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翻译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bì),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lè)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qí)者。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梁山是必。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bì),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lè)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qí)者。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解读
http://www.llysc.cn/content/article-207843.html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的翻译........急!~

答谢中书书:山河的美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苏林仇#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 作业帮
(18052433474):[答案]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是表达沉醉山水美景的欣喜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欣赏月光的喜悦之情和对贬谪和无事可做的...

#苏林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18052433474):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参考资料:资料

#苏林仇# 同是写景,但《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试对两篇短文的思想感情加以说明. - 作业帮
(18052433474):[答案] 答案: 解析: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苏林仇#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分别用的是什么表达方法? - 作业帮
(18052433474):[答案] 两文都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表达了他沉醉山水,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苏轼对当今社会的斥责与被贬之后的悠闲与无奈. 叙述、描写、抒情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中,...

#苏林仇# 成语填空:神()()神 欺()()欺 2.《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 作业帮
(18052433474):[答案] 神(乎)(其)神,欺(人)(自)欺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郁闷,只有到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寻找解脱

#苏林仇#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 作业帮
(18052433474):[答案]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郁闷,只有到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寻找解脱. 还有一点不同的就是:《答谢中书书》是五个字,《记承天寺夜游》是六个字.

#苏林仇#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表达思想上有什么不同? - 作业帮
(18052433474):[答案]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是表达沉醉山水美景的欣喜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欣赏月光的喜悦之情和对贬谪和无事可做的...

#苏林仇# 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答谢中书书》描写了()()之美,《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 - 作业帮
(18052433474):[答案] 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答谢中书书》描绘了“【山川】之美”,《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的【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思...

#苏林仇# ...③晓雾将歇__ - ④四时俱备___(2)用原文填空①《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___②《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 - 作业帮
(18052433474):[答案]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②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原来;③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苏林仇# 我想要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及翻译 谁能帮下忙??
(18052433474):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苏轼与张怀民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