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古代诗人眼中是怎样的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03
中国文人心中的月亮情结

从科学意义上讲并不存在“一个中国的月亮”,但正如华严经教义所谓“月印万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轮,而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因而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而深沉的文化内容,从而有了文化属性上的“中国月亮”。在月光世界里“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极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拨响。一切的烦恼郁闷,一切的欢欣愉快,一切的人世忧患,一切的生死别离,仿佛往往是被月亮无端地招惹出来的,而人们种种飘渺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有响斯应”[1]。淡淡的月光世界不仅仅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中国文人的心象构成。“天上月色能够移世界”,其实,月色在移动世界之际,首先移动的是人们的心灵世界。月在动,心亦在动,月随心动。李渔《闲情偶寄》中论述“中秋赏月”一折说:“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之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究其原因“所言者月,所寓者心”。同是一轮明月,在李白笔下是“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月亮象征着雄心勃勃,生命盎然的盛唐气度;而在杜甫那里则成为“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江月》),显得那么苍老而疲惫。见到明月,范仲淹的感觉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思泪”,反映的是相思难耐怕见清辉的忧苦心境;王安石则抒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希冀着皓月当空,乘舟返乡的理想,洋溢着理想境界中的欣喜之情。即使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里对月亮也有不同的理解,李白《古朗月行》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拟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将月比做“白玉盘”“瑶台镜”都是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不能说是不识月,只是此时诗人对月的理解已不是孩提时代的天真烂漫,在经历了人世的种种磨砺之后,此时他感受到的已是“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了,这种现象用欧阳修的诗说就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里很明白,动的是人之心境,与风月无关。

1、 月色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

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例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第》)、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晚次鄂州》)、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夜月》)、徐祯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相似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而每当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精神寄托;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亘古一月两地相思的主题。谢庄《月赋》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表层结构上看这些诗无非是“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情怀,而其深层结构里月亮不正是和谐、温馨的体现吗?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籍与解脱的心理。

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苦苦心理。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凄凉忧伤的记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李白有诗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切合。《古诗十九首》有:“明月何皎皎,照我床罗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正因为月亮反映的孤独失意的意象,它才牵系着诗人嗟时伤悲的情怀,阮籍于月下“忧思独伤心”、杜甫在“秋月仍圆夜”而感叹“江村独老身”、连豪放旷达的苏东坡也写出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一弯残月,满怀孤寂,月下彷徨,忧苦之情不可遏止。最富有典型意义的是白居易的《中秋月》:“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生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月亮带着它凄冷忧戚的月光,对于失意者来说只能是“添愁益恨”,凄苦的月亮意象映照着凄苦彷徨者的心灵。

3、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

李白《月下独酌》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月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此刻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事物,而是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诗人在摆脱了异化的束缚之后成为月的知己、月的伙伴。

中国人的人生观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而是一种艺术的人生观,月亮作为一种物我两忘契合天机的神秘启示物,也参与了中国士大夫的人格塑造。“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中国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当士大夫经历了人生波折顿悟了人生禅机,便自然地走向那澄彻晶莹的月光世界里了,希冀着“抱明月而长终”,吟风啸月成为士大夫的努力追求的人格化身。

唐人刘禹锡诗谓:“扬州从事夜相寻,无限新诗月下吟”[2],中国文学的“无限新诗”,之所以常吟于月下,正在于月亮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月亮是中国文化的原始意象。当西方文化热恋着日神阿波罗时,我们的民族更钟情于朗朗明月。虽然我们的民族文化早期,也有过日神的崇拜,但随着后羿举起射日的神箭,也就射落了文化中的日神精神。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它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即使在今天月亮意象仍然在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轮明月缺圆盈亏,历时邈远,汇聚着历史的烟尘,而中国人心灵中那轮艺术的明月却永远是月出皎兮。

1、月是美的象征
《诗经·陈风·月出》最早以明月来喻佳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这里的“佼人”就是美人的意思。
而在韦庄《菩萨蛮》这首著名的唐词当中,更是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以月喻人,而且是容貌娇艳的女子。
诗词当中用月亮来比喻美丽的女子,不光是凡间的,还有神仙女子。宋玉的《神女赋》中“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就是用明月来形容神女之美。
苏轼的《宿望湖楼再和》写出名句“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同样是抒写女子之美,月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女之神。
2、月是故园、团圆的象征
苏东坡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人们很早就在月亮的圆缺和人的离别团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月圆之日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家人团聚之时,那么明月就被披上了团圆的象征外衣。
李煜曾《虞美人》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就是在对月亮的吟咏当中注入了故园之思,深切地表达出了和故乡和亲人团圆的愿望。
而在杜甫的笔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团聚的盼望。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而人虽在异乡,但是自己和家人是共看一轮明月,这就将人的思乡之感与故乡的面貌融为一体,这就是月的团圆象征意义所在。在羁旅之人的眼中,天上遥不可及的月亮就是自己那日夜想念的家,在孤独的夜晚,月之故园就是寄托的最好凭证。
3、月是永恒的象征
人生短暂而月亮永恒,这也是诗词中最富有哲理意义的思考。
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使他被世人所牢记,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哲学道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的,与人的生命短暂形成了带有诗意的对照,这种对照让人们看清了自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人生却早已不同。
李白在《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是如此这般的体验。
苏轼也有相似体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是在感叹时光短暂的同时,寄寓了美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天空中一轮明月,带给这些诗人多少多情的感慨!无论是追求美,还是追求团圆,还是追求永恒,诗人们都把目光投向了空中,那一轮明月就是他们的情感之所系。
4、李白不事权贵,品性高洁。他写月之美,也是诗人纯洁无瑕的心灵写照,如“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李白把月亮当作亲密无间的朋友,他的一句句月光吟,胜似一幅幅秀丽的图画,有秋月:“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有海月:“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 ;有江月:“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有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有溪月:“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有边月:“ 边月随弓影,故霜拂剑花” ;有山月:“ 秋山绿萝中,今夕为谁明” ;有邀月:“ 琴弹松风里,杯劝天上月”...... 诸如此类,气象万千。最能表现他和明月亲密无间的佳作,应算《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他邀月共饮,把月亮与自己的身影凑合起来,绘成“ 三人” ,更是罕见。
5、唐朝另一著名诗人王维,他不仅山水诗写得空灵优美,他笔下的月亮,亦表达出一种“ 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的意境。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松间浮动着纤纤月波,清泉在山涧流淌歌唱,真乃秋天里的春天!这是何等的幽静,没有诗人心灵的旷达、超然,怎能写出如此恬静的诗句?再看《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人独坐竹林,已为超世,琴音悠扬,永恒的生命息息相通,于是一轮皓月姗姗而来,把为知音,人与月共悠远。“ 我” 之生命完全融入宇宙大生命的流动中。
望月怀远,对月抒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明月还具有怀远思人的意象。它将人们引上了苍穹中的明月,又从明月牵引到天涯,在这皎皎的月夜人们又何尝不在思念亲友及家乡的一切?千里相共,“ 愿逐月华流照君” 。如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写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气势何等豪迈,抒发了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祝福和关怀。
明月跨越时空,阅尽人间变幻,引发人们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里的“ 秦月”“ 汉关” ,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诗人探究人和宇宙的关系,月亮是永恒的,人生能永恒吗?于是就有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就有了“ 天地迢迢自久长,白兔赤乌相趁走” (白居易《对酒》)。在诗人心目中,明月是一种理想的美的化身,如寒山禅师写道:“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 诗人纯净的心灵与明月浑然一体,万物相溶合一,表达出一种宁静淡远的境界。

古代诗人眼中的月与中秋

-------------------------------------------------------------

中秋这样一个节日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总是与月有关,而诗人更是借这样一个节日大抒月之情怀。月亮情节应该是我国古代诗歌文化中对中秋的一个直接体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说到明月,首先想到的总是李白的那一轮思乡之月,就是那首《静夜思》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其实,这首诗的意境并不算高,甚至是极为通俗。但是千百年来的人们总是喜欢吟这首诗,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它阐述了人们在中秋时节最原始的思乡情感,而且正因为它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让人喜欢。据说,曾经有媒体通过投票的方式来选出中国古代的十首最著名的古诗,《静夜思》便在其中,由此可见其魅力。

李白可能是我国古代吟月诗最多的诗人,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与月相连。比如那首《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还有另一首《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两首诗都在孤独中写就,正因为孤独,所以只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这种孤独也让许多远在异乡的人们心中有着很大的共鸣,所以也一向受人喜欢。 他的思绪是那么的雄奇,还写出了“月下垂天镜,云生结海楼”,这样瑰丽的句子。他年轻时离开家乡四川,一生壮志未酬,想那轮亘古存在的明月也为他惋惜吧。

除了李白,张九龄的那首《望月怀远》也是很不错的一首中秋诗,尤其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让千载之下的人读来心为之动,真正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王建有一首《十五夜望月》,在我觉来其水平也是蛮高的,绝不在李白之下,诗云: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唐诗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水平,所以唐诗中有关中秋明月的诗中,真正是佳作不断,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写过这个主题的,可见中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孟浩然的“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月下有怀》)等,都道出了几分惆怅或者思乡之情。

当然同是望月,有的人想的角度就不同,比如李商隐他想到的就是《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别人都是一出来就看见了好端端的一轮圆月,陆龟蒙却要《中秋待月》: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而说到中秋与明月的词,就不能不说东坡的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的流传程度,可以用“脍炙人口”来形容了。胡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首词是东坡怀念弟弟时写的,这在序中有说。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后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生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的名作。

古人眼中的“月”的意象有哪些?~

《古朗月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之前不久。此诗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心中感到忧愤不平。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成昏浅#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 -
(17543763363):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张若...

#成昏浅#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何种意义? -
(17543763363): 月亮在中国古代经常被当做一个美好的象征.所以有很多诗人写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句.也流传至今.

#成昏浅# 巴金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是人冷静.而在古代诗人的眼中,月呈献出哪些不同的 -
(17543763363): 在巴金的《月》一文中,作者眼中的嫦娥与传说中的嫦娥以及古代诗人眼中的嫦娥一样吗?为什么?指追求光明,温暖的人,《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后者是指月亮女神;

#成昏浅# 月字的含义(在诗歌中) -
(17543763363): 月字在古诗中 诗人总是借月描写思乡思人的情感 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成昏浅# 在巴金的《月》一文中,作者眼中的嫦娥与传说中的嫦娥以及古代诗人眼中的嫦娥一样吗?为什么?传说中的嫦娥是什么样的》古代诗人严重的嫦娥是怎样的? - 作业帮
(17543763363):[答案] 指追求光明,温暖的人,《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后者是指月亮女神;

#成昏浅# 古朗月行中,诗人眼中的月亮是什么. -
(17543763363): 《古朗月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之前不久.此诗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心中感到忧愤不平.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成昏浅# 怎样抒发古诗的情感 -
(17543763363): 关键要看要抒发的诗篇 在古诗词的相关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意象”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的英文为:Image,有图象、映象、影象、形象,译为意象最好.意象就是情意融注在形象中,而这形象是包涵并体现了诗人主观情感...

#成昏浅# 在古诗当中月亮通常表示什麽? -
(17543763363):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

#成昏浅#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对月亮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称为是哪些 -
(17543763363):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中国的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的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 想象卓绝的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