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桥的历史沿革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19

州桥,唐时叫“汴州桥”,五代称“汴桥”,北宋时改名“州桥”,也称“天汉桥”。由唐代汴州节度使李勉所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牙、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由此可见,当年的州桥,是一座镌刻精美、构造坚固的纯石结构的平桥。
宋代汴河流经东京的里外城,河上有桥十三座,其中以州桥最为壮观。当年州桥“两岸夹歌楼,明月光相射”,每当月明之夜,晴空月正,登桥观月的人群,纷至沓来,熙熙攘攘。人们俯瞰河面,银波泛泛,皎月沉底,一时“州桥明月”被誉为一景。清人无名氏题咏:
石桥高踞浚仪沟,月色如银冷浸秋。
鳌背负山银阙涌,虹光横海玉梁浮。
香车已尽花间市,红袖歌残水上楼。
几度有人吹凤管,汴州风景胜杭州。
据记载,州桥在今南熏门正北,县角十字口南,桥之东接袁宅街,桥故迹不可见,有坐东朝西关帝庙,其庙因建在古州桥旧址之上,遂称为“州桥关帝庙”。相传关帝庙殿前旧有八角亭,高丈余,下砌砖洞,洞下有水一泓,可照见月影,俗谓之“州桥明月”。其实,这完全是牵强附会之说。
州桥是北宋时东京城内横跨汴河的一座大桥,也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桥下汴水奔流,浪声滔滔,桥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两岸商业十分繁荣,笙声连成一片。站在桥上,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中间是天街。《水浒》里杨志卖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可惜,明末毁于水患,遗址在今开封市大纸坊街东口至小纸坊街东口之间。
唐宋州桥的样式,由于没有留下当时的画图,现在只能从描写它的诗中去想象。今天,我们见到的“州桥明月图”,是清人模仿送人的画图。这这幅画面中,可以看出,当年州桥横跨汴水,直贯天街,临流玩月,风景绝佳。在州桥南街东首,曾建有明月楼,供人凭眺。
由于州桥久负盛名,骚人墨客,往往形诸吟咏,如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堤上残风雪,桥边盛酒楼,据鞍衰意尽,倚坎艳歌留……”,王安石的“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惴未觉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岳话州桥。”南宋爱国诗人范成大,于孝宗乾道六年出使金国,途中登上州桥时,写下“州桥南北时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的可歌可泣的名诗,表现了爱国诗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愿望,传达了北宋遗民藏在内心的爱国心情。但州桥也记载着亡国的耻辱。据传说,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东京陷落,徽、钦二帝被俘,就是经过州桥到北国去的。
今天,在当年州桥的遗迹上,大街通衢,楼房林立,市井繁华,人如潮流,每逢月夜,天阔地清,到处着银,不是当年,却似当年。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台州先秦时为瓯越地。秦代,地属闽中郡。汉初,先后有东海、东越等王国封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东越国除,徙民于江淮间,改其地属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
秦汉 三国
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鄞县回浦乡置回浦县,以其地河流弯曲回旋入海而得名。县治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世台、温、处3府。是为台州建县之始。
东汉建武年间(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县改名章安县。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在今永嘉县境内)。建安四年(199)(一作兴平二年〈195〉),分章安县西南部置松阳县。
三国吴黄武、黄龙年间(222—231),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分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以县境临海山而得名。赤乌二年(239),分永宁县置罗阳县;立罗江县。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隶扬州,郡治在章安(一作初治临海,寻徙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后改安阳)、罗江7县,辖境远及闽北。是为台州建郡之始。
两晋 南朝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始平县为始丰县;分鄞县800户、章安县北部200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又改安阳县为安固县。太康四年(283),分安固县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罗江县改属晋安郡。是时,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永宁、松阳、安固、横阳县,隶扬州。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永宁、松阳、安固、横阳4县置永嘉郡。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后世台州辖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属临海郡。
南朝辖县如故。
隋唐 五代
隋开皇九年(589),灭南朝陈,废郡,并临海郡各县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二年改称括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
唐初,复分临海为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临海5县。武德五年(622)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并宁海县入章安县。次年又将始丰、乐安、章安3县并入临海县,台州仅辖临海县。贞观八年(634)复分临海县置始丰县。高宗上元二年(675)分临海县南部再置永宁县,分始丰县置乐安县。永昌元年(689)复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黄岩山而得名。神龙二年(706),分宁海县与越州的鄮县地置象山县,属台州。开元二十一年(733)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复称临海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台州,隶浙江东道。此后反复改隶浙江东、西两道。肃宗上元二年(761)改始丰县为唐兴县。广德二年(764)象山县改属明州。中和三年(883)隶义胜军。光启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军。
五代,属吴越国,军、州建置及辖县如故。天宝元年(908),改唐兴县为天台县,后复改为始丰县。宝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乐安县为永安县,以祈永保平安。后晋天福间(936—942),吴越又改始丰县为台兴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复改台兴县为天台县。
宋 元 明 清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台州入宋版图,州、县如故,隶两浙路。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多神仙之宅”,诏改永安县为仙居县。南宋隶两浙东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为台州路,隶江浙行省浙东道,辖县如故。元贞元年(1295),黄岩县以民户达5万,升为黄岩州,仍隶台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三年,复黄岩州为黄岩县。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黄岩县南部方岩、太平、繁昌乡置太平县,以其境内有太平山而得名。十二年,划乐清县东部山门、玉环2乡入太平县。自此,台州辖临海、黄岩、太平、仙居、天台、宁海6县。
清顺治三年(1646),入清版图,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隶浙江省绍台道。七年隶宁台温海道(驻台州)。十一年隶台海道(驻台州)。二十四年隶宁台道。雍正四年(1726)隶宁绍台道。六年,于玉环山置玉环厅。厅因山名,隶温州府。太平县二十四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划入玉环厅。 清宣统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复,成立军政分府,隶省军政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制。2月,玉环厅改为县。7月,撤销台州军政分府,各县直属省政府。3年,省下设道,属会稽道,玉环县属瓯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太平县以县西温峤岭别称温岭改名温岭县。16年道废,各县直属省政府。21年月,省政府在省县之间试行县政督察专员制,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宁海县为第六区。因内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设特区,为第五特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22年10月改划为第四特区。24年月,省政府正式设置临海行政督察区,置专员公署。25年,据行政院新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称第七行政督察区。29年月,以南田县全部境域及宁海县东南部18乡镇、临海县东北部5乡镇,置三门县,以地濒三门湾而得名。31年,天台县划属第六区。32年,宁海县改属第六区。35年增辖天台,磐安2县。37年4月划为第五区,未及实施,7月又重划为第六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 1949年6月解放后,置浙江第六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49年10月10日,第六专区改称台州专区,驻临海县,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温岭、三门、宁海7县及临海城关、海门两直属区。玉环县属温州专区。1950年5月,撤销临海城关直属区,划归临海县。1952年10月,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1953年6月,分玉环县境洞头、大门诸岛另建洞头县,属温州专区。1954年5月,撤销台州专区,临海、天台、三门3县划属宁波专区,黄岩、温岭、仙居3县及海门直属区划属温州专区。1956年3月,仙居县改属宁波专区;海门直属区撤销,改为黄岩县属区。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1958年月日0月,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宁海县撤销,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洞头县重新并入玉环县,仍属温州专区。12月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县划属宁波专区,临海、仙居、黄岩、温岭4县划属温州专区。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玉环县,所属境域分属温岭县与温州市,并于4月付诸实施。196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玉环县。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区,并复置三门县、玉环县。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7县。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1980年7月置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辖境包括原黄岩县海门区、大陈镇、山东人民公社及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以境内有椒江而得名。此后,临海县章安区、黄岩县洪家区与三甲区,陆续划属椒江市。1986年3月撤销临海县,置临海市。1989年10月撤销黄岩县,置黄岩市。1994年,撤区建市,并搬市政府至椒江,台州地区现辖路桥、椒江、黄岩3区,临海、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6个市。

因地处青海湖之南,故名海南。
  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金城郡设河关县,辖今贵德、共和东部地区,受“护羌校尉”节制。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置西海郡,其辖地包括今共和、兴海两县的大部分地区。南梁大同六年(540年),吐谷浑国王夸吕在今共和县石乃亥乡建都伏俟城,海南地区均为其属地。此后,曾数度为吐蕃属地。元至元八年(1271年)设贵德州,辖今贵德、共和部分地区,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河州路管辖,其余牧区各地则直属中央宣政院“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管辖,称必里万户府。明洪武八年(1375年)在贵德县置归德守御千户所,辖今贵德、贵南、同德及黄南州的部分地区,属陕西都指挥使河洲卫管辖,其余地区则属答司麻万户府和必里卫管辖。17世纪初至雍正初年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今贵德县设钦差总理蒙古番子事务大臣公署,管理今海南州在内的广大牧区,后经奏准迁往西宁。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归德为贵德;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置贵德厅、设扶番同知,辖今海南及黄南部分地区。辛亥革命以后,1913年改贵德厅为县,1915年北洋政府在青海改变建制,海南地区归甘边宁海镇守使和蒙番宣慰使管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设青海第五、第七行政督察区。青海建省后于1929年、1935年、1939年先后设共和县、同德县、大河坝设治局、1945年大河坝设治局改为兴海县。
  1949年9月今海南地区解放后,相继建立了贵德、共河、兴海、同德4县人民政府。1953年7月,由贵德、同德两县划出部分地区建立了贵南县。1953年9月30日,政务院批准设立海南藏族自治区,12月15日正式设立,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共和县恰卜恰,辖共和(原共和县藏族自治区恢复为县,驻恰卜恰)、贵德(驻河阴镇)、贵南(由贵德县南部设置,驻拉曲)、兴海(原兴海县藏族自治区恢复为县,驻大河坝)、同德(原同德县藏族自治区恢复为县,驻尕巴松都)5县。1955年7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自治区改称海南藏族自治州。1958年兴海县由大河坝迁驻子科滩。1959年将同德县划归果洛藏族自治州,原属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划入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驻地迁茫拉。1962年同德县由果洛藏族自治州划回海南藏族自治州,将玛多县划归果洛藏族自治州;至此,海南藏族自治州辖共和(驻恰卜恰)、贵德(驻河阴)、贵南(驻茫拉)、同德(驻尕巴松都)、兴海(驻子科滩)5县。1979年3月随龙羊峡水电站的建成,成立龙羊峡办事处(1988年改为龙羊峡行政委员会),为州政府派出的县级机构;至此,海南州共辖共和、贵德、兴海、贵南、同德5县和龙羊峡1行委。2002年,撤销龙羊峡行委;至此,海南州共辖共和、贵德、兴海、贵南、同德5县。
  1999年末,海南州总人口为38.2万人,辖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5县和龙羊峡行委,共有41个乡镇。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海南州总人口375426人。其中:共和县 111974人、同德县 48741人、贵德县 91552人、兴海县 59580人、贵南县 63579人。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①撤销贵德县河西乡,设立河西镇。②撤销贵南县拉乙亥乡、设立并命名为茫曲镇;撤销过马营乡,设立过马营镇。③撤销同德县巴水乡,设立并命名为尕巴松多镇。④撤销共和县恰卜恰乡,并入恰卜恰镇;撤销倒淌河乡,设立倒淌河镇。⑤撤销兴海县大河坝乡,设立并命名为子科滩镇(迁至子科滩);撤销河卡乡,设立河卡镇。
  2006年8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乡镇行政区划将原有的40个乡镇(其中29个乡、11个镇)调整为36个乡镇(其中21个乡、15个镇):撤销共和县英德尔乡,设立塘格木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原塘格木农场场部所在地塘格木,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共和县东巴乡,并入恰卜恰镇;撤销贵德县常牧、东沟两乡,合并设立常牧镇,镇政府设在原东沟乡政府驻地周屯,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兴海县曲什安乡,设立曲什安镇,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兴海县桑当乡,将桑当乡的桑当、明星、夏塘、野马台4个村划归兴海县唐乃亥乡,并将桑当乡的切卜藏村划归兴海县子科滩镇管辖;撤销同德县唐干、谷芒两乡,合并设立唐谷镇,镇政府设在原谷芒乡政府驻地谷芒,实行镇管村体制。


#谷仪治# 寻找类似袁州桥变迁的例子
(18985313092): 改革开放20年来,江西宜春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横穿宜春城的秀江河上有一座袁州桥,从80年代至今,它经历了两次变迁.从袁州桥的变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 上图:“袁州大桥”(建于1996年)设计新颖、造型简捷,成为宜春的一道新景观. 中图:“袁州桥”(建于1986年)为钢筋水泥结构. 下图:“宜春浮桥”(摄于1982年)为袁州桥的前身,该桥自解放到1986年一直是沟通宜春城区南北的主要桥梁. 张育麟摄

#谷仪治# 范成大的州桥译文 -
(18985313092): 范成大《州桥》诗题下原注,对州桥的位置作了准确描述:州桥,“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朱雀门,是汴京的正南门.宣德楼,宫城的正门楼.宋朝时,汴京就这一座州桥. 范成大的《州桥》写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70)...

#谷仪治# 宜宾市戎州桥的来历 -
(18985313092): 不知道哦,不过我可以给您提供相关信息:戎州桥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金沙江下游,临近三江汇合之处,靠近南门桥,北起涌泉街,南接戎州路,为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桥长505米,宽22.5米,双向四车道,总投资1亿多元. 2002年动工,2006年竣工.用于组合该桥的20余块巨大的桥架钢筋每块长25米,宽2.6米,重达55吨左右,全部在武汉制成后用船运到宜宾进行组合.

#谷仪治# 关于徽州桥的说明文范文
(18985313092): 通济桥,俗称金华大桥.以前它是通向兰溪、衢州的要道,现在它紧连婺州南北,也是金华的名景之一. 通济桥横跨在婺江上,婺江将金华分成南北两区.很早以前只有浮桥相通,但每遇江水暴涨,往往桥断舟散,交通断绝.大约在元代大德四...

#谷仪治# 请问北京市海淀区的苏州桥的得名由来历史? -
(18985313092): 之所以叫苏州桥是因为修在苏州街附近,至于为什么叫苏州街,客官请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823639.htm

#谷仪治# 广州大桥的历史!急要~要详细的! -
(18985313092): 广州大桥简介 一 广州大桥位于中国广州市,跨越珠江主、辅航道及二沙岛,连接广州大道南北两段,北端东侧设有环道与二沙岛连通.因是广州第三座横跨珠江的桥梁,固原称广州珠江第三桥. 广州大桥长988.4米,宽24米,其中车行道20米...

#谷仪治# 关于爱国的古诗州桥写作背景 -
(18985313092):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_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谷仪治# 越州桥是隋朝的工匠李春设计和建造的.对吗 -
(18985313092): 是赵州桥吧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唐中书令张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但赵州桥存世15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谷仪治# 州桥,宋,范成大,这首诗好在哪 -
(18985313092): 州桥 朝代:宋辽金 作者:范成大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译文 州桥南北,天街之上,父老伫足,盼望王师,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

#谷仪治# 州桥宋范成大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人在京城的街道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18985313092): 《州桥》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在朴素的语言中把遗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