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有什么神话故事? 上古时期有哪些关于风筝的传说?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3
风 筝

清明节有一个放风筝放晦气的习俗。
清明时节,碧空万里,慧风和畅,草木萌发,是放风筝的好时候。放风筝,一般人只知道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但在古代,还包括着一项古老的习俗——“放晦气”。从而,风筝也成为古代人们节日避邪的一种护身符。

关于风筝的制做以及风筝名称的来历还有很久远的历史内涵。风筝,以其声音似“筝”声而得名。相传在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人,在风筝上拴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很像“挣筝”声,因而得名风筝。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相传鲁班大师曾用木、竹做风筝。《墨子·鲁问》中“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是有关风筝的较早记载。纸没有发明以前,风筝是用木料制成的,形似“鹊”,“鸢”,“三日不下”说明在制作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汉代,出现了用竹制框架,以纸糊、绳牵、放在空中的“纸鸢”。盛唐时期,制造风筝的工艺进一步提高。高骄在《风筝》诗中描述:“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到清代,风筝的制作工艺更加完美,并且形成了北京、天津、潍坊、南通四大风筝产地。如今,风筝形式多样,音响也更加悠扬悦耳。潍坊市的风筝还飞入了国际市场。近年来,每逢清明节前,便举行国际风筝会,中外来宾云集,热闹异常。今天的放风筝成为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

然而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极不发达,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便祈求天赐好运。这种心理表现在放风筝上就是“放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由于放风筝是放晦气,因而在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让它飞走。同时,放风筝也有避讳,就是人家放掉的风筝不能拾来重放,否则会染上“晦气”。

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北京沙燕风筝

北京风筝品种很多,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就有40多种扎法,现存的一本“北平风筝谱”中收集了200余种北京风筝。
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或称“扎雁儿”、“沙雁儿”等)。
“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它比真燕子更可爱,人们按照大家都喜欢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
按照恩爱夫妻扎成“比翼燕”。人们在沙燕的膀窝、腰节和前胸、尾羽等处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以寓意着幸福,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愿望……
这样,人们把一个原来是黑色的燕子,变成了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充满了人的精神的燕子。它就是经过了这样一个由拟形到拟神,由拟神到拟人,又由拟人到超人的发展过程,而形成了现在的程式。在这个程式里面,可以千变万化,容纳极其广阔丰富的内涵,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儿而不是别的什么。
“沙燕儿”的结构简练,只由5根竹条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在端部弯曲而形成形状特殊的“膀兜”。这能使沙燕儿在风小时能起,风大时也能稳,其飞行性能优于其他类型的风筝。由“沙燕儿”演变成的风筝品种很多,遍及全国。如山东潍坊外号叫“跑破鞋”的硬翅鱼和人物风筝。天津的硬翅蝴蝶和 “轱辘锅子”;南通的“五音蝼蛄”等。

天津软翅风筝

天津风筝种类繁多,但以软翅为主。运用软翅结构,不仅可以作成飞乌或昆虫的翅膀,还能做成神仙人物身边飘浮的云,金鱼身边游动的鳍,或武士背后飘洒的旗子……还可以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例如用很多蝴蝶围绕着花丛而组成。“百花齐放”,用很多鸟围绕着风凰组成“百乌朝凤”等。
在放飞技巧上,天津风筝也有很多“绝活”。如在一根主线上,由很多支线连着十几只甚至儿十只小燕子,放起来绕着主线上下飞舞,互相嘻戏,可以乱真,称为“群燕”。
天津风筝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扣楔”、“拆折”和“盔头”。天津风筝的骨架很多地方是“楔”、“卯”结合,不用线绑。在结构上拆折精巧,一只很大的风筝都能拆开折起来,放进很小的盒子里,携带方便。用棉纸在模子里粘成薄壳,作成各种风筝的头部,这可以不受扎架糊纸的局限,重量既轻,外形又美,这叫“盔头”。天津的鱼、虾、蟹等水族风筝和福、寿、喜等字形风筝也称一绝。

天津风筝的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即可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 对天津风筝制作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已故风筝艺人魏元泰。
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先后研制了平拍类、圆形立体类和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翅风筝,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了金牌,为天津风筝赢得了荣誉。
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细。筝面大多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风筝在继承传统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造型更加美观,彩绘更加精美,放飞晴空令人赏心悦目,又可放于室内以供观赏,是民间工艺的珍品。

山东长串风筝

山东风筝历史也很久远,其中以潍县为最(现潍坊市)。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潍县志》也记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如“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得个个形态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队,各持兵刃,随风飘动,这时你也许会隐约地感到有战鼓催阵,好像他们正要出发,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长4米,腰节直径1.2米,这个风筝共长320米,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

南通六角板鹞

南通位于黄海之滨,长江之北,古人谓之“潍南江北海西头”,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盛产板鹞,为全国绝无仅有。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南通的造型风筝,以如皋所出为代表,融灯彩、绘画、风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

从前,南通放鹞子是件村民中的大事,放前要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作“头把手”,带着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风筝如一飞冲天,则人们欢声雷动,认为这预示着一年的丰收,万事如意!他们认为风筝上的哨鸣可以震天地,震慑妖魔。但鹞子如果断线,摔落或掉在别人的房子上则是大不吉,是“不顺遂”的事。这要烧利市,磕头上香,然后把鹞子撕碎丢入河滩或坟地去。
最有趣的事,放风筝的线不许妇女跨越或脚踩,否则就放不上天!当然这都是过去的迷信色彩。

人类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人们为了摆脱城市喧嚣的环境,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寻找一种借助自然,文体结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放风筝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所以八十年代至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风筝热久盛不衰。

风筝的民间故事短文~

风筝的故事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 故以后称“风筝。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清朝诗人郑板桥在> 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它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风格独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 ,长达百余尺。放飞时先将尾闻和身闻渐次放起,靠几十节“腰子”所产生的提升力将首部往高空。腰子的连缀是按力学原理系结,系绳之间必须有严格的角度和距离。“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嬴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九届风筝 会,每年都要吸引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传说在上古神话时期,山东泰山有一个名叫石敢当的仙人,这仙人非常勇敢,他的法术也很高强。
有一天,千年老树精柴王和风妖黑旋连夜召集各路妖魔鬼怪,他们宣称要在清明节那天冲上泰山,大闹齐鲁大地。
泰山上的百姓们得知了这个消息后,一个个都心急火燎,他们纷纷携家带口想要逃离家乡。石敢当阻止他们说:“大家不要慌张,此事自有敢当在,他们这群妖怪一个也上不了泰山。”说完金光一闪,石敢当不见了仙踪。百姓们知道石敢当,人们都相信他,便不再惊慌。
石敢当法术高强,天地浩气都在他心中,降妖伏魔自然也不在话下。这时为何?原来石敢当喝过太上老君的鸿蒙之水,这鸿蒙之水是采集日月精华和陈酿两千年的阴阳乾坤正气酒,饮得此物能够成神成仙,法力无边。
石敢当便在泰山山脚下的路口前准备了起来,他先在大树上绑起两根大绳,中间铺个模板,做了一个秋千。然后石敢当在旁边支起巨大的炉灶,他施法画咒用一大团面做成一张很大的饼,并且将饼放在灶上炙烤。
很快,松树精和风妖率领从天南海北各处赶来的众妖冲上了泰山,他们刚到山口就被石敢当挡住了去路。众妖看见石敢当正在山路旁的大树下优哉游哉地荡着秋千。众妖并未将这个他们眼中山里人放在眼里,他们呼啸着一起扑了过来。
石敢当毫不畏惧,他在树下高高荡起秋千,口里念叨着:“一绳荡起千秋净,乾坤浩气今何存,岂可任由尔等胡乱作为?”
霎时间,天地昏暗,狂风大作,石敢当的秋千变成了一件法宝飞了出去,它像秋风扫落叶般将众妖踢在大饼上。
石敢当在一旁又念道:“铺天盖地法无穷,饼卷众妖日月明,齐鲁永世得安宁。”
只听“呼啦”一声,大饼卷起,将众妖们罩了个严严实实。但石敢当毕竟是善良的神仙,他虽然收了为害人间的众妖,但是也不忍它们忍饥挨饿,他便常常在饼里放一些鸡蛋和青菜等。
时间久了,众妖终于被石敢当的善良感动,他们一个个悔悟求饶,并表示要弃恶从善,再也不祸害人间。石敢当便放了他们,那些妖魔鬼怪从此安安分分,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齐鲁大地的老百姓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他们尊崇石敢当,也相信秋千能够驱妖降魔。自此每年清明每家每户便荡起秋千,以求得妖魔不侵和平安吉祥。
后来,天下也传遍了妖魔鬼怪都怕石敢当,百姓们在建房立院墙时,他们都会在院墙旁放置一个砖头或者一块青石,上面写着:“泰山石敢当”,以求家宅不受鬼怪骚扰。
这是我国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这说明了我国的秋千很早便出现了,而且它还有特别的涵义,也就是能够驱逐妖魔。所以,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几十万年前的我国上古时代。
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者猎取野兽。人们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然后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便是我国秋千最原始的雏形了。
至于后来人们用绳索悬挂于木架上,下面拴着踏板的秋千,在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已经有了。唐代著名文学家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
不过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了安全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的,因此秋千两字繁写均以“革”字为偏旁。
秋千的起源


#靳钓莎# 从古至今的信息传递故事
(17741562188):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

#靳钓莎# 反映古人对飞行的渴望的神话传说 -
(17741562188): 我们的古人一直都对天宇、太空有着不凡的憧憬和梦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的传说,敦煌壁画中的高飞入云的神女,无数星相学家凝望星辰的感悟笔录,都是古人飞天梦想的记录. 在我国文学史上,文学家,诗人屈原《天问》一...

#靳钓莎# 风筝有几种叫法呢? -
(17741562188): 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鹞子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靳钓莎# 中国古代为了飞天梦不断努力的人有( )如:万户 -
(17741562188): (1)舜《史记·五帝本纪》: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舜帝的父亲瞽叟欲施计杀害舜,当舜在一座谷仓的楼顶逃生时,他在身上绑上许多圆锥形的大草帽,然后一跃而下,草帽如同...

#靳钓莎# 飞天神话的传说有哪些 -
(17741562188): 嫦娥,

#靳钓莎# 俗语,民间故事,放风筝各属于哪一类民间传统文化 -
(17741562188): 民间艺术“俗语”,民间故事“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放风筝”属于(游艺、竞技类 )

#靳钓莎# 有关风筝的资料有哪些 -
(17741562188): 风筝简史 风筝又名“纸鸢”、“风鸢”、“木鸢”.北方多称“纸鸢”,南方则称“鹞子”由于风筝像鹞鹰那样乎伸翅膀可以在天空盘旋,故以为名.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2000多年前,风筝在中国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我国...

#靳钓莎# 风筝有几种叫法? -
(17741562188): 风筝分类 软翅风筝:即一般常见的禽鸟风筝.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布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主体身架多数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数是禽鸟或昆虫.鹰、蝴蝶、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寒蝉、螳螂等皆属此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