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赏析 《醉翁亭记》赏析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1
  原文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夫”字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读作(fú,第二声),但由于现代人读惯了,因此(fū,第一声)也不能算错。
  译文
  粟润湘篆书《醉翁亭记》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向上翘起,像飞鸟展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于水泉之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智仙和尚。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中。
  像那太阳出来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时,水底的石头裸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游玩,到傍晚才回来,一年四季的风景不一样,人们的乐趣也就没有穷尽。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玩。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的地方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助兴),投壶的投中,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叫嚷的,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编辑本段]字词句分析

  难字生字
  1. 滁 chú
  2. 琅琊 láng yá
  3. 霏 fēi
  4. 穴 xué
  5. 伛偻 yǔ lǚ
  6. 蔌 sù
  7 弈 yì
  8. 辄 zhé
  9.觥gōng
  10.暝 míng
  11壑hè
  12晦huì
  13阴翳yì
  词语解释:
  1.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省东部。环:环绕。
  2. 皆:全、都。
  3. 林:树林。
  4. 壑:山谷。 尤:格外。
  5. 蔚然:茂盛的样子。
  6. 深秀:幽深秀丽。
  7. 山:名词作状语,沿山路。
  8. 行:走。
  9.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0. 回:回环,曲折环绕。
  11.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 临:坐落。
  13. 作:建造。
  14.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15. 谓:命名(太守自谓也。);为,是(太守谓谁?)。
  16. 辄:就。
  17. 号:取别号。
  18. 曰:称为。
  19. 意:情趣。
  20. 乎:相当于“于”,介词。
  21. 得:领会。
  22. 寓:寄托。
  23. 若:像。
  24. 夫:那。
  (若夫:文言文里承接上文而引出里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
  25.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
  26.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霏:雾气。
  27. 开:散开。
  28. 云归:烟云聚拢。
  29. 岩穴:山谷。
  30. 暝:昏暗。
  31. 晦:阴暗。
  32. 朝:早晨。
  33. 暮:傍晚。
  34. 芳:香花。
  35. 发:盛开。
  36. 佳:美好的。
  37. 秀:草木茂盛 (标准)
  38. 繁:浓郁的。
  39. 高:高爽。
  40. 穷:穷尽。.
  41. 负:背着。
  行:走路。
  42. 休:休息。
  43. 应:应答。
  44. 伛偻提携:伛偻:驼背,这里指代老年人。 提携:搀扶,带领,这里指代小孩子。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45. 临:来到
  46. 渔:捕鱼,名词作动词。
  47. 酿泉:用酿泉,名词作状语。
  48. 为:制。
  49. 洌:清澈。
  50. 山肴:野味。
  51. 野蔌:野菜。蔌,蔬菜。
  52.杂然:交错的样子。
  53.前:在前面。
  54. 陈:摆开,摆放。
  55. 酣:尽兴地喝酒。
  56. 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57. .射: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即以箭投壶中,以能否投进决胜负,叫做投壶。也有可能是猜谜,古时亦叫射覆。
  58.弈:下棋。
  59.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60.觥:酒杯。
  61. 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62.苍颜:脸色苍老。
  63.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形容醉态,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
  64. 乎:相当于“于”。
  65. 从:跟随。
  66.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67. 翳:遮盖。
  68. 鸣声上下:意思是到处是鸟叫声。
  69. 上下:树的上部和下部。
  70.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感到快乐的事情。
  71.醉:喝醉
  72.乐:欢乐
  73. 述:记述。
  74.谓:为,是。
  75.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76.诸:那些。
  77.望:远望。
  78.故:所以。
  79.在乎:在于。
  80.归:聚拢。
  81.去:离开去.。
  82.而(云归而岩穴暝):便
  83.已而(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一词多义
  乐: ①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以……为乐 :(第二个乐)乐趣
  ② 山水之乐: 乐趣
  ③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快乐
  归: ①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②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
  ②太守谓谁?:是
  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繁荣滋长
  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高居,坐落在高处
  ②临溪而渔:来到
  而:①而年又最高:表并列,并且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然后
  ③朝而往:表修饰,不译
  ④溪深而鱼肥:表递进,而且
  ⑤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然而
  赏析:1.全文围绕一个“乐”字,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心情。
  2.全文第一段由滁州写到琅琊山,再写琅琊山的泉,最后写到了泉边的醉翁亭。由远及近,层层递进。描写形象,富有动感。并解释了“醉翁”的由来,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做铺垫。
  3.第二段写了山间景色朝暮的变化,四季景色的变化,作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安静,和平。
  4.第三段突出了一个“乐”字,渲染出一幅恬静的画面——滁人游山之乐于太守宴游之乐。
  5.第四段,曲终人散,宴后也有乐。体现了作者与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和谐,含蓄地点明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 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 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形容词,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活用作动词,称呼)
  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香花
  今义:芳香
  名句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文章分析
  整体把握
  特殊句式:贯穿文章的一个句式:……者,……也(共21个),…而…(共25个)。
  应译为:……是……。
  这是文言文的判断句式。
  中心思想:全文以“乐”字为线索,层层深入,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乐民所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各段段意:第一段:交代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得名的缘由
  第二段:早晚的景象变化和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三段:滁人的游山之乐和太守的宴游之乐
  第四段:作者日暮醉归,在议论中含蓄点明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理解背诵:1、滁州的地理环境:环滁皆山也。
  2、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的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醉翁雅号的由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
  4、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或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7、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8、醉翁的自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醉罢晚归: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文章成语
  【觥筹交错】 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风霜高洁】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指天气高爽霜色洁白,秋高气爽。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往来不绝】:来来往往而不停绝,络绎不绝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 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 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课文分析: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2.第1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滁州四面环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第2段描写山!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先总后分,先具体后概括。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

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7.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

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这是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9.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先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接着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再写太守与民同乐,以此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0.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1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1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l)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练习精编: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之:四时之景不同 心乐之,伐竹取道
B.乎:颓然乎其间者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C.者:射者中,奕者胜 晦明变化者
D.也: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2.选出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而: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B.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C.为:酿泉为酒 山峦为晴雪所洗
D.然:杂然而前陈者 颓然乎其间者
3.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
A.暮:朝而往,暮而归 苍然暮色
B.发:苍颜白发 野芳发而幽香
C.乐:宴酣之乐 而乐亦无穷也
D.往:朝而往,暮而归 往来而不绝者
4.填写。
①试简析文段的语言特色。

②试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③试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5.选出解释不准确的一项( )
A.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B.山肴野蔌:在山中在野外所做的美味食物。
C.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搀着走。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D.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错杂。
6.品析有误的一项 ( )
A.第一大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风景画”。
B.作者用分述总收之法,将山水之乐具体化,点出乐字,使文意加深一层。
C.第二段写太守醉游琅琊山的情形,是生动的“风习画”。
D.作者极写游客之乐,侧面显示政治清明,表达出“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文意又深了一层。
7.翻译下面句子.
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答案:1.D 2.C 3.B 4.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易于成诵 ②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③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景 5.B 6.C 7.①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②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提到他,总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记》,他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 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儿的山,没有嶙峋怪石,没有岩绝壁,这儿的水,不是惊心动魄之水。山,委纡起伏,布满了茂盛的绿荫,幽深秀丽,静静地绵延环绕;水,犹如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飘带,潺潺而下,泠泠悦耳;还有一亭,四角翘起,像鸟一般,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啊。《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仁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若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 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看散文中人事的叙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不禁心旷神怡,宽辱皆忘,一切人世间的荣辱,烦恼都置之脑后,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尽兴畅饮。结果,周围歌声缭绕,人们起坐喧哗,而他却“颓然乎其间”,醉态可掬,欲起而不能了,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欧阳修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他的真挚的感情溶汇在景、事中,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在仕途宦海中颠簸数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从天圣八年(1030),年仅23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尽心竭力,积极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终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贬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而在贬于滁州之后,却有了可喜的政绩,这对于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说,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 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 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醉翁亭记赏析: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
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原文: 译文:
环滁皆山也。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其西南诸峰,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
林壑尤美。 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看上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琅琊也。 是琅琊山。
山行六七里,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 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
酿泉也。 是酿泉。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随着转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

醉翁亭也。 是醉翁亭。
作亭者谁? 造亭子的人是谁?
山之僧智仙也。 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名之者谁? 给它起名的是谁?
太守自谓也。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
饮少辄醉, 喝得少也总是醉,
而年又最高, 而年龄又最大,
故自号曰醉翁也。 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
在乎山水之间也。 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山水之乐, 游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如果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
云归而岩穴暝, 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
晦明变化者, 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
山间之朝暮也。 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芳发而幽香,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 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风霜高洁, 峰高霜白,
水落而石出者, 水浅露出了石头,
山间之四时也。 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朝而往, 早晨上山,
暮而归, 傍晚返回,
四时之景不同, 四季的景色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滁,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
行者休于树,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前者呼, 前面的呼喊,
后者应, 后面的应答,
伛偻提携, 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
往来而不绝者,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
滁人游也。 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临溪而渔, 到溪边来钓鱼,

溪深而鱼肥; 溪水深鱼儿肥;
酿泉为酒, 用泉水来酿酒,
泉香而酒冽; 泉水甜酒水清,
山肴野蔌, 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而前陈者, 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太守宴也。 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宴酣之乐, 酒宴上的乐趣,
非丝非竹, 没有管弦乐器助兴,
射者中, 投壶的投中了,
弈者胜, 下棋的下赢了,
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
坐起而喧哗者, 起来坐下大声喧哗,
众宾欢也。 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苍然白发,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
颓乎其中者, 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
太守醉也。 这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夕阳在山,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
人影散乱, 人的影子散乱一地,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阴翳, 树林茂密阴蔽,
鸣声上下, 上下一片叫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
而不知人之乐; 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能同其乐,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
醒能述其文者, 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
太守也。 是太守啊。
太守谓谁? 太守是谁?
庐陵欧阳修也。 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醉翁亭记对联赏析~

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一门五大家,千秋盛事;终老双百卷,文苑名儒。——蓝佐国题滁州醉翁亭并未成翁,到处也须杖履;不能一醉,此来辜负山林。——佚名题滁州醉翁亭妙笔生花,可见可闻秋色赋;倾心治邑,同忧同乐醉翁亭。——蓝佐国题滁州醉翁亭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樽,等闲抛却;是翁千古,问尔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佚名题滁州醉翁亭琴樽:琴和酒樽。常指文人宴集。寒流疏影;翠积清香。——佚名题滁州醉翁亭古梅亭传说欧阳修在影香亭旁亲手栽种了一棵梅花。古人为赏梅,在古梅北建有一亭,称古梅亭。据说在亭子的不同位置能够看到古梅的各种姿态,尤其是到了冬季,雪映梅花,疏影寒淡,梅花凌寒而放的品格尽显。品节追欧苏,千载芳梅撑铁骨;冰姿宜水月,一天香雪荡春风。——佚名题滁州醉翁亭古梅亭醒来欲少胸无累;醉后心闲梦亦清。——佚名题滁州醉翁亭让泉亭《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到醉翁亭不能不看让泉,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故又有“玻璃泉”的美称。据说用让泉酿制的酒醇美无比,“少饮辄醉”。酒冽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佚名题滁州醉翁亭意在亭意在亭:在宝宋斋西,一看这名就知道它是取自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句意而来的。传说当年欧阳修常在这里与友人共饮,有一次,他忽生奇想,用杯盛酒浮于水上,任其潭流,流至某人脚下,即将杯中之酒饮尽,称为“九曲流觞”,为后世引为趣谈。后人在“九曲流觞”处建意在亭,并仿欧阳修戏水饮酒作乐,亭似苏州园林建筑,十分古雅。同洛社遗风,杯渡轻便增酒趣;仿山阴雅集,波纹曲折象文心。——薛时雨题滁州醉翁亭意在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佚名摘林逋句题滁州醉翁亭影香亭。联出自宋·林逋(967--1028)《梅花》诗中的两句,上句写梅的姿态。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加上傍以清浅的水边,相映成趣,就更显得其清新婀娜。下句写梅的清香。香气飘浮于幽暗之中,沁人心脾,月光之下,倍加醉人。踞石而饮,扣槃而歌,最难得梅边清风;环山不孤,酿泉不冷,何须恋湖上风光。——薛时雨题滁州醉翁亭影香亭。扣槃:敲盘。槃通“盘”、“磐”,乐也。酿泉:在醉翁亭旁。“酿泉秋月”为滁州十二景之一。泉声如听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佚名题滁州醉翁亭冯公祠。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当时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创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欧阳修亲为配词。醉翁亭往西有一小室,名曰宝宋斋,是专门收藏宋代珍宝的地方,斋内的石碑上就镌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字为苏东坡手书,欧文苏字,相得益彰。此斋为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后人为纪念他的善行又在宝宋斋附近建了一座冯公祠。

[《醉翁亭记》赏析]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提到他,总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记》,他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醉翁亭记》赏析。  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儿的山,没有嶙峋怪石,没有岩绝壁,这儿的水,不是惊心动魄之水。山,委纡起伏,布满了茂盛的绿荫,幽深秀丽,静静地绵延环绕;水,犹如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飘带,潺潺而下,泠泠悦耳;还有一亭,四角翘起,像鸟一般,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啊。《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仁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若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读后感《《醉翁亭记》赏析》。  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看散文中人事的叙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不禁心旷神怡,宽辱皆忘,一切人世间的荣辱,烦恼都置之脑后,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尽兴畅饮。结果,周围歌声缭绕,人们起坐喧哗,而他却“颓然乎其间”,醉态可掬,欲起而不能了,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欧阳修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他的真挚的感情溶汇在景、事中,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在仕途宦海中颠簸数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从天圣八年(1030),年仅23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尽心竭力,积极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终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贬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而在贬于滁州之后,却有了可喜的政绩,这对于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说,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  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  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醉翁亭记》赏析〕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郁卢心# 《醉翁亭记》中语段的赏析!6个 -
(15853862616):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

#郁卢心# 《醉翁亭记》的文意理解 急求!!!!! -
(15853862616):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郁卢心# 赏析醉翁亭记的第一段 -
(15853862616):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环滁(1)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山行(4)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5)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7),醉翁亭也.作亭者...

#郁卢心# 醉翁亭记理解 -
(15853862616):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

#郁卢心# 醉翁亭记对联赏析 -
(15853862616): 饮既不多,缘何能醉; 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一门五大家,千秋盛事; 终老双百卷,文苑名儒. ——蓝佐国题滁州醉翁亭 并未成翁,到处也须杖履; 不能一醉,此来辜负山林. ——佚名...

#郁卢心# 醉翁亭记最后一段的赏析是什麽? -
(15853862616): 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

#郁卢心# 求一篇对《醉翁亭记》的鉴赏(500字左右) -
(15853862616):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

#郁卢心# 醉翁亭记100字赏析 -
(15853862616): 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

#郁卢心# 赏析醉翁亭记的第一段 -
(15853862616):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环滁(1)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山行(4)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5)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7),醉翁亭也.作亭...

#郁卢心# 求醉翁亭记写的很精彩地方,还要适当赏析
(15853862616): 赏析一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 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