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古诗三首预习笔记? 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课课前预习,O(∩_∩)O谢谢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7

一、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重点词语:⑴芙蓉楼⑵寒雨⑶平明⑷洛阳⑸丹阳(6)楚云(7)高楼:指芙蓉楼。(8)寒江: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

(二)诗文意思: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二、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一)重点词语:塞下曲、月黑:没有月光。单于、遁:逃走。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满:沾满。

(二)诗文意思: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三、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一)重点词语:

  • 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吾家:我家。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 头 :边上。个个:朵朵的意思。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 墨迹点化成的。痕:痕迹,留下的印记。流:有流传、流布之意。清气:所谓的清气,于梅花来说自然是清香之气。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指人间天地间。 

(二)诗文意思: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
课文21古诗三首
一、多音字组词。
相xiānɡ 相互 xiànɡ 长相
将jiànɡ 将士 jiānɡ 将来
二、近义词。
简单—简洁 将来—未来 观赏—观看
三、反义词。
简单—复杂 快速—缓慢 安全—危险
四、古诗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4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5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6、 平明:天亮的时候。
7、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8、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9 、孤:独自,孤单一人。
10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1、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12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塞下曲》是由唐代诗人卢纶以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2 、月黑:没有月光。
3 、单于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 、遁:逃走。
5 、将:率领。
6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 、逐:追赶。
8 、满:沾满。
译文: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2 、 洗砚池:传说会稽蕺山下有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池塘的水都染黑了。王冕称他家有家有洗砚池,意思是自己也像王羲之那样勤奋。
3 、池头:池边。头 :边上。
4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5 、痕:痕迹。
6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7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译文: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课文22 文言文二则
一、多音字组词。
盛:shènɡ 盛开 chénɡ 盛饭
磨: mó 磨炼 mò 磨坊
二、近义词。
贫穷—贫困 重逢—重遇 恭敬—尊敬
三、反义词。
贫穷—富有 恭敬—鄙视 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四、古文赏析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囊萤夜读:选自《晋书·车胤传》。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2)恭:谨慎的意思。
(3)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4)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2)成:完成。
(3)去:离开。
(4)逢:碰上。
(5)媪:妇女的统称。
(6)方:正在。
(7)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8)欲:想要。
(9)感:被……感动。
(10)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11)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译文:磨针溪是在眉州的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五、主题概括
《囊萤夜读》 讲述了车胤因家贫买不起灯油,晚上捉萤火虫来照明坚持读书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人都可以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成就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课文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一、多音字
脉:mài脉搏 mò 脉脉
二、近义词
弥漫 —笼罩 估计 —估算 混乱 —凌乱 势不可当 —势如破竹
维持 —庇护 嘈杂 —喧闹 悲壮 —壮烈 井然有序 —有条不紊
震荡 —震动 违抗 —抗拒 屹立 —耸立 调遣 —派遣 凝视 —注视
三、反义词
隐约 —清晰 混乱 —有序 嘈杂 —清静 失魂落魄 —悠然自得
违抗 —遵守 镇定 —慌张 须臾 —良久 纹丝不动 —闻风而动
黑暗 —光明 小心翼翼 —粗心大意 井然有序 —颠三倒四
惊慌失措 —若无其事
四、词语解释
弥漫:形容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儿不敢疏忽。
湍急:水势急。
势不可当: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
猝然而至:形容事情突然、出乎意料地来到。
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不乱,次序分明。
巍然屹立:比喻像高山一样耸立,不可动摇。
镇定自若:遇到紧急情况而不慌乱的样子。
须臾:极短的时间。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放在一起,不加区分地谈论或同等对待。
照例:照样;遵照常例。
海里:计算海洋上距离的长度单位。
震荡:处于动荡状态。本文指两船撞击后的摇晃。
不可开交: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失魂落魄:失落了魂魄。形容人非常惊慌或忧虑而心神不宁、举止失常的状态。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舍己救人: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
主宰:支配;统治;掌握。
惊慌失措: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改变。
五、句子解析
1、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环境描写,海上的夜晚烟雾弥漫,能见度低,这是灾难发生的可观原因。
2、“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它装货容量六百吨,船体长二百二十英尺,宽二十五英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1863年造的。
介绍了“诺曼底号” 的地位、规模、建造年份。“才七岁” 说明“诺曼底 号”使用时间不长。
3、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比喻,把黑点比作幽灵、山峰, 突出了黑点的危险性。
4、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阴惨惨的雾气渲染了当时悲壮的气氛。作者把哈尔威船长比作黑色的雕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哈 尔威船长高大伟岸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哈尔威 船长舍己为人、 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的赞美。
六、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诺曼底号”轮船在海上夜航时与“玛丽号”轮船相撞,“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沉着指挥,使所有乘客和船员得救,自己却以身殉职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前面的练习:

一、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重点词语:⑴芙蓉楼⑵寒雨⑶平明⑷洛阳⑸丹阳(6)楚云(7)高楼:指芙蓉楼。(8)寒江: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

(二)诗文意思: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预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学说真理产生怀疑,经过反复试验证明了亚里土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然后走上比萨斜塔把结论公诸于世。课文表现了伽利略独立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和宏大的境界。
  伽利略读到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在同一高处同时下落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的说法后,没有盲目地相信,而是设想了一种特殊的情况: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下落,跟10磅重的铁球相比又会怎样?然后他运用亚里土多德观点进行严谨而清晰的推理,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因为推理过程的严谨和清晰,伽利略开始怀疑亚里土多德观点的正确性。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三点:首先是思考之前,别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甚至信奉到把他的观点当作人类的真理,不容任何人置疑,他仍然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个观点对不对?记得梭罗说过,不论是哪一种源于祖传的思想和行为,在你没有验证之前,都不可轻信。在学术面前,在人格层面,庶民与伟人平等,没有谁高高在上,没有谁只有听从的份儿而不可以思考。这是一种理性,一种尊严,一种独立的人格。其次是在思考过程中,他始终没有认定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正确的,而是采取假设的办法——“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使得推理可以进行。再次是思考之后,他看到结果不合情理,但并不是马上否定亚里土多德的说法,而是怀疑其说法,多么理性、严谨。这个过程中,理性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严谨的推理交融在一起,展现着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境界。
  怀疑过后,“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进行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反复”一词。“反复”看上去似乎与“许多次”同义,实际上,这里没有用“重复”而选用“反复”一词,意味着这许多次试验可能会涉及到各种因素的变化,如高度、球体的质地、两球重量的比例等,这意味着伽利略在对它能想到的各种情况进行试验,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才能经得起推敲和检验,才能站得住。他对科学、对试验结果的负责任,从这种周密的试验过程中体现出来。
  至此,他已经完成了对自由落体试验的原理的研究,得出了结论。进行公开试验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再次验证,而是为了将结论公诸于众,是为了让人类走出认识的误区,认识真相,让人类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再去研究、再去发现,让人类的认识不断进步、思想不断发展。
  这个过程中,伽利略的研究针对的是亚里土多德的观点和人类思想和认识的停滞,他绝不是为了以此挑战权威。伽利略的研究一直是冲着真理去的,支撑他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良知和境界。这里最重要的是他“不计利害地追求真理”(罗素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不仅如此,他对前贤仍保持应有的尊重,你看,他的思考过程就是在运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成果,它运用试验来研究自由落体的原理,是阿基米德实验物理学的延续。其实,伽利略的理性精神、独立人格和宏大境界,正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表现。如果不是这样,人类思想史和科学史上这一闪耀光辉的事件的主角就不会是伽利略。
  文章在写伽利略进行研究的同时,用了两个自然段写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反对亚里士多德的人的责备、嘲讽。这两个自然段的价值在于描绘出当时弥漫欧洲的社会风貌、集体的无意识。这就从社会背景的角度烘托出伽利略的思考和试验对推动人类认识进步所起到的价值。
  这篇文章清晰而理性的叙述、精当的结构、严谨的用词,与所叙述的人和事件的内涵极其融合,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百密一疏,文章在第三自然段写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时候,“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一句,缺少了“同一高处”的意思,从而使“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变成非唯一的结论。这显然是一个缺憾。
  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应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尤其是伽利略思考的过程和反复做试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理解、内化,把文中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周密科学的试验过程,事实胜于雄辩的公开试验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心里。从而,不仅使学生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还知道他为什么不迷信权威,感受他是怎样思考和做试验的,使学生在倾听与交流中受到精神的感染、思想的启迪和语感的培养。
《全神贯注》一文写的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里做客时发生的一件事,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进而说明这种工作态度的重要。在课文中,从哪几方面看出罗丹工作是全神贯注的呢?

  1.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来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这是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是罗丹想到了个比较满意的修改女像的方案.并进行反复推敲时的神情。“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这反映出罗丹工作时的紧张、精神专注。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这时的罗丹“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真可以说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这就把罗丹工作时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情描绘得非常具体了。

  2.从时间上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女像“左肩偏了点儿”的小毛病,罗丹却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在紧张的状态下进行修改,这些描述进一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3.从挚友被关在工作室里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这一方面说明罗丹还没有从刚才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说明罗丹确实把挚友茨威格忘掉了,恰恰表明罗丹的确是全神贯注地工作的。从罗丹的“才猛然想起”、“很抱歉”、“对不起”、“请不要见怪”等描述中,可以看出罗丹对朋友的一片真情,刚才发生的把人家关在门里的事完全是无意的。
《鱼游到了纸上》是五年制小学四年级新增加的课文,写的是一位聋哑青年画金鱼的故事。有人将它的主题思想作了这样的归结:本文通过作者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美了一位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我们觉得这样的归结不够确切,有待进一步探讨。既谓主题,就须是全文所蕴含的最主要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概括。要探讨主题,就须对全文展开具体分析,对文章各个段落的主要思想进行科学归纳。课文的层次十分清楚,全文一共14个自然段,可划分为三层意思。现逐层分析于下:

  1—4段是叙写青年长期观察的。第一段交代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第二段描写的是故事发生的环境。第三段是写人物出场,并对形象进行简单勾勒。第四段是集中描写这位“特别青年”神情专注地进行观察。他的观察是“呆呆地”、“静静地”,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用“呆呆”一词表现青年观察时的情态,写了青年的痴迷与全神贯注。这一段是第一层的中心段,“呆呆”一词是这一段的核心词。

  5—8段是叙写青年勤奋写生的。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将人物的活动始终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课文第五段再次交代了周围环境。第六段是通过女孩惊奇的叫声进行侧面描写。通过侧面烘托,充分显示青年画画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并得到了他人的赞许与承认的。第七段重彩浓抹描写了青年写生的情景。一会儿工笔,一丝不苟;一会儿速描,画活了金鱼的动态。这是这一层的中心段,集中突出地写出了青年是在怎样认真地磨练画技。第八段通过围观者的“赞叹”、“议论”,对青年画画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予以肯定。这与女孩的惊奇叫喊是同一种描写手法,其意都在烘云托月。

  9—14段是叙写青年学习画画的心得体会。第9段写青年画画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第10段、11段是交代青年的真实身份——聋哑人。为了突出青年身份的特殊,先用“好骄傲”一语引起读者注意,然后再点出他聋哑人的特殊身份,以加深读者对青年特殊身份的印象。第12段简要补叙了聋哑青年勤奋学画的整个过程,使故事产生了历史的时空感。第13段写出女孩对他进行赞扬鼓励,引出了第14段聋哑青年自述的学画体会,将文章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层的中心段是第14段,这一段的核心句是青年所说的那句为全文点睛的心得体会:“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看出:第一层是着重写其专注观察的,第二层是重点写其勤奋写生的,第三层是重点写他的心得体会的。全文的主旨不仅在于赞美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而且通过对聋哑青年专注勤奋学画的优秀品质的叙写,深刻地揭示了一条学习画画的艺术规律,即只有全神贯注,静观默察(呆呆地,静静地),烂熟于心(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加之苦练出娴熟技巧(长年累月地工描、速写),就会取得超人的(鱼游到纸上)成绩。

● 重点生字
  狰:zhēng
  〔狰狞〕样子凶恶,如“面目狰狰”。
  笔画数:9;部首:犭;
  笔顺编号:353355112
  造句:这只面目狰狞的老虎吓坏了游人。
  狞:(狞)níng
  凶猛,样子凶恶:狞视。狞笑。狰狞。
  笔画数:8;部首:犭;
  笔顺编号:35344512
  造句:恶狼凝视着走散的小羊。
  炒:chǎo
  把东西放在锅里搅拌着弄熟:炒菜。炒米。炒面。炒冷饭(喻办事不讲效率,说话做事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没有新的内容)。炒鱿鱼(方言,因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因以借指卷铺盖,解雇。亦简作“炒”)。倒买倒卖:炒黄鱼(指倒买倒卖黄金)。炒地皮。炒买炒卖(指对股票外汇的买卖)。
  笔画数:8;部首:火;
  笔顺编号:43342343
  造句:爸爸炒得一手好菜,全家人都喜欢。
  伺:sì
  观察,侦候:窥伺。伺机。伺察。伺应(y宯g )(等候响应)。伺cì 〔伺候〕a.在人身边供使唤;b.照料饮食起居(“候”均读轻声)。
  笔画数:7;部首:亻;
  笔顺编号:3251251
  造句:奶奶患病期间,妈妈一直在身边伺候。
  蚯:qiū
  〔蚯蚓〕环节动物,身体细长柔软,生活于土中,以带有机物的土壤为食,使土壤疏松,对农作物有益。可作鱼和家禽的食饵,可入药。亦称“曲蟮”、“地龙”。
  笔画数:11;部首:虫;
  笔顺编号:25121432121
  造句:淘气的男孩子们抓来了很多蚯蚓。
  蚓:yǐn
  〔蚯蚓〕见“蚯”。
  笔画数:10;部首:虫;
  笔顺编号:2512145152
  造句:蚯蚓是一种对庄稼有益的小动物。

  ● 重点词语
  狰狞:样子极其凶狠,吓人。
  疑惑:对某件事或某个问题质疑。
  诧异:惊讶,奇怪。
  坚毅:坚定,不动摇。
  气馁:没信心,灰心丧气。

  ●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
  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3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加强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特点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 课文重点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 相关知识
  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其中的深义。
  (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牧场之国》课文分析


  《牧场之国》是篇独立阅读课文,它正是指的荷兰。荷兰,是“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而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



  一、条理清楚,详略分明。



  课文第一段是一个总起句,句子紧扣课题,开门见山,点明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后,强调了本文重点要描写的是荷兰的另一独特的特点──“牧场之国”。接着作者连续四次写到“这才是真正的荷兰”。从四个角度写出了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美。接下来第二段详写碧绿的草原上牛多,以此突出荷兰“牧场之国”的特点。第三段比较详细的写辽阔无限的原野成群的膘肥体壮的骏马自由生活的景象。第三段略写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二三四段详略分明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家畜家禽安闲游憩图。五自然段写出了傍晚之静,夜晚之静。



  二、语言生动,色彩鲜明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课文最具特色的语言是拟人化的描写和运用排比句去渲染情境、表达情感的句子。



  第二自然段写的是牧场之牛。写法是从远到近,再到远,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第一句远观“牧场”,重在色彩的运用,作者的不厌其烦地写“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盖笔毛毡的牛”加上“绿色的低地、银带一般的运河”使整个画面显得色彩炫烂。后面一句整体写草原(牧场)的也注重了色彩。两句整体写的句子表现牧草之盛,草原之美,牛群之多,让人很容易地就感觉到了荷兰真是个牧场之国。当然最精彩的是段落当中具体写牛的句子,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具体写了“牛群、牛犊、老牛”并且恰如其分地进行了拟人化描写,用上了“仿佛、像、好似”三个词把牛的形态写活了。这是教学中必须予以关注的,正因为荷兰的乡村,水草丰茂,环境优美,而牛儿悠闲、幸福,所以荷兰是放牧的天堂,是动物的王国,所以作者由衷地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第三自然段,写的是马。最关键的句子是“辽阔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里的主人和公爵”这又是一个拟人化描写。把骏马想像成这个自由王国里的主人和公爵。而这顺话的关键词又是“自由王国”。从哪里看出是自由王国?“骏马成群,匹匹膘肥体壮、深深的野草”,还有“除了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可见谁也没有去干扰他们自在的生活,这儿是动物的“自由王国”。



  第四自然段写的是绵羊、猪群、小鸡、山羊等动物。文章同样用拟人的手法去写。猪群像对什么表示赞许;小鸡、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里又一次出现“王国”,其实全文就是围绕着“动物的王国”来写的。这段话的语言表达上还有一点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就是作者用“怎样的什么怎么样”句子去描述景物。学生作文写不具体往往是只写“什么”,而没有写出“怎么样”。这段话可以换成“怎样的什么怎么样”一句一行的形式让学生去读去品味,感知第一个“怎样”是写真实的事物形象,后一个“怎么样”是作者自己由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五自然段,写的是“声音”,一个关键词就是“静”,一个是傍晚之静,一个是夜晚之静。傍晚的静体现的是一种人们劳作的默契、规律、有序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人来、车船来、挤奶、车船走”一切都好像再也无需言语交流,一切都是那么熟练,那么有序,那么默契,特别是写挤奶的几句话:“谁都不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向我描述了一幅繁忙又安详、有序、默契的独特的田园劳动风光画。夜晚的静也非常值得品味,甚至需要背诵。作者用了两个排比句写出了荷兰乡村夜晚的静寂。第一句是“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档板”试想如果写成“狗、牛、马都不响了”或“睡觉了”就没有了文章这样的冲击力和韵律感了。更值得注意的是“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档板”中的“忘记”一词。第二句,“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显得特别的有诗意。牲畜沉睡意味明天的活力,低地无声却孕育无数的生命,夜晚漆黑的等待着另一个黎明。作者还特意写了远处的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种暗中有光,使场面更暗,静中有动,使场面更静的写是很常用的。这样写更加显示了荷兰乡村夜晚的静谧,但这种静谧却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贾倪贩#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的意思 -
(17139188234): 【五年级下册】《牧童》 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清平乐·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贾倪贩#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七单元课文有哪些 -
(17139188234):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七单元课文有: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6* 全神贯注 27 鱼游到了纸上 28* 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贾倪贩#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本文先写了牧场的什么,接着写的是什么,最后?
(17139188234): 白天牧场和草原的景象,夜晚来临的景象

#贾倪贩# 小学语文各册要求背诵的课文及段落 -
(17139188234): 册别要求背诵的课文及段落一年级 上册按照课后要求背诵的课文. 一年级 下册按照课后要求背诵的课文. 二年级 上册 第1课:《...

#贾倪贩#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祖父的园子怎么分段
(17139188234):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祖父的园子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通过蜜蜂、蝴蝶等的描写,来反映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 第二段(3--12自然段):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劳作的情景,体现出祖父的园子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第三段(13-14自然段):作者记忆中的园子里一切都是鲜活的自由的.

#贾倪贩#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的词语意思 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的词语意思 - 作业帮
(17139188234):[答案] 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出自】:宋·朱熹《答周南仲书》:“随时体究,随时讨论,但使一日之间整顿得三五次,理会得三五事,则日积月累,自然纯熟,自然光明矣.”【示例】:自是以后,,千百...

#贾倪贩#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单元日积月累分类 -
(17139188234): 雄心壮志,坚定不移,来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形容目源标坚定.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持之以恒,全力以赴:不懈努力的.bai 知难而退,无坚不摧,,碌碌无为du:前两个和后两个是相对应的意zhi义相反的成语,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意志坚定持dao之以恒.

#贾倪贩# 我们需要()的记录工具. - 上学吧找答案
(17139188234): 语文第一册: 咏鹅 悯农 静夜思 唐 骆宾王 唐 李绅 唐 李白 鹅鹅鹅, 锄禾日当午, 床前明月光, 曲项像天歌. 汗滴禾下土. 疑是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