“即使是踩着父亲的身体过去也在所不惜”。高老头终于明白他是被女儿抛弃了,无比悲伤地说:“我把一辈子都给了她们,今天她们连一小时也不给我。”他也认识到女儿们过的那种生活,“是我一手造成的,是我惯坏了她们”。他在死前悲愤地喊道:“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他凄惨地死去了,他的女儿女婿也没来料理丧事,只在出殡的那天,派了两辆漆着爵位徽章的空马车来。

高老头的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巴尔扎克一开始就说:“这惨剧绝非杜撰,亦非小说,一切都是真情实事,真实得来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或心里发现这悲剧中的要素。”我们从高老头所处的社会来看,高老头的父爱也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小说开始时,他已70多岁了,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宗法制社会里。他在发家以前是市民,市民的宗法制观念是很重的,这就是他父爱的社会根源。在大工业革命时期,他成了暴发户,只懂得追求金钱、只懂得用以金钱来满足女儿物质生活欲望的方式来表达父爱。虽然他的爱是真诚的,但客观上却帮助了社会用金钱来腐蚀自己的两个女儿,培养了她们的自私和拜金主义,以致使自己成了牺牲品。另外,他的两个女儿其实都是被丈夫控制着的,她们的行动都受到限制,而两个女婿分别是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这样,对两个女儿的指责,必然导致对上流社会的控诉和批判。巴尔扎克同情高老头,夸大他的父爱,把他写得和基督教的殉道者一样,具有坚韧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用伟大的灵魂和自我牺牲的感情,去批判这个人欲横流和道德沦丧的上流社会,批判这个社会的金钱关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原则。高老头悲剧的意义不在于歌颂父爱,而是揭露金钱的罪恶。金钱毁灭人性、毁灭家庭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在那个社会中,人的价值是由金钱来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资产阶级揭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外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高老头》,学霸笔记,巴尔扎克



《高老头》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一、高里奥
高里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有人说他是一个投机倒把的暴发户,也有人说他是一个维护封建体制的封建家长,还有人说他是一个值得别人同情的父亲形象。对于高里奥的形象定位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我们通过对《高老头》的深度解读,来分析一下这位经典的人物形象。
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高里奥只是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面条司务,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摇身一变成为身价上百万的资本家。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社会动荡不安,粮食紧缺,高里奥通过低价购进,高价卖出面粉,而迅速积攒了百万资产。
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把他定义为没有高贵出身和良好的文化熏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确切。首先,巴尔扎克在小说中只用了很少一部分文字描写高里奥发家的过程,并且他并没有像其他资本家一样为了追逐利益不择手段,只能说他利用战乱的时机,钻了法律的空子,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所赚来的金钱也是通过自己的辛苦经营和长途跋涉的运输获得的。所以说作者对此形象的定位并非是一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其次,高里奥并没有把自己赚来的金钱用于生活的享受和奢侈的消费,所以说把他定位为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这种说法并不确切。高里奥的妻子在他中年的时候就不幸去世,小说中并没有提到他以苛刻的封建礼制对待他的妻子。
而对于他的两个女儿,高里奥一直对她们都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并且非常溺爱自己的女儿。从他给两个女儿巨额的陪嫁就不难看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万分疼爱。因此,用封建家长来定义高里奥是不正确的。小说从一开始就对高里奥给予女儿的生活是这样描述的,“生活的奢华像一个有钱的老爵爷养的情妇”。一直到两个女儿出嫁时,他仍拿出高额财产用于女儿的嫁妆,以致两个女儿已经嫁作他人妇的时候,他也会省吃俭用来补贴女儿的零花钱。
最后到高里奥的死,是什么让他忧虑万分导致精神不佳而撒手人寰的呢?是对女儿的关爱!当自己已经穷困潦倒的时候,他还为女儿所面临的困难担心着急,而自己却又无能无力,最终支撑不住,离开人世。从小说中对高里奥为女儿所做的一切事情的描述就可以得出结论,巴尔扎克要塑造的是一位父爱如山的高里奥。而这样一位充满浓浓父爱的角色为何却落得一个如此悲剧的人生呢?是赤裸裸的现实将高里奥逼入绝境的。
高里奥的初衷是希望女儿可以过上安逸富有的生活,他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雷斯托伯爵和银行家纽沁根。而他的两个女婿霸占了他给女儿丰厚的嫁妆,却又不给她们零用钱,致使自私的女儿在婚后不停地向高里奥索要金钱。本来美好的亲情关系却被金钱关系所代替,两个女婿受利益的驱使而失去了人类本应该具有的亲情和善良。
高里奥一生精明,却错在非要把女儿嫁入上流社会。这也正是巴尔扎克批判的残酷现实,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在根本上存在的差别是无法通过金钱消除的。高里奥的悲惨结局也向世人揭示了大资产阶级和大贵族为追逐利益不择手段和把中小资产者逼上绝境的现实。
二、欧也纳·特·拉斯蒂涅
拉斯蒂涅是贯穿于《高老头》整个故事叙述中的一个中心人物。最开始他是以一个落魄贵族且怀揣人生理想的青年形象出现在小说中的。拉斯蒂涅刚来到巴黎的时候是为了学习法律,想要通过自身的奋斗去改变命运。
没有多久,巴黎的灯红酒绿渐渐地腐蚀了他最开始的人生斗志。拉斯蒂涅经常穿梭于巴黎的塞纳河两岸,仅有一河之隔的两岸居民却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右岸是华丽的圣·日尔曼区的豪门贵户,左岸是以伏盖公寓为代表的拉丁区的穷室陋巷。强烈的现实对比使得拉斯蒂涅认识到残酷的社会现实,也激发起他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渴望。
每当再次回到家中过着贫寒艰辛的“苦日子”,致使他对上流社会的渴望更加强烈。这种直观的物质刺激让拉斯蒂涅最初的人生理想产生了一丝丝动摇。拉斯蒂涅在巴黎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认识了鲍赛昂子爵夫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鲍赛昂子爵夫人也慢慢熟络起来,这也让他对上流社会生活的状态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而真正给拉斯蒂涅带来最本质改变的人是子爵夫人,她教导拉斯蒂涅社会生存的法则是弱肉强食。此时的拉斯蒂涅已经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小市民理想”,而是对金钱、权力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如果说子爵夫人是拉斯蒂涅走上资产阶级的第一任老师,那么伏脱冷可以称得上是拉斯蒂涅走向资产阶级道路的领路人。
伏脱冷曾经建议拉斯蒂涅去杀一个人就可以换取自己日后的奢华生活。伏脱冷总是善于用最直接的语言揭示社会最丑陋的现实,例如他曾经对拉斯蒂涅说过这样一段话:“首席检察官的缺份,全法国统共只有二十个,候补的却有两万,其中尽有些不要脸的,为了升官发财,不惜出卖妻儿子女。”伏脱冷道出了人性的丑恶和现实的残酷。
拉斯蒂涅亲眼目睹了高老头对两个女儿的疼惜,从高老头那他了解了人间最伟大的父爱,可是他也见证了两个女儿和黑心的女婿对高里奥的抛弃和残忍,就连高里奥的死,他也是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的。这一亲眼见证的事实无异于一把锋利的刀子狠狠地扎进了拉斯蒂涅的心窝里。
他不再相信从前认知的世界。拉斯蒂涅在埋葬高老头时,作者这样写道:“他瞧着墓穴,埋葬了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在这之后,拉斯蒂涅投机倒把,不顾一切地追逐金钱,成为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拉斯蒂涅与那些名副其实的资本家是有一定区别的,当他面对高老头的孤独和无助时,他有最真实的同情和可怜。
在高老头死后,他还要求把钉死的棺材启开,把徽章放入棺木中,从他的这一行为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成为冷血的资产阶级,所以说他是一个良心未泯的资产阶级野心家。所以说,拉斯蒂涅这一人物形象堪称经典,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拜金欲望,又体现了人性最根本的善良。
三、伏脱冷
伏脱冷是一个蛮横的利益追逐者,同时也是一个富有内涵的社会哲学家。在巴尔扎克的笔下,他被塑造成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学形象。他的性格从表面看来十分矛盾,他厌恶社会肮脏的“游戏规则”,却又在这种规则下把“游戏”操控得游刃有余。
他古怪、刻薄,却又富有同情心。在小说中,他告诉拉斯蒂涅杀人去换取自身的利益,他做事极端、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对社会充满了个人主义的极端报复情绪。伏脱冷的行事作风看起来像极了江洋大盗,疯狂地掠夺财富,肆意挥霍、吃喝享乐,却又充满了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忠肝义胆。
他具有十分清醒的头脑,他像一个批判家一样批判着社会的肮脏和丑陋,他曾经这样形容过当时社会的法制和制度,“凡是浑身污泥,而坐在车上的都是正人君子,浑身污泥而搬着两条腿走路的都是小人、流氓扒窃一件随便什么东西,你就给牵到广场上去展览,大家拿你当戏看,而偷上一百万,交际场中就说你大贤大德,你们花三千万养着宪兵队和司法人员来维护这种道德……”他的种种言行中都给人一种极端矛盾的感受,伏脱冷的身上似乎集合了各种自相矛盾的东西,可这些截然相反的特质却又融为一体。
伏脱有这样一句台词:“我是卢梭的门徒,我反抗社会契约那样的大骗局。”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伏脱冷是一个有政治信仰和独立思想的人,也可以看出他曾经信仰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巴尔扎克对伏脱冷这个人物的塑造并非是一个绝对肮脏不堪的反面人物,在这个充满邪恶、蛮横的性格中,我们也读到了他特有的一种人性光芒。
其实,伏脱冷是社会人群中一类人的体现,他们既是罪恶的源头,又是罪恶的痛恨者,既是强盗,又是充满义气的豪杰。他向往个人幸福、追求幸福,却又被现实泼了凉水。他的扭曲人格是被社会现实打击了个人幸福的追求而导致的。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粉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不断发生改变,但仍然保持着正义与道德。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
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物欲横流、极端丑恶的画面,披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通过拉斯蒂涅和高老头的命运成功描绘出了阶级和阶级意识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有着历史依据,贵族和资产阶级作为两个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经济基础、生活方式,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具体到法国,在这一意义上,无论是拉斯蒂涅的爬升还是高老头的跌落,都是特定历史情景的必然产物。小说所设置的语境是1819年,虽然那是波旁王朗的复辟时期,但这种倒退只是局部的,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已然无法扭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趋稳固,资产阶级的意识也不可避免地日益处于主导地位。资产阶级意识逐渐占主导地位的过程不仅意味着贵族在整体上的被击溃,也意味着部分贵族个体被资产阶级收编了,如拉斯蒂涅。
这说明贵族的统治不仅从外部被击溃了,也从内部最终被瓦解了:同时,这一过程也淘汰了资产阶级内部不纯粹的成员,如高老头。从内部巩固了资产阶级。这就体现出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这一历史过程的复杂性,两者的斗争不仅发生在外部,同样也发生在内部,不仅会以革命的形式出现,也会以意识斗争的方式来表现。
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算得上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们对这个表面上风光体面、骨子里肮脏不堪的社会可以说是洞察一切,而且又能够把其中的奥妙说得清,道得明,他们是拉斯蒂涅克当之无愧的“导师”,没有他们的这一番苦心,拉斯蒂涅克这个乡下年轻人是不可能这么快就“觉醒”的。
不过,最终使拉斯蒂涅克大彻大悟的,除了这两位“导师”的言传之外,还要归功于高老头的“身教”。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把高里奥看作是坏人,或者说他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高里奥的那点可怜的积蓄被他的两个女儿榨得干干净净之后,最后孤零零地死去,拉斯蒂涅克是这一悲惨事件整个过程的见证人。
正是从这里,拉斯蒂涅克看穿了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所谓正义、亲情、友善等等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于是抱定决心以一个挑战者的姿态杀进上流社会的角斗场。果然,经过几番挣扎、搏斗之后,当读者在巴尔扎克的其他作品中再见到这位青年时,他已经混出个人样来了。自然,这是后话,它已经不再属于《高老头》这部作品的内容了。
参考资料: 高老头_百度百科



#滑叙饼# 高老头人物分析 -
(13569015387): 被金钱毁灭了的父爱的典型形象. 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记,而父爱是过了时的宗法制残留感情,这两者构成高老头的矛盾性格. 在社会上,高老头是个资产者,顺应时代,追逐金钱.可是,在家庭内,却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他还保留着对亡妻和女儿的一片痴情,达到了病态的、疯狂的地步,他把血亲之爱摆到高于金钱的地位上,因而钱尽情绝,这个"父性基督就象野狗一样,惨死在公寓里. 高老头的矛盾性格,是社会由宗法制向资本主义急剧转变时代的产物,他的惨死,正是金钱毁灭人性,败坏良心,破坏家庭的明证,他的实质是封建宗法观念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战胜的悲剧.

#滑叙饼# 高老头里的形象 -
(13569015387): 4、高老头 巴尔扎克在1834年10月18日给韩斯伽夫人的信上提到他写《高老头》.他说:“我要在这部书中描写一种无比巨大力量的感情,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父亲.”高老头是父爱的典型.他早先是个面条商人,在大革命时期搞粮食投机,...

#滑叙饼# 《高老头》中高老头性格特点 -
(13569015387): 高老头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即他确实如巴尔扎克所说,是一个由本能驱使的人.他笨头笨脑地来到伏盖公寓时,伏盖太太觉得他是一头“身体结实的牲口”.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感情都以盲目的虔诚态度施加在他的女儿身上;他对她俩的感情,他自己也认为几乎带有动物性的:“我喜爱拖她们上路的马,我愿意变成偎依在她们膝上的小狗.”这种本能力量又调动了“带有情欲的父爱”,于是,他对女儿的感情中,一切都是反常的、过分的.然而,这种情欲最终却给卑贱的面粉商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高老头临终时,在病榻上,终于发出悲叹,道出了真情:他的两个女儿从未爱过他.老头忏悔了,自己也成了情欲的牺牲品.

#滑叙饼# 《高老头》中的主要人物赏析 -
(13569015387):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写了20余人.其中有贵族、金融家、退休商人、公寓老板娘、大学生、潜逃苦役犯、被父亲抛弃的少女、寡妇、老小姐、小公务员、仆人等.他们代表了巴黎社会的上层和下层.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四个:拉斯蒂涅、高老...

#滑叙饼# 贾探春与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有什么相似之处? -
(13569015387): 冷漠无情: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为了金钱而对自己的父亲不管不问,探春则可以为了地位出卖自己的亲生母亲来夺取王夫人的欢心.

#滑叙饼# 《高老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
(13569015387): 《高老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这在高老头和他的俩个女儿的故事中得到集中的表现.高老头是个在饥荒年代投机牟取暴利而后发家的面粉商人,他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放在女儿身上.他给了女儿80万法郎...

#滑叙饼# 《高老头》高老头两人女儿对他态度的前后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3569015387): 这种感情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到了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高老头的面条商身份不能给女儿的家庭带来光彩,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钱越来越少了.

#滑叙饼# 《高老头》雷斯多伯爵夫人人物性格? -
(13569015387): 阿娜斯塔齐热衷于门弟,嫁给了贵族,成为雷斯多伯爵夫人阿娜斯塔齐和但斐那都是高老头的女儿,但两姊妹各有自己的个性.前者身材高大、结实、黑发,眼睛炯炯有神,进宫谒见过皇上...

#滑叙饼# 求《高老头》的人物关系图,急用... -
(13569015387): 伏盖公寓的住客:大学生拉斯蒂涅,退休商人高里奥老头高老头的两个女儿:高老头的两个女婿:大女婿雷斯多伯爵;小女婿银行家纽沁根拉斯蒂涅的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苦役监逃犯伏脱冷老小姐旭诺和波阿莱保

#滑叙饼# <<高老头>>导读 -
(13569015387): ■人物性格的典型化 巴尔扎克不仅塑造了高里奥、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伏脱冷等典型形象,而且在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雷斯多伯爵夫妇和纽沁根男爵夫妇虽然有贵族的头衔,实际上都是资产者.他们既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