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的课文分析 《桥之美》的结构是什么?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编辑 桥之美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家的眼里谈桥之美。
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
(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
(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
(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
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开篇收束全文。 本文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显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的这一段话,语言优美,有抒情色彩,运用假设推理,实现了桥在大千世界对于环境的烘托作用。
“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用诗情的文字勾画出一幅秀丽的画面,突出了桥与周边景色的和谐美。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本文是一篇说理性质的小品文,桥之美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单调的事物很难构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变幻多姿而让人们珍爱,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吧. 桥之美相关配图(5) 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2.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3.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
4.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5.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第一句用了打比方,将长桥比作卧龙,形象的写出了桥的长和古老的特点。
第二句用了打比方,把看长桥比作读史诗,史诗是历史的象征,将桥比作史诗就体现了桥的古老。
第三句用了摹状貌,桥的倒影被“浮萍”“杂草”刺破,化静为动,赋予了这片景物动感。
第四句用了摹状貌,将桥的身段和水波比作乐曲,写出了桥的动感和美感,又用了“形与色”,既写出了色又写了形,使整个描写更富有美感。
第五句用了打比方,将画家找桥比作孩子们寻找热闹,孩子寻找热闹是本能,而用这个比作画家找桥,更体现出了桥对画家的吸引力的大。 1、文章列举了四个例子?分析有何作用?
课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
2、作者认为桥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审美功能。 一、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主要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开发,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会是多方面的,如领悟到桥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生活周围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等,还有可能借作者的眼光对某一处自然风景或室内布置进行一番品头论足,老师要适时加以鼓励和引导。
二、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提高欣赏能力,培养语感。
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神清气爽。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三、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
该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来体现。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写作对象:本文为事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是事物说明文
写法及语言:本文语言文艺性强;《中国石拱桥》语言科学平实 一、要注意将课文与《中国石拱桥》作比较。可以从两篇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手法的不同以及给人的阅读感受不同两方面来进行比较。
二、画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文中所描述的景致虽然主要是着眼于画意,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距并不甚远。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曾有的经验和体验,发挥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和作者产生共鸣。
三、本文有不少语句蕴涵丰富而表达上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少疑问,教师可结合练习第二题,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其中的意蕴。
注释 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北京逝世
清华大学在26日发出的讣告称: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清华大学为其举行追思会。



桥之美赏析~

  我真后悔我在批判那些说明文时,把《桥之美》也连在一块。现在想想,也许这就是我最近常常作噩梦的原因吧,其实,《桥之美》不同与普通的说明文,它的语句近乎于散文。

  还记得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的《天静沙·秋思》吗?前两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只因为其中有“桥”,作者便能把它和江南水乡联系在一起,一想起江南水乡,眼前就会出现一幅清新淡雅的小水墨画。所以作者才说“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而且作者还利用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数学知识,又做了这样一个大胆的想象:“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来说明这个场面在画家眼里“富有结构美和形式美”

  我看了作者简介,作者吴贯中是名画家。这是我在看课文时已经预料到的,主要是看他欣赏桥的角度。“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眼于把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这正说明了作者讲究近景的和谐,也讲究远景的衬托。

  作者再写乌镇的小河两岸时,这样来写其中的石桥:“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就象《孤独之旅》中的杜雍和和杜小康一样,在密密的苇丛中行驶,突然出现一座石桥,是不是有一种透了一口气,豁然开朗的感觉?下文用了“细柳飘丝”和“晓风残月”这两个出自诗歌的词语,给人一种处在图画中的感觉。宋朝时,婉约词人柳永在他的雨霖铃中这样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以知道在桥上观赏晓风残月是很美丽的,可是下文中作者又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消魂!”更说明了石桥的美丽

第一部分(第1段),由桥的话题引出对“桥之美”的评说.
第二部分(第2~6段),从不同的角度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欣赏、品味“桥之美”.
第三部分(第7段),点明“桥之美”所在──“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云宽风# 桥之美体现了画家的什么情感
(13916277089):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

#云宽风#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从结构还是形式上介绍桥之美的?额,桥之美课文大家自己想办法看看吧.,如题 - 作业帮
(13916277089):[答案] 本文即讲了桥的形式美又讲了桥的结构美.侧重点在结构美上

#云宽风#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几个例子?分别阐述了什么样的美 -
(13916277089): 文章列举了四个例子,作用为:提交回答 课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

#云宽风# 谁知道课文桥之美的简介 -
(13916277089): 【简介】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

#云宽风# 桥之美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13916277089): 夸张的手法 主要是想表达家乡的美

#云宽风# 初二课文桥之美 -
(1391627708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和美学原则. 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

#云宽风# 初二语文(上)《桥之美》句子赏析1.矛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期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耳朵苇丛做了一次深... - 作业帮
(13916277089):[答案] 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2.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3.极目一片庄...

#云宽风# 《桥之美》一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认为“桥”美在什么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语言什么. -
(13916277089):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桥之美》一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 作者认为“桥”美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逻辑顺序.举例子. 语言: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云宽风# 吴冠中是一名画家,那么他眼中的“桥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
(13916277089):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云宽风# 《桥之美》这课抓住桥的什么特征来写的?通过什么例子来说明的? -
(13916277089): 抓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的特征来写的.列子: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的石桥; 细柳飘丝的江南乡间石桥头; 长桥; 风雨桥; 《清明上河图》里的桥;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 南京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