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思政课是否接触过“哲学”内容?请用简短的几句话描述一下你对哲学课的认识 学习哲学后的感悟?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1)知识方面

1)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基本观点;理解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矛盾、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发展的哪个要作用。

3)了解实践和认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理性思维、不断创新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4)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以及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和个人的社会责任等人生问题。

5)了解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以及社会进步对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理解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在劳动奉献和自身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2)能力方面

1)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用于行动、干预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2)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自身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解决好现阶段人生发展中遇到的矛盾。

3)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

4)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

5)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自觉地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3)情感方面

1)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2)尊重他人,乐观进取,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科学思维、善于总结,留心观察、是非分明,努力学习、开拓创新。

4)顺应潮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勇担责任。

5)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积极奉献,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初中的思政课对于经济政治的涉猎范围比较广。初中的思政课更偏向于对学生思想的培养。但是高中的思政课更偏向于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大部分的内容是需要背诵的。而且哲学课需要你更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因为哲学里好多名次与生活中所用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哲学包括所有学科,

诸位好!我是学哲学的,但是我对哲学一点兴趣都没有,能谈谈你们对哲学的认识和感受吗?说的深刻详细点儿.~

世界观原理
方法论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
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规律的客观性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有些同学认为这是空话、是老生常谈,没有实际意义,其实,这才是学好哲学乃至一切学科的前提。

首先,学习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哲学是对各门具体学科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各门具体科学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具体认识,所以,哲学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客观实际。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来学习哲学更便于理解和接受。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经验证明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较好。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先用归纳法,既先列举几个生活或生产中的实例,然后从中找出共性,也就是哲学观点。比如,老师先举出上和下、教师和学生、化合和分解、自由和纪律等,然后抽象出其中的共同点,既都存在对立统一的双方,从而引出矛盾观点。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用演绎法,也就是用矛盾观点联系新的实际加以分析和说明。经过这么几次反复,应该说一个哲学观点就算掌握了。

其次,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有些同学把学科的界限分得特别清楚,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要想把哲学学好,在学习其它学科知识时要有意识地应用哲学思想进行指导,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比如,我问“一加一等于几?”同学们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等于一。”如果我再问:“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一吗?”这时同学们可能才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在力学中讲矢量时,当力有了方向时,就不能简单地相加了,这就是哲学教给我们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读哲学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教人如何在名利场出人头地的所谓励志类书籍,基本上是垃圾

就本性而言,没有一个青少年愿意自己过早变得世故、变老、变平庸

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大写的人

中学和大学低年级是开始学哲学的最佳年龄,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大哲学家的原著

问:杨咏梅 刘铁军
答: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周国平

问:根据我们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哲学类书籍在中学生的阅读需求中占据了相当比重,但同时也发现不少人对哲学有误解。您能不能有针对性地与中学生谈一谈如何阅读哲学的问题,给中学生一些阅读建议?

答:这正是我乐意做的事情,因为我相信,中学生里一定有许多哲学的潜在知音,对他们说话决不会白费口舌。

问:哲学是什么?教科书上说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个定义好像太笼统了。不少中学生以为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或政治课本,觉得枯燥,但他们却喜欢读哲理散文,包括您的文章。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不太赞同哲学是学问的提法,因为说学问就容易凝固化。严格地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请注意“观”这个词,世界观就是“观”世界,人生观就是“观”人生。第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第二,所“观”的应是世界和人生的全局。我们平时往往沉湎于身边的琐事之中,但有时也会从中跳出来,想一想世界究竟是什么、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这时候就是在进行哲学思考了。哲学是“观”全局的活动,其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独立思考,二是思考根本问题。

马克思是一位大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在现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这是现代许多哲学家都承认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产生的,脱离这个传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它。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它被孤立起来了,它的丰富内涵又被简单化为一些教条,这当然会使学生对哲学产生误解和厌倦。我本人认为,中学哲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问:如今书店里最多的哲理读物是励志类书籍,您认为它们会给中学生带来何种影响?

答:的确,现在书店里大量充斥着所谓的励志类书籍,其内容无非是教人如何在名利场上拼搏,出人头地,发财致富,如何精明地处理人际关系,讨老板欢心,在社会上吃得开,诸如此类。依我看,这类东西基本上是垃圾,与哲学完全不沾边。但恰恰是这类东西十分畅销,每次在书店看到它们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满眼是“经营自我”、“致富圣经”、“人生策略”、“能说会道才能赢”之类庸俗不堪的书名,我就为我们的民族竟堕落到了这等地步感到悲哀。使我惊讶的是,对于这种东西,稍有灵性的人都会产生本能的厌恶,怎么还有人而且许多人把它们买回去读?事实上,它们大多是书商找写手胡乱编造出来的,目的是骗钱,写手自己绝非成功之人,读它们的人怎么就能成功?可见这个时代已经急功近利到了盲目的程度。这种书会不会给中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当然会。不过,我相信,就本性而言,青少年蓬勃向上的心灵是不会喜欢这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东西的,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自己变得世故。如果他们中有人也读这种书,我敢断言,多半是庸俗的家长硬塞给他的。我希望广大中学生远离这种书,以读这种书为耻,因为这意味着年轻纯洁的心过早变老变平庸了。

这里我想顺便谈一谈为什么要学哲学。人是应该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哲学让人综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只是追求世俗的成功,名啊利啊什么的,他的成功就只是表面的,仍然是在混日子而已,区别只在混得好不好。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在世俗的意义上不很成功,他的人生仍是充满意义的。可是,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成功者恰恰出于这样的人之中。不管在哪一个领域,包括创造财富的领域,做成大事业的绝非只有一些小伎俩的精明之人,而必是对世界和人生有广阔思考和独特领悟的拥有大智慧的人。

问:您曾说您最乐意与孩子谈哲学,您的《哲学:对世界的认识》、《精神的故乡》也是为孩子写的。您能不能谈一谈,一个人在什么年龄学哲学最合适?中学生应该怎样学哲学?能否推荐一些适合于中学生的哲学读物?

答:一个人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学哲学。在不同的年龄,学习的方式和感受是不同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少年人和老年人会有很不同的理解。不过,就哲学是爱智慧而言,我觉得中学和大学低年级是开始学哲学的最佳年龄。有一本书的书名叫《孩子都是哲学家》,我很赞同这个说法。爱智慧开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烈的,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人生,他们什么都要问,其中许多是真正哲学性质的。只是在小学时,年龄太小,好奇心虽然强烈,理性思维的能力毕竟还弱,应该鼓励孩子的自发兴趣,但不宜于正式学习。到了中学阶段,可以开始正式学习了。所谓正式学习,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读教科书。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整天在街头与人聊天,最喜欢听他聊天的正是一些高中生、大学生年龄的人,他也最喜欢与这样年龄的人聊,认为他们的心灵是最适宜播下哲学种子的沃土。就在这样的聊天中,这些青少年学到了哲学,其中好几位成了大哲学家,柏拉图就是其中的一位。

可是,今天的中学生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苏格拉底啊,主要还得靠自己阅读。一开始当然只能读一些比较通俗的入门书,在选择这类读物的时候,我想强调两条标准,第一要有趣,第二起点要高。既有趣起点又高,谈何容易。其实好的通俗哲学书是非常难写的,必出于大家之手。这方面有两本书值得推荐,一是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另一是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如果你想深入学哲学,我建议你读一本比较可靠的哲学史,比如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然后,选择其中谈到的你感兴趣的哲学家,去看他们的原著。我这里说的是学习西方哲学,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道理与此相同。根据我的经验,要真正领悟哲学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大哲学家的原著,看他们在想什么问题和怎样想这些问题。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

周国平,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译著20余种,总计几百万字。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迷者的悟》、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等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哲学应该如何入门
我建议先读一本20世纪西方哲学史家写作的哲学史,比如中华书局出版的《西方哲学史》,作者斯通普夫(美国),然后再读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
然后,可以考虑读一些哲学名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等对话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灵魂论》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谈谈方法》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休谟的《人性论》
当然,如果你把这些书都读完之后发现这些书并不难,则说明你比较有哲学天赋,可以开始读康德、黑格尔与20世纪哲学
如果这些书读不懂,则建议以后别读哲学了,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和条件学习哲学

哲学----认识论(世界观)、方法论----是科学(具象)的科学(抽象)

学习方法:

1、学专门科学(包括工作)时,结合哲学去理解,运用哲学去指导实践、去总结。

2、学哲学时,结合专门科学(包括工作)去理解,运用专门科学(包括工作)去丰富、去充实。



这里所说的家园,并不是指某国某地那样具体的家乡,而是指精神的家园,哲学意义上的家园,内心的家园。白居易诗云:“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现代人整天龟缩在高层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火柴盒”里,走在人们比肩接踵的柏油马路上,呼吸着被污染的混浊空气,听各种机器的嘈杂轰鸣……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你恨不得马上一口气跑到荒野僻静处,在荷花池塘边坐下;光着脚,躺在绿草地上,闻泥土的气息,听蛙声一片,看第一颗星星闪烁在天边,发誓要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归真反璞……

这种情绪,就是寻找家园的冲动;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哲学活动。它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今天,显得尤其迫切,尤其使人心灼。哲学活动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严格地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请注意“观”这个词,世界观就是“观”世界,人生观就是“观”人生。第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第二,所“观”的应是世界和人生的全局。我们平时往往沉湎于身边的琐事之中,但有时也会从中跳出来,想一想世界究竟是什么、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这时候就是在进行哲学思考了。哲学是“观”全局的活动,其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独立思考,二是思考根本问题。

人是应该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哲学让人纵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只是追求世俗的成功,名啊利啊什么的,他的成功就只是表面的,仍然是在混日子而已,区别只在混得好不好。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在世俗的意义上不很成功,他的人生仍是充满意义的。可是,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成功者恰恰出于这样的人之中。不管在哪一个领域,包括创造财富的领域,做成大事业的绝非只有一些小伎俩的精明之人,而必是对世界和人生有广阔思考和独特领悟的拥有大智慧的人。

二、中学生能学好哲学吗?
周国平说:一个人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学哲学。在不同的年龄,学习的方式和感受是不同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少年人和老年人会有很不同的理解。不过,就哲学是爱智慧而言,中学和大学低年级是开始学哲学的最佳年龄。有一本书的书名叫《孩子都是哲学家》,爱智慧开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烈的,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人生,他们什么都要问,其中许多是真正哲学性质的。只是在小学时,年龄太小,好奇心虽然强烈,理性思维的能力毕竟还弱,应该鼓励孩子的自发兴趣,但不宜于正式学习。到了中学阶段,可以开始正式学习了。所谓正式学习,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读教科书。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整天在街头与人聊天,最喜欢听他聊天的正是一些高中生、大学生年龄的人,他也最喜欢与这样年龄的人聊,认为他们的心灵是最适宜播下哲学种子的沃土。就在这样的聊天中,这些青少年学到了哲学,其中好几位成了大哲学家,柏拉图就是其中的一位。

可是,今天的中学生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苏格拉底啊,主要还得靠自己阅读。一开始当然只能读一些比较通俗的入门书,在选择这类读物的时候,第一要有趣,第二起点要高。既有趣起点又高,谈何容易。其实好的通俗哲学书是非常难写的,必出于大家之手。这方面有两本书值得推荐,一是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另一是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如果你想深入学哲学,读一本比较可靠的哲学史,比如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然后,选择其中谈到的你感兴趣的哲学家,去看他们的原著。学习西方哲学,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道理与此相同。要真正领悟哲学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大哲学家的原著,看他们在想什么问题和怎样想这些问题。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

三、我们应该怎样学哲学呢?
哲学当成是工具课来对待,虽然这么说不一定科学,但我觉得这样更便于学习和应用。语、数、外这三门被称作工具学科,已经得到公认。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就是思维工具,利用它可以帮助你学好各门具体学科,可以帮助你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果这样来理解哲学,就会注重应用。过去常有这种情况,有些同学在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时成绩挺好,可是参加高考却拿不了多少分。原因就在于平时学校的考试注重的是知识,对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不是很重视。所以,平时“听话”的学生,老老实实看课本、背课本的学生就能得高分。但是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注重的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这些死背知识的学生就要在高考中落马。这些同学高考失利后,总认为是自己没有发挥好,其实,自己就是这个水平,只是平时没有检验出来而已。

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有些同学认为这是空话、是老生常谈,没有实际意义,其实,这才是学好哲学乃至一切学科的前提。

首先,学习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哲学是对各门具体学科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各门具体科学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具体认识,所以,哲学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客观实际。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来学习哲学更便于理解和接受。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经验证明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较好。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先用归纳法,即先列举几个生活或生产中的实例,然后从中找出共性,也就是哲学观点。比如,老师先举出上和下、教师和学生、化合和分解、自由和纪律等,然后抽象出其中的共同点,即都存在对立统一的双方,从而引出矛盾观点。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用演绎法,也就是用矛盾观点联系新的实际加以分析和说明。经过这么几次反复,应该说一个哲学观点就算掌握了。其次,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有些同学把学科的界限分得特别清楚,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要想把哲学学好,在学习其它学科知识时要有意识地应用哲学思想进行指导,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比如,我问“一加一等于几?”同学们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等于二。”如果我再问:“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二吗?”这时同学们可能才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在力学中讲矢量时,当力有了方向时,就不能简单地相加了,这就是哲学教给我们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要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54098/

学习两用哲学后的感悟 在听这堂哲学课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还很肤浅,只是接触过一些哲学常识和故事,像这样全面系统的学习哲学还是第一次。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哲学能够提升人们的观点,从而使人对事物产生更深的理解,它提高的是人的思想和主观意识,这种根深蒂固的变化,使人的思想变的成熟,所以说,以哲学的视角看待世界,应该是站在一个超越世界的立足点之上的,这种俯瞰一切的高度是哲学独有的,它不同于其它人类的思维,它是精神的自由与主动所赋予的反思人类自身、以至于反思整个世界的能力。作为一名普通职工,要学会用哲学的眼光对待同事、亲人、朋友,应当理性处理好自然、社会和人三者的关系,做到“仁”、“恕”、“忠”、“信”。对待工作要做到“忠”,为人处事要忠厚,在本职工作面前不受任物质诱惑,要树立自己的行为准则,当遇到困难时不要急躁,和领导、同事及时沟通,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意见的分歧,当意见不统一时,首先应当检讨自己,先从对方的角度考虑,用辩证的思想了解情况、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妥善的处理好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只有抱着谦虚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的提高工作业绩。对待亲人要做到“仁”和“恕”,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孝敬父母、善待家人,才能使家庭更加和睦。我认为,一个人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往往是最真实的,当与家人发生了争吵时,我们应当宽容体谅对方,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或埋怨,因为争吵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何不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问题的所在呢?不要认为自己的让步会在亲人面前失掉面子,恰恰相反,必要的让步也会换来亲人对你的理解和尊重。对待朋友要做到“信”。与朋友相处时,要讲诚信,相互信任,你尊重别人才能换来对方的尊重,诚信体现了一个人良好的品格,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所以在结交新朋友时,首先要了解对方的为人,结交益友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相反与品格低劣的人在一起是百害而无一益的。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哲学又有了更高的认识,它使我在分析、处理事物的时候思路更加清晰,眼光更加宽广,在今后,有机会我还会多接触哲学的书籍,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哲学,才能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


#牧姬达# 高二下学期学习方法 -
(15771818377): 我,不仅努力学习了课内的文化知识,还留心总结了一些学习方法.渐渐地,我形成了一套有我的特色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你真正了解了我的学习方法的内涵与真谛的话,你会发现这一方法不仅仅是用于我,...

#牧姬达#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
(15771818377): 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单是客体本身不能形成的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够性,是导致认识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仅有主体的能...

#牧姬达# 为什么说生活赋予我们的一种巨大和无限高贵的礼物(政治题目,回答后必重谢) -
(15771818377): 应该是一道有关哲学的题目 生活即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发现真理和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而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然后自己再凑点字数就好!!!应该是这么答的吧!

#牧姬达# 一个优秀的策划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
(15771818377): 从我的角度来看,策划是一种有着普遍适用性的社会活动技术,它似乎是没有任何局限性的.同时,策划又是一种新兴的十分具有吸引力的职业之一.我曾经在某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不做总统,就做策划人!这样的评价虽说难免带有某种...

#牧姬达# 【高中政治】一道关于实践与真理的选择题 -
(15771818377): 高中一般没有系统的接触过马克思哲学,是比较麻烦的,我尽量说通俗点1.真理是经过人们普遍认同的客观规律,是人去认识它,所以具备一定的主观性.但是你要注意真理也有客观性...

#牧姬达# 有谁知道什么书最适合初三的和高中的人看
(15771818377): 青年文摘,读者,很适合,希望你能喜欢

#牧姬达# 家长会的学生代表演讲稿,内容:我是怎样提高成绩的, -
(15771818377):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 我是本班的一名学生王赠安,很荣幸能作为学生代表,对亲爱的家长们说几句话. 转眼间,我们已经度过了近一年的初中生活.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初中的生活的紧凑与充实,便捷与高效,疲惫与欢欣. 然而,我觉得...

#牧姬达# 初中生写什么样的科学小论文好了 -
(15771818377): 在19个世纪对我国植物作过比较多研究工作的是俄、英、法三国.俄国对我国植物的研究受地缘政治的影响,主要在与其接壤的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他们在1804年就编出了西伯利亚地区的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