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公开课教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一、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作者简介: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 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三、教学过程

  《望岳》

  1. 介绍写作背景: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仰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4.逐句分析。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5.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 近望

  仰望

  《春望》赏析

  1. 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2. 介绍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3.整体感知: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杜甫诗三首》公开课教案



~


#於菁狐#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课下注释 -
(15725464244): 一 、诗人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

#於菁狐#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
(15725464244): 秋兴八首其一: 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托物起兴、颔联的象征、尾联的烘托,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答:示例一:首联的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示例二:颔联的象征:以骇浪滔天,暗寓了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心潮翻卷; 示例三:颔联的象征:以阴云盖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示例四:尾联的烘托:以秋风、捣衣声,烘托含辛茹苦的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和凄凉.

#於菁狐# 石壕吏的教案???? -
(15725464244): 原发布者:仙人指路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

#於菁狐# 八上杜甫诗三首 -
(15725464244):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於菁狐# 清脆悦耳的鸟鸣声的下一句是什么?急 对了 50分 - 作业帮
(15725464244):[答案] 《绝句》教学设计[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

#於菁狐# 初二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石豪吏》现代话讲解.100字左右
(15725464244):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 “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托 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 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 所以儿媳妇没 有离开这个家, 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 请允许 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於菁狐# 仿写诗歌爱什么颜色教学设计教案 -
(15725464244): 爱什么颜色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 认识本课10个生字,包括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3 理解体会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

#於菁狐# 杜甫诗三首名校精讲 -
(15725464244): 《秋兴八首》(其一):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咏怀古迹》(其三):这组诗歌共五首,也是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出塞之作.另外四首分别咏叹宋玉、刘备、诸葛亮、庾信.《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是诗人为排遣内心的郁闷而登高所作.

#於菁狐#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教学设计 -
(1572546424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加、减法运算的意义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运算正确进行解答.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培养有根据地进行思考的能力,初步学会根据题意反思答案的合理性,不断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运算正确进行解答. 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