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篇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分类与整理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分类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2、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二、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本节课开头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小礼物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引导学生给小礼物归类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在练习时,采用美观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探究发现法

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分类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3、联系生活法

《课标》中强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习分类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用途,了解生活中分类现象,体会分类的作用如此之大。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还有赖于学生的学,“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习:

1、实践操作法

本节课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中运用学具,将气球按颜色或形状为标准进行分类。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分类的过程,掌握了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动手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理念。

2、学习讨论法

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见解,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较大的空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有五个环节: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带来6件礼物,激发学生兴趣,礼物为6件,是通过颜色和大小得来,初步让学生感知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紧接着联系生活说说分类的现象,体会分类的作用之大。最后利用整理前后的书架的便捷,揭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小朋友手中的气球该如何分类?

(2)动手操作: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将游乐场的气球按颜色或形状为标准分一分,数一数,将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3)展示结果:通过展台和黑板,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将分类结果整理成图或表,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和表。

(三)课堂练习

1、将水果和蔬菜进行分类。

2、将平面图形整理成图,并按图填一填表,按表比一比多少。

3、将飞机、轮船、汽车、摩托车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我们可以以形状、颜色、用途和功能等标准进行分类。由于选择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不同。我们可以将分类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七1、2题。

五、课后反思

分类现象应联系生活,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表述不完整和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应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回答,而不能代替学生回答,应将机会留给学生。语言也应该更精炼。

最后,谢谢各位老师,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2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二、说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能够设计有规律的图形排列。

3.能在生活中找出有关规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能够创造出有规律的图形

三、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要突出的重点讲出。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四、说教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喜欢的“联欢会”这一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体会规律给生活带来的美。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4.创设多元情景、发展多元智能。

根据“多元强化”“多角思考”的理论。我创设多元情景,如摆规律,看规律,涂规律,欣赏规律、编规律等活动,从多个角度进行强化,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五、说教学程序:

一、游戏感知规律,引入新课。

通过老师贴星星,学生猜,再贴,再猜的游戏过程,学生可以初步感知到在我们身边有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制成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生活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通过回答正确奖一颗星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加深对有规律图形排列的理解,突破难点。

三、智力闯关

在本环节,我把书上的例2、例3分别设计成了第一关和第二关,然后在第三关设计较难的猜一猜

通过这三关的梯度训练,检测学生应用规律的能力,从最简单的排列规律过渡到较难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现象的认知,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将知识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加以综合,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在第四关,我设计了一些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和欣赏规律,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规律能表现美、创造美并体现美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第五关我是让学生自主创造一条规律,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活动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律,学完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你认为哪个小组表现最棒?

这个环节通过前面获得智慧星的数目,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来一个评价,体现了与开头的衔接同时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情况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能力目标是会用小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情感目标是爱护人民币,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一年级学生一般对人民币都有一些认识,能大致分辨出人民币面值的大小。学生比较困难的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如何付钱、找钱等。我根据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

2、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的设计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试图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3、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我在此基础上设计学生自主购物活动,适当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这节课是一年级的教材,学生的年龄小,但对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买卖活动已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故在教学时,我对学生放的较开,尽量让学生多说,力图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设计让学生小组活动,共同参与到购物游戏中,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笑笑过六一买文具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人民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第二大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小环节:

1、认识人民币

这里,由于是学生上过的课,因此人民币的分类我没有花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口答了一下分类方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接下来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以及它们的特点。这里在交流中丰富学生的识别方法,构建学生对人民币多种特征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笑笑买文具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购物过程中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个环节是实践运用,拓展延伸。首先完成课本P71填一填(1)(2)小题,接下来通过模拟买水果这一购物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换算,完成教学目标。

之后,通过课件你知道吗我又同孩子一起了解了货币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货币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最后,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总结全课,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交流倾听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单位: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这样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十几减8、9的计算做好铺垫。故本课在本单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叙述模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8加几的加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操作活动,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

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及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学习形式化的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这种思想,结合我班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进一步体会凑十法。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合作、互动的教学方法,并运用游戏、操作、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实践(摆学具)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8加几的计算过程,体验成功的快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主题图、小黑板、投影仪、计数器等。

三、说教学流程

(一)说整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遵循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教材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第一个环节:游戏激趣,复习旧知。(2分钟)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3分钟)

第三个环节:探究算法,体验多样化。(20分钟)

第四个环节: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3分钟)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2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1.游戏激趣,复习旧知。

在复习旧知中,我设计了1个小游戏“找朋友“,复习哪两个数可以凑成十,为接下来运用“凑十法”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新课标提倡情境教学,我创设了乘坐时光飞船感受一年四季的情境。通过参观四个季节,把新知和课堂练习有效的结合起来。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在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数学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究算法,体验多样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是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通过情境创设,我组织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后,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8+6=?”的计算方法。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解题的思路也有所不同,这就使得一题有着多种解答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组织小组交流,学会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协作中体验成功、获得进步。最后再全班交流,比较各种计算方法,优化算法,最终实现了新知的建构。这样,逐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知识的迁移在于学习新知后的巩固与运用,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课堂练习可适当情境化、生活化、实践化等,以避免机械的练习。我创设了“夏天摘星星”,“秋天大雁南飞”,“冬天送兔宝宝回家”三个情境。在这样的有趣情境中,学生的心理负担自然消失,注意力自然被吸引到练习上。在心理安全的放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有利于潜能的发挥,达到的联系效果。

5.全课小结

“这节课大家玩得开心吗?你学会了什么?”组织全班交流、总结。在交流声中结束本课。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5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踊跃发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棵树?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棵?一共有几棵树?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

生2:用手指头数。

生3: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生4: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5:因为9+6=15,所以8+6=14。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表现突出的是李凯,平时很少听到他的发言,而今天的他表现的非常勇敢,第5种想法就是他提出的。

课后,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法,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的。这样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完全体现出孩子的主体性。



~


#郟褚昂#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详案) -
(15063347768): 十几减9 1—2、15—2、18—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从实际情境里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

#郟褚昂#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2的教案怎样写 -
(1506334776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

#郟褚昂# 小学一年级下册用数学特殊的连加速算教案 -
(15063347768): 1.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式题. 教学难点 ...

#郟褚昂# 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讲解时该怎么讲? -
(15063347768): 讲解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关于时间的教学,应该在刚开学时就布置任务,每天在家里认识时间.班里放一面钟表,平时认识时间.如果错过了,讲解后一定要和日常生活中认识时间相结合.

#郟褚昂#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 -
(15063347768):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的内容要有一个“经历、体验、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 (认识)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来...

#郟褚昂# 如何写数学新授课说课稿 - 作业帮
(15063347768):[答案] 说课稿不必像教案那样面面俱到,但要把一节课的特色、精华说出来, 一般先要把一节的三维目标说出来,从中分析出重点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课堂活动讨论探究等 如何突破难点——媒体等 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哪里体现新课标理念 小结

#郟褚昂# 新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教案怎么写 -
(15063347768): 发现猴子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3个桃子. 总结,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征比较的结果,教学时: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3363463. 总结,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方法...

#郟褚昂# 关于小学数学说课稿 -
(15063347768): http://www.isud.com.cn/down.asp?cat_id=17&class_id=127 『小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说课稿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说课稿 郑高永 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

#郟褚昂#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教案题 - 作业帮
(15063347768):[答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明单位并口答.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教学重点:进一步...

#郟褚昂#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 作业帮
(15063347768):[答案] 个人觉得就是把平时老师说的话用文字替代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发挥小组长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