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发是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回顾历史,反思当下,前车之鉴,理当汲取。

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取士的公平性,尤其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环境中,一些贫穷的文人通过寒窗苦读,科举入仕,挤入上层社会,体现了学而优则仕,也为统治阶级提供发展了一些人才。但尤其是八股取士制度,让学校教育彻底失去了统治阶级办学的初衷,大量的平庸之辈侥幸上士,而真正的饱学之士和济世之才被挤出士外。学校成了连统治阶级也无用的废地。

科举制度的根深蒂固,让人们无法抹去它。当代,我国的大学考取制度是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仍然比较公平的考试录用制度,这是基于人们还没有找到比之更好的办法。但它的缺陷又是有目共睹,尤其在国际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用人制度必须改革,否则,学校教育就会偏离教育的真谛。高考的指挥棒仍然对学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一个制度如果不改革不完善,不顺应时代,走向僵化是必然的。古代的科举制度严重的后果足以让我们之引以为戒,我们在不应因高考的弊病而否定高考制度的同时,也应从考试内容和方式着手对当代教育进行革新完善。

你好.
我前期正好看过一篇文章,这里就记忆来说两点:

1.谈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一个惯常的误会需要消除,就是在本质上,它是一个文官选拔制度,而不是文学创作才华和经典阐述能力的考察制度.

2.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科举,中国古代该如何来自己的官吏呢?这实在是政治学上的一个真正的大问题.不管何种政权,何种方略,离开了可靠,有效的官吏网络,必定是空洞而脆弱的;然而仅仅可靠,有效还不够,因为选官吏不比选工匠,任何一个政权只要尚未邪恶到无所顾及,就必须考虑到官吏们的社会公众形象,不仅要使被管理的百姓大致服气,而且还要让其他的官吏乃至政敌也没有太多的话可说,那就需要为官吏门创造或寻求一种资格;这样做已经是够麻烦的了,更麻烦的是中国的版图如此辽阔,政权结构如此复杂,需要的官吏数目也是十分惊人;好不容易把一张网络建立起来了,但由于牵涉面太大,偶然性因素太多,过不久自然会发生种种变更,时间长了还会出现整体性的代谢,因此有要辛辛苦苦重新寻找线头,重新灌接....这一连窜的难题如此强烈的摆在历代帝王和一切意欲问鼎九州的政治家面前,躲也躲不开.全部难题最终归结在一点上:毫无疑问需要建立一种能够广泛承认\长久有效的官吏选择规范,这种规范在哪里?因而,从最初的世袭到推荐再到后期的隋朝的九品中正制,都是围绕着它而产生的.最后产生了历史中的"科举".

3.过度的追求.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所遇到的最大悖论,产生在包围它的社会心态中.本来是为了显示公平,给全社会更多的人递送鼓励诱惑,结果九州大地全都成了科举赛场,一切有可能识字读书的青年男子把人生的成败荣辱全都押在里边,科举考试的内涵大大超重;本来是为了显示权威,堵塞了科举之外的许多不正规的晋升之路,结果别无其他选择的家族和个人不得不把科举考试看成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恶战,创设科举的理性动机渐渐变形.遴选人才所应该有的冷静,客观,耐心,平和不见了,代之一轰轰烈烈的焦灼,惊恐,忙乱,激奋.不就是考一点文化知识吗?不就是看看哪些人有担任行政官员的资格吗?竟然一下子炒的那么热,闹的那么火,---1000多年都凉不下来,几乎把长长的一段历史都烤出火焦味了.

科举像一面巨大的筛子,本想用力的颠簸几下,在一大堆颗粒见筛选良种,可是实在颠簸的太恨太久,把一切上筛的种子全给颠焉了,颠坏了.

可以说科举制度给中国历来知识份子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几大遗传,
1.侍机心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十年寒窗人不识,一举成名天下知"...诸如此类的等待,苦熬....在隐忍中期待,在期待中隐忍;

2.骑墙态势.科举制度使中国多数读书人成了政治和文化之间的骑墙派,两头都有瓜葛,两头都有期许,但两头都不着实,两头都难落地.科举制度选拔的是行政官员,这些前不久还困居穷巷,成日苦吟的书生,一旦及第之后便能处理行政,裁断诉讼?....答案你我可知.

3.矫情倾向.科举既把读书当作手段,把作官当作目的,文化学和政治学上的人性内核也就被抽离;科举的成败关及家族伦理的全部荣誉,于是家族伦理的亲情牵累也就必须顾及大局,奉献给那种没有期限的苦度,别离和期待.一来而去,科举便与正常人情格格不入,至是引出一系列家庭悲剧.

综观历史,对科举制度弊病的发现和整治,大致可分为两大截:唐宋为良性整治阶段,明清为恶性整治阶段.在良性整治阶段也有恶性冲撞,但就整体而言当时的科举制度还瑕不掩瑜,种种整治或多或少带有试验性和创建性;在恶性整治阶段也有明智的举措,但机制性的痼疾已多方面发作,任何一种整治都会带来一系列更严重的毛病,于是整治越来越严,毛病越来越深,再也解脱不了.

到最后,轮到八股取士了.八股文的毛病首先不在形式而在内容.这是一种毫无社会责任和激情,不知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的昏庸考试方式.全国士子为通过这项考试一年又一年的钻研八股文的写法,结果造成了大量的废物.

事情到了19世纪后期,国际社会的参照系生楞楞地出现在中国文人面前,无情的多方面对比强烈的让人眩晕.1000多年前当科举制度刚刚盛行的时候,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啊!科举制度不就是要为这个形象增色添彩吗,怎么增添了1000年反而成了这副摸样?是中国上了科举制度的当?或是科举制度上了中国的当?都无从考证,无从说起,要做的,只是你我的反思.

科举到清末是废除了,到新中国也有了新式教学.可是这些却没能从制度上解决管理人才的选拔问题.我们记得,科举制度在它产生之初首先是一个人才选拔制度而不是教学制度,它在教学上的恶果只是它后期发展的副产品.副产品的恶果被阻遏了,而前余年前这一制度的设计者们的宏伟初衷却一直没有找到一种更有效的制度去替代.新型学者在成批的产生,留学外国的科学家也在一船船的回来,但管理他们的官员又是从何产生的呢?而如果没有优秀的行政管理者,一切学者,科学家都会在无序状态中磨耗终身,都会在逃难,倾扎,改行中折腾得精疲力竭,这已被历史反复证明.

这一切正在改,我们都需要努力.这里说下:我们民族至今还没有世界级的CEO,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个悲哀!

科举作为古代一种大规模社会考试,已退出历史舞台近百年,但作为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带给当代教育深刻的历史启示:改革考试内容,选拔合格人才;拓展考试功能,凸显独特优势;严明考试纪律,提高考试质量。

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取士的公平性,尤其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环境中,一些贫穷的文人通过寒窗苦读,科举入仕,挤入上层社会,体现了学而优则仕,也成为统治阶级提供发展的人才。
科举制度的根深蒂固,让人们无法抹去它。当代,我国的大学考试制度是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仍然比较公平的考试录用制度,这是基于人们还没有找到比之更好的办法。但它的缺陷又是有目共睹,尤其在国际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用人制度必须改革,否则,学校教育就会偏离教育的真谛。高考的指挥棒仍然对学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搞免费教育,另一方面高额的择校费让人咂舌。高分低能,本科毕业的进高职的回炉现象已经很严重了,这让我深思:现代的科举制度如何改革?古代的科举制度严重的后果让我们之引以为戒!

我们不难发现,持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曾经闪耀过璀璨的光芒。在科举制消逝了近百年 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科举时代所积淀的传统文化之无处不在。在经历了盲目而激烈的批判之后,科举制又 渐渐为世人所慎思、所吸纳。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大规模的国家考试,科举以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政府官职为鹄的 ,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从教育的角 度看,由于深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封建时代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足见科举对教育的影 响之大。科举废除已近百年,其对教育的影响却弥漫并积淀为现实基因的一部分。探讨科举制下考试与教育的 关系,有利于我们今天的教育考试改革鉴古知今、趋利避害。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学生是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如果学习后不能在世上生存,还不如不学。所以,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才行。不要读死书,上学就为了能生存的好一点。

心理学对当代教育启示有哪些~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育过程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个别差异,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者应有的心理品质等。
  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语文、算术等课程的内容和教法,也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围。德育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动机、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探讨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正确信念和理想的有效途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和人材培养的重大任务。

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教育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而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观。中国教育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教育,对这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从古代建国以来,我们从历史上看,自汉朝统一中国之后,在教育制度上,就有了一个很精细很明确的概念,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教育哲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可以说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尚未发觉文明之前,中国人已经十分重视教育: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解决人自身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才能够帮助人类自己安乐和平;深知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与国家民族之前途密切相关;而小学教育是扎根,教育应从儿童着手,所谓童蒙养正。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儒家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墨家思想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 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之”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3、道家思想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缪水谦# 建构主义的观点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有哪些 - 作业帮
(15286209499):[答案]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缪水谦#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
(15286209499):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一生教育实践的结晶,是在批判吸收中外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体系,是其教育思想一以贯之的核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

#缪水谦# 你对当今教育的看法?
(15286209499): 你好,我认为,现在的老师应该退到较为次要的位置,让学生成为主角,而老师应当担当辅导的工作.作为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实际化学能力,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应使学生同时具备一定的化学理论和化学实践技能.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空有理论是不行的,还需要化学实践能力.同时,我认为老师应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对一些实际化学实验中与书本上不同的现象进行质疑与探讨,促进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缪水谦#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何启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对中国
(15286209499): 去行政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精神,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

#缪水谦#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实施素质教育有什么启示 -
(1528620949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素质教育的思想.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师应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上,他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施行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他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这对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缪水谦#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 -
(15286209499): 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必须了解生活...

#缪水谦#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对当今教育有什么启?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对当今教
(15286209499): 其学习理论观点的17条假设中的重要内容.赫尔认为“习惯力量”是强化作用函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学习的启示 启示1: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

#缪水谦# 皮亚杰理论对现代教育启示 -
(15286209499):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海荣 皮亚杰提出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论 ,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在结构中的作用及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化过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 ,从教与学的关系 ,主体性 ,认识的发展和自我调...

#缪水谦# 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15286209499): 这就是说,教学时要提出纲要,让学生把握住要点,引导学生探索其精微之处,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

#缪水谦# 柏拉图幼儿教育思想及对当今教育工作的启示 -
(15286209499): 柏拉图教育思想述评张 旺(北京师范大学 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摘 要: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教育的教育家,他对教育的政治意义与作用、教育的实施、人才的选拔等方面都作过精辟的论述,本文对此进行了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