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从“赢氏乱天记,贤者避其世”开始的 “桃花园诗”中有“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桃花源记...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进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来往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

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陶渊明晚年,约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三年(421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陶渊明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作品赏析

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诗分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

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

结尾一句“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秦王朝暴虐无道,打乱了天下的正常秩序,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秦末汉初时的高士夏黄公和绮里季等人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那些人也隐居避世。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桃花源中的人初进山时的踪迹逐渐湮没了,于是桃花源通往外界的路慢慢废弃荒芜了。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桃花源中的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于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桃花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淳朴的民风和人世间浅薄的人情世故,二者本源不同;去桃花源的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自此桃花源复与外界隔绝。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试问世俗之人,又怎么能测知世俗社会之外的事?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注释:
  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天下的社会秩序。
  ⑵黄绮:夏黄公和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
  ⑶伊人:指桃花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
  ⑷迹:足迹,代“路”。
  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只是角度不同。
  ⑹肆:尽力。憩:休息。
  ⑺靡:无。
  ⑻暧:遮蔽。
  ⑼俎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所用的器具。新制:指新制的式样。
  ⑽纵:任情。斑白:头发花白的老人。游诣:游玩。
  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
  ⑿五百年:约数。自秦至东晋太元年约五六百年。敞:显露。神界:仙境。
  ⒀淳:淳厚。这里指桃花源中的社会风气。
  ⒁旋:立即。幽蔽:隐没,指复与外界隔绝。
  ⒂游方士:游于天下的世俗中人。
  ⒃尘嚣:指世俗社会。
  ⒄蹑:踏。寻吾契:寻找同我志趣相投的人。契,契合,志趣相投。

《桃花源记》没有后面!你求的那个是《桃花源诗并记》里面的《诗》!并不是《记》!

<桃花源记>有几种?开头是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求翻译~

陶渊明写有《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这两句诗就是《桃花源诗》的前两句,大意是:秦王朝暴虐无道,打乱了天下的正常秩序,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

附:《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伏凡枝# 桃花源记翻译 -
(19561855341): 陶渊明(南北朝)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伏凡枝# 《桃花源记》文言文的原文内容和翻译? -
(19561855341): 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伏凡枝# 《桃花源记》的译文 -
(19561855341):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偏义).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流两岸走了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

#伏凡枝#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 -
(19561855341):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伏凡枝# 桃花源记的文言文翻译 -
(19561855341): 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想要走到桃...

#伏凡枝# 翻译陶渊明《桃花源记》 -
(19561855341): 桃花源记 陶渊明(南北朝)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 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伏凡枝# 课文桃花源记逐句翻译 -
(19561855341):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伏凡枝# 帮帮找找桃花源记的原文及注释 -
(19561855341):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原文】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

#伏凡枝# 《桃花源记》课文翻译 -
(19561855341):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

#伏凡枝# 桃花源记译文 -
(19561855341):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 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流的两岸生长,有数百步宽.其中没有其他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