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材过关复习(八上下)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同步答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初中物理|九下|九上|八下|八上|八物上RJ3》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8hHS8_RGKPM-mcnGLH5tQ

?pwd=dtdt 提取码:dtdt

初中物理|九下|九上|八下|八上|八物上(RJ)--2.精品教案.zip|八物上(RJ)--1.精品教学课件.rar|八物上(RJ)--6.实验视频.rar|八物上(RJ)--3.精品学案.rar|八物下(RJ)--4.实验视频.rar|八物下(RJ)--3.精品学案.zip|八物下(RJ)--2.精品教案.zip|八物下(RJ)--1.精品教学课件.zip|九物上(RJ)--2.精品教案.zip|九物上(RJ)--1.精品教学课件.zip    



物理量 单位 公式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安全电压 不高于36伏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七、简单机械
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⒉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 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 P的单位:瓦特; W的单位:焦耳; t的单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⒊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 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⒋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 U=2f时 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光路图 应用
u>2f f<v<2f 倒缩小实 照相机
f<u<2f v>2f 倒放大实 幻灯机
u<f 放大正虚 放大镜
⒌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九、热学:
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 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 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电路
⒈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要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路中必须有电源,且电路应闭合的。 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⒊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串联:电流不分叉,并联:电流有分叉。
【把非标准电路图转化为标准的电路图的方法:采用电流流径法。】
十一、电流定律
⒈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电流I: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 Q=It
电流单位:安培(A) 1安培=1000毫安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测量电流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并考虑量程适合。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⒉电压U: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单位:伏特(V)。
测量电压用电压表(伏特表),并联在电路(用电器、电源)两端,并考虑量程适合。
⒊电阻R:导电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欧姆、千欧、兆欧。
电阻大小跟导线长度成正比,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 】
导体电阻不同,串联在电路中时,电流相同(1∶1)。 导体电阻不同,并联在电路中时,电压相同(1:1)
⒋欧姆定律:公式:I=U/R U=IR R=U/I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导体电阻R=U/I。对一确定的导体若电压变化、电流也发生变化,但电阻值不变。
⒌串联电路特点:
① I=I1=I2 ② U=U1+U2 ③ R=R1+R2 ④ U1/R1=U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串联后,电阻较大的两端电压较大,两端电压较小的导体电阻较小。
例题:一只标有“6V、3W”电灯,接到标有8伏电路中,如何联接一个多大电阻,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发光?
解:由于P=3瓦,U=6伏
∴I=P/U=3瓦/6伏=0.5安
由于总电压8伏大于电灯额定电压6伏,应串联一只电阻R2 如右图,
因此U2=U-U1=8伏-6伏=2伏
∴R2=U2/I=2伏/0.5安=4欧。答:(略)
⒍并联电路特点:
①U=U1=U2 ②I=I1+I2 ③1/R=1/R1+1/R2 或 ④I1R1=I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并联:电阻较大的通过的电流较小,通过电流较大的导体电阻小。
例:如图R2=6欧,K断开时安培表的示数为0.4安,K闭合时,A表示数为1.2安。求:①R1阻值 ②电源电压 ③总电阻
已知:I=1.2安 I1=0.4安 R2=6欧
求:R1;U;R
解:∵R1、R2并联
∴I2=I-I1=1.2安-0.4安=0.8安
根据欧姆定律U2=I2R2=0.8安×6欧=4.8伏
又∵R1、R2并联 ∴U=U1=U2=4.8伏
∴R1=U1/I1=4.8伏/0.4安=12欧
∴R=U/I=4.8伏/1.2安=4欧 (或利用公式 计算总电阻) 答:(略)
十二、电能
⒈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作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公式:W=UQ W=UIt=U2t/R=I2Rt W=Pt 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⒉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电功,表示电流作功的快慢。【电功率大的用电器电流作功快。】
公式:P=W/t P=UI (P=U2/R P=I2R) 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⒊电能表(瓦时计):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仪表。1度电=1千瓦时=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
例:1度电可使二只“220V、40W”电灯工作几小时?
解 t=W/P=1千瓦时/(2×40瓦)=1000瓦时/80瓦=12.5小时
十三、磁
1.磁体、磁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的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个对其它磁体发生作用的区域。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体周围磁场用磁感线来表示。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3.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
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与螺线管两端极性的关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七、简单机械
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⒉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 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 P的单位:瓦特; W的单位:焦耳; t的单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⒊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 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⒋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 U=2f时 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光路图 应用
u>2f f<v<2f 倒缩小实 照相机
f<u<2f v>2f 倒放大实 幻灯机
u<f 放大正虚 放大镜
⒌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九、热学:
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 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 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电路
⒈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要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路中必须有电源,且电路应闭合的。 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⒊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串联:电流不分叉,并联:电流有分叉。
【把非标准电路图转化为标准的电路图的方法:采用电流流径法。】
十一、电流定律
⒈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电流I: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 Q=It
电流单位:安培(A) 1安培=1000毫安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测量电流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并考虑量程适合。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⒉电压U: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单位:伏特(V)。
测量电压用电压表(伏特表),并联在电路(用电器、电源)两端,并考虑量程适合。
⒊电阻R:导电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欧姆、千欧、兆欧。
电阻大小跟导线长度成正比,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 】
导体电阻不同,串联在电路中时,电流相同(1∶1)。 导体电阻不同,并联在电路中时,电压相同(1:1)
⒋欧姆定律:公式:I=U/R U=IR R=U/I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导体电阻R=U/I。对一确定的导体若电压变化、电流也发生变化,但电阻值不变。
⒌串联电路特点:
① I=I1=I2 ② U=U1+U2 ③ R=R1+R2 ④ U1/R1=U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串联后,电阻较大的两端电压较大,两端电压较小的导体电阻较小。
例题:一只标有“6V、3W”电灯,接到标有8伏电路中,如何联接一个多大电阻,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发光?
解:由于P=3瓦,U=6伏
∴I=P/U=3瓦/6伏=0.5安
由于总电压8伏大于电灯额定电压6伏,应串联一只电阻R2 如右图,
因此U2=U-U1=8伏-6伏=2伏
∴R2=U2/I=2伏/0.5安=4欧。答:(略)
⒍并联电路特点:
①U=U1=U2 ②I=I1+I2 ③1/R=1/R1+1/R2 或 ④I1R1=I2R2

大问题之前,我要说一句,你问的问题太难了,哪里找啊,碰运气了,下面的复习题,可能有用吧

[一] 课程教学要求

第一编 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章 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1了解义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2 掌握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章 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与结构

1 明确研究课程和教材的方法.

2 掌握物理学的学科结构及其特点.

3 掌握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初中物理课程结构.

4 明确初中物理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第三章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与思维规律

1了解教学心理因素分析的主要内容。

2了解中学生学习心理的一般特点。

3明确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素质。

4明确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及其原因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第四章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1 明确物理教学过程。

2 掌握初中物理教学原则。

第二编 初中物理教学的若干具体问题

第五章 实验教学

1 明确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2 掌握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及观察指导。

3明确学生分组实验的一般过程及教学要求。

4明确边教边实验的教学特点及基本要求。

第六章 物理概念教学

1. 明确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2 掌握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3 掌握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中常见的问题。

4 掌握物理概念教学。

第七章 物理规律教学

1. 明确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2 掌握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

3 掌握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中的常见问题和心理障碍。

4 掌握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

第八章 初中物理复习教学

1 明确物理复习的意义。

2 掌握物理复习的种类。

3 掌握物理复习的方法。

第九章 教学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1 明确运用教学手段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 明确语言的正确运用。

3 明确板书、板画、挂图和模型的正确运用。

4了解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的运用。

5明确微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十章 物理课外活动

1. 了解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特点和作用。

2 了物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及其指导。

第十一章 物理测验与评价

1. 明确测量、测验与评价的概念。

2 明确物理测验的编制步骤。

3 了解数理统计的几个基本概念。

4 明确物理测验的评价指标。

第三编 初中物理教师的备课与教学研究

第十二章 初中物理教师的备课

1. 明确初中物理教师的备课工作。

2 了解学年(或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

3 掌握课时计划的制定。

第十三章 物理教学研究

1. 了解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

2 明确教学研究的方法。

3 了解研究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报告的撰写。

[二]复习题

一、填空

1.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为: 、 、激发兴趣、形成品格等四个方面。

2.物理实验能力是指:了解实验的目的、 、

、会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并得出必要的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等一系列能力。

3.可把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分为一般常识、 和

三类。

4.物理课程结构的具体体现是 和 。

5.教材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教师教学过程的安排起着 、

和实用参考的作用,它的基本结构和 一致。

6.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状况大体有四种:一是对物理学习只有 兴趣,二是对物理有 兴趣,三是对物理具有 的兴趣,四是具有 的兴趣。

7.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

,二是 。

8.在演示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觉察条件的差异及产生结果差异的联系,通常可采用 对比、 对比、 对比的方法。

9.从教学目的的侧重点来划分,学生分组实验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即:

、 、 和基本练习性实验。

10.物理规律反映了 、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11.获得物理规律的理论分析法是利用已有的 ,通过

而得出的新的规律。

12.获得物理规律的实验归纳法是直接从 中

而总结出来的。

13.平时复习主要包括 的复习, 复习,以及 复习等。

14.在进行物理阶段复习时,应抓好以下三个问题:(1)

;(2) ;(3) 。

15.初中物理复习课,一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1)

;(2) ;

(3) 。

16.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其明显的特点是:(1) ;(2) ;(3) 。

17.效度是反映测验 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信度是反映测验

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18.可用某一题目的 与该题的 的比值,表示这一题目的难度。

19.备课包括两个层次的工作。第一是从“宏观”上考虑制定

的教学工作计划;第二是从“微观”上考虑制定

的教学计划。

20.运用调查法进行研究,一般可分成四个阶段:(1)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2) ;(3) ;

(4) 。

21.初中物理教学重点知识从教材结构的安排来看,既是进一步学习

物理或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起码知识,又是初中学生能够接受也必须掌握的基本 与 。

22.重点知识的掌握实际上包括 、 和

三个环节。

23.重点知识,在知识结构体系中都必然处于关键性的中心地位,它离不开若干必要的 知识作为支撑和辅助,也要有一些广泛的 知识作为背景和烘托。

24.从培养能力的过程来看,能力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性;(2) ;(3) 性。

25.以观察的方式,观察大体有 观察与 观察两种。

26.带有定量性质的观察叫做 。

27.科学的观察方法通常有 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

28.物理学的任何知识,都必须涉及 、 和

三个基本因素。

29. 结构、 结构、 结构三者的结合,确定了课程结构,也确定了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的主要原则。

30.中学物理教材体系大体有 、 、

等类型。

31.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 兴趣。

32.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可概述为 、 、

、 。

33.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主要有 法和 法。

34.形成思维中心的方法一般有常规的 法与非常规的

法两种。

35.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的个体认识纳入教育过程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即 、 、 。

36.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承认和体现学生的 地位。

37.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有四条:(1)教学的 性;(2)教学的 性;(3)教学的 性;(4)教学的 性。

38.物理实验按操作主体划分,可分为 实验和 实验。

39.物理实验按时间和空间划分,可分为 实验和 实验。

40.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一般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1)

;(2) ;(3) 。

41.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创造物理环境常用的主要办法有:(1)

;(2) 。

42.在初中阶段,主要是通过 来探索物理规律。

43.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探索物理规律,最后都要在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物理规律的 表述和 表述。

44.阶段复习主要包括单元复习、 与 和总复习。

45.为了搞好备课,需要进行的工作主要是:学习大纲, ,

,制定计划,编写教案。

46.备课中的“三备”是指:备 ,备 ,备 。

47.物理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探讨法、 法等。

二、问答题

1.试说明对物理基础知识的三个层次要求。

2.概述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培养的初步能力。

3.概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内容选取的主要原则。

4.试简要说明掌握教材结构的重要意义及好处。

5.概述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物理世界三个因素的基本关系。

6.概述初中物理教学的五条原则。

7.试简要说明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8.概述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9.概述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中常见的问题。

10.概述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

11.概述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中的常见问题和心理障碍。

12.简述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的三个方面内容。

13.概述微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4.概述运用教学手段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5.简要说明制定课时教学计划所包括的三方面工作。

16.为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哪几点。

17.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格,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哪三方面的教育,试说明之。

18.概述物理学的学科特点。

19.概述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

20.概述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的心理思维障碍。

21.概述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一般要求。

22.概述物理演示实验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

23.概述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中常见的问题。

24.概述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一般包括的四个有序步骤。

25.概述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

26.概要说明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方面有哪些要求。

27.概要说明教学中对语言表达艺术方面的要求。

[三] 说明

1.该课程为省开课,考试由省校统一命题,考试方式为闭卷.

2.教材选用阎金铎、田世昆等编的<<初中物理教学通论(初中物理教学法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教学要求中“掌握”、“熟悉”内容为一级要求;“理解”、“明确”内容为二级要求;“了解”、“知道”内容为三级要求。

4.在全面掌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应重点掌握本复习提要给出的复习题。

八下物理(电)复习提纲及复习题(附答案)~

初中物理电学复习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电学是中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无论怎样强调它的地位和作用都不过分,因为在中考中有近35%的内容都来自电学知识。而学生最容易丢分的也是这部分知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知道,初中物理电路部分是最基本的电学知识,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最感到憷头棘手的,如根据题目的要求,连接实物电路、电路故障、动态电路分析、电路的计算等,究其原因,有的是串联、并联混淆不清,有的是电表测量什么物理量张冠李戴;有的则是不注意电路的非正常部分,如电流表并联、电压表串联等,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错误,归根结底就是不会分析电路。因为分析电路是解决一切电路问题的关键,电路到底是串联、并联,是发生断路、电源短路、还是局部短路,都必须通过仔细分析题意搞清楚。电路分析正确了,后面的进一步思考和解题才有意义,正确率才能提高。电流、电压、电阻是电学知识中最重要的三个物理量,是电学知识的基础,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尤其对电路分析更为重要。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学习的核心,它揭示了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不少学生反映“变化电路难,不知从何入手”就是因为分析变化的电路时,对电流、电压、电阻相互关系的分析,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连错现象,得出错误结论。只有理清了三者关系,学习动态电路分析,才会变难为易。可见,电路、电流、电压、电阻及欧姆定律是中考的热点,在历年中考中都占有较重的份量。因此,复习好这部分知识,是取胜中考的关键。我校九年级物理组几位教师,首先对近几年天津市中考试题中的这部分知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措施。
一、中考试题分析
初中物理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前提和基础。纵观近几年天津市中考试题,尤其是2008年天津市学业考试试卷,都将电路、电流、电压、电阻及欧姆定律作为主要内容。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作图题、计算题、信息题等题型出现。突出考查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运用与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物理教与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以达到多种能力的提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理念之一,目的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点,关注科技发展,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更多的将物理知识运用于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科学知识的解答上。这类题成为近几年中考试题的亮点。同时从学生答题中也反映出我们在复习电路、电流、电压、电阻及欧姆定律时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例如:(2008年天津市中考试题21小题),用图8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小灯泡L的电阻,闭合开关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如图8乙所示,流过小灯泡的电流为 A,小灯泡的电阻为 Ω。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电流表、电压表不会读数,不会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计算电阻。

2、电路转换能力差。例如(2006年天津市中考试题29小题),根据图8(甲)所示的电路图,将图8(乙)中的实物图用笔画线表示导线连接起来,在闭合开关后,如果A1的示数为0.5A,A2的示数为0.3A,通过L1、L2的电流各为_________A,_______A。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时出现了问题,造成连接错误。
3、实验设计能力弱。例如(2008年天津市中考试题28小题),某同学想利用电磁继电器制成一个温度自动报警器,实现对温控箱内的温度监控。用如图10所示带金属触丝的水银温度计和电磁继电器组装自动报警器,正常情况下绿灯亮,当温控箱内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红灯亮(绿灯熄灭)。请按此要求连接电路(红、绿灯的额定电压相同)。不懂得电路设计要领,对电路连接的基本方法不清,不知从何处入手,造成失分。
4、数据处理能力差。例如(2007年天津市中考试题29小题),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的实验电路,如图8所示。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进行三次测量求平均值。请你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表现为不会设计表格内容和项目,不知道表格中的物理量如何安排而丢分。
学生出现的问题说明我们在复习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照本宣科炒剩饭,课堂上只是把学生过去所学知识在回忆一遍,将复习变成了旧知识的重教。学生缺乏新鲜感,没有学习兴趣。第二,只注意罗列知识,不注重将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纳入新的知识框架,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第三,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造成学生对实验过程体会不深,理解不透,缺乏实验设计、实验处理。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第四,抛开课本,搞题海战,大量解题,教师包讲到底,学生不爱听,致使课堂效率低下。
二、复习措施
(一)领会课标,把握教材。
复习课教学与新授课一样,首先应领会课程标准,把握教材,明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考试考点、教学目的与要求。因此,我们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反复研究课程标准,理清课程标准对电路、电流、电压、电阻及欧姆定律的要求,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分析探讨中考热点问题,从而把握正确的复习方向。这部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中考中出现机会较多,主要有:
1、导体和绝缘体:(2007太原)如图标出了构成干电池的几种材料,通常条件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
A 锌筒 B碳棒 C密封塑料 D金属帽
2、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南京中考)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路,用笔画线作导线将图中实物连接起来使之完整。
3、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武汉中考)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时,两只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图中两图所示,则电灯L1中的电流是( )
A、0.8A B、0.16A C、0.52A D、1.28A
4、家庭电路:(泰安中考)如图开关S闭合后,发现电灯L不亮,用试电笔测试c、d两点时,氖管都发光,测试a、b两点时,只有a点发光,则故障可能是( )

A 火线与零线短路 B a、d之间某处断路
C b、c之间某处断路 D 电灯的灯丝断了
5、电流表的使用:(2007宁波)如图甲是小亮同学测量并联电路的总电流时连接的电路
(1)请你在a、b导线中撤掉一根多余的导线,使电路符合实验要求,你选择撤掉的是______导线。
(2)撤掉多余的导线后,闭合开关,电流表的读数如图乙,其读数为______A。
6、电压表的使用:(2007常德)在用电压表测某电阻两端的电压时,若选用0-3V的量程,测得的电压值为2.2V;若选用0-15V的量程,测得的电压值为2.0V,那么该电阻两端电压的大小应是( )
A 2.2V B 2.0V C 2.1V D 无法确定
7、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2008潍坊)小明同学按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实验中电阻R1保持不变,三次调整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得到如下表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A1表示数I/A A2表示数I/A V1表示数U/V V2表示数U/V V表示数U/V
1 0.4 0.4 4 8 12
2 0.6 0.6 6 6 12
3 0.8 0.8 8 4 12
(1) 分析电流表A1、A2的示数,可得出
(2) 分析电压表V1、V2的示数,可得出 _________________ _
8、滑动变阻器的有效判断:(2007浙江)一些实验仪器具有调节作用,图中的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接线不同,其中对电路能起调节作用的是( )

9、伏安法测电阻:(2008河北)小明为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阻(阻值约为10欧)设计了如图甲的电路图。已知电源电压为6V,灯泡的额度电压为3.8V,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1A”字样。
(1)图乙是小明根据电路图连接的实物图,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小灯泡__________;经检查,是由于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在实物图中连接错误的导线上打“X”,并补画出正确的连线。
(2)若电压表0-15V的量程损坏,为完成实验,请你使用原有器材重新设计一个串联电路,并将设计的电路图画出来。
(3)根据你的设计重新连接电路进行实验,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________V,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A,则小灯泡的电阻是______Ω.
10、电路故障分析:(2007兰州)如图L1 L2是两盏完全相同的灯泡,闭合开关S后,L1 L2均正常发光,过了一会儿突然两灯同时熄灭,检查时发现:若用一根导线先后连接开关S的两端和电阻R的两端,电路均无变化,两灯仍然不变。若用电压表测L2两端,b 、c两点间的电压,电压表的示数明显高于L2的额定电压,据此可以判断( )
A L1的灯丝断了 B L2的灯丝断了
C 开关S接触不良 D 电阻R损坏了。


我们通过上述题目的分析强化了电学基础知识,基本达到了深化课标、活化教材的目的。
二、知识规律探析
1、三个重要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是电学电路分析和欧姆定律的基础。欧姆定律的计算题是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运算。因此,正确理解这三个物理量是学习的关键,明确每一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是学习的重点。
2、三个重要的仪器。对于电流表、电压表主要掌握其连接方式、量程的选择、读数,这是实验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滑动变阻器在生活实践中、电学实验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其工作原理是:接入电路的电阻丝越长,电阻越大。
3、一种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是研究电阻大小的有效方法,在研究电阻与某一因素的关系时,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就是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即“在相同条件”下比较。
4、一个重要的定律。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规律,它是进一步学会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电学复习的重点,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在复习中应掌握其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欧姆定律中三个电学量的因果关系“一个导体中的电流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导体两端电压和导体本身的电阻”。
5、电路的特点:电阻的串联与并联,求总电阻是重点考查内容,一是“等效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二是欧姆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
6、四个重要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探究电阻中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测量小灯泡电阻”。在复习中领会探究的七个基本要素,实验器材的选择、电路故障的排除、表格的设计、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实验数据的分析、计算、误差讨论等多方面的问题,要学会从实验数据中寻找规律,并注意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三、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物理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和创新,因此在复习这三章知识时,我们加强了双基复习力度,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复习前,我们先给学生布置作业,涉及内容注重基础,如:基本电路组成;电流、电压、电阻的国际单位、简称、符号、常用单位、换算关系;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和使用方法;串并联电路电阻、电流、电压的特点,欧姆定律等。并注重结合实际,如:观察你家中手电筒的结构;你家中电灯电视机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如右图电流表的示数是多少;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梳理,织成网络,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教师针对这部分知识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出两道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并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习题,题是由学生出的,他们一定能解出,因此由学生进行讲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再根据这三章内容精选试题,进行达标检测并根据检测找出学生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实施重点讲评,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三章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四、加强实验,提高能力。
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中实验题的数量及分值呈上升趋势,进一步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这三章中物理实验较多,包括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想想做做等,都是电学的基本实验,因此必须对每个实验内容全面系统地复习。以《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为例,本实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自选仪器、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等。实验前,安排学生思考实验原理是什么,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哪些?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及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课上,先组织各实验小组交流他们的设计方案,并告知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①电流表、电压表要选择适当的量程;②电流表、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要正确连接;③连接电路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④在滑动滑片的过程中,应当预先想好怎样滑动滑片,才会使灯泡中的电流变大或变小;⑤实验数据的填写,要尊重实验事实,不能捏造数据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看是否存在问题,有不妥及时纠正。实验完成后,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学生会发现小灯泡的电阻不是定值是变化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解释小灯泡的阻值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交流评估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提出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以上是我校物理组教师在复习电路、电流、电压、电阻及欧姆定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同步答案
如何学好初中物理:
1.见物思理,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物理讲的是“万物之理”,在我们身边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理知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注意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多抬头看看天空,你就会发现物理中的“力、热、电、光、原”知识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有。一旦养成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习惯,你就会发现原来物理这么有魅力,这么有趣。!
2.学会从“定义”去寻找错因。打好基础。
对于基本公式,规律,概念要特别重视。“死记知识永远学不好物理!”最聪明的学生都会从基本公式和概念上去寻找错误的根源,并且能够做到从一个错题能复习一大片知识——这是一个学生学习物理是否开窍的最重要的标志!
3.把“陌生”变成“透彻”!
遇到陌生的概念,比如“势能”“电势”“电势差”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心接纳它,再通过听老师讲解、对比、应用理解它。要有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精神。这样时间长了,应用多了,陌生的就变成了透彻的了。
4.把“错题”变成“熟题”!
建立错题本,在建立错题本时,不要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尤其注意建立错题本的方法和技巧,要有自己的创新、智慧以及汗水凝结在里面,力求做到赏心悦目,让人看了赞不绝口,自己看了会赞美自己的杰作。并且要常翻常看,每看一次就缩小一次错题的范围,最后错题越来越少,直至所有的“错题”变成“熟题”!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会触类旁通,永不忘却。
5.不管学那一部分内容都要抓住重点,抓住主干,这是最聪明的做法。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抓住要害就等于抓住了命脉。而每一本书、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每个练习都有关键考察点和关键的解决方法。这些就是物理中的“命脉”所在。比如“所有平抛运动和类平抛运动的问题只要抓住两个矢量三角形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所有的圆周运动的关键在于寻找向心力的来源”;“所有万有引力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两大思路”;“恒定电路中的所有基本知识都可以归结为一个U-I图像”;“所有力学实验的基础是纸带问题”;“纸带问题的关键点只有两点:求加速度和求某一点的速度”;“电学实验的关键在于两大问题:电路选择(分压式和限流式)、器材选择”等等。
6.养成“良好的思维定势”,克服“不好的思维定势”。
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有不好的思维定势影响我们。这些是我们要力求克服的。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定势则更为重要!良好的思维定势就是说:看到什么就要想到什么!比如看到“惯性”就想到“质量”;看到“合速度”就想到“实际速度”;看到“摩擦力”就先分析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看到“合外力”就想到“加速度”;看到“能量变化”就想到各种对应的“功能关系”等等。
7.一定避免“想当然”。
得出任何结论必须要有根有据!根据必须是物理规律。
做物理题最忌讳的就是“想当然”、“我以为应该这样…”“我觉得应该怎样…”“我想是这样的…”“就应该是这样…”。要记住:越是这种想当然的东西越是物理中最容易出错的东西。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很多领域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但在物理问题中却经常犯一些经验性、想当然的错误,比如:他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等。而伽利略则开创了实验与理论结合来推导解答出物理问题的先河。从而推翻了亚氏的经验主义、想当然的错误。所以在平时学习物理时得出每一个物理结论要力求做到“有根有据”!要能够从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来推导出你的结论。
8.遇到熟题,容易题一定要加倍小心
特别注意,最容易做的题往往最容易出错。
此类题目最容易让同学们高兴,如果你大意、轻视甚至藐视它,大难就要降临到你的头上了。或许出错就在哪一个方向或者单位上。记住:越是容易题目越容易犯错!就因为你的轻视。所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对解题非常适用。
9.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一定要慢,要仔细认真。特别注意把“关键词”“关键字眼”都勾画出来,这既可以增加审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又可以避免审题出错。审题时一定要与题给的图像结合并且要在草纸上画出大致过程或状态;当具体的物理情景非常清晰,分析思路非常明确时,再在试卷上下笔。此时的慢审题,反而增加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10.每天晚上临睡前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
每个周末的晚上回顾章节知识。
这种过电影似的回顾会使所学知识的系统化并使得知识记忆的更加深刻。回顾的的时候从主干知识到次干知识再到细节知识,回顾的越详细越全面效果越好。当天晚上没有想出来的知识第二天起床后尽快复习查看。这样做有两样好处:既巩固了知识,避免了遗忘;更重要的是又理顺了知识关系,形成了知识系统和网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夯实巩固并系统化物理知识的方法。
11.在大脑中多储存实例
把基本知识规律与具体的物理情景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最好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问题时经常遇到。例如遇到曲线运动问题就想到两个实例“匀速圆周运动”和“平抛运动”。
12.从规范入手,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
在物理学习中凡是因为不会做题造成的失分问题都不是大问题。但是凡是因为会做题却造成的失分问题都不是小问题。比如有很多学生因为规范性差、粗心大意(审题、计算错误)造成的失分。而这些只要平时养成好习惯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严肃一些来说是否认真、是否细心乃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体现。
13.避免“个别错误”克服“共性错误”!
大部分学生犯错误都会有“共性的错误”和“个别的错误”。“个别的错误”必须得攻克,因为别人都会,而你不会,你就会被落得更远。“共性的错误”是出题人本来就知道大多数人都会共有的缺点,从而设下陷阱故意让你去钻,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下笔之前、审题之时就识破其圈套。谁能提前做到这一点,谁就可以比别人先胜一筹。从而更能稳操胜券。
14.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复杂过程阶段化
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物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所以平时我们“遇到复杂问题要绞尽脑汁、尽可能想出多种解决方法,从中选用最简单的方法去作答”。
有不少同学在平时学习中形成了匆匆审题,匆匆做题的习惯,结果导致在匆匆中“匆匆出错”。这部分同学应该静下心来,打开思路,扩展思维,多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做题效率,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在平时的每一次练习、做题、听课、反思
整理时都要有长远的打算,要有远见卓识。
现在会的、懂的知识不代表以后就不会忘记。要把那些容易忘掉、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题或者结论及时的归纳整理下来,把一些知识的死角整理到一块。多抓联系、多反思归类、多对比,以备后用。
16.面对每一次考试都要有一种精神:
严谨细致的思维,百算无误的精细,舍我其谁的自信!对待学习要有“做别人的榜样”的自信!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做成所有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