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先出现在哪个朝代 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骈文先出现在汉末。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

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

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扩展资料

骈文历史:

肇始于七十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也使骈文研究的禁区得以突破。仅在1980年就有三篇论文发表,王运熙、胡国瑞、曹道衡三位有影响的学者相继就六朝骈文发表文章。

王运熙:《刘勰对汉魏六朝骈体文学的评价》,《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发展及成就》,《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

曹道衡:《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文学评论丛刊》1980年第7期)。

以为汉魏六朝骈文正名为突破口,骈文学研究逐步走上正轨。至今,有关骈文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发表的论文约90余篇,专著6部、作品选9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骈文



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残丛小语式的理论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发展时期,文学理论上出现了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等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在骈文理论上,也出现了一些萌芽形态,主要集中在一些文学理论著作的片段中,具有残丛小语的特点,如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骈文理论的萌芽时期。由于骈文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一代之文学,为理论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而骈文理论也开始了它的历程。这一时期的骈文理论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对骈文产生的探讨,二是对骈文历史的追溯,三是对骈文价值的评定,四是骈文选本的出现。
反复期:隋唐五代的骈散相争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骈文与古文的发展都受到了诗歌的冲击,虽然说在文坛上也出现过初唐四杰和燕许大手笔、陆贽以及晚唐三十六体等骈文的兴盛时代,也出现了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但在整个唐代,诗歌的光芒却压住了所有其他文体。但这并不是说唐代文学理论就没有成就。
隋唐五代的骈文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对骈文的批评上,说是骈散相争,其实倒是批判的多,争的成分相对少了一些,整个唐代,听到的几乎都是批判的声音——尽管许多人都在作骈文。一直到晚唐时期,李商隐才出来对骈文作了新的阐释。从初唐到晚唐,刚好是一个反复。
兴起发展期:宋代评点式四六话形式的形成和骈文理论专著的出现
如果说唐代还是一个情感胜于理智的时代,则宋代刚好倒过来,人们更多了一些理性。于是,在这一时代,也就出现了文学理论兴盛的局面,而对于骈文理论来说,四六话的出现无疑是骈文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演进。
宋代的骈文理论的成就,一是骈文的作法理论上,一是骈文史上,既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析,也包括对文学现象的描述。把这一时期的骈文理论称为兴起发展期,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的骈文理论著作,如王铚的<四六话> 、谢伋的<四六谈麈> ,同时,在许多诗话、随笔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四六话,如洪迈的<容斋随笔> 、杨万里的<诚斋诗话>等。
形成期:清代体系完备的骈文理论的初步形成与日趋成熟
当时代发展到清代,文学成为了一个总结时期,很多文学样式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中兴的局面。清代的骈文,不仅出现了骈文八大家,而且骈文理论也日趋成熟,出现了诸如孙梅<四六丛话>这样的理论专著。
把这一阶段称为形成期,其原因也正在于骈文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出现了系统完备的理论著作,同时,也出现了“骈文”这一概念。
宋代四六话的出现,将李商隐所谓的“四六”当作一种真正的文体来看待,此后,四六即成了骈文的一个名称,清代也延续了这一称谓。陈维崧《四六金针》是清代较早出现的骈文理论著作,这是一部探讨骈文作法的理论著作,作者将四六作法分为“唐人四六之故规”与“宋人四六之新规”,并对所谓的“约事”、“分章”、“明意”、“属辞”和“熟”、“剪”、“截”、“融”、“化”、“串”进行了叙述,同时,对唐宋作家作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分类,而且还对各种骈文文体的作法进行描述。
清代骈文理论的发展还表现为骈文选本的大量出现,如李兆洛《骈体文钞》、蒋士铨《评选四六法海》、王先谦《骈文类篡》、彭元瑞《宋四六选》、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李兆洛的《骈体文钞》,这部选本表现出清乾嘉以来骈散合流的趋势:“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路。既歧奇与偶为二,而于偶之中,又歧六朝与彤与宋为三。夫苟第较其字句,猎其影响而已,则岂徒二焉三焉而已,以为万有不同可也。”(自序)李兆洛认为在唐前尚无古文与骈文的区分,而分出古文与骈文,是不符合散文发展的规律的。这种观点在清代中叶后是很普遍的,因为文学的发展在清代乾嘉后确实就是这样的骈散合流的发展态势。
兴盛发展期:民国以来骈文理论著作的大量涌现和骈文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民国初年是一个特定的时代——无论是社会还是文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文学来说,过去那种以文言为主导的发展被以白话为主导的新文化所替代,但是,即使是这样,骈文依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骈文理论在这一时期也走上了成熟兴盛的道路,出现了许多成熟的骈文理论著作,如刘麟生的<中国骈文史> 、钱基博的<骈文通义> 、瞿兑之的<骈文概论>以及孙德谦的<六朝丽指>等。
我们把从民国开始的时期称为中国骈文理论的兴盛期,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骈文理论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骈文理论著作,既有对骈文产生的社会根源、文化心理的探索,也有对骈文的历史演变作探讨,而且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四六话传统,在评点上,在文学掌故上也依然保持了发展的趋势,真正成为兴盛的时期。
对于骈文产生的根源,论者不断地从中华民族自身上寻找根源——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有很大关系。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自1840年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即使在文学上,也出现了一些一味讨好西方的现象,视中国文学为落后之文学。于是,以刘麟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重新阐释。刘麟生以为,“骈文为吾国独具之美文,有其光荣之历史”,“骈文之在吾国,与文化生活,有一种密切与特殊关系”,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对骈文的历史作一个全面地描述,因此,刘麟生说:“骈文之在昔日,亦曾有其光明独立之史迹,时至今日,不可不为之作一综合的叙述。”
民国初期的骈文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总结式的骈文理论,也是一种体系完备、论述详细的理论。其后,骈文理论在民国后期仍有所发展,如蒋伯潜、蒋祖怡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骈文与散文》,王瑶的论文《徐庾与骈体》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进入到新中国后,在最初的30年里,骈文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骈文理论没有得到发展。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骈文研究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骈文理论也出现了新的转机,出现了姜书阁的《骈文史论》、莫道才的《骈文通论》、钟涛的《六朝骈文形式美及其文化意蕴》以及于景祥的《唐宋骈文史》、《中国骈文通史》等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著作从骈文的产生、骈文的历史演变、骈文的美学特征、骈文的文化学意义等方面对骈文进行了全方位地研究,真正形成了现代骈文学。

骈文先出现在汉末。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汉民族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的文体,骈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富于变化的历程。伴随着骈文的发展,中国骈文理论的发展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汉魏六朝的萌芽期、隋唐五代的骈散相争期、宋代的兴起发展期、清代的形成期以及清末民国初的兴盛期这么几个阶段,即使到了新中国,骈文理论也依然在发展,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地方。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发展时期,文学理论上出现了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等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在骈文理论上,也出现了一些萌芽形态,主要集中在一些文学理论著作的片段中,具有残丛小语的特点,如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等。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起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皮晏河#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
(19660176040):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300篇①?. 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

#皮晏河# 对联起源于什么朝代?
(19660176040): 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

#皮晏河# 中国古代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文学体裁是 -
(19660176040): 是赋 ,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皮晏河# 什么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诗歌、词赋、 骈文、散文、小说取得显著成果?
(19660176040): 经过魏晋进入南朝,文学进一步摆脱经学枷锁束缚,文学的价值受到了社会上层的高度正视,文学已经成为社会上层一种必备的素养.南朝历代天子中,很有几位成绩突出的文学家和实践家,如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等.很多...

#皮晏河# 有各种散文的简介吗 -
(19660176040): 散文简介 【一】 先秦散文:现存中国散文,要推尚书为最早,可以代表当时叙述文的发展,议论文也可以在这儿找到源头.※ 论语(春秋):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有了私人的著作.第一种私家著作是论语,却不是孔子自作,而是他...

#皮晏河# 唐代古文运动是什么? -
(19660176040): 唐代文学的另一成就是古文运动的兴起.南北朝时代,帝王、贵族左右文坛,为了用华丽纤巧的形式来掩饰空虚贫乏的内容,于是特别注意形式美的骈文,发展繁荣起来.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排偶、用典,形式四、六对仗(用四字和六字...

#皮晏河# 倪其心:怎样分析古代散文 -
(19660176040): 一般地说,从先秦到明清,依照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来区分,古代散文大体可简括为两类:应用散文和创作散文.应用散文要求内容切实,不能虚构,创作散文则恣意为文,有意虚构.中唐作家柳宗元说:“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

#皮晏河# 我国先秦时代至近现代文学名著及作者 -
(19660176040): 春秋战国时期:1、《论语》作者孔子. 2.《逍遥游》作者庄子. 3.《离骚》作者屈原. 汉代: 1.《史记》作者司马迁.2、《战国策》由刘向编订.3.《汉书》作者班固撰. 三国两晋南北朝:1、《出师表》《隆中对》作者诸葛亮.2、《观沧...

#皮晏河#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
(19660176040): 骈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