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7

郭松龄,出生于1883年,那个时候还是清朝,出生在东北三省中的辽宁省,对日本人的仇恨肯定要更大一些,因为日本曾经占领过东北地区,而且还经常有一些摩擦。据闻郭松龄的祖先比较厉害,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代,同样郭松龄也是军人,是奉系中的爱国将领之一。

郭松龄拥有很强的军事天赋,毕业于军事学院,军事素养优越。年轻的时候加入同盟会,受到当时先进教育的影响,迫切改变当时腐朽的社会,有很强的革命精神。曾去参加护法运动,不过中途因为事情进展不顺利,郭松龄还是会到了东北,但是心中却种下了革命的种子。在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后后来因为意见不同,受到了一定的排挤。

后来蒲松龄多次参加大小战争等军事活动,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都没有站住脚,最后还是回到了东北,也就是奉天。虽然蒲松龄相对名将还是差了很多,但是在东北的将领里面绝对算的上厉害的角色,非常有冒险精神。

蒲松龄是一个充满了理想,想改变当今的社会现状,拥有很强烈的野心,并不断的努力,战胜困难,即使失败也会勇往直前的一个人。但是蒲松龄对张作霖并不是很忠诚,这也是给郭松龄留下了一点阴影,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郭松龄还是战败了,孤立无援最后牺牲。蒲松龄的一生算不上伟大,但是很是精彩,虽然成就不高,但是强过普通士兵太多。



历史上的郭松龄,我们可以从他的外号看出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外号叫做“郭鬼子”,光从这三个字就知道了他在历史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了。当然,有这个外号很大原因还是和他的体型,外貌有关。

郭松龄的父亲是一个乡村私塾先生,母亲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妇女,自己家虽然不富裕,但是经常接济穷人,这也给郭松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的郭松龄也是爱民爱兵的。所以在他看军阀混战的时候,看出张作霖是扩张本质是,有些不情愿。

我们看到,郭松龄这个人经常说自己爱国,自己保卫祖国的等等。其实,就我看来,郭松龄这个人仅仅是高谈爱国主义,基层军官根本没有看到发财升官的希望,由于担心家属,军心日渐低迷,然后崩溃,最后不堪一击。


郭松龄不过是一个野心家而已,没有张学良的肆意放纵,实际上他也走不出这一步。历史上的领导给与下属超出极限的尊重和宽容,最终时得部下骄横成性,当你稍有不顺其意思的时候,就其反叛之心。

这个很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抛开利益谈理想就是扯淡。



很多倾向于张作霖的人是觉得郭松龄就像叛徒,想汉奸一样。但是,这个也不好说。救我个人看来,郭松龄最后被杀,只能说是他自己的失败吧,只能说他的运气不好。

郭松龄这个人,在1925年前后,真正接受新思潮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在军队,所以当时的第三军团的多数人因为种种关系加入反叛的队伍中,后面发现了不对劲,就马上倒戈。从这方面来看的话。其实郭松龄还是挺可悲的。



郭松龄,又叫郭茂宸,因为出生在清末这个混乱黑暗的时代,所以他深知努力才能生存的重要性,他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虽然其祖籍山西,但是他却是在奉天出生长大的,可以说是个地道的东北汉子。从小,他便被父亲送入奉天陆军小学堂学习,在学堂他成绩优异,从小展现的军事才能使其不久就被保送陆军速成学堂深造。

毕业后,他开始了他的戎马军旅生涯,起初他回到奉天被任命为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后转防四川。

时逢中国青年救国狂潮在各地宣起,受救国为民思想影响,郭松龄经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因在奉天策划革命失败而被捕。

被救出后,他进入中国陆军大学深造,北伐战争时期,他积极参与革命,但是最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郭松龄无可奈何只能回到奉天,因为其军事才能优秀,被推荐进入奉天督军署任少校参谋,这也是其作为奉军将领的开始。

张作霖当政东北之初,设立东北陆军讲武堂,郭松龄作为其战术教官,阴差阳错之下,他结识并教导张学良。从此,郭松龄也成了张学良的良师益友。张学良从郭松龄那里学到了许多本领,这为他之后继承帅位,当政东北奠定了基础。

后经张学良引荐郭松龄为张作霖重用,郭松龄凭借其过人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成为了张作霖手下的大将,但是随着他与张作霖接触渐深,张作霖的军阀作风让郭松龄十分不满,日积月累,他与张作霖的矛盾也开始逐渐显露。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郭松龄带领奉军所向披靡,为直奉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其日渐高涨的权势引起了杨宇霆等人的不满,他们排挤郭松龄,再加上张作霖老套腐朽的军阀作风,使得郭松龄看不到东北的希望,所以在其心中萌生了反叛的想法,他开始暗中联系共产国际和时任民国总统的冯玉祥,企图推翻张作霖的统治。

一次偶然的机会,郭松龄奉命带领在天津的第三方面军,他把握住机会,乘机倒戈反奉。郭松龄发表声明,强烈要求张作霖下野,于是郭松龄与张作霖的战争拉开了序幕,因为郭松龄掌握的军队都是精锐,所以张作霖的东北军节节败退,张作霖甚至都准备下野逃命了。但是因为盟军冯玉祥的言而无信和日本关东军对张作霖的帮助,郭松龄最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其实历史对郭松龄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做出了贡献,也有人说他也间接的促使日本势力渗透进中国。

但是如果仅仅从为人上来说,我觉得郭松龄至少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汉子,他在军队任职期间,一直恪尽职守,严于利己,一身正气。对于士兵可以说是爱兵如子,嘘寒问暖,在军队中有极高的声望。这也是他在反叛时大部分士兵愿意跟着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一心把国家的兴亡和前途作为己任,他反叛的初心就是看好张学良的品行,想让张学良带领东北走向更光明的未来,所以对于郭松龄,本人还是偏持赞赏态度的。



如果仅仅从为人上来说,我觉得郭松龄至少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汉子,他在军队任职期间,一直恪尽职守,严于利己,一身正气。对于士兵可以说是爱兵如子,嘘寒问暖,在军队中有极高的声望。这也是他在反叛时大部分士兵愿意跟着他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一心把国家的兴亡和前途作为己任,他反叛的初心就是看好张学良的品行,想让张学良带领东北走向更光明的未来,所以对于郭松龄,本人还是偏持赞赏态度的。

首先他作为一名军阀身份就摆在那里,我们知道大多数军阀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在自己的地盘上为非作歹。但是郭松龄其实心中还是爱国的,他是同盟会。也是国民党,但是他的这种爱国当中也是掺杂着很多的私利在里面,也用了很多坏的手段,他用罪恶的行动来做一个正确的爱国人士。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郭松龄(1883一1925)是民国时期奉系军阀张作霖手下的一位将领。
奉系军阀的将领分为两派:
一,旧系将领:张作霖、张作相、吴俊升、张景惠、汤玉麟、张海鹏、张昌宗、马占山、许兰州等。这些人和张作霖一样,出身于绿林。
二,新派将领:士官派有杨宇霆、姜登选等;大学派有郭松龄、李景林等。新派的代表人物是张作霖之子张学良。
郭松龄,字茂宸,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某村。祖籍山西太原。:他生得高大挺拔,朴素简朴,平素穿布军装,而不象其他奉军将领一样穿呢军装。

1905年秋,郭松龄进奉天陆军小学堂学习。1906年被选进奉天陆军速成学堂。1907年,郭松龄以优异成绩毕业,充任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得到陆军统领朱庆澜赏识。
1909年,朱庆澜调入四川驻防,郭松龄随他一道入川,任连长。在这里,他结识了程潜、方声涛等人,加入了同盟会。武昌起义后,郭松龄因故回到奉天。此时他已是营长。
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1913年,他又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1917年,孙中山组建护法军政府,郭松龄投奔孙中山,历任参谋、营长,教官等职。护法运动失败后,他又被迫返回奉天。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在这里他结识了学生张学良。经张学良推荐,郭松龄被张作霖委任为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1921年,升任第八旅旅长,与张学良的第三旅组成司令部。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失败,全线溃退,各部都损伤惨重。只有张学良和郭松龄领导的东路部队因二人指挥有方,不仅未受损失,反而打了胜仗取得山海关大捷,有效阻挡了吴佩孚企图突破山海关的部队,打破了其直捣关东的计划。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与郭松龄担任第三军正副军长,与姜登选、韩麟春为正副军长的第一军为奉军主力,击溃直系军并获得胜利。张作霖任命张学良和郭松龄为京榆驻军司令部正副司令。张作霖将大批军队开入关内占领南方各省。郭松龄提出退出关内,保境安民的主张,未被张作霖采纳。政治上又受到杨宇霆等人的排挤。

1925年,郭松龄与夫人到日本考察军事,听闻张作霖正在日本购买武器,要与南方的国民军开战,十分愤慨,便联络冯玉祥,李景林共同反奉。但起事时,冯玉祥部却按兵不动。同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起兵,杀了姜登选,发表反奉宣言。他率七万大军攻占山海关,夺取绥中、兴城,冲破连山防线,占领锦州。奉军全部退至辽河东岸踞守。这时,郭松龄军遭到日本关东军袭击,后面被从黑龙江来的奉系吴俊升切断。日军飞机对郭军阵地进行轰炸,弹药库被烧,郭军遂一败涂地。郭松龄与夫人韩淑秀被奉军逮捕。于12月25日被枪杀。张作霖命令曝尸三日。
很明显,在奉系军队中,郭松龄是一个思想比较进步的将领。他曾加入同盟会,参加孙中山的护法战争,反对奉军与国民军作战,反对内战,反对奉军长期盘踞关内,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主张以张学良代替张作霖改良政治等等。这些进步思想使他与张作霖和杨宇霆等人之间发生了矛盾。矛盾积累的结果,便是他后来的起兵反奉。在奉军和日军的共同夹击下,他失败了。但他的进步的一方面却得到了人们的肯定。正如张学良后来所说的,如果郭松龄不死,那么,日本也许就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了。一这个评论应该说是很高的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一次对张学良的访谈中,张学良坦言道:茂宸在时,奉军战斗力很强。若他不死,日本未必会进犯。
张学良这里说的茂宸,是指郭松龄。

我们知道,郭松龄曾经反奉,被张作霖杀掉后,还暴尸三日。可是,张学良为什么却说出这样的话呢?
郭松龄于1883年出生在奉天,族谱记载他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裔。在人生的头二十年里,郭松龄继承了父亲的志向。他想要考取功名,复兴祖上的辉煌。然而在1905年,日俄战争的爆发,使得郭松龄无法继续专心致志去研学。他的家乡处于日俄交战区中,无数房屋被毁,无数居民被杀。郭松龄受到很大的触动,他由此改变了入仕的想法,转而进入了陆军学堂。

毕业后,郭松龄进入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并很快得到了陆军统领朱庆澜的赏识。之后几年中,郭松龄跟随朱庆澜去四川进行革命活动。
1911年武昌起义后,朱庆澜遭到排挤,被迫出川,郭松龄也就回到了奉天。
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次年又考入中国陆军大学。在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松龄积累了大量军事理论知识,这也使他能在后来的战争中大放异彩。

1917年,郭松龄前往广东追随老领导朱庆澜。后来护法运动失败,郭松龄再一次返回奉天,成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一名教官。
在这里,郭松龄遇到他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张学良。
在张学良的推荐下,郭松龄成为奉系军官。

在随后爆发的多次战争中,郭松龄为奉系立下汗马功劳。
可是,1925年,郭松龄却选择起兵反奉。不过,在合伙人冯玉祥的背叛,以及奉军与日本关东军的夹攻下,郭松龄最终还是失败了。他和夫人一同遭到枪杀,并且还被张作霖曝尸三日。


#任齿庞# 历史上郭茂宸和杨宇霆为什么不和? -
(18370398416): 是因为郭松龄向杨宇霆借钱引发的,其中的事无从考证,大概当时杨宇霆让郭松龄失了尊严,而且这两个人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

#任齿庞# 为什么姓郭的就没什么好人呢?谁有列举姓郭的人品好的?历史上的也行.
(18370398416): 郭隗 战国 前351年-前297年 燕国 燕昭王客卿、谋士 郭泰 东汉 128年-169年 太原介休 东汉教育家 [10] 郭嘉 东汉 170年-207年 颍川阳翟 曹操著名的谋士 [11] 郭淮 三国魏 ?-255年 太原阳曲 曹魏车骑将军 郭象 西晋 252年-312年 洛阳 西晋玄学家 ...

#任齿庞# 郭松龄反奉时军队里还有听张学良的吗 -
(18370398416): 郭松龄反奉时,张学良还没上位呢,张作霖这时才是东北王,靠的只是他自己的第三军团三个军6万多人,虽然这个军团包括了奉军的大部分精锐,但地方上的军队张作霖还是能驾驭的,包括张作霖自己的吉林军,黑龙江的吴俊升部,只不过郭松龄反奉太过突然,张作霖一时来不及调兵,当时张作霖都已经准备要逃往旅顺了,但日本人看到了机会,提出了以出卖东北为条件,救张作霖,张为了保命,与日本签订了出卖东北的秘密条约,借日本人的力量打败了郭松龄.

#任齿庞# 谁知道民国时期山东省军阀参谋长李伯仁与李藻麟是同一个人么,有他们的简介么,谢谢了 -
(18370398416): 李藻麟,陆军大学五期毕业,曾任保定军校教官,亲历目睹了整个 北洋系统的兴衰,参与了直,奉系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该回忆录从战术角度描写 了这些战争的经过得失.李藻麟在二次直奉战争中为直军参谋长,负责山海关正面防 御,...

#任齿庞# 从郭松龄反奉到东北易帜这一时期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是什么战争? -
(18370398416): 郭松龄反奉二1925年12月25兵败被杀,东北易帜是1928年,这段时间军阀混战规模最大应该是奉军张作霖、直军佩孚以及直鲁联军张宗昌李景林对国民军冯玉祥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击,因郭反奉本就是要配合冯玉祥反直,两人联手打击奉军,而冯玉祥行动迟缓,加上直军拖住后尾,郭才失败.所以奉直都对冯恨之入骨,决定不计前谦,联手反击冯玉祥这支新起的军队,这场大战,冯玉祥西北国民军从15万人马锐减至5万人马,最后退到绥远五原,冯玉祥下野赴苏联结束. 一楼有错,中原大战在1930年,超出这个问题的范围了

#任齿庞# 历史上对冯玉祥将军是怎么评价的?你的看法又是什么? -
(18370398416): 他一生中叛变如吃饭,他本属皖系,后投奔直系,但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发动政变,重归皖系,请段祺瑞出山,随即又推翻段.后来他入国民党,追随蒋介石,中原大战时,他在蒋介石、阎锡山之间摇摆不定.他曾皈依基督教、主动亲近过苏联、信奉过三民主义.这个反复无常的人,是教科书里的爱国将领冯玉祥,无论怎么样,他都是爱国的.大家请理智评论.

#任齿庞# 杨宇霆的历史评价杨宇霆是好人还是坏人 -
(18370398416):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影视剧中的杨宇霆,绝对不是真实的杨宇霆.我以前写过一篇文... 张学良与杨宇霆二、历史上的杨宇霆是个什么样的人?小诸葛的称号,目前只有三个...

#任齿庞# 历史上真的有武松这样的人嘛 -
(18370398416): 历史上确实有武松这个人,但并不是水浒传中演绎的那个武松.真实的武松也从来没有打过老虎,更没有上过梁山.据史料《临安县志》和《杭州府志》记载,历史上的武松出生在河北省邢台清河县的一户普通人家.早年父母双亡,后来武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