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怎么死的??? 杨贵妃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关于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历史上有六种说法:

一、杨贵妃自杀于马嵬驿的说法,是正史的记载。

如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意思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在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旧唐书》、《新唐书》的记录李肇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引杨贵妃被缢的史料更为详细:当哗变的军士杀了杨国忠后,护驾的六军将士仍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唐玄宗要高力士问军中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唐辫宗听后,最初不肯割爱,“倚仗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却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而唐玄宗却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连高力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玄宗经高力士劝说,“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这样才使六军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唐记》三十四)。

二、杨贵妃不是自缢而死,而是死于乱军之中。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三、杨贵妃是吞金而死。

刘禹锡曾写过《马嵬行》一诗。他在诗中这样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然而,陈寅恪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

四、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当了女道士。

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时至近代,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

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驿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

五、杨贵妃远渡日本

关于杨贵妃的下落,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杨贵妃则逃往日本的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

替身是个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爱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于是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六、杨贵妃并没有去日本,而是远走美洲。

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唐朝马嵬之变 揭开杨贵妃死亡悬案



  1. 安禄山起兵叛乱,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出逃。途中在马嵬,杨贵妃遭将士们怒斥红颜祸水,被唐玄宗赐缢死。现在的马嵬(咸阳兴平)还有杨贵妃墓。

  2. 缢死是不会见血污的,但很多记载都称杨贵妃鲜血直流,于是便有了这么一说:杨贵妃死于乱军兵刃之下。

  3. 杨贵妃吞金而亡。当然,也有可能先吞金后缢死。

  4. 还有学者认为,当时六军哗变,唐玄宗出逃,根本不可能写诏书赐死。后来唐玄宗回銮要为杨贵妃改葬,却发现是座空坟。杨贵妃被劫是真,但当时死没死真不好说。

  5. 日本学术界认为,当时将领动了怜悯之心,让一个侍女替死,让亲信秘密护送杨贵妃出逃,交由遣唐使护送到日本。杨贵妃赴日后再嫁,68岁病逝,当地还有杨贵妃墓。日本影星山口百惠还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拓展资料: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惊破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美梦。转瞬之间,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刚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只得与杨贵妃诀别,杨“遂缢死于佛堂”。新旧《唐书》与《通鉴》均对此作了明确记载,唐人笔记杂史如《唐国史补》、《明皇杂录》、《高力士外传》、《安禄山事迹》都记述了的经过。由此可见,杨贵妃死于马嵬坡是不争之事。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兵变”,不论新旧《唐书》官方记载,还是民间笔记小说、文集,甚至唐宋后人诗咏词赋,均持此说。但民国以来,学术界对杨贵妃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具体表现为:“马嵬驿兵变”为传统说法有异,杨贵妃之死存在疑问,更有人提出杨贵妃入寺为尼或出海远遁之石破天惊之论。

“马嵬驿兵变”中的主要受害者杨贵妃是怎样死的呢?正史所载是被缢死的。如《旧唐书·杨贵妃传》载,诛了杨国忠父子后,“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得已,与妃决,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上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死之。”《国史补》:“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陈鸿《长恨歌传》:“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就死尺素之下,”乐史《杨太真外传》:“上入行宫,抚妃子出于厅前,至马道北墙口而别之,使力士赐死。妃涕呜咽,语不胜情,乃曰:‘愿大家好往。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帝曰:‘愿妃子善地受生。’力士遂缢于佛堂前梨树下。”所载大致相似,都说杨贵妃死于马嵬驿佛堂。

但据唐诗人李益、杜甫、贾岛、温庭筠等写关于“马嵬驿兵变”之诗,则认为杨贵妃是被乱兵所杀,而非缢死。如李益《过马嵬驿》中的“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和《过马嵬驿二首》中的“太真血染马蹄尽”,杜甫《哀江头》的“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杜甫此诗明言杨贵妃并非缢死,他作此诗时距“马嵬驿兵变”仅六七个月。贾岛《马嵬》也云:“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杜牧《华清宫三十韵》则云:“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倾国留无路,还魂怨有香。”张枯《华清宫和杜舍人》云:“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云:“返魂无验青烟天,埋血空生碧草愁。”郑蜗《津阳门诗》诗云:“马嵬驿前驾不发,宰相射杀怨者谁?长眉鬓发作凝血,空有君王潜涕胰。”于愤在《马嵬驿》云:“尝经马嵬驿,见说坡前客。一自屠贵妃,生女愁倾国。”北宋张来《卖中兴碑》云:“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都说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当非缢死,如是缢死,则不可能流血。“君王掩面救不得,回头血泪相和流”,白居易描绘杨贵妃死时的情况,也很像是被乱军所杀。尤其从当时叛军入门乱砍乱杀杨国忠父子、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韦见素等情况看,乱兵是一路杀入玄宗所居之室,杨贵妃被杀势必不能免。正史上载杨贵妃被缢,可能是出于“为尊者讳。”

但有人则认为杨贵妃不是被缢,也非被杀,而是吞金而死。刘禹锡《马嵬行》云:“绿野抚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间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从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懊气死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说杨贵妃吞金而死。陈寅幡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云:“寅恰所见记载,凡皆言贵妃缢死马嵬,独梦得此诗谓其吞金自尽。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乃得自‘里中儿’故有此异说耳。”又云:“吾国昔时贵显者,致死之法多种兼用,吞金不过其一,杨贵妃缢死前,或曾吞金,是以‘里中儿’传得此说,亦未可知。”

更令人拍案惊奇的是,一些海内外学者竟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出杨贵妃本人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出逃去了。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早在本世纪20年代,在一篇《(长恨歌)及(长恨歌)的传疑》一文中,认为据白居易《长恨歌》内容,玄宗从四川回朝路过马嵬驿时,却找不到杨贵妃的尸骨,说明马嵬驿兵变中被杀的是另外一个人,而非贵妃本人。真正的杨贵妃可能金蝉脱壳,流落到当时的女道士院(娼妓院)。俞氏此说是据白居易《长恨歌》推测,而《长恨歌》为文学作品,浪漫夸张之处甚多,难以为凭。有的日本学者也认为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没死,以平息叛兵众怒。而杨贵妃则被护送至海外,逃到日本久谷叮久津。唐玄宗也知贵妃未死,返朝后便遣方士“上穷碧落下黄泉”寻找。
杨贵妃又名杨玉环,公元712-755年她与唐玄宗李隆基发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由于皇帝爱美女,不爱江山,不问朝政,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导致祸国殃民,引起全体官兵与老百姓极大不满,其间,齐鲁大地的将领安乐山乘机发起兵变,一直打到长安,即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唐皇与杨玉环一同逃到四川马嵬坡,在总官兵的威逼下,唐明皇无奈赐白绸令杨玉环自缢.尸体葬于马嵬坡.从杨贵妃的死,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一个当官的,如果爱色,就要倾国,一个富翁如果贪色,就要倾家荡产,古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目前另一说法,说杨贵妃没有死,她逃到了日本去了.这是误导.

唐皇与杨玉环一同逃到四川马嵬坡,在总官兵的威逼下,唐明皇无奈赐白绸令杨玉环自缢,尸体葬于马嵬坡。

由于李隆基爱杨玉环,不爱江山,不问朝政,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导致祸国殃民,引起全体官兵与老百姓极大不满。其间,齐鲁大地的将领安乐山乘机发起兵变,一直打到长安,即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

拓展资料

据野史记载,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

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杨贵妃死因是中国历史上一大谜团,经过史学家根据史料分析,对其死因目前有以下几种比较权威的推测:死于马嵬坡、死于佛堂、死于乱军、吞金而死。

拓展资料

  1. 死于马嵬坡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

    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2. 死于佛堂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林芳兵,香消玉殒前的贵妃向菩萨祈祷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

    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

  3. 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 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 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

  4. 吞金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

    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古代杨贵妃死亡之迷——她是怎么死的?~

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杨玉环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
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

扩展资料
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杨玉环


#仰莫饰# 杨贵妃最后是怎么死的 -
(13491965919): 正史所载是被缢死的.如《旧唐书·杨贵妃传》载,诛了杨国忠父子后,“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得已,与妃决,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上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死之.”《国史补》:“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陈鸿《长恨歌传》:“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就死尺素之下,”乐史《杨太真外传》:“上入行宫,抚妃子出于厅前,至马道北墙口而别之,使力士赐死.妃涕呜咽,语不胜情,乃曰:'愿大家好往.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帝曰:'愿妃子善地受生.'力士遂缢于佛堂前梨树下.”所载大致相似,都说杨贵妃死于马嵬驿佛堂.

#仰莫饰# 杨贵妃怎么死的 杨贵妃到底是自杀还是被杀 -
(13491965919):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兵变”,不论新旧《唐书》官方记载,还是民间笔记小说、文集,甚至唐宋后人诗咏词赋,均持此说.但民国以来,学术界对杨贵妃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具体表现为:“马嵬驿兵变”为传统说法有异,杨贵妃之死存...

#仰莫饰# 杨贵妃怎么死的
(13491965919): 据记载;安史之乱时, 杨贵妃是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良久兵解(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当时杨贵妃被葬于驿站西面的道路旁边,尸体以紫色的被褥裹之.

#仰莫饰#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呢?
(13491965919): 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良久兵解(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仰莫饰# 那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啊
(13491965919):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时,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仰莫饰# 历史上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呢
(13491965919):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西幸成都. 途经马嵬坡,右龙武军(禁军)将军陈玄礼等六军将士认为杨家祸国殃民,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 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又不肯前行,说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贵妃死时,年38岁

#仰莫饰# 杨贵妃怎么死的
(13491965919): 杨贵妃又名杨玉环,公元712-755年她与唐玄宗李隆棋基发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由于皇帝爱美女,不爱江山,不问朝政,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导致祸国殃民,引起全体官兵与老百姓极大不满,其间,齐鲁大地的将领安乐山乘机发起兵变,一直打到长安,即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唐皇与杨玉环一同逃到四川马嵬坡,在总官兵的威逼下,唐明皇无奈赐白绸令杨玉环自缢.尸体葬于马嵬坡.从杨贵妃的死,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一个当官的,如果爱色,就要倾国,一个富翁如果贪色,就要倾家荡产,古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目前另一说法,说杨贵妃没有死,她逃到了日本去了.这是误导.

#仰莫饰# 杨贵妃最终是怎么死的
(13491965919): 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时,杨贵妃被逼赐死,年方38岁. 所以杨贵妃是死在唐玄宗前面的

#仰莫饰# 杨贵妃怎么死的
(13491965919): 杨贵妃又名杨玉环,公元712-755年她与唐玄宗李隆棋基发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由于皇帝爱美女,不爱江山,不问朝政,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导致祸国殃民,引起全体官兵与老百姓极大不满,其间,齐鲁大地的将领安乐山乘机发起兵变,一直打到长安,即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唐皇与杨玉环一同逃到四川马嵬坡,在总官兵的威逼下,唐明皇无奈赐白绸令杨玉环自缢.尸体葬于马嵬坡.从杨贵妃的死,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一个当官的,如果爱色,就要倾国,一个富翁如果贪色,就要倾家荡产,古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目前另一说法,说杨贵妃没有死,她逃到了日本去了.这是误导.

#仰莫饰# 扬贵妃是怎么死的
(13491965919):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杨玉环自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 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此外,杨玉环在宫中与安禄山有染,但最终玄宗还是难以割舍她. 直至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时,杨贵妃被逼赐死,年方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