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如何分平仄? 古诗词里面的平仄韵律怎么分?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7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五律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白话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白话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扩展资料:

特定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

月夜(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白话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律诗平仄



要区别古诗的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五言诗中的平起平收句(第二字为平,末字为平),七言诗中的仄起平收句(第二字为仄,末字为平)中第一、三或第一、三、五字中必须有一个平声,否则就是“孤平”。

扩展资料:

律诗中平仄的运用:

我国诗歌发展到齐梁时代,开始有意识地讲求声律。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以讲平仄、对仗为形式的格律诗。 平仄是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平仄,是为了使诗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韵美。

律诗一般由八句构成,每两句为一联。八句中第一、二句是“首联”,第三、四句是“颔联”,第五、六句是“颈联”。第七、八句是“尾联”。首联、颈联又可称之为上联,颔联、尾联又可称之为下联。每一联中的上一句是“出句”,下一句是“对句”。

律诗讲求“黏”、“对”。如果诗中的平仄格式不符合“黏”、“对”的规律,称之为“失黏”、“失对”,都是律诗的大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律诗



1、 一般而言,第一声第二声就是平,第三第四就是仄,轻音大多为仄,也会有平,看上下句的对仗

一般长音为平,第一声和第二声都是长音,能一直读,比如乌———,读起来可以拉很长,而三四声轻音为短音,读起来马上就结束。

2、一般高中的诗都可用上面的方法,但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就看上下句对仗,韵律诗的上下对仗,举个例子:平仄平仄平平仄,对的一般是仄平仄平仄仄平,但也会有对的是仄平仄平平仄平

3、对于古音就不说了,古音也不只是平上去入。补充一个点,还有一个叫中(这个考试应该不会考,反正之前没见考过),就是可平可仄,原因是古今读音差异和解法问题。

比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      ,也可以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  简单一点就是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拓展资料: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二、举例: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是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中仄平平中仄。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就是仄平中仄仄,仄平平中仄。

三、在诗词中平仄的使用方式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是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扩展资料

古诗一般情况: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对联:(联尾)上仄下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平仄



平仄的区分主要看音调,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音调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再比如:白日登山望烽火,就是平仄平平仄平仄,懂了吗?

古诗词中平仄怎么分~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五种声调,称为平(阴平、阳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扩展资料在汉语里,平仄是指语速的快慢。韵母a大声读是a,小声读也是a,在分贝数大致相同情况下,a音比o音响亮。因为a的开口大。因此,平重仄轻不成立。
有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因为学术界对平仄没有实践性的认识引发的。从数学原理上,平仄是建立在不完全归纳法的基础上。站在物理学角度,我们可以通过歌诀,更好的理解平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简单说,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汉语也是四声,平、上、去、入,平为平,上去入为仄。也就是说,古诗词用的仄声比普通话多了一个“入”声。普通话将原来的入声分别变成了其它各个声部。那么,要分清古诗词的平仄,需要将“入声”倒回去。
然而,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变化并没有明确的规则,离开了旧韵书如《平水韵》,很难把握。
但方法还是有的:
1、如果你会中原及其以南地区的方言,分辨就非常容易。先找出方言中“入”字本身的读法(声调),其它凡是这个声调的都是入声(仄声)。以武汉话为例,“入”的声调有点像普通话的“鱼”,那么,一、六、七、白、药、觉、直等等,都是这种声调,也就都是入声。再如京剧的道白的“出将入相”,你会发现其中的“出入”是相同的声调。京剧的生、旦,始终保持了入声的存在。
2、如果你只会普通话,旧韵书是最好的帮手。当你搞不清某个字平仄时,如“发”,查一下,会发现它是入声,也就是仄声。


#养秦娟# 古典诗词中的平,仄,诗句如何区分.求解 -
(19198865956):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中”指的是该处字可平可仄,也就是你...

#养秦娟# 古诗的平仄是怎么样的?最好能帮我区分下什么是平什么是仄. -
(19198865956): 平仄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故而产生“平仄”.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今音的第一第二...

#养秦娟# 关于古诗中的平仄语音是发展的,当我们诵读古诗词时,怎样区别哪些是平声,哪些是仄声? - 作业帮
(19198865956):[答案] 古诗规则——平仄规则 平 仄 规 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 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 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

#养秦娟# 诗歌的平仄怎么区分?求大神帮助 -
(19198865956): 这个比较复杂,你慢慢听. 一,什么是平仄 简言之,平仄是就声调而论.汉字是单音节字,声调具有区别字义的作用.所以声调是汉语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哪个人的发明创造.最先从理论到实践发现并运用声调的是南朝的沈约,他把声调分为...

#养秦娟# 古代诗词中如何区分平仄
(19198865956): 古代汉语 平声为平 上去入为仄 后来 入派三声 现代已经没有入声了 只在某些方言中还有保留 现代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代表我们平时说的1234声 简单理解 12为平 34为仄 但在读古诗词的时候,还是要了解一些入声字 以便于更好理解古诗词的韵律 可以参考《平水韵》《词林正韵》 看看王力的《诗词格律》

#养秦娟# 怎样辨别诗词中的平仄音 -
(19198865956): 不难. 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一般来说,其中阴平阳平就是古代的平声,上声去声就是古代的仄声. 例如:妈 麻 马 骂 ,妈和麻是平声,马和骂是仄声. 当然,在阴平阳平的字中,还有少量的入声字,在古代是作为仄声的,可参考入声字表、平水韵表.

#养秦娟# 古诗平仄区分,基本句式,对仗及所押韵部李商隐的《禅》: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 - 作业帮
(19198865956):[答案] 本以高难饱,(仄仄平平仄) 徒劳恨费声.(平平仄仄平) 五更疏欲断,(仄平平仄仄) 一树碧无情.(仄仄仄平平) 薄宦梗犹泛,(仄仄仄平仄) 故园芜已平.(仄平平仄平) 烦君最相警,(平平仄平仄) 我亦举家清.(仄仄仄平平) 1、平仄:已...

#养秦娟# 诗词中的平仄怎么分?关于古诗中的平仄 -
(19198865956): 第一、第二调为平音.第三、第四调为仄音.

#养秦娟# 古诗中怎样区分平仄? -
(19198865956): 如何区分平仄?简单的说,一、二声字是平声,三、四声字是仄声.入声字是仄声.古诗所讲的“平仄”其实就是声调.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宋末)汉字字音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

#养秦娟# 什么是古诗词的“平仄”? -
(19198865956): 如何区分平仄?简单的说,一、二声字是平声,三、四声字是仄声.入声字是仄声.古诗所讲的“平仄”其实就是声调.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宋末)汉字字音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古诗所讲的“平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