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古代旅行的类型 古代中国的旅行形式有哪些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简单的来说就是:车马舟楫。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极为漫长,达到两千多年,而之所以封建社会制度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统治期间,尤其是在各个统一的朝代统治期间,中国封建社会的在政治上还是比较安定的,上经济上也是比较繁荣的,甚至在技术上也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遥遥领先于世界的。而所有这些条件的存在,一方面保证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地位,维持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显然,也给旅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其中,以都江堰和灵渠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技术和由此带来的农业生产的进步;还有后来手工业、矿业、纺织、造纸、陶瓷等方面的发展,都使得近代以前得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和社会经济方面领先于西方世界。据研究表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有一百多项世界第一出自这一时期的中国,使得近代前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领先于世界!

旅行中,一项重要的因素便是交通。可以说,旅行与交通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陆交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便有水运的记载。战国与秦朝的“郑国渠”、“灵渠”都是水利史上光辉的篇章。并且,从汉朝以来,我国历朝历代封建王朝都将漕运作为国家的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因此,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利交通十分发达,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其中对水陆交通贡献最大的朝代首推隋朝。从隋文帝时期开始便打通了从淮水到长江的水陆。到了隋炀帝时期,又先后开凿了通济渠(由黄河连接汴、泗两河直通淮水)、永济渠(到达黄河以北的涿郡)和江南和(经由镇江、苏州至杭州,直连通长江与钱塘江),最终构成了华北与江南密集而发达的运河网。同时,当时天然河流的通航能力也十分优良,隋炀帝三下扬州,大型龙船、官号无数通行方便,可见其水运能力之一斑。而到了元、明、清时期,由于三个朝代都建都北京,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运输所须,国家又开始了海运的发展。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我过的泉州,相传,马可·波罗就是从泉州开始的中国之旅,而仅仅是当年因突发事故沉没在泉州海域的大小货船,其沉睡在大海之中的货物也不计其数,形成了“陶瓷的海底世界”。可见当时海运的发达程度。我们说,虽然在封建社会时期,水陆交通的发展是由国家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所需,但是,在客观上却大大便利了人们的旅行,通过水陆往来各地成为人们旅行方式的一种很好的选择,从而促进了旅行的发展。

在水陆交通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陆路交通也有长足进步。自秦朝以来,陆路的建设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的建设共同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秦朝以后,陆路交通的建设则不仅仅表现在道路本身的建设上,还通过其辅助设施的建设表现出来。驿站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驿站是历朝历代政府沿水陆和陆路建设的馆舍机构,其最初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件和国家物资,后来也开始招待来往的国家公务人员,甚至是至休人员。驿站可以提供宿舍、车马、船轿、人力、米粮以及饲料等等。其功能很类似于现在的饭店。我国驿站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周礼和先秦的典籍中就可以看道,当时就有传、置、邮、驿的记载,但是,那时驿站的设置并不十分普遍。经历了各个封建王朝的不断发展,到唐朝,驿站的发展便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据记载,当时每三十里设置一驿,而在《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唐朝设置驿站共计1639所。按照这个数字计算,设置驿站的道路就应该有25000公里以上。可见当时陆路交通的发展状况。而到了明、清时期,驿站则更是扩展到内、外蒙古、新疆以及西藏等地区。

而交通的发达,使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导游图。据考证,中国最早的导游图出现于南宋时期。其间,高宗赵构将都城从开封南迁至临安(现在的杭州)。建都后,杭州的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游乐业兴起,故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做汴州”的诗句。《地经》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地经》的内容,类似于今天的交通导游图,印刷精致。图中,以杭州为中心,将南宋皇室所属的地域各城通向杭州的道路、里程以及沿途可以提供歇息的旅馆、饭店等均一一标明,对旅行和游览有所帮助,所以《地经》问世后,就受到大家的欢迎。《地经》使用的时间也比较长久,相传直到马可·波罗到我国杭州时,也曾经购买此书,作为旅游线路中的参考。

由此可见,我国封建社会水陆、陆路交通的发达程度。这些,很显然都为旅行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在交通条件发展的同时,经济条件也日渐成熟起来。我国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在世界处于领先的水平。自汉朝以来,中国由于经济上的强盛,在亚洲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乃至欧洲的罗马帝国、希腊帝国也都先后和中国进行过经济上的往来。旅行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条件了物质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不断丰富起来。社会有能力使一些劳动力从粮食等基本生活用品的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服务性行业,这也就为旅行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之后,也要求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旅行自然成为一项不错的选择。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帝王巡游

继承了奴隶制社会的特点,并且在经济能力、闲暇时间以及政治统治的需要上,帝王的巡游都要比普通社会成员更加方便。并且,由于当时社会中的流行趋势常常由帝王、封建官僚、权贵等势力所引导。因此,帝王巡游其实也部分的引导了封建社会中国旅行的发展。所以说,帝王巡游是当时一种极为重要的旅行形式。而且,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其中,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康熙、乾隆等更是最典型的几个代表。虽然其巡游、巡幸、巡狩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其中总要包含或多或少的享乐的原因和休闲游览的欲望,这些,由于帝王所处的特殊的地位,都必然影响到当时的社会范围内的旅行的发展。

(2)官吏宦游

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古代官吏的宦游也十分繁多。奉帝王之命往返于国内各地的官员有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甚至部分官员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原因千里迢迢远赴异域出使,可以说,这也是现代公务旅游的早期阶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大概要数西汉的张骞和明代的郑和两人。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也写下了光辉的一笔,他为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永垂史册的贡献。张骞是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和旅行家。曾经奉汉武帝的派遣两次出使西域,累计长达1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原因开始是处于军事上的需要。为了实现汉武帝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张骞远赴西域去联合当时与汉帝国一样,同为匈奴敌人的大月支,这是一次空前的壮举,被史学家称为“凿空”,历时长达13年。这次出使,张骞虽然没有完成军事上的外交任务,但是,搜集了大量的西域风土人情的重要资料,掌握了西进的交通等相关情况,为后来的旅行做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备。张骞的第二次出使历时5年,其带领的使团本次主要以外交和经济交往为目的,先后到达了大宛(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康居(现在的哈萨克)、安息(现在的波斯)、大夏(现在的阿富汗)、身毒(现在的印度)、条支(现在的伊拉克)、大秦(现在的罗马)等国家,完成了出使的任务,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连通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古代交通,为中外的交流、交往开辟了新的纪元。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和史料上也有广泛的影响力。当时的西洋指的是中国南海以西,包括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区。郑和曾经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累计历时28年。他们先后到达了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波斯、阿拉伯,最远处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的舰队出访,其最初的目的仅仅是为打开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通道,但是,其历史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这一目标,这些航行,加深了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起到了对外宣传的重要作用,并且扩大的贸易,也引发了各国人民到中国旅行的愿望,其影响之深远远非出使的最初目的所能预见。并且,郑和本人也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其航海壮举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而且,技术、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也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3)经商旅行

由于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历史极为悠久,商人一词可以追溯到商朝。并且虽然中国古代国家政治机构为了保证粮食生产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个别王朝还出现了歧视商人的政策,例如,商人不可以穿着丝绸等。但是,中国商业却一直随着中国精美产品的生产和经济的繁荣而不断发展繁荣。而且,随着中国古代水陆、陆路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加之商人的不断努力与开拓,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相当一批举世闻名的“商路”,使中国的货品行销五洲、文明世界,经商旅行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直至今日,部分商路又演变为历史古籍成为现代旅游的优良资源。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等。

(4)文人游学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语。因此,中国的很多文人都有游学的经历,他们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漫游名胜古迹,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传世佳作。其中,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等人都是此中典型的代表。

以我国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为例。李白出生于亚碎叶,其父李客,为富商,家道殷实。李白青少年时期,唐代游侠之风盛行,李白读书学剑,二十岁前后便游历成都、峨眉山等地,留下了游历蜀中山水的许多诗作,其《蜀道难》家喻户晓。他遍游蜀中山水名胜,广泛接触社会生活,视野、胸襟开阔了。二十五岁时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漫游生活。出三峡,经襄阳、武汉至金陵(现在的南京)、扬州,回到湖北。27岁到35岁时虽然基本定居长安(现在的西安),但是期间,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游踪遍及半个中国。35岁后离开长安,再度游历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43岁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高适同游开封、济南。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来往齐鲁之间,以梁(现在开封)、宋(现在商丘)为中心“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直到晚年还曾到达巫山。可见,李白的一生都与旅行游学有着不解之缘。这也部分地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游学生活。

另外,由于我国古代政府的人才选拔是通过科举的方式,而学子考学往往要赶南纬(南京的进士考试)或北纬(北京的进士考试),因此,举子赶考也就往往必须有一段旅行的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形式的文人游学。

(5)专业旅行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很多专业技术水平都远远领先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这就要求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专业研究。而很多的专业研究又都要求一定的旅行经历,这就形成了另一种旅行形式,专业旅行。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包括:郦道元、徐霞客和李时珍。

其中,郦道元志趣于江河水利事业。其所著的《水经注》是为魏晋人的一部地理书《水经》作的注,兼具科学与文学性,记载了河道水利,并且,因水记山、因山记景、因景记人。为了此书的写作。郦道元对于中原水利系统作了大量的实地勘察,对于我国中部130多条河流以及1200多条水道都有调查研究。与此类似的,还有《河水注》以及《洛阳伽蓝记》。其中,《洛阳伽蓝记》是记述佛寺园林风物的建筑著作,作者北魏杨铉,以北魏洛阳的佛寺魏中心,广泛记述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历史沿革、掌故传闻等,作者的写作也是建立在资料的亲身游历上完成的。

徐霞客,江苏江阴人,鄙弃科举,终身从事游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和旅行家。其著作《徐霞客游记》由作者游历祖国各地时所写的日记汇集而成。作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每至一地,必考察其地形、地质、水源等状况。其以地理学家的眼光记述山川大河,旅行与写作都服务于地理学爱好,可以说,也是专业旅行的典型代表。

(6)宗教云游

象其他许多宗教国家一样,由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拜火教、犹太教先后传入我国,我国从很早开始就有了宗教云游的记载。我国古代更是将宗教的信仰者为修行问道而云游四方称为游方。由于宗教云游在我国的长期发展,在我国更是形成了佛教四大圣山、道教五大名山等名胜,吸引着众多的信徒。而所有宗教云游中最富盛名的,只怕要数玄奘与鉴真两位大师。

玄奘,由于一部《西游记》闻名全球,而他的经历,虽然不象西游记中描述的一样奇幻,但是,从他本人奉唐太宗之命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奇迹般的游历生涯。该书记述的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记载了他所到的110多个国家和传闻中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成为研究中亚、西亚和南亚的重要历史地理科学巨著。

鉴真则是以其6次东渡日本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抵达日本宏扬佛教与中国文化所取得的积极而重要的历史意义传为美谈。

(7)节庆聚游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重视节庆的民族传统,每逢佳节常常有各式各样的节庆聚会。春节的庙会、元宵节的灯市、清明节的踏青春游、端午节的龙舟庙会、中秋节的赏月家庭聚会、七夕节的观星鹊桥会、重阳节的登高会等等,都会吸引各地的人们作长途或短途的旅行。其中的春节、中秋节聚会旅行都部分地类似今天的探亲旅游。

我国古代旅游类型概况和特点是什么~

(一)先秦时期的旅行和旅游:
此阶段从传说的尧、舜、禹原始公社到封建社会秦朝的建立。其中包括了整个奴隶制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
1.旅游交通条件:开拓交通路线,是旅游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我国先秦时代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打开各疆域之间的闭塞性,研制各种交通工具,为天子巡行、商务旅行和外交游说准备条件。据目前考古发现,我国在距今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就已发明了船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船桨就是证据)。公元前2033~1066年的夏商,已有了车,当时车的种类很多,有搞运货的牛车、乘坐的马车、作战的戎车、狩猎的田车。孙子还喜欢“乘殷之辂”。道路的修建,在西周时,已有水路,分为沟、洫、浍、川。陆路有遂、径、畛、涂。道路修的不仅平坦,而且植有行道树,建立维修制度。邮递主要靠驿站。西周和春秋战国时,在大路上每隔一定距离置邮、传舍与馆舍,以供游客住宿之用。
2.旅游类型主要有巡狩、游畋、观光、游娱、托志、泻忧等。
①天子和诸侯巡游、巡狩:君主到其统治的地区巡视和游玩,具有政治和享乐两结合的性质。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1001~952年)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帝王旅行家。《左传》云:昭公十二年“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晋代从战国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的《穆天子传》,前五卷以神话传奇的色彩,描绘了他驾八骏出游西域的路线和故事。传说他在天山的瑶池(今天池)和西王母见面宴乐。有人认为他到过波斯(今伊朗)。总之,周穆王是个极爱旅游的人,他走遍了西北、华北等许多地区,甚至造成“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史记·秦本纪》)。
除了周穆王游巡外,再早还有黄帝、颛顼、虞舜、夏禹的巡狩和传说。《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按山通道,未尝宁居”、“迁徙往来无常处”。颛顼所至,东达海岛、西至陇西,南抵交州,北至幽州。虞舜侧重于柴祭山川,故足迹遍及五岳名山。夏禹治水居外13载,“疏三江五湖,清之东海”,勘山水地理,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②商务旅行:在先秦时期尤为活跃。他们以经商为目的,负货贩运,周游天下。
③外交游说: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各国之间出现频繁的外交游说活动。当时的“士”,朝秦暮楚,纵横捭阖,到列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见解,期望得以重用。例如周游列国的孙子,在外辗转14年,率领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的孟子,“连横”、“合纵”游说诸侯的苏秦、张仪、公孙衍等。
④平民百姓的观光:我国保存最早的诗歌经典《诗经》,曾颂扬了殷商西周时代的民间出游活动。其中说:“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寝,如有隐忧。唯我无涵,以教我游。”可见,远在先秦时期,民间已出现观光活动,其内容包括:观乐、现社、观腊、观祭祀等。
⑤持猎活动:古称“游畋”。“畋”亦可写作“田”。意思是打猎、游猎。如《诗经》中写的畋猎篇“车攻”、“吉日”等就是畋猎的代表。
(二)秦汉时期的旅游: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后,随着政局的巩固、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开拓,旅游活动比先秦时代越来越频繁。特别是秦始皇修“驰道”和“直道”,统一全国车轨等措施,给帝王、学者、商人出游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主要旅游类型有:
1.帝王外出巡游: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率文武百官五次出巡,周游全国,南至洞庭,北到碣石,东到芝罘、蓬莱,最后在第五次巡游中死去。汉武帝也曾游历碣石、泰山等全国名山大川。
2.学者墨士外出考察:以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游历最著名。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年)从青年时期起就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谈到,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禹葬会稽山),窥九嶷(舜南巡死处),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司马迁作郎中官后,又因公事,到西南、洛阳、辽西等地旅游,足迹遍于当时西汉版图疆域。他“纵观山川形势,考察风光,访问古迹,采集传说”,撰成名垂后世的不朽巨著《史记》。其中《货殖列传篇》含有丰富的旅游地理内容。
3.“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旅游开辟了有利条件。汉武帝为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他率领100多人从陇西出发,历经艰险,历十三年才返抵长安。这次出使西域,先后考察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昆仑山、祁连山等地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众300人,出使西域,最远到达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地。他的两次西行,了解到许多西域的山川、地理和风土民情,打开了长安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的道路,使中国的丝绸、陶瓷等手工产品运往西方,西方的土特产运往中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以后一直到十三四世纪,它一直是连接中国和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4.海上旅行:秦汉时期,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我国沿海经商贸易旅行已很频繁,与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的海上往来也越来越多。如东汉末期,东吴派康泰和朱应从海路出使南洋诸国,并撰《扶南传》,记载了南洋一带风物。当时的楼船队,英姿飒爽地航行于印度洋,南洋国家无不对它称赞不绝。

古代中国的旅行形式:
1、普通百姓的近游
经常看到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游记赞美名山大川,但实际上古代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碍于财力、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交通不便等原因,是不怎么远行的。一般都会选择周边游。他们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春节庙会、元宵灯市、踏青、端午划龙舟、重阳节登高等。
不要认为这些旅游活动会无聊,这些旅游活动还是比较精彩有趣的。春节庙会,主要有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市等。
元宵灯市,张灯结彩,吃元宵,猜灯谜,表演戏曲和杂耍技艺。清明踏青之风盛行于宋代,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开封城外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
2、商人的商务旅游
中国历史上的商务旅游活动开展得很早。史书所载的“肇牵车牛远服贾”就属于商末周初商人的商务旅游活动。战国时期,商务旅行进入了发展阶段。如巨商吕不韦就曾长途跋涉,到赵国邯郸从事经商活动,并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最后当上了宰相。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大多“重农抑商”,再加上交通不便,山林草泽密布,社会服务业不发达,饥饿、疾病和死亡时常威胁着在外行商的游子,这也导致史书对历代商人的经商活动的具体记载并不充分。
不过,李白的《长干行》就描写了商人远处经商,妻子对他的思念之情。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也表现了歌女对经商丈夫的抱怨之感。
3、文人和士大夫的旅游
从战国时期开始,游学就十分盛行,《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游学博闻,事楚襄顷王。”游学的意思是“游异地,从师求学。”游学可以来增长见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还可以很好地推销自己,为日后仕途埋下伏笔。
在中国古代,很多名人都有“游学”的经历。如司马迁、诸葛亮、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等均有丰富的远游经历。南宋诗人巩丰《送汤麟之秀才往汉东从徐省元教授学诗》,就描绘了古代学子远行求学的心态:“士游乡校间,如舟试津浦;所见小溪山,未见大岛屿;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
古代文人们所进行的拜访友人的活动也是旅游的一种。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都留下了众多访客诗篇。孟浩然写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就表现了其前往洛阳寻访古人。
仕与隐是中国文人生命的双重旋律。文人大多喜爱优游于清丽隐逸的山水田园之中。祖咏因为长期未被授官,仕途一直不顺,后来隐居于汝坟别业,他的山水田园诗《终南望余雪》也广为传诵。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就表现了超脱社会,皈依自然的思想。
4、帝王巡游
而统治阶级的旅游和其他人区别甚大。帝王出游规模之宏大、排场之奢华堪称之最。帝王巡游,是中国古代旅游的重要现象,是指帝王到其统治地区巡视与游览,其目的或为巡视各地、或为封禅拜祭,是以巩固政权为目的的旅行活动。
帝王在巡视或封禅的同时也兼游山玩水,瞻仰前代帝王或名人遗迹。周代有三位天子喜欢旅游,周昭王、周宣公和周穆王。
其中周穆王的旅游是周代帝王巡游的代表与典型,在我国古代旅游史上占重要地位,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是我国最早的游记。此外,隋炀帝下扬州,清乾隆下江南等都是尽人皆知的帝王巡游的典型事例。

扩展资料:其他种类的旅行方式:
1、侠士探险
说起中国地理水文的集大成者,莫过于明朝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徐霞客先生。他纠正的、创新写的地理水文、植物、民俗人文古籍史料天下无双。
徐霞客历经30年考察写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系统地记录了自然、人文民俗、地理水文等,他走过的许多地方,即便是现在资深的驴友、探险家都未曾到访,即便是名声在外的探险家、植物学家、摄影师约瑟夫·洛克都为之折服。
2、仗剑天涯
如果古代也有边旅游边赚钱的职业,那李白就是最成功的代表了,即便是现代的人,也非常羡慕这种旅游。
诗仙李白,出发蜀都,可谓阅历千山万水,其传唱的诗句也万千无数。在盛唐时期,李白已名声在外,时常被各地名士、文豪邀约,不仅有好酒好肉,还有钱粮相赠。
李白所到之处,皆成就了美谈。比如安徽泾县的桃花潭,望族名士王伦邀请李白,就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古绝唱。


#寿俭琰# 中国古代旅行和西方古代旅行的形式区别 -
(18472182634): 1中国古代的旅游属内向、静态、求同类型,足迹基本停留在“国内”,故国神游、旧地重游,成为通常的旅游选择,如唐朝大诗人李白和杜甫;而西方古代旅游属外向、动态、求异类型,浩渺又瞬息万变的大海,“国外”陌生遥远的世界,成...

#寿俭琰# 从世界古代旅游类型来看,什么占主导地位 -
(18472182634): 从旅游类型上看:商务旅行占主导地位,经商带动旅 游是古代旅行、旅游的主要特点.

#寿俭琰# 我国古代旅游活动重要有哪些形式 -
(18472182634): 周游,行医^犯点小错贬去他方也可以

#寿俭琰# 简述中国古代旅行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简述中国古代旅行的特点是什么
(18472182634): 脑袋揣在腰带上:《水经注》的产生

#寿俭琰# 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是古代旅游活动类型中()的典范. -
(18472182634): 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是古代旅游活动类型中(公务旅游)的典范. 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是古代旅游活动类型中(公务旅游)的典范. 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是古代旅游活动类型中(公务旅游)的典范.

#寿俭琰# 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几十个随从弟子周游列国,这属于中国古代旅行形式中的 - 作业帮
(18472182634):[答案] 政治游说

#寿俭琰# 举例说明国家的类型 - 国外古代旅行有哪些类型分别举例说明?国外古代旅行有哪些类型分别举
(18472182634): 国外旅行社的分类主要是指欧美国家中旅行社的分类.欧美国家中旅行社主要分为两大类. 旅游批发经营商.旅游批发经营商是指主要经营批发业务的旅行社或旅游公司....

#寿俭琰# 概况古代出行主要走哪几种路诗句 -
(18472182634): 陆路 题目:《陆路》陆地百壑多坎途,路行千里志不移.胸怀远大放眼量,纵马提缰走单骑.水路 题目《登舟》——清·乾隆 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麦苗夹岸穗将作,柳叶笼荫絮已频.最是篷窗心惬处,雨晴绿野出耕人.栈道 题目:《栈道》栈桥悬空历史悠,道藏雄兵暗暗修.兵不厌诈玄机妙,破釜往往破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