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有哪些? 谁有关于描写祖国山河风光的诗句,文章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1、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代:岳飞《满江红·写怀》

释义:我要从头再来重新收复旧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阙。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代:杜甫《春望》

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

释义: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元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释义: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5、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五代: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释义: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明代:夏完淳《别云间》

释义: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7、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宋代: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释义:登临之际,放眼辽阔河山,突然怀思远别的亲友;看到风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不如在酒宴上,好好爱怜眼前的人。

8、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宋代: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释义: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9、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清代:黄遵宪《清代:黄遵宪》

释义:祖国山河美好如金,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来负责?

10、国破山河落照红。 ——宋代: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释义: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笼罩在一片落日馀晖中,尽管还有一线淡淡的红色,但毕竟已是日薄西山,黄昏将近了。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
望洞庭
独坐敬亭山
忆江南
刘禹锡
李白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众鸟高飞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潭面无风镜未磨。
孤云独去闲。
日出江花红胜火,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相看两不厌,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银盘里一青螺。
只有敬亭山。
能不忆江南。
鹿柴
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乌衣巷
王维




刘禹锡




人,
日照香炉生紫烟,
天门中断楚江开,
朱雀桥边野草花,




响。
遥看瀑布挂前川。
碧水东流至此回。
乌衣巷口夕阳斜。




林,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两岸青山相对出,
旧时王谢堂前燕,




上。
疑是银河落九天。
孤帆一片日边来。
飞入寻常百姓家。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描写祖国山河美景的诗句有哪些?~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访成都杜甫草堂
熊召政

春来惆怅浣花乡,无限江山一草堂.
细雨酥泥红满路,竹筒楠影绿盈窗.
每因战乱伤襟袍,历尽沧桑壮酒肠.
流寓锦城听杜宇,诗人独自话凄凉.
坐在杜甫草堂的茶馆里,我写下这首诗.数年来借助银翼,频到成都,也曾得暇三访杜甫草堂.诗人出身的我,一直想为这草堂写点什么,但不知为何,总找不到感觉.此番从峨眉山归来,心如青衣江上的行舟,还航行在盛唐的烟雨里.再来到这成都的杜甫草堂,细细浏览柴门花径,穿过一丛丛凝烟滴翠的新竹,看高大的楠树把四月的烟雨中的春光,撑了一个满庭,心中便突然生起无尽的惆怅.于是,就有了上面这首诗.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是绕舌的一群.中国以诗国著称,诗歌在中国,如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一种生存状态.在古代,中国的为官者,几乎没有谁不会写诗,他们中产生了许多大诗人,像屈原、宋玉、鲍照、庚信等等.这情形在唐宋两代尤为突出.在唐有张九龄、王维、柳宗元、元稹、白居易、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等:在宋有王安石、晏殊、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等,都是诗坛中雄视千古的人物,同时又都是高官.同以上这些人相比,杜甫官职卑微,所谓工部,比之如今,充其量是个处长级别.但论诗不论官,何足挂齿的小官并不妨碍他获得“诗圣”的地位.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十分优秀,但同时又极尽虚荣之能事,凡事都要夸张.譬于圣人,全世界获此封号的,加起来恐怕也没有咱中国多.周公且是中国政治家中的第一位圣人,孔夫子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有“万世宗师”之美誉.另外,诸如书圣、草圣、诗圣、棋圣、艺圣、画圣、歌圣等等,不一而足.发展到当世,愈演愈烈.这种现象的产生,实乃是远古生民图腾崇拜的余绪.圣人是崇高的,不可企及的,我辈仰望,窃窃惭愧自己的愚笨.可是站在这杜甫草堂中,马上就想到一个问题:为何这草堂,从来没人称它为“诗圣草堂”而要直称为“工部草堂”?难道圣人的头衔,还敌不过一个级别卑下的工部员外郎?

公元758年冬,从华州司功参军任上弃官流浪的杜甫,携家带口来到成都,借寓于浣花溪畔.翌年春,在友人的资助下,在浣花溪上游选了一块地,盖起了几间茅屋.这便是最初的杜甫草堂.杜甫在这里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写下了两百四十多首诗,在他死后,草堂数度易主终成废墟.直到一百多年后,来成都做官的晚唐诗人韦庄,在浣花溪畔找到了草堂遗址,缅怀先贤,他在遗址上头盖了一间茅屋,这是后人纪念杜甫的第一座建筑.又一百七十年过去,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有一位名叫吕大防的进士仕宦锦城,在再度顷圯的韦庄版的草堂遗址上又一次重建.这一次规模略大,其壁间绘有杜甫遗像,供人瞻拜.半个世纪后,已是南宋初年,时任成都知府的张焘来到浣花溪边,面对草堂凋敝之甚,遂再度培修,新增二十六通石碑,遍刻杜诗一千四百多首,历时四月而成.经过这次修葺,草堂渐有气势,大殊于从前.元明改朝换代之际,草堂毁于战火.明初,朱元璋的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到了成都,下令重建草堂,这次规模更为宏大.自此,终明一朝,草堂修葺扩建了七次,亭馆祠堂,曲水园囿,草堂已成胜景.明末,张献忠人蜀,杀人如麻,川中浩劫,草堂亦不能免.1670年,清康熙朝川湖总督蔡毓荣履任成都,联络四川布政使金凌、成都知府冀应熊倡议重修.清代累朝扩建五次.民国期间,地方人土筹款对草堂中的工部祠与诗史堂进行了重建.新中国成立后,草堂成了杜甫纪念馆,成立了管理处,向游人开放.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我们所见的草堂建筑群,为清嘉庆十六年重修所留下.这穿逗式的民居建筑,典型的川西风格.层轩累阁,华堂丽庑,清流散绮,雨浥红渠.此般景象,华贵有如王府,与诗人的故居相去甚远.

唐代诗人中,最穷的有两个,一个是杜甫,另一个是杜荀鸫.如果给他们划成分,都是贫农.在新中国,他们可算是无产阶级诗人.宋代,曾主持过草堂重修工作的喻汝砺,为这草堂写了十二首诗,第一首头两句“灿灿诗翁锦城西,只缘诗好合穷栖.”开宗明义就点明了杜甫的身份,这个“灿灿诗翁”穷栖于人世.同时表述了一个观点:唯其穷栖,才能写出好诗.杜甫自己也说过“文章憎命达”.这无异于告诉人们:文学是穷人的事业,这观点与孔夫子的“仓廪实然后知礼节”显然违背.文学与财富的关系,也就是说杜甫的立论是否正确,值得另写一篇文章探讨,这里略下不表.在这里,我想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的诗圣,一个瘦骨嶙嶙的穷老头子,生前颠沛流离,为五斗米折腰尚嫌不能,强抑嗽齿的穷愁,在达贵官人面前强颜欢笑的这位在大热天吃腐牛肉中毒而死的诗人,为何寓居三年多的一座草堂,竟有如此的宏敞亮丽?在这草堂里,杜甫写下了那首呼天怆地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果草堂是今天这般气象,杜甫会如此痛哉惜哉,稍带着还把抢走茅草的邻家的孩子咒骂一番?
答案只有一个:这座草堂是后人盖的.从第二节里列举的历代重修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官府所为.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有趣的问题:我们的官府,为什么在杜甫生前如此吝啬,任其穷愁潦倒.但在他死后,又要如此大费财力,不厌其烦的修缮、扩建这一座已没有杜甫的杜甫草堂呢?生前穷愁死后荣耀都达到了极致,这究竟是荒诞的黑色幽默呢,还是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
前面已经讲过,诗在中国,首先是一种生存方式,其次才是艺术.且不说官场的附庸风雅已成痼疾,就是天生龙种威加四海的皇帝老儿,同样也要往诗人堆中凑.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几乎是两个文盲,然而都有诗传世,刘邦的《大风歌》写得还不赖.御制诗应算是中国诗歌中特殊的一种.乾隆皇帝御制诗一万多首,这数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大诗人.尽管中国的统治阶级爱好诗歌,但爱诗与爱诗人是两码事.历史上,爱诗人的皇帝不多,但给诗人制造苦难的皇帝却不胜枚举.远的不说,就说开创新中国的毛泽东,他自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可是,这并不妨碍他无情打击胡风、艾青等数以千计的诗人、作家.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残酷迫害手无寸铁的文人,从来都不会有道德上的障碍.
基于以上考虑,漫步在这杜甫草堂中,我的确产生了“诗人独自话凄凉”的感觉.

仅就园林而言,杜甫草堂堪称西南胜景.邓小平以八十高龄来游草堂时,说:“来成都没到杜甫草堂,就等于没来成都.”我不知道这句话确切的含义是什么.既可以理解成对杜甫的推崇,提示国人不可丢掉了杜甫一生坚持的忧患意识.又可理解为对这一片园林建筑的赞美.是的,田舍农居风格的草堂,如含蓄淡远的水墨画,有着闲逸的韵致.特别是1996年动工兴建的茅屋景区,曲水林塘,莫不充满杜诗的意境.在洞庭湖上客死孤舟的杜甫,绝对想不到,他靠友人赞助而建起的流寓蜗居,竟然被改造成锦城佳构,从而吸引了八方权贵,万国衣冠.仅从这一点看,诗人的荣幸,此地可称为“海内孤本”.
我在草堂中时,正值暮春,烟雨蒙蒙,园中游人熙攘.我细心观察,游人最少的地方,是杜诗碑林.啊,他们并不为寻诗而来,像游鱼唼喋浮萍,他们需要的是这里春光的溪流,娱情的小径.细心一想可以理解,在中国历史中,诗人是一种时尚.而在当今,在利益追逐成为社会首选的今天,诗人早巳变成了社会中的边缘人物.再没有人愿意欣赏铿锵的音韵,更没有闲人来倾听诗人的诉求.尽管这诉求发自心灵,注满忧患,也不借助于语言暴力.但是,它仍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因为,产生于情感的诗,毕竟离铜臭太远.
登黄鹤楼
熊召政
历史播迁,春秋数易.武昌蛇山上的黄鹤楼几次焚毁,又几次重建.耗资之巨,气势恢宏而趋鼎盛的,则是今天的这一座了.
古时的黄鹤楼是文人骚客聚首之地.五月登楼,望短笛之梅,落瓣于芙蓉雪浪;九月凭栏,看长亭之柳,系舟在米市渔街.弄笔者对此,各有各的感悟:托兴寄情,写忧患文章者有之;叹乡关无觅者,更是不少.
今天登楼的人,旺季时如蚁聚.然而在这里发思古幽情的,却没有几个人了.人们当然不必追寻汉朝的黄鹤翩然何处,唐代的白云又飘向哪里.鸡犬桑麻的往事,早已失落在满楼喧响的迪斯科舞曲中.夹在旅游的人群中,我也曾好几次置身这高拔的仿古建筑,临观苍茫河汉,回之望之,歌之啸之.
人的视觉世界建立在两种经验之上:重力线是垂直的,水平线与它直角相交,成十字架结构.九省通衢的武汉,正在这十字架结构的交叉点上.万里长江自西而东,京广铁路自北向南,两条大动脉在黄鹤楼前的长江大桥交汇,车骑舟航,达至东西南北.而漫步黄鹤楼的高层回廊,亦能任乱发飘然,把四面江山,看个痛快.
倚楼西望,苍茫一片.乃是莺飞草长的江汉平原.这云梦大泽的遗址,尚有碧水千湖.牧歌与渔歌揉成的水彩平畴上,更有一水横来.涌入楚地的长江,开始有了大气魄.溯江而上,在进入南津关,探奇二百里三峡,继而去巴蜀买醉,天府搜神之前,不妨先来欣赏葛洲坝的水利枢纽工程.鬼斧神工,耸大江铁门;经天纬地,锁高峡洪波,好一幅精美绝伦的智能风景画.更有旋转于江心的巨型水轮发电机,让你体会到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宏伟.凭栏东眺,拍天而去的长江早已挣断了西塞山前的千寻铁锁.轮船穿梭在吴头楚尾,往返穿过迷蒙烟雨,当然也有二十四番花讯.如果在黄花初吐,紫蟹才肥的季节,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上,大小游船就多于过江之鲫了.十年改革中的经济建设,正在改变金粉故都,烟雨六朝的江南情状.金山寺没有了法海,寒山寺远度的钟声,已滤净旷古的忧愁.买棹而去的游人,可在江浙的莺花月露中,乐成一尾春江上的活泼泼的游鱼.
在黄鹤楼上引颈面北,胸中顿生侠气.在古典的中原大地,是谁在黄河的左岸磨剑?又是谁在萧萧的易水上放歌?古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他们的忧患意识凝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情结.中原逐鹿,多少人逐老了青春,多少代又逐瘦了国脉.这一头政权之鹿,吸纳数千年的中原精气,跃过一个又一个漫漶着雾障的历史陷阱,最后终于纵身一跃而上天安门城楼,化为五颗金星,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系中闪射异彩.现在,一场新的中原逐鹿战又开始了.不过,人们逐的不再是政权之鹿,而是经济之鹿.这一只鹿,再一次凝聚全民族的信心和力量,跳跃在中原大地崭新的地平线上.
当我站在黄鹤楼上遥望南方,俄顷中,一颗心已随着呼啸而去的火车,越洞庭烟波,过潇湘峻岭,载欣载奔,去到南粤的椰林蕉雨中,体会新世纪的大氛围.南国多山,山生雾,雾生神秘,神秘而生智慧.智慧则如南国山外的海.在这片海中,中原之鹿更化为拨浪长鲸.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它仪态万方,锦鳞游泳.飚风回溜,概莫能阻.在一个春天,它忽然一口气吐出十四颗明珠,在古老的东方海岸,串成了一条光芒四射的黄金项链这是我们民族新的自豪.
置身黄鹤楼头,眼界宽,心界更宽.与楼相对,汉阳的龟山之侧,是俞伯牙碎琴谢知音的古琴台遗址.龟蛇对峙,控扼大江;一琴一鹤,隔江呼应.然而我眼前翩跹的,不再是那一只汉朝的黄鹤.我心中弹奏的,也绝非春秋时代的那一张古琴.在今天,恐怕没有人愿意当跨鹤巡天的仙人了.要么做中原大地的逐鹿英雄,要么当大海上的骑鲸勇士.当然还有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在这黄鹤楼上看翻船.但这种人毕竟很少很少.至于我,虽不能逐鹿骑鲸,却甘当勇士们的知音,自觉幸甚至!
游洞庭西山记
熊召政
二千五百度的春花秋月,二千五百度的风刀霜剑,给苏州留下的温馨与痛苦,坚挺与剥蚀,都不无鲜活地存在于今天世人的眼中.
榴花似火,枇杷如金,虽是初夏却全无暑气.此时置身江南,在江南的苏州,在苏州的太湖,在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上,我感受到“春寒泽国隐鱼龙”的寥廓,更陶醉于“不尽春山叠翠螺”的美景.
自苏州至太湖,即胥江入湖处,约20公里.于此分道,右去东山,左往西山.东山为半岛,西山则孤悬水中.两山合称洞庭山,与湖南的洞庭湖,称名虽一而毫无关涉.
昔日游洞庭西山,只可舟楫往还.数年前,苏州相关单位斥资建桥,一连三座,如卧波的长虹跨越连接的螺屿,历十几公里而入西山.轿车水鸟般掠过湖面,为游人节省了不少时间,但是少了荡漾波心,与鸥凫共浮沉,与帆影共进退的情趣.
未来之前,我以为浪花簇拥的这一座西山,只是一只小岛,却没有想到,它有86平方公里之大.山间古树,坡上茶圃,岸畔稻田,村头花坞,不但向我诉说鸡犬桑麻的往事,更向我展示盛世农家的风情.
我来西山,原是为寻找2500多年前的吴王夫差的遗迹,这位将父王阖闾创立的诸侯霸业丧失殆尽的亡国之君,曾在西山筑消暑宫.每到夏日,夫差就会带着越国献来的美女西施,乘着金笼玉饰的箫鼓楼船,自姑苏而木渎,自木渎而胥口,自胥口而西山.在新筑的层台累榭的消暑宫里,把长长的夏日,过成转瞬即逝的美人养眼、美酒醉心的花朝.美则美矣,畅亦畅也,只是代价太大.难怪唐代诗人皮日休写诗讥道:“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消暑宫建在梭山与龙头山之间,面临一个深9里、阔3里的湖湾.袭消暑宫之名,这湖湾被称为消夏湾.此处山环水绕,春日的柳线花痕,秋日的蓼矶枫渚,冬日的霜情雪意,都大可玩赏.当然,最好的还是溽暑时节,这里的红莲白鸭、月影星踪、菱芡蒹葭、烟云鱼鸟,无不让人陶醉.
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吴王的遗踪早就渺不可寻.今日所能见到的,只是“橘柚千头烟外树,芙蕖四面画中山”的自然美景.月下的笙歌、馆娃的调笑、深闱里的横陈的玉体、水榭上燃烧的香兽,都一一风化在线装版的历史中.
我们这个地球上,2500年前的城市,究竟还有几座存在呢?风流的庞贝,朴拙的镐京,只给我们留下遥远的记忆.苏州则不同,二千五百度的春花秋月,二千五百度的风刀霜剑,给它留下的温馨与痛苦,坚挺与剥蚀,都不无鲜活地存在于今天世人的眼中.苏州太丰富了!城内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座园林,城外的每一条小河,每一处山峰,都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像一粒粒璀璨的珍珠,串起熠熠闪光的历史的项链.
因此,与拙政园、虎丘、寒山寺、灵岩山等名胜相比,这相对较为偏远的西山,这西山的消夏湾,便显得不怎么重要了.何况它除了遗址,更不见一点点些微的遗迹了.但我独自一人在这里徘徊的时候,却依然生出了强烈的沧桑感.大约出于传统文人的旧习,我对吴越文化素有偏爱.这文化的基调是精致、温婉,即便剑拔弩张,也可以从中化出诗情;更能让吴侬软语,消解所有的暴戾之气.但是,凡事适度为宜.像这最具东方情调的吴越文化,用于盛世,则能提升生活的品质,使其高雅而惬意.但若用之太过,则会露出腐朽气的端倪.男儿的意气消磨,是国力疲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不然,在黄池会盟的夫差,为何在被推为诸侯霸主的三年之后,就在馆娃宫中刎剑而死呢?
消夏湾一片空阔,回首看西山的最高点缥缈峰,林木葱茏,倒真像是耸向青空的碧螺了.与消夏湾毗邻的,是明月湾,亦是吴王赏月处.这里除了苍茫的湖水,古渡头前,还有一座名叫明月湾的古村落.我停车走进去,村中多明清建筑.村民半数姓吴,虽是农人,却都彬彬有礼.我走进村头第一家,主人用自家的特产碧螺春茶招待我.这茶,原叫吓煞人香,乾隆下江南,曾下榻于洞庭山,品赏过,盛赞其香,但嫌其名不雅,亲改其名曰碧螺春.因此,村民在我前临争说乾隆,对他们自己的远古的祖先,那个倒霉的夫差,却是不置一语.
品饮三杯,抚今思昔,不觉技痒,便吟了八句五言:
夫差赏月处,我品碧螺春.
耳幻吴越曲,胸藏梁父吟.
鸟啼山入梦,花放路迷津.
盛世人间好,悠悠沧浪情.
(本文源自人民日报2006.01.07,或许有删节.)
峨眉山散记
虽然,我游过许多山,但因未到峨嵋,与人谈起山时,仍不免气馁.久欲探峨嵋,却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这遗憾一直伴我度过了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漫长的二十余年,峨嵋山中的暮鼓晨钟总是在不紧不慢地敲响,佛光与圣灯也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展现;桫椤花开着,绝珍的美人红也每年撩人一次.而我,却早已告别了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游山的兴趣,也从奔跑傲啸变成了踞坐一块顽石,静静地、静静地看着花开花落,云起云飞.
古人咏峨嵋山,留下许多佳作.这些名篇,都曾是我寒夜佐酒的佳肴.其中,最让我喜爱的,是李白的《峨嵋山月歌》与《听蜀僧浚弹琴》两首.第一首是他二十五岁的作品.峨嵋山的半轮秋月,送我们诗人上路,开始他一经起步就永不停歇的人生壮游.每当吟诵这首诗,我的眼底就会浮起一条一千二百年前的青衣江上的行舟.峨嵋山如此之大而行舟又如此之小,这种极富颠覆性的乡愁,的确让李白难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第二首诗,是李白离开峨嵋山三十年后的作品.咏叹再三,我禁不住还是要把它抄录出来: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诗,李白写自安徽宣州的敬亭山.他在这里邂逅了三十年前在峨嵋山中认识的和尚广浚.他乡遇故知,何况在两鬂斑白的暮年.广浚解下了背囊中的瑶琴,只轻轻一拨,久违的峨嵋山,原版的一峰一壑,一花一叶,又都在蜀国音乐的旋律中生动地再现.




闲话半天,读者还以为我这是在山外谈山.其实,这会儿,我正在峨嵋山息心岭下的万年寺中.这寺的前身,即唐代的白水寺,广浚和尚是白水寺的高僧.寺左有一水池,即白水池.峨嵋山十大景中,就有一个白水秋风.秋之于山,犹如十八岁之于少女,是最绚丽多彩的季节.白水寺之秋,大概最能代表峨嵋山的韵致了.在霜钟破晓的十月,站在白水池畔,看狮子岩边,天池峰上,钵盂山前,功德林中,处处的层林,都是色彩的交响乐.熟透了的西瓜瓤似的枫叶,胭脂色的岩桑,金箔一样闪光的银杏,苍郁的扁柏,翡翠般的古楠,还有水白蜡树组成的一片一片的灌木林,在深浅不一的绿色中盛开着抢眼的小白花,如同无涯的碧波中翔舞着成千上万只缟素的鸥鸟.这铺展在无尽岗峦峰谷中的燃烧的秋色,面对它,你的内心会突然掠过一阵惊悸.太美的风景,也会把人灼伤.
一千二百年前的某一个晚上,或者,某几个晚上,广浚和尚就是在这白水池畔,面对四山合围的醇厚秋色,用他闲雅的琴声,招待我们旷代的诗人李白.三秋的桂子不焚而香,绕膝的秋风,比爱人初洗的秀发还要爽滑.此情此景之中,广浚十指如飞,弹奏出一曲又一曲优美的旋律.如秋风,在万千红叶间簌簌踱步;如芳醪,令人不醉不止.
从李白诗中看,广浚属于那种大气魄的且有着幽玄境界的艺术家.在我来看,这两点也正是峨嵋山的特色.两人所处时代,佛教禅宗已开始流行于中国.初期的禅,以恢复人心的本性为目的,让盲目挣扎的生命,有一个愉快的归宿.广浚显然是一个得道的禅师,琴声中流露的是他对生命的理解,用向上奋进时必须凭借的特殊情感来关照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打从一来到息心岭下,蹀躞在白水池畔,我的耳畔就一直萦绕着广浚的琴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琴声是峨嵋山的一种象征.此前,我已登上了金顶,在海拔三千七百七十七公尺的华藏寺中拈香礼佛.尔后,我在岩丛间漫步,乱云弥漫,冻雨潇潇,什么都看不见,唯有寒冷而已.正自懊恼,忽然一阵风来,云被推上高空,万千峰头,都亮出宝蓝色的剪影.它们在积云的苍穹下所表现的轮廓线,不正是广浚禅师指间流露的有着幽玄境界的旋律吗?




白水池边,原有一块“唐李白听广浚弹琴处”石碑,不知何年立,亦不知何年毁
.大凡上峨嵋山的游客,来息心岭下只想游览万年寺.比起山中其它寺庙,这万年寺所存文物最多,最著名的有两个:一尊高七点三米,重六十二吨的普贤菩萨青铜像,造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还有一座放置普贤菩萨青铜像的砖砌无梁殿,建于明万历年间,也有四百年历史了.看到这些年代久远的佛器,的确能让一个人的心思宁静下来,生一些超凡脱俗的遐想.我也是虔诚的礼佛者,但焚香稽首后,仍想去追寻李白与广浚的遗踪.
其实,白水池很小,不过十几平方公尺,一粒松籽掉进去,击起的涟漪,也会在整个池面浮漾久久.我伫立池边,看到许多游人步履匆匆,都不肯在这池边稍一驻足,心中难免生起感伤.
对人世间事物的认识态度,对精神生活的感悟能力,佛家称之为慧根.现代人生活的旨趣,已与古人相去甚远,若用禅家评判慧根的标准,大部分都是钝而又钝.这的确是现代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尴尬.一方面,科技进步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衣食住行的舒适大大提高.由于整体的发展,今天一个普通人的享受,已是超过了远古的帝王.可是,另一方面,人类的精神生活却大大退步了,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们,屈服于商业的压力,再也不可能无条件地倾心于艺术.达摩面壁九年,始悟禅机;瞎子阿炳终生穷愁,但留下了《二泉映月》;贾岛“三年两句得,一吟双泪流”;王羲之一辈子都在揣摩一个“鹅”字;曹雪芹十年食粥,隐于荒村写出《红楼梦》
这随手拈来的几例,在远古的艺术家中,决不是极端的个案.存在于农业文明中的艺术,是纯真而执著的.广浚和尚孤独地隐居在这山中,化禅为琴,飞瀑鸟鸣,山风松啸,其聚散、其抑扬、其跌宕、其节奏,不穷其一生,你怎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所以,远古的艺术家,是为艺术而艺术,将人生容纳其中.今天的艺术家,大部分是为金钱而艺术,将名利列于首选.所以,他们决不肯一辈子做一件事情,一个画家可以一年画数十幅画,一个作家可以一年写好几本书,一个歌手可以一年出几张歌碟.这里头究竟有多少真正的艺术呢?可悲的不是这现象的存在,而是这现象已成了艺术家的主流.
像留不住游人的脚步一样,真正的艺术也几乎要在我们这时代消失了.感官的享乐代替了精神的追求,这一切都是科技发展的结果.对于生活,科技是福音;对于艺术,科技则是瘟疫!在这种情况下,“唐李白听广浚弹琴处”石碑的被毁,而且再也不恢复,则不能认为是一个简单的事件.




感伤并不如同流行感冒,可以传染给他人.我一起的旅伴,在这万年寺中,尽在快乐的浏览.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峨嵋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峨嵋山的声名,不仅仅因为佛教.它的风景,它的文化,也是让人常读常新,不但眼热,而且心仪.徜徉在万年寺中,在虚无飘渺的广浚禅师的琴声里,我吟出了这样一首律诗:
为到峨嵋品雪芽,三春三月过三巴.
檐桃金顶风兼雨,雾暗青衣气若霞.
古刹梵钟菩萨道,白云苍狗杜鹃花.
瑶琴一抚千年后,谁携余音过酒家?

天色向晚,在青紫的阴影中,踽踽地,我踏上了归途.雨后的峨嵋山,处处沟壑莫不争流着代代相传的琴音诗韵.车子一拐,路左闪出一排小木楼,其中一幢门前挂了一个“峨嵋酒家”的招牌,我吩咐司机停车.立刻,我找到了与李白对饮的地方.


#应心虞# 帮写几个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 作业帮
(19256477122):[答案] 推荐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1.长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应心虞# 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 作业帮
(19256477122):[答案] 早发白帝城 李白 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外描写景色的古诗: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

#应心虞# 描写中国山河的诗句是什么? - 作业帮
(19256477122):[答案]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

#应心虞#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有哪些 - 作业帮
(19256477122):[答案]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江流...

#应心虞# 你知道哪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古诗选一首一大家交流一下. - 作业帮
(19256477122):[答案]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应心虞# 课外有那些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的古诗? - 作业帮
(19256477122):[答案] 黄河颂

#应心虞# 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古诗词有哪些?
(19256477122): 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应心虞# 有哪些简单点的描写祖国山河壮丽的古诗?诗名也要写出来. - 作业帮
(19256477122):[答案] 李白赞美祖国山河的诗一首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应心虞# 描写我国河山的诗歌有哪些
(19256477122):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1. ...

#应心虞# 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 作业帮
(19256477122):[答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时滔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