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的简介 飞夺泸定桥简介{简短}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泸定桥(Luding Chain Bridge),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为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于1961年3月4日被纳入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纳入景区管理。

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该桥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

扩展资料

相传泸定桥始建于1705年,历时一年建成,是为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建的,并在桥头立御牌,碑文正文为“泸定桥”,横批为“一统河山”。从此,泸定桥成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泸定县也因此得名。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被已经拆除了80余米桥板的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和飞夺泸定桥战役的核心地,泸定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对研究中国革命史、边疆发展史、藏区社会史等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2016年12月,泸定桥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泸定桥



  三百年前,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因渡河不及时,大渡河两岸经常货物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比如说山珍、肉菜)因无法过河而腐烂,而频繁的军队调动在这里也成了梗阻。公元1705元,康熙皇帝为了祖国的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公元1706元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平定”(平判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从此泸定铁索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这块御碑如今还屹立在西桥头。桥东还有康熙48年的“御制泸定桥碑记”(导游引游客观看)。

  关于泸定铁索桥,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正是当年红军22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险,红军取得了陕北会师的胜利,因而泸定铁索桥也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载入历史史册。1961年国务批准泸定铁索桥(包括附属建筑)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铁索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

  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其中底链9根,扶手4根,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多。底链上满铺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导游要指着桥身讲);桥台为固定地龙桩和卧龙桩的基础;桥亭属清式古建筑。河对面,山坡上古建筑,那是历史悠久的观音阁,也就说是一座寺庙。但在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它却是红军的“飞夺泸定桥点指挥部”和炮台、机枪阵地,正是在它的掩护下,红军的22勇士从13根铁索上奋勇爬过,粉碎了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

  走在桥上,低头看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大家能否想象一下当年的工匠是怎样把这么沉重的铁链拉过河铺成铁索桥吗?当年的红军又是怎样在枪林弹雨之下怎样爬过这103米的铁索吗?我们到了桥西桥头堡的地下,就这座桥的关键所在。堡基面以下是落井,埋有生铁铸造的地龙桩和卧龙桩,并以铁链锚固,我们看见的这根铁柱,就是地龙柱,上面铸有的重量18000斤,这和孙悟空的金箍棒的重量差不多,大约也只有它才能撑起这座桥了。
  这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为“泸定桥”,而横批为“一统河山”(从左至右看),可见康熙对当时疆土完整的意愿;而反过来看,“山河统一”又表现了他对疆土完整统一的一种喜悦。由此可想,铁索桥对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就应明白“泸定”二字的意义了。
  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年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位置就在泸定县城内,川藏公路旁。

  泸定桥位于四川西部沪定县,人们常称之为大渡河铁索桥,是甘孜州的门户,康藏交通的咽喉。据《卫藏通志》载:“泸定桥”为康熙皇帝命名。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桥头悬挂着康熙帝御书“泸定桥”三字匾额。
  此桥东西跨长100米,宽3米,用9根碗口粗的铁链做底索系于两岸,每根铁链约重2.5吨,由890个扁环扣联在一起,上铺木板形成桥面,桥之两侧各悬2根铁链作扶栏。桥之两端,各有1座20米高的桥台,内置若干铁桩,13根铁链铆定其上。桥台自重作为压重,承受铁索的巨大压力。桥之东西两端分别铸有铁牛、铁蜈蚣,表达了人们镇服“水妖”、铁桥永固的美好愿望。桥东对面左侧置有康熙年间的《御制庐定桥碑记》,上有修桥的起因、桥的规模及维修办法等内容。
  沪定桥西有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荣经、汉源、天全等县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这里时,22位红一军团的勇士,面对敌军两个营对江面的严密火力封锁,在这里“飞夺泸定桥”,为红军北上开辟了道路。三天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和红军后续部队从容地走过沪定桥。从此,沪定桥不仅以其历史悠久、川藏通衢著称于世,更以红军飞夺沪定桥的英雄业绩,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朱德委员长为沪定桥题的“万里长征犹忆沪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的对联,给后世留下了可贵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沪定修建了“沪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庐定桥红军纪念碑”,还修建了“红军楼”,这里收藏有大量红军文物、苏维埃政府史料实物,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著名人士的书画、题词,可供游人瞻仰。

泸定铁索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
泸定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其中底链9根,扶手4根,泸定桥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多。泸定桥底链上满铺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泸定桥桥台为固定地龙桩和卧龙桩的基础;泸定桥桥亭属清式古建筑。泸定桥河对面,山坡上古建筑,那是历史悠久的观音阁,也就说是一座寺庙。但在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它却是红军的“飞夺泸定桥点指挥部”和炮台、机枪阵地,正是在它的掩护下,红军的22勇士从13根铁索上奋勇爬过,粉碎了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
三百年前,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因渡河不及时,大渡河两岸经常货物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比如说山珍、肉菜)因无法过河而腐烂,而频繁的军队调动在这里也成了梗阻。公元1705元,康熙皇帝为了祖国的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公元1706元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平定”(平判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从此泸定铁索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这块御碑如今还屹立在西桥头。桥东还有康熙48年的“御制泸定桥碑记”
关于泸定桥,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正是当年红军22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险,红军取得了陕北会师的胜利,因而泸定铁索桥也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载入历史史册。1961年国务批准泸定铁索桥(包括附属建筑)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桥上,低头看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大家能否想象一下当年的工匠是怎样把这么沉重的铁链拉过河铺成铁索桥吗?当年的红军又是怎样在枪林弹雨之下怎样爬过这103米的铁索吗?我们到了桥西桥头堡的地下,就这座桥的关键所在。堡基面以下是落井,埋有生铁铸造的地龙桩和卧龙桩,并以铁链锚固,我们看见的这根铁柱,就是地龙柱,上面铸有的重量18000斤,这和孙悟空的金箍棒的重量差不多,大约也只有它才能撑起这座桥了。
这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为“泸定桥”,而横批为“一统河山”(从左至右看),可见康熙对当时疆土完整的意愿;而反过来看,“山河统一”又表现了他对疆土完整统一的一种喜悦。由此可想,铁索桥对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就应明白“泸定”二字的意义了。
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年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位置就在泸定县城内,川藏公路旁。
泸定桥位于四川西部沪定县,人们常称之为大渡河铁索桥,是甘孜州的门户,康藏交通的咽喉。据《卫藏通志》载:“沪定桥”为康熙皇帝命名。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桥头悬挂着康熙帝御书“泸定桥”三字匾额。
此桥东西跨长100米,宽3米,用9根碗口粗的铁链做底索系于两岸,每根铁链约重2.5吨,由890个扁环扣联在一起,上铺木板形成桥面,桥之两侧各悬2根铁链作扶栏。桥之两端,各有1座20米高的桥台,内置若干铁桩,13根铁链铆定其上。桥台自重作为压重,承受铁索的巨大压力。桥之东西两端分别铸有铁牛、铁蜈蚣,表达了人们镇服“水妖”、铁桥永固的美好愿望。桥东对面左侧置有康熙年间的《御制庐定桥碑记》,上有修桥的起因、桥的规模及维修办法等内容。
沪定桥西有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荣经、汉源、天全等县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这里时,22位红一军团的勇士,面对敌军两个营对江面的严密火力封锁,在这里“飞夺泸定桥”,为红军北上开辟了道路。三天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和红军后续部队从容地走过沪定桥。从此,沪定桥不仅以其历史悠久、川藏通衢著称于世,更以红军飞夺沪定桥的英雄业绩,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朱德委员长为沪定桥题的“万里长征犹忆沪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的对联,给后世留下了可贵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沪定修建了“沪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庐定桥红军纪念碑”,还修建了“红军楼”,这里收藏有大量红军文物、苏维埃政府史料实物,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著名人士的书画、题词,可供游人瞻仰。

泸定桥又称大渡河铁索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桥东立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记载了修桥的原因、桥的规模及维修办法等。此桥为铁索悬桥。桥长103米,宽3米,桥两端各有20米高的桥台,桥台内固定铁桩,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的落井铁桩里,其中9根作底链,上铺木板,4根分两侧作扶手。铁链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

自清以来,泸定桥为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军事要津。1863年,太平天国起义中骁勇善战的翼王石达开在此抢渡大渡河失利,全军覆没。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师以22位勇士为突击队,在此消灭守敌,飞夺泸定桥,摆脱了蒋介石的追兵,泸定桥因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闻名世界。

泸定桥建筑风貌独特,为世界和我国所独有。泸定桥参观浏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写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除沪定桥外,整个泸定桥旅游区泸定桥、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三部分组成。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由邓小平题定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

飞夺泸定桥简介~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当急之下,于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2名勇士身挂mp5(b32)和ump45(b33)冲锋枪,背插RPG火箭榴弹,腰缠12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以及96舰攻的轰炸与扫射,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比起红军强行军创造的奇迹,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早已为人们熟知,然而,在二十二个勇士中,如今只有五个人的名字被后人得知,其余的大多数人,我们甚至连他们的名字是什么都已不知道。
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的名字,是因为《战士报》一八六期上的记载而被后人得知。然而,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的名字,却没有得到这样幸运的记载。
同为红一军团所属的部队,为什么红一军团政治部编印的《战士报》只登载了17勇士的名字却没有登载22勇士的名字?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一个困惑。王永棉老人给出了这样的猜测:目前人们所能找到与红军大渡河战役有关的《战士报》,只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八四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它们的原件都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强渡大渡河战斗是5月25日打响的,而飞夺泸定桥战斗是5月27日打响的。一八四期《战士报》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前一天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战斗,而到了一八六期《战士报》,内容已经是介绍大渡河全部战役的情况,头条标题就是《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这样我们自然就可以想到,这中间一定还有《战士报》第一八五期,而且这张报纸的内容差不多可以肯定就是介绍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地猜想,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名单就登载在一八五期的《战士报》上?而一八六期《战士报》登载十七勇士的名单,是对一八四期《战士报》应该登而未登的内容的一个补充?
这仅仅只是一个猜测。当然,也存在着另外的可能,就是因为报纸版面所限,它们来不及去登载那22个勇士的名字了。《战士报》第一八五期已经缺失,给红军历史研究带来太多的问号。
二十二名勇士是怎么选出来的?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现在,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根据杨成武、罗华生等老将军们的回忆,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有4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记起来的,他们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第5位勇士的下落是怎样找到的?
在泸定桥边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庄严肃穆地竖立着22根方柱子,它们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它们绝大多数是无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头像,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刘梓华。
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而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棉就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在王永棉的日记本上清楚地记着,1974年10月19日,当时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朱丹,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红军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的情况和下落,还一直搞不清楚,实在说不过去,泸定县的同志们要下力气搞点调查。朱丹是一位演员,曾经在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中扮演父亲。也许与朱丹的这次讲话有关吧,也许还有别的什么推动力量,1975年,泸定县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个红军长征文物调查小组,由三人组成,王永棉担任了组长。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王永棉一个一个认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阵狂喜。他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王永棉连忙叫来一起去的同志,但一个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没有?前面写的是强渡大渡河啊。”自从杨得志将军写了《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将军写了《飞夺泸定桥》两篇文章后,这两个词几乎成了专用词组,分别特指发生在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战斗。
但这毕竟是个重大发现,他们立即去找纪念馆的管理同志,但对方告诉他们纪念馆所知的情况也只限于展览内容这么多,不过他们告诉王永棉,这些材料的来源是河北省廊坊军分区。
1976年1月26日,泸定县方面给廊坊军分区去信去函,了解有关刘梓华同志的情况。1977年1月15日,泸定县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梓华生前系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患恶性淋巴肿瘤去世。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
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
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扩展资料: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
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飞夺泸定桥


#夏奇变# 泸定桥位于哪个省哪个县? -
(13136393736):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是一座著名的铁索桥,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其余4根在两侧作为扶手.

#夏奇变# 泸定桥是什么桥泸定桥桥
(13136393736): 泸定桥位于国四川省西部大渡河上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悬索桥悬索桥又名吊桥指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或桥两端)缆索(或钢链)作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桥梁

#夏奇变# 有关大渡河上泸定桥的资料
(13136393736): 泸定铁索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 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其中底链9根,扶手4根,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多.底链上满铺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导游要指着桥身讲);桥台为固定地龙桩和卧龙桩的基础;桥亭属清式古建筑.河对面,山坡上古建筑,那是历史悠久的观音阁.

#夏奇变# 泸定桥的资料,急~~~~~~~~~~!!!!!!!!!!!!!!! -
(13136393736): 泸定铁索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 ...

#夏奇变# 泸定桥是什么桥
(13136393736):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

#夏奇变# 泸定桥是位于哪条河流? -
(13136393736): 大渡河 泸定桥,座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于1961年3月4日被纳入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为一...

#夏奇变# 泸定桥简介英语版简要介绍泸定桥的历史,来 历等 - 作业帮
(13136393736):[答案] Luding Bridge is a bridge over the Dadu River in Luding County,Garzê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Sichuan,China,located about 80 kilometers west of the city of Ya'an.The bridge dates from the Qing Dynasty and is considered a historical land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