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山中》的三四两句写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王勃的《山中》这首诗的全部拼音是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荆溪”发源于秦岭山中,流至长安东北汇入灞水。诗人的别墅也在秦岭山中,此诗所写应是其别墅周边的一段景色。首句写山中溪流:荆溪蜿蜒穿流,溪水清浅,因溪水冲刷而泛白的石头星星点点地露出水面。次句写山中红叶:天气业已寒冷,但山林间仍点缀着稀疏的红叶。从天寒而红叶犹未尽落,表明天气是初冬时节。在以上两句诗中,诗人以“白石出”与“红叶稀”概括而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初冬山中景色的显著特征。不过诗人接着就在第三、四句诗中告诉人们,上述景象并不是此时山景的全貌,此时山景的基本面貌,乃是由众多苍松翠柏等终年长青的树木构成的充满生命力的“空翠”,即一望无际的空明的翠绿色。诗人行走在山间小路上,周身被空明的翠绿所包围,山林间的空气本就湿润,而空明的翠色则仿佛已化作绿水洒落下来似的,虽然未曾下雨,却不由产生了衣裳被淋湿的感觉。在此,诗人通过一个似幻似真的“湿”字,巧妙地显示出山中“空翠”色彩的浓烈。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选择白石散露的小溪,山林间稀疏点缀的红叶和一望无际的翠绿色,用一条山径和一位行人把它们联接起来,构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中初冬风景画。这幅优美的风景画极具冬的情韵,却无冬的肃杀,而仍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烂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从晚上凛冽的风(高风晚)、枯叶飞舞的样子(黄叶飞)两个意象中,描绘出诗人感慨之愁、有家不可归的思念之情。

是一幅秋风萧瑟,黄叶凋零的景象

王勃的《山中》 诗的末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王勃的《山中》 诗的末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一、王勃的《山中》全诗:《山 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
二、赏析: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游巴蜀时写的。诗人在数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王勃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长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长江,使长江感情化,拟人化。诗人客居巴蜀,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巳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诗所要抒写的,就是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
于是,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纯是写景,写他遇到晚秋的风把每座山上的黄叶刮得零落乱飞。使我们却强烈地感到:在这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中,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在这样凄凉萧瑟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不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吗?
从诗的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景画中,让读者从景中品味。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

山(shān) 中(zhōng)王(wáng) 勃(bó)长(cháng) 江(jiāng) 悲(bēi) 已(yǐ) 滞(zhì),
万(wàn)里(lǐ) 念(niàn) 将(jiāng)归(guī)。
况(kuàng) 属(shǔ) 高(gāo) 风(fēng) 晚(wǎn),
山(shān) 山(shān) 黄(huáng) 叶(yè) 飞(fēi)。
年代:唐作者:王勃——《山 中》内容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臧茜琛# 《山中》作者王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
(19443183171): 《山中》作者王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

#臧茜琛# 况属高风晚,山山红中飞是什么 -
(19443183171):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古诗作品《山中》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 ①滞:停滞,不流通. ②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③属:...

#臧茜琛# 王勃的山中这首诗篇
(19443183171): 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阁下所要的是这首否...

#臧茜琛# 《山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9443183171): 作者是谁?我记得《山中》好像有几首吧? 王维的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游巴蜀时写的.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

#臧茜琛# 山中 王勃. 的主旨 -
(19443183171): 山中 王勃. 的主旨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深刻地表达了思归之情.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已...

#臧茜琛# 山中 王勃题目的赏析 -
(19443183171): 评王勃《山中》多数夸赞 悲凉浑壮的气势,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很少赏析题目.但恰恰题目是主旨.诗中“悲已滞”的江水,“高风晚”的季节,“”黄叶飞”的环境,使诗人“归”不得,困于“山中”.这才是乡思和烦忧的根子.一个“悲”字,难道是歌颂大好山河?出不了大山,才是悲.一家之言而已.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臧茜琛# (山中 唐〉王勃)的意思 -
(19443183171): 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

#臧茜琛# (山中 唐〉王勃)的意思 -
(19443183171): 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

#臧茜琛# 王勃的《山中》诗加译文 -
(19443183171): 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

#臧茜琛# 王勃的山中这首诗篇 -
(19443183171):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