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文化习俗简单介绍 苗族的民俗文化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1、苗族民间口头文学

苗族的民间口头文学非常发达,其数量浩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精湛,包括古歌、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格言等样式。

2、苗族音乐

苗族音乐,丰富多彩。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琐呐曲调和策琴曲调,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而芦笙曲调是苗族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调。

3、苗族民间工艺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民间工艺瑰丽多彩。用蜡刀蘸蜡在白布上画好图案花纹后,浸入染缸染色,然后用水煮沸,脱去黄蜡现出蓝底白纹图案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左右的历史,在苗族民间流传甚广。

扩展资料

苗族的风俗习惯:

1、苗族的婚姻严禁同宗族者婚配,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过去也有父母包办的, 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较自由的恋爱活动,多在节日或农闲时举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点,由本寨姑娘与外寨男青年在此对歌,双方有意后则互赠礼品作为定情的信物。

2、过去苗族的丧葬形式比较复杂,有树葬、悬棺葬、岩洞葬、火葬和土葬。土葬已成为苗族现今采用的主要葬式。现代各地苗族成年人正常死亡后举办丧葬形式和过程,已经渐趋一致,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差别。

3、苗族聚族而居,村寨周围茂林修竹,风景幽美。村寨大多设有寨门,寨内种植有常青的保寨树。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而房屋大多为木结构建筑,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盖屋顶。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苗族



下面我从各方面讲苗族文化习俗汇总分类回答:
建筑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服饰:女装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 或短不 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女子服饰式样最多,有130余种,仅贵州就有101种.在贵州、云南、川南、广西、海南岛等地,穿百褶裙,但长短不一,以黔东南差别最大,有的到脚面,有的超过小腿肚,有的过膝,有的仅30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为普遍.颜色为青、蓝、白,裙面有绣花、挑花、镶花,也有蜡染或素净的.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领的.在湘西、黔东北、鄂西等地,在清乾、嘉时期,因民族暴动失败后,被迫改装,穿长裤、大襟右任上衣,农边、袖口、裤脚都镶花边.在接龙时才穿裙子,平时不穿裙.每逢节日妇女们走亲访友,头部、颈部、手腕都佩戴样式繁多的银饰.
  男装
  男子服装式样比较简单.贵州各地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在黔西北地区则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婚俗
  苗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缔结以自主婚姻为主,通过社交和谈情说爱来确定.社交活动多在节目或赶场天进行,形式是小伙子同姑娘对歌,互相了解情况,沟通感情,若双方情投意合,再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结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但也有的地区坐轿或骑马.宣恩一带新娘到夫家.必须从侧门进入洞房,并由“伴娘”端盘请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表示同心合意.川南新娘要从东面进入夫家,说是为了纪念祖先自东方来.黔东南一些地区,夫家要备一对熟鲤鱼给新娘“掐鱼祭祖”,表示她已成为夫家的人了.在湖南、川东、贵州的松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结婚后要住夫家.其他地区婚后当天或次日返回娘家,以后逢节日、农忙季节或夭家婚丧娶嫁之时,才接来住一段时间,这样数年以后,才长住夫家.
  拔雉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半路“抓亲”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半夜搬家
  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踩脚
  也叫“踩妹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但当众难以启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以试其态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也不会责怪对方.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草标
  苗族民俗,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用草标作纽带.草标形式各异,却很讲究,都传递着美好的愿望.有的用几根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有的将草扎成圆圈,表示团圆有望;有的青草夹黄,黄示称场再相会.传说以前有个苗族小伙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贝相爱,不料,阿贝姑娘被寨主看上并被抢走,当阿本来到的约会地点时,却不见阿贝的踪影,只见路旁有个草标,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标指约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贝姑娘.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过上了幸福日子.草标的妙用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
  吃年
  苗族人民自称过年为“吃年”,意思是说“年”被大家吃掉了,过去了.“吃年”期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各地开展吹芦笙、斗牛、踢毽子等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吃年”过去后,就要把铜鼓、芦笛收起来,开始春耕.苗族分布较广,“吃年”时间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带的苗族"吃年"分三次过,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称放牛年).
  聪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让通行.苗乡有时一对对男女青年聚集在路边、树林、小溪旁对歌.见有过路的就以对歌进行考问,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还歌,实际上这是比聪明、比智慧的考试.如果客方赢了,主方要赔礼送行;如果主方赢了,客方要承认自己输了才放行.如果不分胜负,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后再继续对歌.直到分出胜负为止,或另约时间,再次较量.
  分鸡心
  苗岭山区的苗族,有“分鸡心”的习俗.每逢佳节,主人便把客人请到家.吃饭时,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会把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但客人不能独自享用,必须与在座的老人同享.这样说明你大公无私、办事公道,愿为他们服务,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则,就会失去威信,也不会得到他们的帮助.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鸡心、鸭心又是最贵重部分,把鸡心让给你,就说明已把“心”交给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着你“心”交给他们,这样便于一道工作,互相帮助.
  花带与抄带
  苗族青年表示爱情的信物.云南昭通、大吴、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爱后,要互赠信物.姑娘送小伙子一根用彩线编织成的花带,长约1米,宽3-4厘米,上面绣着山川花草图案,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小伙子回赠姑娘一根线吊子.双方定情时,姑娘要送对方一根用雪白麻织成的长约1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抄带,寓意为将纯洁的爱情献给对方,对方回赠一把梳子和一个圆镜,表示终身相爱,白头到老.
  坡会
  传说很久以前,龙牙寨有个山青水秀的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许多姑娘、小伙子在这里放牧.一天,一个主官路过这里,见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随从去抢.小伙子见状,一齐吹响牛角,唤来了手握大刀、锄头的苗族人民,他们拥上马蹄坡,赶走了土官.为了庆祝胜利,他们在此唱歌跳舞.从此以后,便形成了传统的坡会.现在每逢节日,人民穿上节目的盛装,汇集在芦笙坪上赛歌、跳舞、爬竿、斗牛,利用这个盛会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苗族的风俗习惯~

生活习俗:
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吃山泥鳅( 晰蜴,统称 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吃青菜。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
节日、宗教信仰: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 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3.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 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 杨姓。 4.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 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5.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信仰:敬奉杨公再思。过去,乡境内有飞山庙16座。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
过去祭祖要杀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杀牛仪式,牛内脏用来祭祖先然后每人带一份肉回家。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婚丧习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 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 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 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拓展资料: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 黔、 湘、 鄂、 川、 滇、 桂、 琼等省区,以东南亚的 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等 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会迷信鬼神、盛行 巫术。

苗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有“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是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二、苗族婚嫁
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三、苗族丧葬
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四、苗族节日
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五、苗族艺术
1、苗族的蜡染
2、苗族刺绣
3、贵州苗族锡绣
4、黔东南苗族民间剪纸
5、精美苗画

扩展资料:
岜沙苗寨的古老风俗:镰刀剃头 神奇树葬
岜沙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州,距从江县城7.5公里,被称作“最后一个持枪部落”。岜沙人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神秘的生产生活方式,堪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岜沙的镰刀剃头、奇特壮观的鸣枪、放铁炮迎宾仪式、神奇的树葬习俗,以及对树木等的多元崇拜、“人树合一”的神秘文化让人感叹。
特别是由于他们崇拜树木并以树为神,绝不乱砍一棵树,因而村寨四周古树参天。微电影《树图腾》就是以岜沙苗寨为场景,在呈现了黔东南传统村落神奇独特的风俗与自然和谐生态的同时,反映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的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苗族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岜沙苗寨的古老风俗:镰刀剃头 神奇树葬


#皇胡韵# 苗族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说得简短些~~~~~ -
(17152183031): 苗族的民俗习惯: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

#皇胡韵#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贵州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17152183031): 苗族的民俗文化有苗族服饰、苗族婚嫁文化等;当地还有吃油茶、踩脚、吃年等多种风俗.苗族服饰:苗族的服饰有很多不同的样式,种类繁多,色彩也都比较艳丽,并且...

#皇胡韵# 苗族的习俗,要简短的 -
(17152183031): 苗族婚俗 正大光明去"游方" 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 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黔东南称为“游方”.游方是...

#皇胡韵# 关于苗族的传统习俗100字以下 -
(17152183031):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

#皇胡韵# 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
(17152183031): 苗族风俗习惯 一、服饰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 1 — 3 米长,戴多层“人字形”.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

#皇胡韵# 苗族的风俗是怎样勒 -
(17152183031): 苗族的习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

#皇胡韵# 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17152183031):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多了的话、看不懂

#皇胡韵# 苗族的风俗 -
(17152183031): 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

#皇胡韵# 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
(17152183031): 信仰万物有灵或多神鬼,喜食酸辣味,喜饮酒,每逢重大节日,都要舂糯米糍粑,蒸糯米饭.通过游方,跳月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 禁忌:不吃牛羊肉 忌狗肉上灶 忌在屋里煮蛇肉 父母或同村人去世 一个月内忌食辣椒

#皇胡韵# 苗族有什么风俗? -
(17152183031): 苗族一般都不与他族通婚.同民族不同服饰的支系也少通婚或不通婚.苗族禁止家族内通婚.在黔东地区,甚至凡是拜为兄弟的被视为同宗人,其子女是兄弟姐妹关系,也不能通婚.近几十年懂得了姑舅结亲不科学,也改变了姨表、姑表结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