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生几次被贬? 范仲淹三次被贬后的遭遇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一共三次。

邓州有个百花洲。百花洲又名花洲书院。花洲书院虽远不及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等四大书院名气大、资格老,却是一千年前北宋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三年时所亲手创设的学堂,并因此留有诗文胜迹。更要紧的是,他那百代争诵的《岳阳楼记》正是在此时此地所写。

据宋史记载,范仲淹少时家境清寒,辗转流离,攻苦食淡。“划粥割齑”的典故便出自他的刻苦读书。26岁时考中进士并出仕。前后在地方上干了10多年的小官。后经少年得志、诗名甚高的晏殊力荐才调至京城任了个朝廷秘阁校理。这是一个校勘皇家图书的闲职。但不久范仲淹就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壮举,令晏殊都目瞪口呆。这年冬,年轻的仁宗皇帝下诏令,说要率领朝中百官为皇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这本是不合封建时代皇帝事亲的仪规的。但满朝的文臣武将慑于太后之威,个个面面相觑,却无不噤声。倒是位卑言轻的范仲淹挺身而出,向皇上上疏直谏,说是君主只应以家人之礼侍亲贺寿,不应率着百官一起朝南面来跪拜太后。这有失圣体国威,实不足为法。仁宗以为有理,于是拜寿仪式从简。这却让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心中忌恨。晏殊深为不安,指责他如此出言无忌,近于沽名钓誉,并会累及他人。范仲淹不服,说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也自知难在朝中立足,但他无怨无悔,不久便被逐出京,做了河中府通判。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挠”而首次遭贬。

但范仲淹直言敢谏的禀性并未改易。在皇太后去世后,仁宗皇帝开始亲政,革除太后时的腐风弊政,严格官员任用制度,朝中因此有了新的气象。而这时仁宗打算废除郭皇后。郭皇后是仁宗15岁时由太后做主册封的。仁宗实际上宠爱的是尚、杨二美人。郭皇后性好嫉妒,又仗着太后,在后宫骄横不驯,常常为争宠夺爱与妃嫔闹得狼烟四起,争吵不休。仁宗一怒之下欲废皇后。宰相吕夷简因曾与郭皇后有隙,故趁机暗中撺掇手下人以皇后九年不育为由上书废黜之。在吕夷简的怂恿下,仁宗废后决心更坚定。废后之事一时风雨满朝,议论纷纷。范仲淹闻之,立即向仁宗进言直谏。因事情紧迫。范仲淹又去与吕夷简争廷论理。几番唇枪舌剑,吕哑口无言。年轻气盛的仁宗皇帝赵祯却一意孤行,从速下诏远调范仲淹知睦州。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挠而第二次遭贬。时年46岁。

范仲淹第三次被贬仍是祸从口出。景祐二年,范仲淹因在地方治水有功,又调回汴京升任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并做了开封知府。而范仲淹依旧是“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此时的吕夷简羽毛丰满,把持朝政,任人惟亲,提拔官员多出其门。朝内多是敢怒而不敢言。范仲淹就下功夫搞了个新闻调查《百官图》,晋献于仁宗皇帝。尖锐地指出哪些人的升迁是合格的,哪些是有问题的,痛责吕以权谋私。可老谋深算的吕夷简反诬他别有用心,离间君臣关系,图谋结党营私。仁宗不察,遂罢黜范仲淹的京官,将其放逐知饶州。

白驹过隙,一晃8年。直到庆历三年(1043年)春,由欧阳修力荐,“天子以仲淹众望所归拔用之”。于是,已届54岁的范仲淹又回京擢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几经贬黜放逐,仍是禀性难易,壮心不已,始终如一。这时,仁宗让吕夷简退职养病,让范仲淹与富弼、韩琦等实主朝政。很快,范仲淹就搞出了一个一揽子改革方案《答手诏条陈十事》,皇上允准,在全国推行。史称“庆历新政”。然而不及一年,吕夷简纠集一批既得利益的朝臣猛烈反扑。激烈碰撞下,仁宗退缩,改革告吹,并下诏解除范职。

悲愤与无奈之下,范仲淹这才激流勇退去了邓州做知州。在知邓州期间,应先被贬谪的好友滕子京之约,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名垂千秋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句,不折不扣是他宦海沉浮数十年,毕生人格追求和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

史家赞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金人元好问评价范仲淹“求之千百年间,盖不见一二”。抚今追昔,令人慨叹良多。平心而论,范仲淹不惧雷霆之怒、敢说真话的骨格人品和造福一方的人生境界所达到的历史高度,让今天的一些文化人特别是官场人对镜而视,肯定会自惭形秽,望尘莫及。

范仲淹虽然三次被贬,名望却越来越高。

第一次外贬时,亲朋们一直把他 送到都门外,称赞他说:“此行极光(非常光荣)。”

第三次被贬时仍有人不 顾吕夷简的威胁恫吓去送别,并安慰他说:“此行尤光(尤其光荣)。”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巳是三光了。”他正道直行,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以满腔热忱报效国家。



范仲淹虽然三次被贬,名望却越来越高。第一次外贬时,亲朋们一直把他
送到都门外,称赞他说:“此行极光(非常光荣)。”第三次被贬时仍有人不
顾吕夷简的威胁恫吓去送别,并安慰他说:“此行尤光(尤其光荣)。”几起
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巳是三光了。”他正道直行,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以满腔热忱报效国家。

范仲淹虽然三次被贬,名望却越来越高。第一次外贬时,亲朋们一直把他
送到都门外,称赞他说:“此行极光(非常光荣)。”第三次被贬时仍有人不
顾吕夷简的威胁恫吓去送别,并安慰他说:“此行尤光(尤其光荣)。”几起
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巳是三光了。”他正道直行,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以满腔热忱报效国家。

范仲淹一生几次被贬?~

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几件事情,丧父,改嫁,个性,为官,被贬,岳阳楼记,概括其功绩。


#狄毛享# 对范仲淹这一历史人物的看法 - 作业帮
(13712359338):[答案]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

#狄毛享# 范仲淹的生平经历! 急用! -
(13712359338): 宋代名臣范仲淹,字希文,989年生于江苏吴县,他的生母生父早年亡,继母谢氏无以为生,便改嫁于青阳县长山朱文瀚.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也随继母育于朱家,不久,朱氏因病而亡,范仲淹全由继母抚养长大.尽管生活贫苦,但...

#狄毛享# 范仲淹是谁呢?
(13712359338): 范仲淹(989年一 1052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是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汉族,吴县(今属江苏)人.年少家贫,但勤奋好学,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狄毛享# 庆历十条改革失败后范仲淹结局如何? -
(13712359338): 庆历十条改革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狄毛享# 范仲淹为什么是永恒的 -
(13712359338): 他的一生,指明了一条中国士大夫最光彩的出路,这条路,被人称为“正途”.不读范仲淹,不知中国有士大夫也.范仲淹的人生道路,是中国文人的“最正经”的出路. 同样是做官,他的政绩光芒四射,彪炳史册.但凡一个在仕途上有追求...

#狄毛享# 范仲淹的一生是什么样子的?
(13712359338):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又名朱说,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 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范仲淹的父亲...

#狄毛享# 面对23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高唱“ 我言秋日胜春朝”“为霞尚满天”,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豪杰人士,请列 -
(13712359338):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博洽多闻,学富五车,却因亢直敢言,屡忤权贵而宦途淹蹇,一生中被贬谪三次,颠沛流离,令人叹惋! 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权知开封府的范仲淹因抨击宰相吕夷简独揽朝纲、任人唯亲而触怒朝廷,被贬知饶州...

#狄毛享# 三光名臣范仲淹中,为什么范仲淹屡次遭贬,威望却越来越高 -
(13712359338): 古代文人注重人的品格与风骨以及作品,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他闻名于世也使他名流千古.而他在屡次遭贬时也确实如他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更让人钦佩了.(古代文人的终极目标:“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范仲淹立德他给世人做了表率,立功他对朝廷鞠躬尽瘁,立言《岳阳楼记》留名千古.可以说他完成了文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