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各阶段心理特征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中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征是

1、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2、反抗性与依赖性产生的心理矛盾主要表现为逆反心理,中学生有了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对父母采取一种对抗的态度,盲目反对。另一方面,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面对困难,遇到挫折时,又很容易退缩到家庭里。

3、闭锁性与开放性。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生活丰富,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

3、勇敢和怯懦性。在某些情况下,中学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问题主要表现形式为争强好胜,在学校会有暴力行为。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中学生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

4、高傲和自卑。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表现为盲目的沾沾自喜和极度自卑。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

扩展资料:

中学生心理的预防辅导对策

1、加强心理教育。这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不仅是要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

2、加强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咨询员对来访者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3、加强心理治疗。心理医生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患者建立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他那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个案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健全成熟的人格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学生



13-18岁为青春期或逆反期

一般人的逆反期有两个:一是三四岁时,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争取自我主张,获得活动自由如:“让我自己穿衣服”“让我自己吃饭”等。第二个阶段:初中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对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性的,是孩子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剧烈变化的时期,孩子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强烈渴望摆脱家长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来独立行事。

一、逆反期孩子的三大心理过渡:

    1.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变。是青少年期孩子心理发展的最显著特征,这是由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出现三大“巨变”为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即“性机能发育成熟,圣体外形急剧变化,体内机能迅速健全”由于这些变化,孩子开始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意识的发展日趋明显,这时他们愿意父母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们,小到生活料理,大到对个人前途,家庭大事、社会上的大事,他们都不像以前那样只听父母的意见了,而要表明自己的意愿和看法。进入一个喜欢怀疑和争论的时期,喜欢批判的看待一切,这不是孩子对父母不尊重而是他们向独立性发展的过渡期表现。

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体现在自我评价上

A、从外在性向内在性过渡: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评价不再以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主,而是开始侧重于自己内心世界,例如:他们开始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来评价自己的个性。依据自己的成绩变化、品行表现、人际关系等来评价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同时,他们重视在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自己的对比来认识自己。(爱打扮,注重别的同学的穿着,女生开始出现攀比心理等)

B、从情境性向稳定性发展:由于自我评价的内在性和抽象性程度的提高,少年时期孩子的自我评价不再以一时一事而变化,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自我评价具有较高的主观片面性,特别是自我评价偏高。

C、从依从性向独立性过渡:青少年不再像幼年期和童年期那样依从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已经能较独立的评价自己。不盲从与老师和家长的权威,而比较在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3.从幼稚向成熟转变。

A、行为方面:孩子从最初的模仿行为到越来越重视和喜欢创造性行为。

B、生活愿望方面:从孩子的空想到已经在心中有了自己的理想。

C、交友方面:从自发性交友到有选择性交友。

D、思维方面:孩子从小学的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思维分为四个阶段:动作思维(知觉行动思维)--形象思维—形式思维—辩证思维,前两个是形象思维,后两个阶段处于抽象思维。少年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二、逆反期孩子的三大心理矛盾:

1.渴望独立与现实对家长依赖的心理矛盾: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的时期,随着成人意识的发展,他们希望父母能像成人一样对待他们,这时他们最讨厌父母仍像对待孩子一样,对他们的活动事无巨细的一一过问,对他们的事情前嘱咐万叮咛的唠叨,但同时他们又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他们想摆脱父母的依赖,刻自己又不具备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这种渴求独立和现实依赖的矛盾,使孩子的心理上经常产生冲突、不安,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冲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常常以孩子气的行为方式对抗父母或成人,以显示自己不再是儿童。如:对父母的批评与责备,不管正确与否,都表现出愈演愈烈的反抗情绪,故意与父母唱反调。同时,他们的反抗更多的是以潜在的形式表现,如对父母生活和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不关心、不表态、无所谓的态度等。

2、心理闭锁与渴望获得理解的心理矛盾。孩子开始有了自己心中的小秘密,不愿再跟家长什么都谈,尽管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心理活动的外在表露却失去了儿童的天真、单纯、直爽。这里说的闭锁性就是对不理解他内心的人不透露自己的秘密。这是少年时期孩子最显著的心理变化之一,与父母之间的话不投机,觉得他们都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使少年时期孩子心理上常有一种孤独感,时间长了又产生了希望别人理解、渴求吐露心声的需要,这种需要往往通过写日记、书信和选择最知心的朋友的方式加以处理和得到心理安慰和心理平衡。而且这时候知己的地位已经远远大于父母和老师的地位。这一心理矛盾及其行为特点,如果不能被父母或成年人理解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记忆处理,很可能会造成对孩子的误解和感情隔阂,进而影响孩子的情感生活和社会适应性,引发一些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和焦虑都跟孩子心理发展的这一矛盾有重要关系。

3、性心理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心理矛盾:随着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少年期的孩子在生理上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集聚和显著的变化,大多数少年在感到兴趣和好奇的同时,也会不同程度的感到不安和害羞,甚至产生恐惧以及不知所措的的心理,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出现性犯罪的倾向。

三、 青少年期孩子共同的特点:

1、对现有的社会地位欲求不满,由于“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

2、与大人之间有一些观念上的碰撞:开始对自然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人际关系等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但由于他们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动,偏激,局对性。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大人的想法和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3、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矛盾麻烦常常让他焦虑情绪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控制。

四、 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

孩子长大了,就不能像管理和教育小孩子那样去对待他们,如果父母总是老一套,老调重弹或频繁的提出某种要求,那么在教育子女上可能出现三种情况:A、引起冲突:父母的过分照顾或反复说教命令斥责是孩子感到是对他的不尊重,不信任。因而表现出对立情绪和抗拒行为,孩子的反抗又会引起父母的愤怒和不满,进一步去斥责孩子,这样下去会影响父母和孩子的感情,造成关系紧张。B、对家长敬而远之,有的父母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孩子无法反抗,就采取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敬而远之的方法,或另找知心朋友是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很差。C、屈从于父母的压力,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压抑了孩子独立性发挥,孩子可能会没有发展前途。

所以父母要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长变化改善自己的管理和教育方式:

一、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

a、 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观点,不管这个想法和观点在你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和不现实,都一定要耐心和很认真地听完,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b、不要随意指责和草率地对孩子的观点给予否认和评价。

c、 要对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做一个积极的反应,让孩子充分地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作出积极的姿态:“你的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改变一点就更完善。”家长积极的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

二、批评孩子时切记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a、 分清场合和措辞:切莫在孩子的朋友或老师面前言辞激烈地批评孩子,批评措辞要适当,切记“你简直无可救药”“你怎么不如某某学习好”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b、对事不对人,批评孩子时不要用你怎么从来……你怎么总是……等言语,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c、 适当冷处理: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辞激烈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再做沟通或教育。

三、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家长干涉过问孩子的行为,应当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担心和忧虑,让孩子知道家长的爱心,如“妈妈理解你,但你这样妈妈真的很担心,相信你能理解妈妈的心情,自己能处理好这件事情”希望孩子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和体会家长的爱心和不便(不易)。

四、进行性生理教育:青春期的性教育很有必要,有些孩子不习惯身体急速的发展和特征的急剧变化害羞腼腆,甚至发育的不一样,产生忧虑,苦闷或自卑,孤独等。所以在孩子出现第二性征的时候给孩子进行性生理教育,一般妈妈对女孩讲,爸爸对男孩讲为好。配合学校进行性教育,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考虑一定的方法,有选择性地针对性教育。



这些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您、中学生在初中与高中两个不同阶段,由于年龄特征、生理素质、生活环境、后天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在自我意识、认识事物、思维方式、心理定势,再现技能,评价态度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笔者在从事中学各阶段从初一到高三各年级教育教学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如下七个方面问题,与同仁研讨。
一、自我意识:客体与主体

初中学生受小学保姆型教育的影响,视教师为权威,在教育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被动的客体身份,易受师说感染,习惯依赖“拐杖”蹒珊学步。高中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疏导型教育方式,羽毛渐丰,自我意识增强,作为受教育者,易进入客体角色,但在许多教育活动中也能独立发挥主体作用,日臻成熟老练。
教育工作者应不失时机地注视这一变化进程,掌握“火候”,运用教师主导作用原则,授业、解惑、示范、指导、组织、检查诸方面学会从“教”到“导”,从“牵”到“引”,设置情景,提供条件,使其学会反“客”为“主”,发挥双重身份,以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激发学习自觉性。
二、认识水平:感性与理性

在认识事物水平上,初中生与高中生亦有明显差异,前者一般易产生感性认识,即运用眼、耳、鼻、舌、身等官能发挥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应信息;后者则能运用“心之官”,对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较贴近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当然,再升华到形成系统理论,还有待更进一步提高。
作为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力戒急于求成,随学生年龄年级的增高采用不同对策,作出不同要求,循循善诱,使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飞跃,人教社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如《中国历史》课本根据初一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图文并茂,详略得当,课后练习思考题的难度及份量也不大,在启发学生认识历史人物、事实同时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上完全适合学生认识能力实际,可望能使初一历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维方式:形象与抽象

与认识水平差异相联系,思维方式上不同阶段也有差异。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多了心眼,但思维方式仍摆脱不了形象性、定向性;高中生随着知识面的拓展,思维活动增多,思维方式向抽象、发散的方向进展。如教师画一圆圈让学生认识:前者可能答案是“圆”、“太阳”、“月饼”;后者则可能回答成:一动点到一定点等距离的轨迹。“球的剖面”、“当几趋向于“∞”时的正几边形”……所以教师启发学生思维时一定要看对象,方法得当。在初中阶段多采用“形象性原则”,如用动作手势,联系实际,电化教学手段和形象性语言,使抽象变具体,理性化感性,深奥成通俗,复杂为简单。在高中阶段,则要多用“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思考,举一反三,巧设悬念,诱“敌”深入。
如果教学是一幕话剧,老师要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观众变成演员,从而使学生具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
四、心理定势:求同与求异

我国古代的儒学教育一方面造就了教师的权威,另一方面又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师道尊严客观上造就了学生求同心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易被同化。时至今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尚存,在中学阶段,初中学生对教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易产生“同步效应”、“集肤效应”,既便于管理也有利于教学,但容易埋没人才,不能使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明察秋毫、慧眼识才,善做“伯乐”。高中学生随着知识、信息的增多,思维方式的变化,渐露出求异心理,他们不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往往有独到见解,上下求索,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可喜现象。如一道题目多个解题思路,一个问题,多种认识角度,引导得法,能迸发出智慧之花,孕育出科学之果。因而,要调节好“频道”,减少“指令”性,加强“指导”性,为学生迷津指路,化腐朽为神奇。走出一条求是创新的教育新路。
五、评价态度:肯定与否定

有人总结出学生认识的“三部曲”小学生:“老师说……”;中学生:“书上讲……”;大学生:“我认为……”;这说明学生随着年龄、知识、阅历增长,对老师(包括间接老师----书本知识)的信度呈递减趋势,并变得越来越自信。中学生虽处中间阶段,但同样有个渐变过程,对师、书、我有不同的区分度:初中生眼里,教师迷惑度大一些,特别是知能合一的老师易受崇拜。这样,老师要取信于学生,必须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同时要完成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学会“让贤”,解放自我,由“填鸭”喂食到赶鸭下水觅食。
高中生心目中,书本比教师可靠,枯燥的教育教学方法会使其失望甚至反感,平辅直述浅显的提问不屑一顾。少数学生甚至我行我素,消极对抗。老师洋洋洒洒娓娓道来,他不知所云心猿意马如坠云雾山中,往往形成教学脱轨情绪对立,出现严重的偏科跛腿倾向。这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精通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实战必需的“十八般武艺”改进教法,传授学法,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扬弃”,运用多种调适手段,搞活教学氛围,促进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六、应用能力:仿造与创造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是为了应用。这里指的应用是广义的,既有日后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也包括学习过程中对己学知识的应用,而后者更有现实意义。中学生应用能力在初、高中不同阶段有明显差异,初中生有较强的仿造能力,而高中生表现出较突出的创造性特点。如理化实验,前者可以在教师演示后模仿做学生实验。后者则可能设计或改进某项实验的部分或其中环节;又如作文,前者习惯于对范文的仿写,后者则能较好地进行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改写或命题作文,并在立意上注重创新;再如演算习题,前者多善于比照例题单向推理,后者就可能发散思维,走出令人膛目结舌的捷径;在书法、美术习作方面或课余活动组织安排上亦表现出不同特色。因而作为他们的指导者必须循序渐进,做出切合实际的估价和不同要求,因势利导,不能操之过急,同时多创设一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从仿造到创造的嬗变进程。
七、行为习惯:自发与自觉

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首要任务。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之一,也是可塑性最大的阶段之一,因而在中学阶段“扶危定倾”,“实为神圣之天职”(扬昌济语)。中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如前大方面一样,在初中与高中表现出不同,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前者兴趣广泛,分辨是非能力差,受社会环境影响大,易受腐蚀而导致不良行为发生甚至走上歧途,社会上大量少年犯罪案例说明了这一点。
后者随着道德、法律方面知识增多,是非观念增强,世界观开始形成而具有自制力,但也可能因主客观条件不利导致自暴自弃或其它不良行为发生。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教育性原则,把教书育人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就初中生而言。要求上明确具体,方式上灵活多样,时间上常抓不懈。对高中生而言,一要严格要求,二要以理服人,三要尊重学生人格,四要发挥师表作用,总之均要行之有效、持之以恒,以疏导为主,以正面教育为主。这样才能“长善而救其失。”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要我们真正了解学生爱护学生,用教书一样的责任感去育人,我们这些“灵魂工程师”就一定称职合格乃至优秀。

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及特征一、新生儿、乳儿、婴儿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一)年龄阶段:0-3岁(二)一般特点: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1、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转为独立的生活;2、个体的心理现象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由于新生儿已开始了与客观现实的直接接触,最初的心理活动才有了出现的可能。3、新生儿一方面是软弱无力的,时时处处需要成人的关怀和照料;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可能性,发展的速度非常快。4、新生儿主要依靠皮下中枢实现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内外环境。新生儿存在若干无条件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等。新生儿大约两周时,出现条件反射,有了条件反射,心理现象的出现才真正成为可能。乳儿:1个月到1岁1、从吃奶过渡到断奶,逐步学会吃普通食物;2、从躺卧状态、完全没有随意动作到可以用手操作物体和智力行走等随意动作;3、从完全不能说话到过渡到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词,并与他人进行最简单的言语交流;这一年里,作为人类的三大本质特点出现:直立行走、双手动作、言语婴儿:0-3岁1、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有了很好的发展;2、言语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3、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4、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二、幼儿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一)年龄阶段:3岁到6-7岁(二)一般特征1、游戏是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2、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幼儿还不能给出事物的抽象定义,而只能从表面特征和功能方面去认识事物。3、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由于幼儿大脑的发展和言语的初步发展,其行为的自觉性也逐步发展起来了,这为儿童个人倾向的形成创造了最初的条件。三、童年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一)年龄阶段:6、7岁到11、12岁(二)一般特征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社会型、目的性、系统性和强制性;2、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3、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四、少年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一)年龄阶段:11、12岁到14、15岁(二)一般特征1、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显著加速器,身体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然而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跟不上其生理发展的速度,这造就少年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一些特殊表现,并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2、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五、青年初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一)年龄阶段:14、15岁到18、19岁(二)一般特征:1、生理和心理上已经达到基本成熟;2、此阶段结束时个体已满18岁,可取的公民的资格;3、开始考虑如何选择未来的学业和生活道路。六、成年初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一)年龄阶段:18、19岁到35岁(二)一般特征:1、开始摆脱那种肤浅的、表面的对外界及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意识成熟;在成年初期自我同一性已经确立;2、在成年初期,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形成并逐渐稳定。3、到了成年初期的青年,开始学会深入体验人际关系的内涵,并以能熟练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4、成年初期表现出心理的两极性:意志与行动的两极性,人际关系的两极性,在日记中表现出两极性,封闭性和开放性。七、成年中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一)年龄阶段:35-60岁(二)一般特征:1、身体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到中年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在逐渐变老,甚至意识到死亡的问题。2、由于更年期的出现,健康问题显得更为突出。3、中年人的智力发展表现出一些复杂的特点。4、在这个时期,由于家庭职业,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中年人的人格发展过程也更复杂。八、成年晚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一)年龄阶段:60岁至死亡(二)一般特点1、认知活动发生一系列退行性变化;2、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3、个性持续稳定而又有所变化。

一般人的逆反期有两个:一是三四岁时,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争取自我主张,获得活动自由如:“让我自己穿衣服”“让我自己吃饭”等。第二个阶段:初中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对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性的,是孩子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剧烈变化的时期,孩子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强烈渴望摆脱家长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来独立行事。

各个年龄段学生心理的显著特征?~

从儿童发展到成人,其心理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年龄阶段。除了乳儿期与婴儿期外,从3岁至6-7岁为幼儿期,6-7岁至11-12岁为儿童期,11-12岁至14-15岁为少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为青年初期。按学习阶段来分,幼儿期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期是小学阶段,少年期是初中阶段、青年初期是高中阶段,各个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区别。人是有个性差异的,所以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年龄心理特征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但就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最基本方面而言,应该是大致相似的,作为教育来说,必须掌握这些特征的个别性与一般性,典型性与多样性。
国外一些心理学者把儿童的年龄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是知觉行动阶段,第三阶段为个性社会化阶段,第四阶段为初级智力行为阶段。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往往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接着是性成熟的少年期(即初中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个性发展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和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理想在其行为中产生了明显的效力。此后是青年初期(即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可以说只是机能的变化,巩固和完善少年时期已形成的心理特征。高中生已处于独立生活的前奏,也是考虑自身前途的关键时刻。因此在他们面前,有作出自决的必要性。这时他们已把生活道路的选择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因此择业(包括升学中对专业的选择)成为高中生心理活动的中心。他们已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立场,并从这一立场出发对社会、政治、生活都具有初步的观点,他们已能从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出发来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任务。
这里特别要指出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处于身体成熟的阶段,也是性成熟的完成阶段。但性成熟并不意味着人的社会成熟。所谓青春期,是从纯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的过渡。社会成熟的主要内容是参与"成年人"的活动,掌握社会的一般规范与准则,一般地说,一个人的社会成熟(与此相应的是心理成熟)是比较迟的,因为要受到必要的相对完整的教育需要较多的时间,还要看这种教育与社会联系的程度和对学生在各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程度。
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都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而且各个阶段的发展顺序先后不能颠倒和超越。但由于教育在各人身上所起的作用程度不一,所以各人在心理发展的速度上,彼此可能会出现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



#薛疫鸿# 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内容是什么
(13446589434): 1、生理、心理快速发展,身体成熟与强壮,性意识发展;2、各种心理冲突,愿望与能力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有时自信、有时自卑,情绪不稳,有时意气风发,有时多愁善感,且易冲动等.

#薛疫鸿# 中小学生心理特点 -
(13446589434): 太专业的你最好不要在这里问,尤其是不要0悬赏. 我是个业余人员,但一直研究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心理有点了解.中学生的心理主要表现为逆反,比如厌世,崇恶.主要是缺乏对世界的美的理解,并且急切地试图引起异性注意.小学生因为年纪较小,没有形成自己的心理特征,处于一种高度可塑阶段,但随着年级的提升可塑性迅速下降,普遍表现为服从.但是近年孩子心理发育过早过快,所以,小学生的心理异常复杂.我不是专业的.实在是不能详细了解现状了. 仅供参考.

#薛疫鸿# 判断对错:自我意识高涨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 -
(13446589434): 对.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高涨; (2)独立自主的需求; (4)情绪情感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高并表现出矛盾性特点; (5)初步形成价值观. (2)反抗心理的产生;

#薛疫鸿# 初二学生的心理有何特点?为什么说这是个危险时期呀? -
(13446589434): 简 单的归纳:好奇心重;有自己的看法,主张,并希望得到认可;好动,冒险心态强.这些归结于青少年生理发育的副作用.

#薛疫鸿# 据你了解,中学生的情绪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情绪特点对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危害? -
(13446589434):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以下特点: 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2.情感倾向趋于定型. 3.情绪的强烈性.4.情绪仍不稳定.

#薛疫鸿# 中学生的各阶段心理特征 -
(13446589434): 叛逆,就是爱和父母发脾气,谈恋爱就不用说了吧```` b本人呢,是一名学生,呵呵, 不过您和学生之间应该多点笑容,少发一点脾气是最好的,不管坏学生还是好的对学生要公平些, 和他们说话时应该乐观一点, 这样学生一定会很喜欢你的,真的,还有处罚他们也不要过于重,要不然他们会恨死你的

#薛疫鸿# 心理过程的规律及其一般特征? -
(13446589434): 个人觉得是因为人有一种先天认识倾向,寻找差异与同一,以此为标准进行分类整理.这是认识论中一个粗浅的看法,或许和你问的有些相近.休谟把因果联系的产生归结于人的一种心理习惯,也有相似的意思. 认知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意识,认知是什么,从字面来看,认知就是认识并知道.认知开始的时候就是简单的认知,看到一个画面、生物、现象等等,多次重复就是看到到认识了,通过简单的规定或者约定后期就是以约定的声音、手势、文字、图案来代表,基本上就从认识到了认知,这种模式的认知从古至今到未来一直会延续下去,因为发展中的新生事物都会通过以此来行程简单的认知.这种初期的认知就是许多人重复的认知过程,认识到知道是什么.这种表象的认知对文明的发展也停留在初级的贡献中.

#薛疫鸿# 如何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
(13446589434):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易变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还不十分明确,容易受到成人和外界环境中各因素的影响;兴趣还不分化,并且经常变换;他们的注意力不够稳定,中、低年级学生一般只能集中注意20~30分钟;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

#薛疫鸿# 现在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 -
(13446589434): 他们的诱惑力越来越多了,他们喜欢追星,他们喜欢玩游戏,他们面对的学业压力也比以前大得多了,所以他们很难控制住自己,很想别人帮助自己,难以改变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