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和道教有何关联,王羲之的道教情缘揭秘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2

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王羲之和道教之间的关联,其实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跟他信奉道教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早期道教有很多教符,经生在抄写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潜移默化的对他本人产生了影响。王羲之和道教结缘跟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所以王羲之也是一位坚定的道教信仰者。其实在王羲之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一些修道的影子,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1、家学渊源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故人又称王右军。在书法史上,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顾名思义,父子二人堪称是中国书法领域中的王者至尊。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善隶书。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首先得益于家学渊源。幼年时期的王羲之老实木讷,语言迟钝,他七岁开始学书,却表现出过人的书法天赋。后来,他从学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

十六岁至二十岁,王羲之又改师叔父王廙,得书法众体之妙。王廙工于书画,被世人誉称:东晋王朝南迁,过江后,为晋代书画第一。

王羲之得到叔父王廙的悉心教导、指点,书艺突飞猛进。二十岁以后,他的正书、行书宗尚钟繇,草法效法张芝,从而融会贯通了各项书法技艺。王羲之博采众美,集众家之长,又推陈出新,一改汉魏以来的书风,成就了妍美流便的新体。

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名士风范成为时尚,也深刻影响着人们当时的审美情趣。崇尚自然、超然物外,魏晋名士们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背景下,众多名士文人面临险恶的生存处境,选择了不滞于物、独立特行、超脱世事的不合作态度。他们不拘礼法,寄情山水之间,饮酒纵歌,风流倜傥,体现出独特的魏晋风度,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们所钦慕、景仰。出身于豪门士族的王羲之名士风流,才高盖世,他的书法艺术无疑是这种魏晋风度的最佳体现。

2、《兰亭序》问世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和谢安、支遁、孙绰、许询等名士相聚在会稽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极尽欢乐雅兴。古时称这种聚会为修禊,是古人春天在水边嬉游,以祈求平安、祛除不祥的习俗。在这次欢宴之后,王羲之乘兴为朋友们欢聚时吟诵的诗歌集作序,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序》。

《兰亭序》行文简洁,记叙了王羲之和朋友们诗意雅聚、纵情山水、欢畅淋漓的愉悦心情,结尾又透露出人生苦短、欢乐易逝的悲观情绪。词句之间宣泄着作者内心的苦闷,表达了他渴望解脱尘世烦恼的迫切愿望。其书法为行书,即兴书写,本属随意挥洒,信手而就。笔墨却如行云流水,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技艺,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难怪被后人称赞为天下第一行书了。

《兰亭序》书卷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文及款字中,共书写了21个之字、7个不字和7个一字,字字不同,各逞美态,表现出非凡的技艺。观赏者哪怕是仅仅品味其中那个简单的之字,也能让人感悟到中国书法用笔之妙境,的确让后世的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们心悦诚服,叹为观止。

一千多年来,行书《兰亭序》成为经典,令无数书法爱好者追慕效法。很多人正是通过观摩学习《兰亭序》,爱上中国书法艺术,进而走入了这门高雅的书法艺术殿堂的。

王羲之对这个之字似乎是情有独钟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人最讲究文字避讳,祖老先人名字用过的字,子孙绝对不能用。偏偏王羲之的家族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儿子叫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叫桢之、静之,等等。

王羲之家族这些人为什么不避家讳呢?

为此,国学大师陈寅恪经过考证认为,王羲之家族之所以不避家讳,钟爱之字,是因为他们都是道教天师道的信徒。之即道,这个之字是天师道组织成员的暗号或徽章。也就是说《兰亭序》中的之字不仅字形漂亮,还承载着王羲之的道教信仰。

3、《换鹅帖》的故事

天师道是道教中著名的流派,王氏家族信奉天师道,代代相传。之字在王氏家族后代的名字中沿用,正是这一道教信仰代代相传的显著标志。王羲之一家和夫人郗氏一家都信奉天师道。《晋书·郗鉴传》说郗愔事天师道,与姊夫王羲之……俱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看来,王羲之不但是著名的书法家,还是一位道教徒、养生家。

王羲之传世的书法作品除《兰亭序》外,还有一部同样精妙的小楷法帖叫《黄庭经》。

传说,王羲之非常喜欢鹅,爱鹅成癖。

山阴有位道士一心想得到王羲之的墨宝,就特意饲养了一只又肥又大的白鹅。一天,王羲之到郊外出游。当他看到了大白鹅,就想买下来。一问,才知道鹅是道士的,就请求道士把白鹅卖给自己。道士说:只要你抄一部《黄庭经》,我就把鹅送给你。于是,王羲之欣然答应。他回家认真抄完一部《黄庭经》,就赶往道观送给道士交换,然后,高高兴兴地提着鹅走了。所以,这《黄庭经》小楷法帖又有了个《换鹅帖》的别名。

王羲之为什么特别宠爱鹅呢?有人认为,王羲之从鹅的步伐动作中,感悟到了毛笔字书写用笔的奥妙,具有书法仿生学的借鉴意义。鹅既是他朝夕相处的宠物,又是他书法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而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王羲之只所以为了得到这位道士养的鹅,不惜走上三十里的山路,还亲手抄录一遍《黄庭经》,其主要原因,还是出于他的道家修养,是为了达到养生的目的。

据说,王羲之经常服食道家仙药五石散来益寿延年。可是,服用此药,伴随而来的会有中毒症状。食用鹅肉具有解毒的功效,因此,王羲之把鹅视为上等良药。为了修道养生,王羲之于是就再也离不开鹅了。

4、官场失意

王羲之家族信奉的道教天师道,其终极的理想就是长命百岁、修炼成仙。道家经典《黄庭经》讲述的正是道家修仙的方法,存思黄庭,炼养丹田,吐纳行气,保精固精,必能修成正果。王羲之以虔诚之心恭敬书写的《黄庭经》,飘逸洒脱,气足神完,真可谓是字字珠玑,宝光闪烁。

除了养气修炼,服食丹药也是道家的重要修仙方法。魏晋名士沉迷于丹药养生,王羲之也不例外。《世说新语·容止》记载王羲之见了服用五石散之后的朋友杜弘治,惊叹他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王羲之羡慕不已,也亲身去体验了服用五石散的奇妙感受。他在给朋友的《杂贴》书信中说: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飞也。

王羲之当然没能依靠丹药修炼成仙,他是通过自己的文笔、书法成就了自己书圣书仙的历史地位。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编撰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记载了许多有关王羲之的逸闻趣事,诸如东床快婿逸少清贵之类的典故,虽说言语简洁,却展现了王羲之的性格、心理,刻画出鲜活生动的名士形象。

王羲之出身名门,世代为官。混迹官场的王羲之一直都郁郁不得志,最后在会稽郡守任上,偏偏又遇上了自己最讨厌的上司王蓝田。王蓝田抓住王羲之的把柄,借机报复。王羲之一气之下,干脆称病,愤然辞去郡守之职,归隐到会稽下属的剡县金庭。陈寅恪先生的《述东晋王导之功业》认为:王羲之其欣赏自然界美景的能力甚高,而浙东山水佳胜,故于此区域作寻田问舍之计。

剡县金庭灵山秀水,风景幽美,传说有神仙出没其间,是一处理想的隐居地。于是,官场失意的王羲之,只能寄情于山水田园,舞文弄墨,一心修仙,抑郁寡欢而终老于此。

【作者简介】刘永,四川绵阳人,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


#贡眨巩# 兰亭序的背景 -
(13712786669):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在王羲之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

#贡眨巩# 谁能给我讲讲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的历史啊? -
(13712786669): 《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当然受到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欢.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兰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

#贡眨巩# 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今何在? -
(13712786669):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

#贡眨巩# 王羲之实在怎样的状态下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
(13712786669): 传说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他们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由此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

#贡眨巩# 王羲之的《兰亭集》和《兰亭集序》有什么不同吗? -
(13712786669):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 但是《兰亭集》貌似跟他没什么关系 如果硬说有什么关系,那就是你写了本书,我帮你写个序,结果发现这个序比这个书还出名~ 【兰亭来龙去脉】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

#贡眨巩# 《兰亭序》是怎么回事 -
(13712786669):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贡眨巩# 兰亭序到底是不是王羲之作品? -
(13712786669): 《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

#贡眨巩# <兰亭序>和《兰亭集序》是不是一回事? -
(13712786669): 《兰亭序》和《兰亭集序》是一回事.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

#贡眨巩# 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是在哪里写的?《兰亭集序》内容是什么? -
(13712786669):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兰亭记》. 原文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 王羲之全身像[4]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清...

#贡眨巩#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那兰亭集的内容是什么 -
(13712786669): 《兰亭集序》源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司徒谢安、右司马孙绰、司左西属谢万、高士许询、支遁以及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2人,会集于 兰亭. 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9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孙绰等赋诗37首,汇集编定《兰亭集诗》,由孙绰撰写《兰亭集跋》. 《兰亭集》就是《兰亭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