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的西周 私学是怎样兴起的?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什么意义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出土于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记载,“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纪很轻时父亲就死了,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康王就对他说:“你年纪这么轻就做官,我要你进我的小学。”。
在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以中国古代的太学为例,它不仅为历代封建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并且对其他国家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在唐朝,中国曾以高度发达的文化吸引了朝鲜、日本等国的大批学生前来中国留学。中国古代书院也具有很大的特色,它注重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有成套的规章制度,有多种多样的分科和独特的学风。它不仅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而且对当时的学术、学派的发展和形成,甚至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风尚都发生过重要影响。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进西学,推广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1年,刘坤一与张之洞联衔上凑提出“兴学育才”、改学制、变科举、立学堂,仿日本学制。1902年8月15日,清廷颁布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由于该学制制定仓促,公布后遭到诸多批评,因而未能实施。1904年1月13日,清廷颁布张百熙等人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称为癸卯学制,为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法定近代学制系统,标志着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诏宣布自次年起,科举制度废止。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此后,新式教育在中国各地得到迅速发展。
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更是名师辈出。从古代的孔丘墨翟孟轲荀况、王充、韩愈朱熹,到近代的何子渊、丘逢甲和现代的蔡元培、杨贤江、徐特立、陶行知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古代,不仅有《论语》《孟子》荀子等蕴藏着丰富教育资料的典籍,而且还有像学记这样精深的教育专著古代教育家们还概括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温故知新”,“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这些都是中国教育思想遗产中的瑰宝。
到了近现代,中国曾积极向外国学习,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走过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最大的教训是在吸取时没有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鉴别,忽视了中国的特点。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教育史研究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经验是丰富的,在教育方针学制、课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创造,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今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①加强断代史的研究,如先秦教育史的研究、宋教育史的研究等。
②对著名教育家思想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如孔丘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等。
③加强专题教育史的研究,如师范教育史高等教育史少数民族教育史地方教育史的研究等等。



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二、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西周学校系统可参见下表: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可见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六艺”教育传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官学的衰弱与私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造成官学衰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天下动乱。
  官学衰废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
  官学教育的衰废,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私学产生的原因、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二是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践,教育对象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平民,为学术的广泛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私学的教师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职业。教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也可以自由择师,私学当时已有竞争出现,相传连孔子的私学也曾经历“三盈三虚”。
  其三,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突破了西周的“六艺”范围,各家各派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和新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方式上,私学可以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而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求学为动力基础,办学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其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私学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鞅、韩非等,而且还出现了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君书》、《韩非子》等记载了大量教育思想的典籍以及《大学》、《学记》等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四、养士与稷下学宫
  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实力和谋略是致胜的根本,而人才又是增强实力和采取正确策略的关键。当时各国有眼光的统治者都大开招贤纳士之门。早期的齐桓公用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乃至后来的商鞅、孙膑、吴起、苏秦、张仪,都是由“士”出身的显赫一时的权臣。
  养士之风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进一步繁荣。养士的公室或私门,都像是一所私学或一些私学的集合体,而影响巨大的当属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许多私学的集合体。
  其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议论”,即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自由辩论。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家学派在稷下学宫都占据了一定地位,他们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在学宫所召开的“期会”中,不仅全校教师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参加,学生也可参加驳难辩论,这种在学术上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有助于扩大眼界,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并对解放和活跃学生思想起了极大的作用。
  其三,学无常师。稷下学宫的教学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当时前来稷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的情况。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学生来到稷下学宫后,则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其它先生讲学也可以听讲请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
  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从《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对学生管理的总体特点,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这一学则流传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这 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 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 象;
  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 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
  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 化。
  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1)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
  (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3)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造就了一 大批卓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使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探讨教育思想的典籍奠定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基础,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芮狭金# 为什么礼乐是西周教育的根本 -
(15165497590):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礼乐宣扬的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是维护分封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也是当时社会为人处世和治理国家的学问.

#芮狭金# 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 作业帮
(15165497590):[答案]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

#芮狭金# 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以前这段话强调什么 - 作业帮
(15165497590):[答案] 这表明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甚至在夏以前就有出现

#芮狭金# 简述“文化下移”现象对夏商,西周与春秋教育制度的影响 -
(15165497590): 文化下移使得中国教育由以前的贵族教育变成大众教育,普通人也可以读书识字,致使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芮狭金# 高分求考研中外教育史脉络时间线或概念图 -
(15165497590): 中国教育史要以古代,近代,现代来分.古代:原始|奴隶时期(夏商周),主要是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主要是西汉时候的.就像这样总结一下就ok了,呵呵,祝考研成功!!!

#芮狭金# 42. 我国的学校产生于( )A. 商代 B. 夏朝 C. 西周 D. 东汉 -
(15165497590): 选B 夏朝 庠序 【词语】:庠序 【注音】:xiáng xù 【释义】: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设庠序以化于邑|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芮狭金# 西周天子所设的“五学”中,居中的是 -
(15165497590): 为辟雍. 亦作“璧雍”等.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