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古桥有什么特点 你还知道中国有哪些古桥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以下是武汉市各个古桥的特点:
【北洋桥】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和平乡白洋村北头,横跨在东湖北岸的港汊上。建于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始称白杨桥。单孔石拱桥,桥长12米,宽6.85米,净跨9.5米,桥两侧有砖砌护栏。为当时武昌联络江淮各省的重要通道。桥址原为北洋渡渡口。明宣德、正统年间(公元1426;1450年),地方官曾于北洋渡口两岸浅水处打木桩,以竹笼装石块放在桩上形成墩石,搁置木板架桥,累架累毁。后镇守刘太监拨白银240两,交江夏县主簿修建石桥未成。明弘治十七年,江夏县官员周玺到北洋渡口,见等船过渡者不下二三百人,渡运中一船翻沉淹死多人。事后,周玺与友人陈延英述说所见,倡修桥梁。陈捐银1000余两、米100余担。周、陈二人又去白洋渡选定桥址,确定桥型,征集石匠100余人筑成。该造型古朴典雅,坡降平缓,砌石牢固,可通行车马。桥东段北侧立有明万历年间;楚城白杨桥碑记;碑和民国初年;乡人李凌重修北洋桥碑记;碑。碑文刻有该桥沿革。
【保寿桥】位于今武汉市硚口保寿巷46号。原为玉带河上一座2墩3孔平板式石桥,名玉麟桥。始建于清康熙初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秋,山陕水烟号商人捐资重修更名。该桥是当年山陕会馆及新安街、汉正街一带通往后湖的要道,今河道被填,保寿桥已成巷道。
【三眼桥】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清乾隆年间《汉阳府志》载:;三眼石桥:在平塘渡,邑人刘肇远建。;在;三眼石桥;条下还列有;琴塘桥:在平塘渡,邑人刘肇远建;。至今尚有桥在,地处汉阳城郊,在与汉蔡路相交的武汉市中环线以外。
;三眼桥,隋唐时期是汉阳城通往京城的一条驿道。驿道到此被南流汉水所隔,此处便为官差和百姓过往的重要渡口,扼武昌、汉阳二府通往京城的官马大道之要津。官方在此设官渡,专供各级官吏和驿马邮差过渡,称为平塘渡。四方百姓由此过渡,有朱姓船家摆渡,称朱家渡。明成化初(1465;1470年)后,汉水改道由北向东入长江,朱家渡、平塘渡的水流减弱,人们募捐集资在此筑堤修桥,分官道桥和民道桥。官道桥即三眼石桥,建在官马大道上,民道桥即琴塘桥,在三眼石桥南侧。琴塘桥被水冲毁未重建,三眼桥便成为官民共用桥。清道光年间,三眼石桥曾改建或重建。三眼石桥今为桥闸合一的三眼桥,又名三孔桥。目前尚存的三眼桥闸上刻有;建于1839年,修复于1955年,由汉阳县人民政府出资修复;字样。
;关于三眼桥的来历,民间流传有一段故事。传说很久以前,汉阳县有个大盐商的女儿拒嫁给官家的一个浪荡公子,逃婚到一条渔船上,年青渔夫相爱并成亲。夫妻俩打鱼卖鱼汤又兼营盐运,后发家成为有3条盐船的盐商。多年后,丈夫陪同妻子回娘家探亲,走到平塘渡口,渡船在河对岸要等人坐满了才开船过来。妻子想到渡船两头等人太耽误工夫,便隔岸与摆渡人商谈,摆渡人同意给足银子,才专程接送他们过河。丈夫见妻子如此这般,好不心疼地说:;我情愿花钱修一座桥,我就在桥上卖凉茶。;事后两口子用卖掉的3条盐船的巨资,在此修起了3孔石桥,在桥上卖茶卖鱼汤到老。四方百姓知道桥是由3条盐船换来的事后,便取名;三盐桥;,又因此桥有3孔,天长日久,人们把;三盐桥;叫成;三眼桥;。
;现存的三眼桥,一是1955年汉阳县人民政府修复的桥闸合一的三眼桥。二是1970年改造汉沙公路时在三眼桥北侧兴建的三眼桥,该桥长50.85米,宽9.6米,净跨径22.16米,上部结构为微弯板工型钢结构,下部结构为钻孔桩基础,重力式桥台,由武汉市建设局设计科研所设计,汉沙公路改建工程指挥部建设,武汉市城市建设局第四工程大队施工,武汉市桥梁维修管理处管理。新桥承担交通运输任务,老桥只履行涵闸功能。由于三眼桥历经数百年,桥名也演化成地名,在桥的所在地,有武汉市汉阳区永丰乡三眼桥村的村名。
【高公桥】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汉阳郡守高主持与绅士昌祺捐资修建,该桥为石拱桥,位于高公堤,故称为高公桥。清末,建汉口集家嘴到汉阳城区的渡口,高公桥逐渐淤没。20世纪80年代建设施工时挖出高公桥部分存体。1998年因汉水入汉口拓宽及南岸嘴驳岸堤建设施工,高公街不存。
【桥上桥】位于汉阳区桥上街,为汉阳城内的人行桥。明、清时期,为青石桥,跨夹河与段子湖之间,位于夹河沿港,是汉阳城南部的一个重要通道。清末,人们在青石桥上筑起一座木桥,于是有了桥上桥。后桥上桥附近居民逐渐增多,并形成街道,随着湖、河变迁,石桥、木桥也随着地势淤高和街道的发展而消失。现仅存有一条长不过70米、宽约2米多的桥上街。
【品字桥】位于汉阳品字街。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大别山志》辑《汉阳县志》载:;品字桥在睛川阁北,雍正十年里民公建。;品字街,民间有一段逸事。相传古时,汉阳城北的小镇上住着一位张员外,四十得子。待张公子长到14岁时,家里突遭一场大火,父母双双去世,无人管教,他便无恶不作,有外号称之;张百害;。一天,镇上来了一位耍把戏的老人,随手在墙上画只小鸟,小鸟扑扑翅膀飞走了;随手画只桃子,拿下来能吃。张百害一看有这等便宜事,就央求老头传授本事。老人拿出3面铜镜说:;你把它们正反面都看一遍,再到江边烟波石上来找我。;张百害看到第一面刻着;尊老;二字,反面是自己在殴打老人;第二面刻着;爱幼;二字,反面是自己在欺负小孩子;第三面刻着;善行;二字,反面是一群强盗在放火烧自己的家。张百害连忙跑到江边,请老人传授本领。老人带着他走到镇边,将3面镜子抛上天空,铜镜闪闪发光,越变越大,落到地上排成一个;品;字。老人用手一招,一只仙鹤翩翩而至,老人跨上仙鹤飞走了。张百害对天大叫:;师傅,您还没传本领给我呢!;老人道:;记住铜镜上正面的六个字和铜镜反面的恶行,知错改错,前途无量。;从此,张百害改过自新。后来,铜镜落地之处叫品字街,老人跨鹤飞天之处叫跨鹤街。20世纪90年代初,品字桥遗迹尚存。 2000年后品字街拆除,建南岸嘴景观区,品字桥不存。
【迎春桥】坐落在莲花湖上,是古时连通凤栖山(今凤凰山)、大别山(今龟山)、月湖通道上的一座人行桥。始建于宋大观初年(1107年),为武汉市有记载的最早的跨水桥梁。桥头有宋大观年间儒士书;迎春;二字。每年春天,该桥两侧桃红柳绿,燕啭莺啼,春游踏春者络绎不绝。明诗人赵弼赋诗赞道:;谁人垒石架长虹,江水流来汇泽通。绿野年年二三月,野花芳草总春风。;清末,河港淤塞后,迎春桥不存。
【板子桥】清雍正年间,郭公堤建成后,靠近汉水一端的堤脚两侧经多年回流冲积淤塞而形成小岛。岛上居民为方便出行,便架木桥连接小岛与郭公堤,称之为板子桥。板子桥周边景色优美,同治六年出版的《汉阳县志·古迹》中将;板桥花影;列为月湖八景之一。清同治七年(1869年)出版的《续汉阳县志·桥梁》中记载了板子桥,
;20世纪初,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龟山北麓业已淤塞的东月湖创办汉阳铁厂,铁厂矿渣向西月湖倾倒,形成后来的月湖新街、月湖堤。板子桥与月湖连成一片,成为街巷,板子桥便成为汉阳最有名的地名之一。
【石潭泾桥】位于东西湖区径河街,横跨径河,明清时径河亦称石潭泾,故名。明代汉阳县丰乐里(柏泉农场和东山农场巨龙岗)周世匡创修,清初同里张叔珽于雍正二年(1724年)夏至雍正三年(1725年)冬重修。长98丈,高1丈5尺,宽1丈2尺。民国初尚存,后毁。
【六港桥】位于东西湖区荷包湖农场西北、辛安渡农场东南两场交界处,横跨六港。1920年版《夏口县志》记载:;六港桥在新沟后、河泊湖前。为通黄、孝大路。在三沦所、平马所之间。桥用皮篙建造,每年培修。;;六港;在1958年东西湖围垦后消失,河道略与今总干沟上游重合,今辛安渡农场东风大队有;六港村;。;新沟;即旧新沟镇;;河泊湖;即辛安渡农场荷包湖大队旧荷包湖村;;三沦所、平马所;为河泊所名称,明初设置,均属原汉阳县管辖。该桥民国初年尚存,后废弃。今旧迹不寻。
【戴公桥】位于东西湖区辛安渡农场西部,通云梦、孝感大路涧港之上。初为木桥,清初,孝感县广阳乡尚文会(今属辛安渡农场)士绅戴华改建为石桥。早湮。清咸丰八年(1858年)孝感县诸生、尚文会戴廷兰等4人禀告知县文希范:;缘云、孝大驿中隔涧港,不独人行病涉,亦且公务多阻。前任涂宪不忍徒涉之苦,转为公务之计,欲易木为石,工程浩大,非千金不可。令曰‘能有捐资建斯桥者,准免徭役。’时生祖戴华闻令鸠工庀材,培土凿石,作为洞桥。乾隆年间,有马姓退保役于戴姓,生祖戴利塽、亨焕等先后具呈,复蒙傅宪给有碑文,准云、孝、川邑免一切徭役。;
【长虹桥】位于武昌起义门外东南,三孔砖砌。《湖广图经志》载:;在县南六里;,未说明始建时间,民间传说是唐朝尉迟敬德所修,但没有文献佐证。该桥头夜燃油灯,光彩若长虹,故名。又传,长虹之名,典出《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去何龙?复逆行空,不霁何虹;。
;明万历末年(1619年)熊廷弼在修筑邑南堤时重修,用明砖砌筑三孔,砖经磨制,用糯米浆加石灰等物粘接,孔径均为5米。为城南驿道的起点,鄂省与江南的交通要道。同治五年(1866年),该桥损毁严重,作过维修。清代,长虹桥一带已是县邑境内较大的集市。民国初年,桥成为南北走向的路,路以桥名命名为长虹桥,1967年曾改名长虹路,1972年恢复原名。
;在近代革命史上,长虹桥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和1926年的北伐战争,在长虹桥都曾有过激战。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将长虹桥列为武汉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积玉桥】为石桥,《江夏县志》记为鲫鱼桥,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该石桥内空丈余,每逢春夏,湖水上涨,邻近居民多在此桥孔处捕捉鱼虾,因捕的以鲫鱼居多,故称鲫鱼桥。清末此桥为铜元局运送铜元料车必由之地,取鲫鱼之谐音和堆金积玉之义,改名积玉桥。1931年桥毁后为地名,沿用至今。1934年在此桥址处,重建钢筋混凝土桥墩,木面桥梁,1938年又毁,残留的桥基延至20世纪80年代,今不存。
【解放桥】曾用名倩桥渡、王惠桥、中正桥。跨巡司河。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9年)知府冒政造舟为桥,名倩桥渡。明正德年间(1507;1523年)周仪改建。明嘉靖年间(1523;1568年)知府严中增修,藩王以木构桥,更名王惠桥。康熙四十四年(1706年)总制喻成龙及知县洪国补便选中这里,用木船作墩子,船上铺设木跳板供行人行走的浮桥。1936;1937年浮桥拆除,由武昌市政处招标,建筑商汉协盛营造厂承包,建成钢筋混凝土桥,称为中正桥。解放后改名解放桥。1954年桥身、梁体因被洪水冲刷塌毁,1957年1月由武汉大桥局第二桥梁工程处修复。桥长65.95米,是武昌最早的一座四跨梯钢筋混凝土中型桥梁。
【老人桥】位于武昌南湖机场到狮子山华中农业大学的公路上,跨南湖港。该桥原名长寿桥,始建于公元1411年。明正德年间,胡王连募资重建。1963年2月由市政部门改建成为两孔3.3米钢筋混凝土板梁桥,名为老人桥,可通行荷载13吨以内车辆。
;老人桥地区有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化遗址,因其址附近有一;老人桥;地名,故省文物管理部门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化遗址命名为;老人桥;遗址。
【李家桥】位于武昌城南约20里的古驿道上,跨巡司河。该桥古名为宏济桥,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为张之藩倡建,三孔石拱桥。乾隆年间(1736;1796年)由程炳重修。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武昌时,该桥被清军所毁。同治八年(1869年)修复。1956年该桥由武汉市水利工程公司培修加固。
【新桥】位于武昌复兴路南端,跨巡司河。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6;1619年),由熊廷弼主修。清康熙年间(1622;1723年),总督额伦特重修,故名额公桥。咸丰年间(1853年)太平军攻克武昌,桥面被守城清军所焚。同治年间(1861年),该桥修复。光绪二十四年,因修武泰闸曾拆桥运木。民国七年(1918年),许松林等筹款修复。
;;1955年和198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市政建设局对该桥作过两次较大的加固和改建成一座三孔红砂石墩,工字钢梁钢筋混凝土桥面的板梁桥,桥长32米,车道宽5米。
【张公桥】位于新洲凤凰镇举水河新大桥头约1公里处的田畈中,是目前新洲境内所发现、唯一保存最完好最大的古石拱桥。今存的;张公桥;取材于附近石屋山上的青石块,通过人工打凿,单拱堆砌而成,造型简朴古拙,以优美弧线构成主体,线条流畅,视觉感极为舒适。桥面长约27米,青石条铺成;拱顶桥面宽7.8米;拱高13米;拱顶高约8米(至水面)。
【孔叹桥】位于新洲旧街街黄林墅村,处沙河支流孔子河上,该桥全为青石垒砌而成,桥长22.8米,宽2.25米,高2.52米,其造型为四墩三孔,每孔之间铺装5根石梁,共15根。传说公元前489年,孔子率领弟子自陈蔡去楚国。途经一条逶迤10多公里的河流,由于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孔子一行只好在离津口约半公里的下游涉水渡河。由于河水很深,水盈车轴,车上的书籍全部被淹。孔子见状,长叹一声,说此处若有一座桥就好了。明万历年间,黄冈知县茅瑞徵在此修筑了一座石桥,并命名为孔叹桥。相传茅瑞徵修桥时,一位白发飘飘、有仙风道骨的长者来到此地。他对村民说:;要修成此桥,非用龙骨不可。;村民诧异,;从哪儿找龙骨呢?;只见他拿起罗盘依地而卦,随即指着南方一块长形垄岗说:;此地似龙形,必可得龙骨。;众人依言,来到垄岗,掘地一瞧,果见一块块的青石,天然生成,坚硬硕长,每根长逾十米,重约万斤。抬出地面后,一数,共十六根。说来也怪,其中有一根石头,众人使出浑身力气怎么也搬挪不动。这时,地仙又飘然而至,向众人解释道:;此乃龙脊,不可妄动。;众人依言而行,留下龙骨,重新填埋好,将其余的十五根抬走,而此桥的造型为四墩三孔,每孔上面铺陈五根石梁,正好只需十五根。
【官桥】位于索河镇官桥村。传为三国时关公所建。清初,由木桥改建为石台石面平桥。清末,复建为长4.7米,宽4米的麻条石平桥。1969年,蔡城道复修,官桥便向北移建到李家集。1998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板桥,桥长16.4米,宽7.2米,单孔净跨6.7米。
【马城桥】又名仙人桥,亦名韬光桥。位于索河镇彭新集北面,桥东是一条山涧汇流向西注入白石湖的无名河,石桥横跨其上,北连汉川市城子头,直通马城而故名。始建于三国时期,原为木板桥。清嘉靖年间,改建成单孔石拱桥。全桥均为青条石,用糯米瓦灰粘接而成,长5米,宽3米,高4米。拱面中央镶嵌石刻;功德何人及,名誉岂敢邀,不碑无所记,铭曰‘韬光桥’,嘉庆十三年岁官戍辰季春吉日谨识;。1979年,改建成钢筋水泥结构的单孔桥,长10米,宽5米,高4米。
【茅新集桥】位于永安街菱乐湾。清光绪二年(1877年)建,为青石拱桥,石缝用糯米浆、石灰挂口,桥两边各有24级台阶,全长50米(包括两端桥堤),净跨4米,宽5米,高4.5米。该桥由石匠李万安包修,故又称万安桥。1969年,汉沙公路改建时,废旧桥,重建钢筋混凝土一孔平桥,桥长8.7米,宽9.2米。
【西板桥】位于大集街大集场东南,西湾湖莲溪港上。建于明末,因桥面用木板铺成而得名。清光绪年间,改建成石板桥。今保存完好。
【状元桥】位于蔡甸街马号街。相传清朝年间,蔡甸韩家塘员外韩宏道与安人王氏婚后数年无生育。天长日久,韩员外与府内丫环春桃私通怀孕,被安人王氏发觉,将丫环春桃赶出府门,韩员外追赶春桃至断桥上,不料春桃分娩,生下一子,正巧被路过此桥的安人王氏的长兄王山落发现,将其子捡回家中抚养成人,后中为状元。为光耀门庭,念其生母春桃的功德,养父之恩,状元公捐资重建新桥,并取名为状元桥。1930年,修建汉口至马口公路时,此桥被辟为路基。
【慈渡桥】位于沌口街升官渡,马沧湖南。雍正十三年(1736年)建,为石台木质结构的拱桥,三孔,长20米,宽5米,高5米,桥下可通航。民国时期,时毁时修。1938年,日军侵占汉阳时,将此桥改名为吊桥。1945年,由国民党军重建为青石三孔平桥。1949年春,国民党军溃逃时,将此桥炸毁。建国后,修复为石台木面桥。1955年,由武汉市建设局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拱桥。1980年,兴建汉沙复线公路时,撇开此桥,重建新桥,慈渡桥停用。
【张都桥】位于黄陂张都桥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由任明廷都察院右御史、辽东巡抚的长轩岭人张涛捐银改建,故名张都桥。张都桥位于滠水河东的汊港上,石拱单孔,桥墩平面北雕龙头,南刻龙尾。石桥全长28.8米,主桥20.5米、宽4.4米、高6.5米,底孔直径6.8米。桥所连接的是北通豫皖,南达武汉的大路,且更是木兰山西南傅家大湾、南场湾、周家畈等40余湾百姓出入的交通要道。
;张都桥万历四十一年改建后,崇祯十五年(1642年)前后遭炮火受毁,在清顺治、康熙年间作过一般性修缮,每遇山洪,;人车均不能过桥;,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基本复修。道光年间,桥孔与桥面出现破裂,给行人车辆行驶带来不便,桥北周家畈湾;武解元;周汉章、;文解元;周华廷父子俩遂捐银请石匠修缮,;以益利乡民路人;。今存张都桥即是周汉章、周华廷父子捐银修缮的。周汉章是道光初年的五品武解元,周华廷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五品文解元。由于周家父子;武文;两解元情系乡里、为民修桥等事迹感人,故清道光至宣统年间,六品以下文武官吏到周家畈湾或途经周家畈湾,在距离湾前一华里的张都桥,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布衣百姓更是称赞两解元的义举。

中国历史“四大古桥”有什么特点?~

1、河北赵州桥,又名安济桥,这座桥建造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跨径石拱桥。2、北京芦沟桥,又名“卢沟桥”,位于北京至周口店的公路与永定河的交汇处,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该桥全长265米,宽约8米,由11孔石拱组成。它是中国北方现存最古的大型联拱长桥。3、泉州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约10公里的洛阳万安渡口,始建于北宋皇桔五年(公元1 053年)。它是我国著名的梁式古石桥。4、广东湘子桥,又名广济桥,坐落在广东省潮州城东,横跨韩江,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贯通东西,便成了“十八梭船扩四洲”。浮桥能开能合,随潮升降。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座开关式石桥。

福建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 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赵州桥

赵州桥又叫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故名。赵州桥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雄伟的石拱桥。赵州桥只用单孔石拱跨越洨河,石拱的跨度为37.7米,连南北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处),总共长50.82米。采取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更为高超绝伦的是,在大石拱的两肩上各砌两个小石拱,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传统建筑型式,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 “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象赵州桥这样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在世界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独一无二的。在欧洲,公元14世纪时,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敝肩形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杰出贡献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永放光辉。

北京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联拱石桥。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元、明两代曾经修缮,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建。桥全长212.2米,有11孔。各孔的净跨径和矢高均不相等,边孔小、中孔逐渐增大。全桥有十个墩,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桥面两侧筑有石栏,柱高1.40米,各柱头上刻有石狮,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共有485头。石柱间嵌石栏板,高85厘米,桥两端各有华表、御碑亭、碑刻等,桥畔两头还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盘龙纹饰雕刻得极为精细。卢沟桥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芦沟桥久已闻名中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这座桥有详细的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在此发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本土的开始,芦沟桥因此成为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

广东潮州广济桥

广济桥又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安县潮州镇东,横跨韩江。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潮州知军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桥墩,于宝庆二年(1226)完成。绍兴元年(1194),知军州事沈崇禹主持东桥墩,到开禧二年(1206)完成。全桥历时57年建成,全长515米,分东西两段18墩,中间一段宽约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船摆渡,当时称济州桥。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并增建五墩,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建一墩,总共24墩。桥墩用花岗石块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能开能合,当大船、木排通过时,可以将浮桥中的浮船解开,让船只、木排通过。然后再将浮船归回原处。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广济桥上有望楼,为中国桥梁史上所仅见。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属于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国桥梁建筑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钦雁轮# 为什么武汉的桥是世界第一桥
(17753281985): 因为武汉人是世界第一吹.

#钦雁轮# 武汉长江大桥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17753281985):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 龟山之间,1957年建成通车.它是中国在 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 桥.站在桥上眺望四方,大江东去,武汉三 镇尽收眼底.

#钦雁轮# 要做关于桥(科普)的课题研究,求桥的分类、历史,和一些著名的大桥. -
(17753281985): 桥梁指的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桥梁一般讲由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组成,五大部件是指桥梁承受汽车或其他车辆运输荷载的桥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是桥梁结构安全的保证.包括(1)桥跨结构(或称桥孔结构.上部结...

#钦雁轮# 中国在长江上修走的第一座大桥是什么?
(17753281985):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内,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 阳龟山之间,也就是常说的龟蛇锁大江,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 通车.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

#钦雁轮# 急需!桥的作文以及桥的好词佳句!!!!!谢了!
(17753281985): 有关桥的诗句 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范成大) ... 以及栈道、飞阁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什么形式的古桥,在我国都能找到. (三) 多...

#钦雁轮# 给我桥的资料答案越详细越好
(17753281985): 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确切的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 (如道路、铁路、... 以及栈道、飞阁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什么形式的古桥,在我国都能找到. (三) ...

#钦雁轮# 类似两情相悦的成语有哪些?
(17753281985): 参考答案: ”两情相悦“的近义词有“情投意合”,“你情我愿',"耳鬓厮磨”,“举案齐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钦雁轮# 万里长江第一桥是?天下第一名楼是?
(17753281985): 万里长江第一桥是 :武汉长江大桥,因为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座跨长江大桥.天下第一名楼是:武汉黄鹤楼

#钦雁轮# 拱桥和平桥相比有什么区别呢?主要从结构和功能方面,还有它们的优缺点! - 作业帮
(17753281985):[答案] 拱桥是一种常用的桥梁形式.拱桥与其他桥梁相同,也分为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本章仅介绍拱桥的上部结构.拱桥的下部结构... 西(安)合(肥)高速公路、省道335线横贯东西,北距省会郑州300公里,南距武汉20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平桥区是一片...

#钦雁轮# 请问长江上有哪些著名的大桥?各有什么特点?谢谢!
(17753281985): 从东往西:南京长江大桥/芜湖/安庆/九江/武汉/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