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中哪一句用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秦时明月汉时关
”用了
互文修辞
手法。(白话译文:依旧是
秦汉时期
的明月和边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
秦时的明月
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
互文见义
”,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扩展资料

出塞
》创作背景
《出塞》是
王昌龄
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
边塞诗
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如果是
王维
的《
出塞
》那么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一句
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


#鄂巩股# 秦时明月出自哪里 -
(19236205767): 一、秦时明月出自——“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而这句诗也是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用的是一种“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期的关隘”,表示时间久远. 二、附原文如下: 出塞 唐.王昌龄 ...

#鄂巩股# 你能在学过的诗文中找出运用了互文手法的句子吗?
(19236205767):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鄂巩股#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用了哪两种修辞,直到有一种是比喻,另一种到底是互文还是对偶啊,理由…… - 作业帮
(19236205767):[答案] 是对偶 对偶跟互文差别很大哦 对偶 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

#鄂巩股# 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 作业帮
(19236205767):[答案]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一、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

#鄂巩股# 互文是什么
(19236205767): 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 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鄂巩股# 与“秦时明月汉时关”有相同修辞方法的诗句 -
(19236205767): 这个修辞是互文见义 互文是两个词(比方“秦汉”)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如“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一个,于是前面省去个“汉”字,后面省去个“秦”字,解释时要把两个词合起来讲.如王昌龄《出塞...

#鄂巩股# 写出一句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修辞手法相同的诗歌 -
(19236205767): 此句为对句互文: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两相映衬,文义呼应.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类似的诗歌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鄂巩股# 《出塞》内容 -
(19236205767):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①龙城②飞将③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④.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是匈奴人祭祀祖先、天地和鬼神的神圣场所.卫青第一次出塞便直捣龙城,将其付之一炬,在心理上,给敌...

#鄂巩股# 与“秦时明月汉时关”有相同修辞方法的诗句 -
(19236205767): 这个修辞是互文见义互文是两个词(比方“秦汉”)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如“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一个,于是前面省去个“汉”字,后面省去个“秦”字,解释时要把两个词合起来讲.如王昌龄《出塞...

#鄂巩股# “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用法?
(19236205767): 互文 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为了达到文字简洁、含蓄凝练的要求,让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使其“互文见义”.互文一般又可分为三种: ①互补互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