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树》(艾青)?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树》(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赏析: 对一草一木寄以真诚
  
  诗人走在湖南新宁的旷野上,这美丽的有山有水的旷野把诗人吸引住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激发起诗人浓郁的诗情……

  诗人的足迹,是诗人自己把握的呢?还是命运使然呢?1939年的秋天,正在桂林生活的艾青,因有人请他到湖南新宁县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任教,他就答应了,来到这山水之间作了国文教员。这里,会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似乎都有灵性,使诗人获得了颇为丰厚的收获。

  《树》这首诗,就产生在这个时候。
  新宁县是一派田园风光,似乎离抗日烽火很远,似乎听不见中华民族的勇士们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枪炮声和呐喊声。但诗人的心并没有沉醉在这一派田园风光里,他的心伸出了无数的触角,时刻感受着民族存亡大搏斗的脉膊。他的心不能平静,他的诗仍关怀着天下兴亡的大事。

  也许这里的树有其特殊的风姿吧,也许此时此刻,诗人对这里的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吧,这里的树引起了诗人的注目和沉思。《树》这首诗产生了。

  《树》这首诗并不长,只有八行。然而,这首诗却有着巨大的涵量。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这前四行诗,写出了一种景象,这景象是实实在在的,不仅是诗人,别人也能够感觉到。世界上的树都是单独的立着的,彼此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单看这四行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不看下面,别人也很难知道诗人这样写的用意。但是看了下面的诗句,这前四句的涵意就明朗了,在这朴素平易之中,有着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概括力。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但是”,一个转折,把读者的目光从地上转移向地下,这首诗的博大涵意逐渐清楚了。这一个“但是”,有着巨大的力量,诗人是要人们知道,别只看树在地面上孤离地兀立,更重要的是要看树在地下的情景,在地下,树的根是“纠缠在一起”的。

  这首诗的结构很清楚,前四句写树的地上景观,后四句写树的地下景观。这两种景观都是树的生存景观。

  看完全诗,读者就会明白,这首诗决不是只写树的生存景观,而是在写一种社会的、人民的生存景观。更确切地说,诗人是在写当时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

  诗人的概括是极为准确的。在那个时代,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之间,似乎都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他们似乎都是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层景观,就像树在地面上的景观。中华民族是有着凝聚力的,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证明了这点,它的现在也证明了这点。当遇到压迫的时候,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的时候,清贫的中华儿女们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的斗争。诗人是深切了解中华民族的,他知道中华民族内在的巨大凝聚力。因而,当诗人看到树的时候,便想到了中华民族。《树》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所思所想。魇且恢窒笳鳎擞谜庖灰帐跏址ǎ焉詈竦纳缁崮谌莺瞧渲小!妒鳌氛馐资珝之所以写得传神,是因为诗人把两种事物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一种是对树的生存景观的把握,当然这一点比较容易。一种是对社会景观的把握,这一点,就需要有深刻的理解了。在这两种把握之间,诗人找到了两种景观的相通纽带。灵感也就由此而产生。

  《树》这首诗,最初收入诗人在重庆出版的诗集《旷野》中。诗人在《旷野前记》中说:

  “《旷野》集所收诗二十首,均系作者在西南山岳地带所作,或因远离烽火,闻不到‘战斗的气息’,但作者久久沉于莽原的粗犷与无羁,不自禁而有所歌唱,每一草一木亦寄以真诚,只希望这些歌唱里面,多少有一点‘社会的’东西,不被理论家们指斥为‘山林诗’就是我的万幸了。”

  其实,即便是写了一些山林诗,也不是什么过错。诗应该有多侧面多角度选择诗美的自由。诗人在这里自我辩护,说明一些理论家对诗人的要求太苛刻、太过分。对诗的要求也太狭隘。何况诗人在这些诗中,写入了“多少有一点‘社会的东西’,就更不应该受到指斥。

  诗人这一时期的诗作,虽然没有直接抒写抗战斗争的如火如荼,但并不能说明诗人没有关注民族兴衰。相反,诗人此时期的一些诗,无论是以诗的蕴含深广而论,还是以什么战斗力而论,远比一些直接写抗战的诗还要震撼人心。《树》这首短诗,就足以证明诗人的胸怀。它不仅是一首富于战斗力量的诗,也是一首非常艺术的诗。

  诗的力量不仅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



《树》(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赏析: 对一草一木寄以真诚

诗人走在湖南新宁的旷野上,这美丽的有山有水的旷野把诗人吸引住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激发起诗人浓郁的诗情……

诗人的足迹,是诗人自己把握的呢?还是命运使然呢?1939年的秋天,正在桂林生活的艾青,因有人请他到湖南新宁县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任教,他就答应了,来到这山水之间作了国文教员。这里,会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似乎都有灵性,使诗人获得了颇为丰厚的收获。

《树》这首诗,就产生在这个时候。
新宁县是一派田园风光,似乎离抗日烽火很远,似乎听不见中华民族的勇士们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枪炮声和呐喊声。但诗人的心并没有沉醉在这一派田园风光里,他的心伸出了无数的触角,时刻感受着民族存亡大搏斗的脉膊。他的心不能平静,他的诗仍关怀着天下兴亡的大事。

也许这里的树有其特殊的风姿吧,也许此时此刻,诗人对这里的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吧,这里的树引起了诗人的注目和沉思。《树》这首诗产生了。

《树》这首诗并不长,只有八行。然而,这首诗却有着巨大的涵量。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这前四行诗,写出了一种景象,这景象是实实在在的,不仅是诗人,别人也能够感觉到。世界上的树都是单独的立着的,彼此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单看这四行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不看下面,别人也很难知道诗人这样写的用意。但是看了下面的诗句,这前四句的涵意就明朗了,在这朴素平易之中,有着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概括力。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但是”,一个转折,把读者的目光从地上转移向地下,这首诗的博大涵意逐渐清楚了。这一个“但是”,有着巨大的力量,诗人是要人们知道,别只看树在地面上孤离地兀立,更重要的是要看树在地下的情景,在地下,树的根是“纠缠在一起”的。

这首诗的结构很清楚,前四句写树的地上景观,后四句写树的地下景观。这两种景观都是树的生存景观。

看完全诗,读者就会明白,这首诗决不是只写树的生存景观,而是在写一种社会的、人民的生存景观。更确切地说,诗人是在写当时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

诗人的概括是极为准确的。在那个时代,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之间,似乎都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他们似乎都是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层景观,就像树在地面上的景观。中华民族是有着凝聚力的,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证明了这点,它的现在也证明了这点。当遇到压迫的时候,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的时候,清贫的中华儿女们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的斗争。诗人是深切了解中华民族的,他知道中华民族内在的巨大凝聚力。因而,当诗人看到树的时候,便想到了中华民族。《树》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所思所想。魇且恢窒笳鳎擞谜庖灰帐跏址ǎ焉詈竦纳缁崮谌莺瞧渲小!妒鳌氛馐资珝之所以写得传神,是因为诗人把两种事物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一种是对树的生存景观的把握,当然这一点比较容易。一种是对社会景观的把握,这一点,就需要有深刻的理解了。在这两种把握之间,诗人找到了两种景观的相通纽带。灵感也就由此而产生。

《树》这首诗,最初收入诗人在重庆出版的诗集《旷野》中。诗人在《旷野前记》中说:

“《旷野》集所收诗二十首,均系作者在西南山岳地带所作,或因远离烽火,闻不到‘战斗的气息’,但作者久久沉于莽原的粗犷与无羁,不自禁而有所歌唱,每一草一木亦寄以真诚,只希望这些歌唱里面,多少有一点‘社会的’东西,不被理论家们指斥为‘山林诗’就是我的万幸了。”

其实,即便是写了一些山林诗,也不是什么过错。诗应该有多侧面多角度选择诗美的自由。诗人在这里自我辩护,说明一些理论家对诗人的要求太苛刻、太过分。对诗的要求也太狭隘。何况诗人在这些诗中,写入了“多少有一点‘社会的东西’,就更不应该受到指斥。

诗人这一时期的诗作,虽然没有直接抒写抗战斗争的如火如荼,但并不能说明诗人没有关注民族兴衰。相反,诗人此时期的一些诗,无论是以诗的蕴含深广而论,还是以什么战斗力而论,远比一些直接写抗战的诗还要震撼人心。《树》这首短诗,就足以证明诗人的胸怀。它不仅是一首富于战斗力量的诗,也是一首非常艺术的诗。

诗的力量不仅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



~


#冶底李# 树 现代诗 要有作者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3641803844): 《树》 也许有一次相见 我们都是路边的树 叶子凋落了 也不会钻进风里 我们还有机会花落 不是作为季节的凭证 因为在那之后 一个冬天 把我们永远地分开了 树 文 / 王小凉 这棵树 天坛路王家巷14号的左侧 绝对是一棵好植物 1个主干 5个树杈 每个...

#冶底李# 题目是《树》的诗歌 -
(13641803844): 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冶底李# 艾青《树》的阅读题. - 从内容上看,这首短诗的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是_______关系.第一段写树与树之表面看是_____的.第二段写树与树之间,他们的根却是... - 作业帮
(13641803844):[答案] 转折独立不相连紧密联系国共两党艾青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才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

#冶底李# 艾青的现代诗歌有哪些? -
(13641803844): 艾青的现代诗有《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树》、《宝石的红星》、《春天》、《冬天的池沼》、《大堰河》、《彩色的诗》 、《手推车》、《雪莲》 、《海恋花》等. ...

#冶底李# 艾青的树出自哪本书? -
(13641803844): 《艾青文集》,艾青的好多作品都收集在《艾青文集》里边

#冶底李# 求艾青诗集六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越短越好 -
(13641803844): 艾青短诗歌六首如下: 1、《树》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

#冶底李# 《树》(艾青)第一节诗表现了树的什么特点
(13641803844): 艾青的诗是及有意境的.在那样的风中的树,给人的感觉是肃穆的、警惕的、冷静的氛围.风说明了树的“距离”,衬出了树的“兀立”,而“兀立”包含着一份傲然于一份孤独,孤独得“一棵树,一棵树”地.当你大声朗读时,分明感到的是“一棵树”与“一棵树”的距离,映现在脑海里的却是树的队列!

#冶底李# 艾青写的植物的现代诗有哪些? -
(13641803844): 《树》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他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他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创作背景《树》写于1940年春天,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场民族战争正给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艾青正是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树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具体事物,诗人托物于树,赞颂了一种独立向上,又根须相连的团结战斗的精神.形象与思维的高度融合,正是一切成功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

#冶底李# 树(艾青) 答案 -
(13641803844): 反复 着意强调 突显 一棵棵树的形象

#冶底李# 关于植物的艾青的现代诗短诗有哪些? -
(13641803844): 艾青关于植物的现代诗只有一篇:《树》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他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他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