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所包括的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这些成分与学习能力训练密切相关,包括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品质六大系统。它们之间不是机械的结合,而是有机的联系、相互作用,并构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关联的纵横交错的整体结构。

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知,如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评价等;自我情感体验,如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自我控制,如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等。

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包括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他人的认知(对同伴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对成人要求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家庭、幼儿园、社区机构、国家和民族、重大社会事件等),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公共规则、集体规则、交往规则等)。

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情绪表达和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和人交往、参加社会活动是表现的行为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言语交往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技能,合作、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等技能。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包括初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克服困难、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道德品质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幼儿身上的反应,即幼儿内化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包括关心他人、乐群、合作、诚实、谦让、分享、责任、有奉献精神、勇敢、爱护环境、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习惯,爱亲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情感。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即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特征基础上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干预和影响,如,注意力训练,以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帮助儿童逐步社会化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指什么?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指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所包括的内容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6个方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刘晓红
2014

\f一、精神分析理论(一)主要代表人物: 弗洛依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
(二)核心概念: 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阶段、原型、社 会性心理需要、信任对不信任\f(三)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1、认为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与情感发展 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2、认为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 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 4、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响\f(四)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养 2、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命经验 3、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与心 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冲突, 促进其发展。\f二、社会学习理论(一)主要代表人物: 班杜拉、沃尔特斯 (二)核心概念 替代性强化、自我效能感、 直接学习、观察学习\f(三)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2、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3、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 途径 4、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 途径(四)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 2、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 机会与舞台 3、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f三、认知发展理论(一)主要代表人物 皮亚杰、柯尔伯格
(二)核心概念 自我中心主义、前道德阶段、角色承担、前 习俗水平(三)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 1、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 要条件,道德发展的机制就是道德判断 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 2、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 段性。他们分别提出了道德发展三阶段 和三水平六阶段论。\f3、道德发展的动力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 相互作用。儿童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 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经验,形成和改变 着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f(四)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1、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 的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 接受幼儿不成熟的思维,也要为他们走 向成熟搭建桥梁,帮助儿童向更高的理 解水平发展。\f2、道德经验的丰富是儿童道德认知结构 变化的基础,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积 累道德经验的机会,并引导儿童从对这 些经验的反馈中学习。\f四、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一)主要代表人物 洛伦茨 、威尔逊 、凯恩斯 、布朗芬布 伦纳
(二)核心概念 习性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生态学\f(三)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观点1、儿童的健康发展与早期依恋的形成有重要联系,同伴 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2、人类行为有生物基因的继承性 。 3、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并保持经验,同时, 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 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 4、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 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 展施以其影响。\f(四)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建构儿童的良好的早期依恋与同 伴关系 2、引导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时要考虑到成 熟水平与经验的匹配性。 3、注意建构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生态环境这四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幼 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基础,各有其贡 献与不足,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针对 具体问题,灵活地加以运用。


#暨桦咳#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15275479694):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澳大利亚萨恩森博士认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

#暨桦咳# 简述学龄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
(15275479694): 3-6岁"独二代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整体较好,3-4岁、5-6岁是"独二代幼儿"社会性快速发展的时期,4-5岁社会性发展相对较为平缓.3-6岁"独二代幼儿"意志和独立性分数较低,意志薄弱和独立性差仍然是目前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独二代幼儿"并不像有学者预测的比会独一代发生更多的社会性问题,无侵犯性、依恋家人、同情和助人得分较高

#暨桦咳#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
(15275479694):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与同龄伙伴关系、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对社会其他事物的认识行为、对不合心意的事物的攻击性行为、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 1、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

#暨桦咳# 儿童教育心理学:什么是社会性 -
(15275479694): 社会性是生物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其实人并不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社会性的生物.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生物比人更具有社会性,如蚂蚁、蜜蜂等.在蚂蚁社会中个体的蚂蚁...

#暨桦咳# 心理健康的婴幼儿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是怎样的?
(15275479694): 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婴儿就能对人声有反应,对人脸也特别注意. 2个月左右,当照料者亲近他或满足了他某种需求的时候,婴儿可对其发出社会性的微笑,这跟与生俱来的...

#暨桦咳#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怎样的?
(15275479694): 埃里克森(E.H.Erikson)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

#暨桦咳# 独二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并剖析其形成原因? -
(15275479694):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主要有情境性、模仿性、从他性以及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1、情境性 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2、模仿性 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