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古代文言文常识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1. 古代语文常识

1.“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初唐四杰。2.蔡文姬

3.法国:莫伯桑——《羊脂球》

俄国:契科夫——《变色龙》

美国: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4.

《舒昂党人》

《高布赛克》

《苏镇舞会》

《家族复仇》

《夏倍上校》

《图尔的本堂神甫》

《十三人的故事》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长寿药水》

《驴皮记》

《绝对的探求》

《古玩陈列室》

《赛查·皮罗托盛衰记》

《扭沁根银行》

《公务员》

《搅水女人》

《幻灭》

《烟花女荣枯记》

《贝姨》

《邦斯舅舅》

《农民》

《老姑娘》

《比哀兰特》

《阿尔西的议员》

《夏娃的女儿》

《幽谷百合》

《改邪归正的梅莫特》

《三十岁的女人》

《萨拉金》

《红房子旅馆》

《沙漠里的爱情》

《无神论者望弥撒》

《冈巴拉》

<;红色旅馆>

5.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6.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7.伯,仲,季表示排行,伯表示最大,季表示最小。

8.晦

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9.元宵节:观灯 赏月 吃汤圆

清明节:踏青 放风筝 祭祖扫墓 吃清团

重阳节:登高 赏菊

10.琴棋书画。

11.松、竹、梅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

2. 请多介绍些古代知识,文言文知识,古代一些繁文缛节

古代礼节:

中国宴饮是中华民族饮食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宴饮既是物质形态,也是精神形态。古人讲:“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设宴待嘉宾,无礼不成席。”宴与礼相连,宴与情相通,古今中外亦然。宴饮所具有的聚餐式、规格化、社交性、礼仪性这几大特点,决定着古代不可少,现代不可缺,将来还会有。因为吃是人类的起点和最后归宿。宴饮中的吃喝不同于日常饮食中的吃喝,宴饮将吃喝作为实施情、礼、仪、乐、趣、享的一种形式,是人类追求饮馔美的—种手段。

无古不成今。当今社会,人们将举办和参加各种宴饮活动看作是相互交流、互通信息、了却心愿、答谢朋友等社交手段之一,它与日常进餐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一定的礼仪规矩。但是,在各种宴席上,不合礼仪的举动却时常可见。

然而,在中国古代宴饮活动中,有着种种礼仪规范的约束,并形成了一套饮食礼节。古人宴请宾客,一般程式为:确定宴请,主人发出请柬,车辆迎宾,门前恭候,客至问安致意,请入厅堂小坐,敬茶献烟,专人陪伴,稍事休息后导客入席,彼此让座。开席前即使是家宴,家长也得说几句话,相当于致辞。

席间上菜,先冷后热,先大件,后一般,中间插上点心,最后上果盘。每进一肴,主人要举杯敬酒,举箸劝食。无论主人或客人,都要遵循这样的礼节,即《礼记·曲礼》中所讲的:

“共饭不择手”,即同别人一起吃饭时,要检查手的清洁,把手洗干净后再食;

“毋抟饭”,不要把饭搓成饭团,然后狼吞虎咽大口吃,这样做有争食之嫌;

“毋放饭”,不要把手中的饭再放回盘碗中,以免给人以不洁的感觉;

“毋流歠”,不要喝得满嘴淋漓,给人以馋相;

“毋咤饭”,吃饭时不要啧啧做声,发出唏唏的响声;

“毋啮骨”,不要过度地啃骨头,给人以不雅的印象;

“毋反鱼肉”,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盘碗里,应当接着吃完,以示卫生,吃时应少取,不够再取;

“毋投与狗骨”,不要把肉骨头投给狗,以免主人误以为他举办的宴席只配狗食;

“毋固获”,不要专挑自己喜欢吃的那一种食物,这样做会显得有些自私;

“毋扬饭”,不要因为贪图吃得快一些,就去扬着热饭,以散去热气,这样做显得心急;

“饭黍毋以箸”,吃黍米饭不要用筷子,而须用专用匙,以免给人喙食之感;

“毋遝羹”,不要大口喝羹汤,有菜的羹汤应用筷子夹食;

“毋絮羹”,客人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羹汤,好像自己的烹调技艺比主人的更好;

“毋刺齿”,不要当众剔牙,显得不雅观,须待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喝酱汁,使人觉得你没见过世面;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享”,如果有客人在调和羹汤,主人就要道歉,说烹调得不好,请包涵;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如果客人喝了酱汁,主人也要道歉,说菜肴乏味;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煮过的肉可用牙齿咬断,干肉则不要用牙去咬,须用手或刀匕分食;

“毋嘬炙”,吃烤肉串和大块的烤肉,不要一口吞下去,这样会塞满口腔,呈狼吞虎咽状;

“共食不饱”,即同别人一道吃饭,不要吃得过饱,要注意文明和谦让;

“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进餐完后,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着腌渍物的盘子,交给旁边的仆役,主人则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收拾,然后客人再坐下等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一整套的进食礼节,这套礼节对后世中华民族餐饮文化有较大影响。这套繁琐礼节的宗旨,是要求人们要有“尊让契敬”的品德,以保证上下有礼,尊卑有序,实现“讲礼于等”的进餐方式。用现代观点看,虽然这套繁文缛礼的宗旨是封建的,但其中的一些文明因素,对我们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现代社会交往的礼仪形式,越来越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日益平等,生活节奏日趋加快,餐桌文明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将吃相作为判断有无教养的标准之一。宴饮礼仪,虽无古代社会那些繁文缛节,但也还是有一些仪节程式。常言说“礼多人不怪”,如果在宴饮活动中,你的举手投足,进餐形象,言谈话语间表现出很高的礼仪修养,则有助于塑造你的公众形象,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促进你事业的发展,帮助你社交成功。

3. 中国古代各种文化常识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

《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

《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

《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4. 古代文学常识

史记简介:《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

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作者司马

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左右。司马迁的父亲司

马谈在汉中央 *** 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

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

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

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漫游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

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

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

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

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

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

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

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

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

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

《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

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

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

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

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

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5. 高中语文必修一古代文言文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②què 城楼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

杜甫《岁宴行》)。

6. 文言文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文言实词 一、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二、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三、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四、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第二节 文言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第三节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二、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的前置。

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二)定语后置句1.“……者……”为标志。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三)状语后置句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

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四)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 四、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1.省主语。

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2.省谓语动词。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宾语。

①省动词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4.省介词。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省量词。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

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


#厍咐虎#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13753929462):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

#厍咐虎# 有哪些应当知道的古文冷知识 -
(13753929462): 1. “三媒六证”是哪“三媒”哪“六证”?三媒:男方聘请的媒人、女方聘请的媒人还有就是给双方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六证:在天地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一杆秤、一把剪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2. “三姑六婆”指的是什么?“三姑...

#厍咐虎#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
(13753929462):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厍咐虎# 高考文言文知识常考点
(13753929462): 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常考点,希望...

#厍咐虎# 七上下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归纳
(13753929462):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

#厍咐虎# 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整理和古代文化常识 -
(13753929462): 楼上的整理非常详尽,感谢.这样的功夫,就是应该在网上分享.感谢有人提出问题,也感谢有人详尽回答.

#厍咐虎# 文言文常识 - 古代如何形容人的年龄?
(13753929462):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九十耄耄

#厍咐虎# 古文知识 -
(13753929462): 行者走也.现代的“走”古代称“行”现代的“跑”古代称“走”.

#厍咐虎# 古文方面的知识 -
(13753929462):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

#厍咐虎# 孔子的文学常识 -
(13753929462): 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即语录体散文集及《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