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行为主要有哪些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疗法有哪些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
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通过研究与实践,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总结如下: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
(一)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 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二)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作为隔辈儿人,他们更加宠爱孙儿,甚至“遮丑护短”,“隔辈亲”演变成了“隔辈溺”,导致了孙辈的自私、任性、懒惰、骄横等不良行为。2.家长过分要求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例如,回家就看书、学习,不得随便说话、干事等,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儿,很少让幼儿与外界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3.家长过分放任幼儿。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表现的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三)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调查表明,幼儿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影响幼儿攻击性发生的因素主要指消极的事件:包括身体攻击、言语威胁、物品的剥夺等;情境诱因:幼儿有时会受外在诱因的驱动(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攻击;榜样的示范。幼儿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的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即幼儿实际参与的打架、争抢玩具等。例如,有一幼儿本来很规矩,从不打人,由于他的好朋友是班里的调皮头,没事就打别人几下,他无形中就学会了,当别人碰了他插的汽车时,他便抬手打了那个小朋友。幼儿行为的保持取决于对行为后果的强化。幼儿攻击行为的保持首先包括不恰当的惩罚。恰当的惩罚通常会导致幼儿对攻击行为的内疚和焦虑,从而有助于抑制其攻击行为的发生。但是,不恰当的惩罚不但达不到这一效果,反而会增加幼儿攻击的消极作用。例如老师对幼儿形成的攻击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缺乏了解,不能找出问题性的“病因”,即未能“对症下药”,最终难以消除病根。再者与老师繁忙的业务和本身的师德有一定关系,繁忙工作后往往使老师产生消极的情绪,“不良行为”幼儿便容易成为“发泄”对象,不管情况如何,只知一味的批评孩子以求得暂时的平静,但过后这些幼儿还依然如故。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一、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其次,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不少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间接、委婉的办法,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同时,通过家长园地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在与“攻击性行为”幼儿家长的联系中,应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一味告状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 帮助幼儿重建自我认识,增强“我是好孩子”的自信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面对的是被小朋友回避、拒绝,被成人训斥的氛围。因此,应试图利用“皮格马翁效应”对幼儿施加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同时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凡凡把自己比做警察,把宁宁当作小偷,并用玩具手枪对准宁宁开去,还用擒拿的方法一下把宁宁摔倒在地。无辜的宁宁哭着跑来告状,凡凡意识到闯祸了,站在一边等着挨训。我把凡凡叫过来问:“你是不是很喜欢当警察?”凡凡使劲儿点头。我接着说:“警察能抓坏蛋,警察很勇敢,凡凡也很勇敢,对不对?”凡凡更加使劲地点头。我又问凡凡:“你喜不喜欢警察?”凡凡说:“喜欢。”我又说:“你不能把小朋友当小偷打,那多疼呀!你俩个用玩具插个警察和小偷,玩游戏好不好?”两个孩子很高兴,我示意凡凡向宁宁道了个歉,随后,俩人高高兴兴地去玩游戏了。三、减少环境中易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日常中,家长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
四、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运用恰当的惩罚方式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如果教师能以平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教育这些幼儿的有效办法。首先,惩罚要及时,使幼儿的攻击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幼儿讲清楚错在那里,应怎么去做。,其次,惩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适度且就事论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德方面,以免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五、 允许幼儿合理宣泄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并且,我们还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幼儿组织不同的游戏来满足他们。比如,好问、好探索的幼儿应启发他们开动脑筋,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步引导幼儿去寻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态度变成发展智力的动力;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以组织他们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对于喜欢叫嚷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等。六、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总之,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学前期儿童有下列容易出现的行为问题:
  1.语言发育异常 若孩子到了3岁仍不会讲话,或词汇特别少,用词混乱错误等,则可能是智力低下、孤独症、耳聋、特殊性语言发育迟缓等疾病。
  2.吃手指和咬指甲 3—6岁儿童还有吃手指现象,也可能是某种心理问题引起的,如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到挫折失败、恐惧不安或寂寞无聊等。
  3.口吃 也叫结巴。孩子口吃时可能还伴有挤眉弄眼、歪脖子、摇头、挥臂跺脚和呼吸急促等表现。主要由遗传因素、脑损害、受惊吓、过度紧张、父母关系紧张、突然变换环境以及模仿等造成。
  4.抽动 有些孩子出现不自主的眨眼、耸肩、抽动鼻子、摇头、皱眉等习惯性行为,称作儿童抽动症,多见于男孩。造成的原因有过分紧张,也可能是因为眼角膜炎、气管炎、脖子扭伤、落枕等未能及时治愈而导致。
  5.揪头发 手指不自主地捻、搓、揪头发或眉毛,有时揪得像斑秃一样。有些父母以为孩子得了皮肤病。究其原因还是与孩子紧张、焦虑等情绪有关。
  6.尿床 有些孩子4岁之后仍经常尿床或尿裤子,原因有生理性和心理性两个方面,前者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系统疾病等;后者包括受到惊吓、失去母爱、突然改变环境、过度被溺爱、幼儿园恐怖症等。
  7.摩擦癖 有些孩子经常贴近硬物摩擦阴部,有的抚弄摩擦生殖器。这还不属于手淫,只能叫做摩擦癖。初始原因可能是阴部湿疹发痒、内裤过紧,或出自好奇而玩弄生殖器最后导致摩擦癖。
  8.偏食 有些母亲总是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吃饭时挑三拣四、边吃边玩。这种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生长缓慢等。可能孩子体内缺乏某种元素、胃酸分泌减少,也可能孩子吃零食偏多、父母过分关注或吃饭时批评责备孩子等。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具有哪些特征~

你好,学前儿童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行用具有的特征:
学前期儿童主要指3—6岁儿童。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动作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其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还很差,兴奋性占主导,因此他们容易兴奋、喧闹,而好动几乎是普遍现象。有些父母担心孩子是否得了“多动症”。其实,如果这一时期儿童显得格外老成、呆板和少动反而是不正常的现象。孩子多动与否,需要医生来诊断,家长不宜乱作判断。
学前期儿童有下列容易出现的行为问题:
   1.语言发育异常 若孩子到了3岁仍不会讲话,或词汇特别少,用词混乱错误等,则可能是智力低下、孤独症、耳聋、特殊性语言发育迟缓等疾病。
   2.吃手指和咬指甲 3—6岁儿童还有吃手指现象,也可能是某种心理问题引起的,如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到挫折失败、恐惧不安或寂寞无聊等。
   3.口吃 也叫结巴。孩子口吃时可能还伴有挤眉弄眼、歪脖子、摇头、挥臂跺脚和呼吸急促等表现。主要由遗传因素、脑损害、受惊吓、过度紧张、父母关系紧张、突然变换环境以及模仿等造成。
   4.抽动 有些孩子出现不自主的眨眼、耸肩、抽动鼻子、摇头、皱眉等习惯性行为,称作儿童抽动症,多见于男孩。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加速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关心的往往是儿童的身体健康,除非儿童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否则大多数家长不太容易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但等到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时,往往很难再矫正过来,因此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以预防为主。
儿童心理问题的界定
  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指处于6、7 岁以前的儿童行为在持续时间上和严重程度上偏离了大多数儿童的正常行为标准。关于儿童期心理问题应该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儿童心理内化水平很低,其行为异常可以视为心理异常所致。第二,没有妨碍到正常生活的程度较轻的异常行为不能视为心理问题。儿童心理问题种类比较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自闭症
  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对幼儿的社交、语言、感知觉、认知等方面会产生全方位的严重影响的疾病。其产生原因很复杂,可能涉及到遗传、病毒感染、疾病、环境污染、辐射等。
  临床表现:
  1.语言障碍
  患儿语言发育迟缓、开口说话较晚,有的患儿甚至终生不语。患儿只能机械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别人的提问不能回答。如别人问:“你叫什么名字?”患儿也会说:“你叫什么名字?”别人叫他的名字,患儿也不会做出应答。有的患儿不会运用代词:把“我的”说成“你的”。说话时很少看着对方,甚至把头扭过去。
  2.社会交往障碍
  患儿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与别人没有目光对视,没有与他人拥抱、亲吻的意愿;被爱抚时也不会表现出温情。不区分熟人、陌生人,对家人和对其他人的态度是一样的。父母只是患儿生活起居的依赖,并非是情感的依赖,只有饿了才会找妈妈,然后又不理妈妈。经常独处,不愿意和同伴一起玩耍。看见别的儿童玩游戏,也没有参与的愿望或观看的兴趣。
  3.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儿反复做一些没有意义的行为,如玩弄自己的手掌、反复拍手、转圈等。很多患儿拒绝接受变化,行为刻板,如玩具一定要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回家要走相同的路线,一旦这些行为被制止,会出现敌意或反抗行为。
  4.兴趣狭窄、奇异
  患儿对周围事物不敏感、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其他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或卡通动画从不关注,反而喜欢一些单调乏味的东西,如会盯着旋转的电风扇一连看数小时,或对某个电视广告特别衷情,经常性地背诵某句广告台词。
  5.智力障碍
  在自闭症儿童中,智力水平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少数患儿智力正常,大多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还有一部分患儿甚至在某个领域智力超群,远远超出其他正常人,堪称天才,令人惊叹。关于这一现象,目前心理学界还无法解释。

  矫正措施:
  1.行为疗法
  该疗法源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对于患儿病态、刻板行为不予关注,更不要制止,对于偶尔出现的意义行为马上给予表扬鼓励,及时强化,以提高意义行为出现的频率。
  2.宠物疗法
  即给患儿抚养一些宠物,这种方法是针对患儿的情感淡漠、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联系提出来的,患儿在抚养宠物的过程中,需要承担起照顾小动物的责任,会逐步培养出他的爱心,使他产生爱的情感。
  3.艺术疗法
  艺术活动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宣泄人的负面情绪,如:绘画、舞蹈、音乐等,通过患儿所绘的图画可以反映他的潜意识内容,成为进一步治疗的重要依据;而音乐可以提高患儿的感知能力,训练他对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患儿在音乐的激发下所产生的无意识反应也可以反映患儿内心的情感,有利于更好地观察了解患儿。
  4.游戏疗法
  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全身心的放松,游戏对儿童的心理问题还可以起到改善和促进作用。在游戏中可以模拟社会生活领域的真实情景,使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培养实际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生活技能,促进他们社会认知的发展,提升社交能力。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又称“幼儿多动症”,是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和活动过多为主要症状的心理发展障碍。其产生原因有:神经系统病变、母亲孕期高热、社会文化影响等。
  临床表现:
  1.活动过多
  在刚学会走路时,就以跑带走。手脚活动很多,总是忙个不停。不顾及场合、时间的乱跑、乱跳、大声喊叫,即使家里来了陌生人也是如此。如活动时,小动作多,坐立不安、身体扭来扭去,甚至来回走动,大声说话,干扰其他同学;不能很好地投入某一个游戏中,在多个游戏中挑来挑去。
  2.注意力不能集中
  很难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情,周围很小的声音或细微的事情都会吸引他的注意力。听别人说话时总是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不能复述别人刚刚说过的话,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废,不能自始至终把一件事情做完,往往在一件事情刚做没多久,就去做另一件事情。
  3.冲动任性
  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做事情很任性随意,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考虑后果、不知危险。如教学活动过程中突然大声吵闹;在大街上盲目乱跑,从不注意来往的车辆;不听从成人的劝告、教育等。
  4.学习困难
  理解困难,对教师的提问反应迟钝。计算或阅读时经常出错,不能完成作业。阅读、书写或计算时有困难,较粗心,如:把“6”看成“9”,把“b”写成“d”,虽经多次提醒,依然如此。
  5.动作不协调
部分患儿的动作不协调,如:难以完成系鞋带、扣纽扣的活动,快速轮换动作较笨拙。走路或跑步呈“S”前进,难以直线前进。
  矫正措施:
  1.冷处理法
  对于患儿的大吵、大闹,满屋子乱跑,不要呵斥或打骂,也不要给予目光上的关注,成人依然做自己的事情,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这样会让患儿觉得没有意思便会慢慢安静下来,等到患儿安静下来,马上给予表扬和鼓励。
  2.教育示范法
  成人可以在患儿面前大声地演示自己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比如:“我先做第一题,第一题是计算题,我先认真地读题,2+3 等于多少,我想一想啊,两个苹果加上三个苹果,一共是五个,所以2+3 应该等于5。”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患儿的思路更加清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3.限制看电视、上网的时间
  研究表明,儿童对电视和网络依赖的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则注意力越难以集中,因为电视节目、网络的信息量都很大,会让儿童难以静下心来选择。
  4.感觉统合能力训练
  对于有运动不协调症状的患儿,可以进行感统训练,如跳绳、踢毽子、打球等。这些运动简单、容易操作,可随时随地进行,而且效果良好。
  5.非言语交流法
  患儿由于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专心地听别人说话的内容,在和患儿交流中,成人可以一直和患儿进行身体接触来引起患儿的注意,如:可以一边抚摸着患儿的脑袋一边和他们说话,说完后可以提问“我刚才说什么了?”如果患儿仍然不清楚,可以再抚摸着患儿的脑袋,重新说一遍,直到他能复述为止。


攻击行为
  产生原因:
  攻击性儿童在认知上一般存在错误,他们对自己的体能优势评价较高,在遭遇不良的心境体验时,不能理性地思考问题,把攻击性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还有部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来自于对其他人的模仿。
  矫正措施:
  1.培养儿童的野移情冶能力
  “移情”是指儿童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涉身处地的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很多儿童之所以会攻击别人,往往和他的“移情”能力发展不足有关,不能够体验被攻击儿童的无助和恐惧,没有同情心。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的方式,让儿童感受被攻击时的委屈和伤心,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2.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要以身作则。不要在儿童面前争吵或发生肢体冲突,以免强化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夫妻之间相处融洽、其乐融融,会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起到宣泄、缓解的作用,降低他们的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
  3.多从事体育活动
  攻击行为较多的儿童,往往体能过剩,精力充沛。成人可以带领儿童从事一些户外活动,如跑步、爬山、游泳等,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消耗他们多余的能量。
  4.让儿童学会用非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当儿童遇到问题不懂得怎样解决,就本能地产生攻击行为。如儿童因为不会轮流玩玩具,都要先玩,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攻击行为。成人要教会儿童遇到问题时能通过商量、妥协,或按照某种制定的规则来解决。
  5.对儿童多一些关注
  有些儿童会攻击别人,是因为长期被成人忽视,没有体会到和父母在一起的安全感,通过攻击其他儿童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哪怕是父母的呵斥和打骂。所以父母要多陪伴儿童,当感受到父母的呵护和爱的时候,攻击性行为自然会减少。

偷窃行为
  产生原因:
  偷窃行为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问题行为,其原因有:儿童没有“物品所有权”的意识,不理解物品具有所有权,觉得喜欢就可以随便拿,不能抵抗物质的诱惑,被其他人唆使,想要获得具有相似行为儿童的认同感等。
  矫正措施:
  1.不要轻易地给儿童贴上野小偷冶的标签
  当发现儿童有偷窃行为时,家长态度要保持冷静、和缓,切忌对儿童大声批评,甚至责骂儿童是“小偷”,一些儿童本来是无心的行为,而且他们根本就没有“偷”的概念,如果此时家长过早地给他贴上“小偷”的标签,这会令儿童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种行为就是“偷”啊,今后反而会更容易出现偷窃行为,这种现象叫做“心理暗示”。
  2.帮助儿童建立野物权冶意识
  家长可以给儿童建立一个“私人空间”,里面只放儿童自己的物品,不要和其他人混用。让儿童从小建立“我的”“你的”的概念,同时帮助儿童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物品,除非经过同意,否则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3.培养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
  所谓延迟满足指:能够克服眼前所想要物品的诱惑,等待更适合的时间和场所来实现自己愿望的能力。也就是让儿童学会等待和忍耐,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确实有偷窃动机的儿童提出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儿童十分想要的玩具和零食,成人不要当场满足,告诉他们过几天再买,或者要求儿童完成某件事情然后再给予满足。
  4.让儿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
  当儿童出现偷窃行为时,成人要教育儿童直接面对问题,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回避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成人带领儿童归还或赔偿所偷物品,而且给儿童一点惩罚,让儿童明白,做错事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惩罚必须适度,不能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如可以把取消一个月的零食作为惩罚的一种手段。
  学前期是人一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家长和幼教工作者要把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首要的工作,看成是儿童健康生活、快乐成长的基础性工作,给儿童一个阳光、积极的童年。


#蒋曲岸# 幼儿有哪些常见的坏习惯?
(17097594921): 吸吮手指 很多宝宝不约而同在出生一个月后学会了吸吮手指.不过,吸吮手指会对牙... 这种自主行为对其口腔以及舌筋肌的发育都是很有好处的. 如果到上小学了,他(她...

#蒋曲岸# 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哪些?
(17097594921): 成人应耐心寻找原因,不给小儿太多的压力,让其树立自信心

#蒋曲岸# 幼儿心理问题有哪些 -
(17097594921):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1、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13%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焦虑障碍,而且患病年龄比二十年以前提前,多见于女孩.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分离性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

#蒋曲岸# 幼儿的行为类型有哪些 -
(17097594921): 社交行为、游戏行为、问题行为我记得就这几个 我一般会研究问题行为 通常分两大类:内化行为和外化行为 内化行为指一些情绪上的恐惧、退缩、焦虑等等. 外化行为又叫反社会行为,指幼儿表现出来的,像攻击性 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

#蒋曲岸# 幼儿教育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
(17097594921): 孩子教育中有哪些常见问题? (一)问:我在带班的时候,常常看到有些小朋友出现攻击性行为,通过暗示心理教育会对这位小朋友有帮助吗? 答:问题行为的出现要具体分析是发生在何时何地,周围有什么人出现的情况下,是在上课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