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处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具体包括:

1、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这一原则和国际环境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协调发展”着重从横向关系上,即制约发展的基本因素的相互关系上对发展提出要求,“可持续发展”则是从纵向历史发展过程,即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的关系上提出要求。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这是针对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国内外环境管理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提出的。这一原则在各部环境法律中均有体现。

3、鼓励综合利用的原则。综合利用是指把物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做到物尽其用,以便使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开发者养护,是指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组织或者个人,有责任对其进行恢复、整治和养护。污染者治理,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组织或者个人,有责任对其污染源和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

扩展资料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自20世纪70年代起步,其历程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3-1993年):点源治理、制度建设

这一阶段,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开展重点地区污染治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逐渐走上法制化轨道。

第二阶段(1994—2004年):流域整治、强化执法

这一阶段是强化执法、全面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的重要时期。在1992年开始正式编制全国环境保护年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从“九五”时期正式开始编制国家环境保护五年规划,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

环境保护由单纯工业污染治理扩展到生活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农村环境保护、核安全监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等各个重要领域,并逐步参与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中。

第三阶段(2005—至今):全防全控、优化增长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确立了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的环保宗旨,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纲要针对我国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具体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环境



环境类存发展基本前提环境我存发展提供必需资源条件随着社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避重要问题提各政府议事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态恶化趋势政府社管理重要任务于我家保护环境我项基本策解决全突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与环境协调发展实施持续发展战略政府面临重要艰巨任务 、我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单社问题与类社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环境问题程度类社发展尤其种牺牲环境代价发展必产物西家已经进入工业化社已偿工业化起步阶段环境欠债务我进行社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农业社向工业社渡我决能走西家先污染治理路应该提前环境保护放重要位置既历史教训我面临必选择环境危机益深化情况种选择环境问题已危害健康制约经济发展社稳定重要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类社面临主要环境问题类社必产物虽经治理我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基本控制环境污染问题依相严重据统计2004全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增15%全七水系根据413水质监测断面记录41.6%断面满足家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降16.1%江、珠江水质较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水质较差各淡水湖泊城市湖泊均受同程度污染2004城市空气质量41.4%达二级标准比200063.5%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普遍7.3%城市处于严重或度污染水平重污染事故发我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些问题严重影响产制约我持续发展障碍素 2、态恶化趋势加剧 态环境类产与发联系自素总类必些素造或或少影响目前我态环境破坏范围扩程度加剧危害加重土退化严重全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公约占土面积38%平均每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公荒漠化土面积已达262万平公并且每2460平公速度扩展全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土面积32.19%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止草退化、沙化碱化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总面积三并且每200万公顷速度增加水态系统失衡2004全79城市缺水2340万口1300万牲畜发临性饮水困难*物性锐减野植物丰富区面积断减少乱捕滥猎乱挖滥采现象屡禁止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我经济社协调发展家态环境安全 3、入世给我环境保护带新挑战 我200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所谓入世入世我享受权利同要履行相应义务发达家要求我执行与同高环境标准[1]WTO些绿色条款能我商品口造影响限制内些符合环境标准商品口贸易要求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环境保护面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提高产品际竞争力高环境标准导致产品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际市场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本间关系入世我环境保护政策面临新挑战 4、落实科发展观重要举措 二、我前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内容与析 建相期我没意识环境问题重要性环境问题意志转移忽视环境保护类社必自身发展付代价随着环境问题凸现务院于1973立环保领导组及其办公室全始三废治理环保教育我环境保护工作始经20发展我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完整体系具体包括三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项政策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证限期治理集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污染控制定范围通各种式达效率污染水平[3]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环境污染破坏解决环境问题效率办环境保护主要目标经济发展程防止环境污染产蔓延其主要措施:环境保护纳入家期及度民经济社发展计划;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环境经济角度看环境种稀缺性资源种共资源避免共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本际通用污染者付费原则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责任费用其主要措施:超排放标准向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严重污染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本存外部性通私市场进行协调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作用污染种典型外部行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担管制者监督者角色与企业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主要目通强化政府企业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减少管理善带环境污染破坏其主要措施:逐步建立完善环境保护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环境保护机构及家监测网络;实行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视角 我环境保护政策析 我环境保护政策项具体政策形完善政策体系面笔者政策科角度现阶段我环境保护政策做具体析 1、政策目标取向重视经济社协调发展政策目标政策所希望取结或完任务政策目标取向决定制定政策案程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我持续发展战略具体要求实现经济社协调发展重要途径我环境保护政策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需要同注重环境经济系统能造负担般说我环境政策总体战略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环境优先型特征与我环境政策政策背景相致我处于经济建设社主义初级阶段水平高情追求环境优先政策取向现实 2、政策主体政府政策制定主体执行主体政策主体指些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程或组织由于各社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面同各政策制定主体所差异我政府本位现实状况政府社公共事务治理主体我政府担着环境治理重任些社团体企业虽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已权力基本都授予政府所起作用限缺乏元参与治理体系我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理想重要原政府理性限政府制定执行环境保护政策面都局限性面临决策失误执行力困境些局限性社团体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空间 3、政策作用点注重同根源预防治理我防治结合预防主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已经现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环境问题预防新污染源现环境污染造损失控制低限度环境污染治理则种补救式措施所具体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更发挥环境保护政策作用追求理想政策效 4、政策实施机制管制性手段诱导性手段相结合管制性手段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诱导性手段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符合自身利益保护环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我占主导位价格、税收等些起诱导性作用经济手段使用较少管制性手段政府部门官员自利行呈现软化现象起应作用所远看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种必趋势 四、我环境保护政策实施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实际工作落实取巨绩目前我环境污染已基本控制态环境恶化趋势定遏制与各项政策作用些政策家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效工具2004例据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80079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73.3万共征收排污费94.2亿元办理环境设立项目32326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三同制度实际执行项目78907合格项目76038执行合格率95.7%完限期治理项目数22649项关停并转企业13338*进入2005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东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项目等批项目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近期松花江污染事故家环保总局局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新环保风暴 由看我环境保护政策执行力度较其与党政府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及社各界环保意识提高密切相关我应该看现行政策执行程遇些困难何认识些问题并政策做相应调整环境保护政策作用发挥关键 首先些政策能适应社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已经能解决现实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都定社环境发作用政策环境变化政策要随改变我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转变我公共政策客观政策环境所公共政策都要与转变相适应环境保护我始实行环境保护制定量相关律规我环境保护提供客观理依据我环境保护事业起或缺作用随着社经济发展特别我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社经济运行式发转变原环境保护政策已经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需要三同制度原本源解决污染问题重要措施些管制性措施带明显计划经济色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硬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缺乏利益激励加政府企业信息称影响企业采取机主义行着眼于短期效益化尽能减少环境面投资使三同制度逐步失应效力 其些政策未能充体现价值规律要求执行程偏离原目排污收费标准应根据污染物治理费用社损失费用确定至少能低于污染治理本目前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治理设施运转本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污染治理本10%致使许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愿进行治理 政府环境保护角色定位合理弱化其治理主体责任我目前环境保护工作政府仍承担着主要治理者角色据统计70%环境保护投资政府或公共投入些西市场经济家近60%污染物消减控制投资由私部门直接支付单投资主体造我环境治理经费严重足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足影响环境保护政策落实 持续发展战略已际社广泛接受、认同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于1987发表《我共同未》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代需求危及代满足其需求发展社观角度持续发展主张公平配包括发达家与发展家资源公平配代代资源公平配;经济观角度持续发展主张保护球自系统基础经济持续增;自观角度持续发展主张与自谐发展 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资源与态环境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持续发展三面三面相互影响综合体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项系统工程传统发展模式挑战谋求建立新发展模式消费模式意味着家或区经济发展社发展进程要现运行传统模式转变新模式涉及面面各行各业并存着错综复杂关系 持续发展彻底摆脱贫穷、口、资源环境困难唯选择1992世界环发务院组织编制《21世纪议程——21 世纪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口、经济、社、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策行案并已经始具体行表现实施持续发展战略决

一共4条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二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
四是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及环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制度主要有哪些?~

  我国有哪些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为了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目标,贯彻执行上述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原则,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各国的经验,规定了各种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下述具有全局意义的基本制度。

  (1)环境标准制度

  环境标准制度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因为要保护和管理环境就必须对环境质量、污染物的排放以及监测方法等作出统一的规定,环境标准就是为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身健康,对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作出的量值规定。环境标准制度则是关于环境标准的分类、分级、制定和实施的规定。

  根据1999年的《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等五类。地方环境标准只有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地方标准在其颁布的地区执行。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

  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护自然环境、人体健康和社会财富,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作出的限制性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是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危害环境的其他因素作出的限制性规定。

  在资源管理方面也有各种标准,如草原载畜量标准、渔业方面的可捕捞标准、各种用水节水标准等。

  (2)环境监测和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是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等方法,对环境中污染物的性质、数量、影响范围及其后果等,进行调查和测定的活动。它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各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环境监测实行日报、月报、年报和定期编报环境质量报告的制度。国家和省级环保部门每年6月都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此外,在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方面也实行监测制度,如水资源监测,水土保持监测,湿地水禽监测,草原生产、生态监测等。

  (3)环境资源规划制度

  环境资源规划,是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和手段所作的总体安排。环境资源规划制度是关于这种规划的编制、内容、执行等事项的法律规定。制定环境资源规划,将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并严格执行,是实现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管理措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还发布了《环境保护计划管理办法》。各项自然资源法律也对规划及其编制、审批和实施等作了规定。如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法规定国家制定水资源战略规划,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等等。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是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保护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责任者是地方各级政府的首长、各有关部门领导和企业的法人代表。上级政府确定环境保护目标,通过与下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签订责任书,层层分解环境保护责任,明确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将环境保护任务落到实处。其法律依据是环境保护法关于地方各级政府对其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和产生污染的单位应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的规定。近年来在进一步强化这项制区,强调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加强考核和奖罚,并把环境质量的好坏作为政绩考核和干部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

  另外,我国还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考核的对象是城市政府,按照具体的指标,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状况进行考核,以加强城市环境管理,改善环境质量。

  (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这是一项为规划和建设提供决策依据,防止产生不良环境影响的预防性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初由《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我国197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引进了这项制度,后来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都规定了这项制度,2002年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发展了这项制度。根据该法规定,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二是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对法律规定的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和关于工业依业、畜牧业、林业艄源、水利、交通、城建、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专项规划,分别按照法定的要求和程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并按规定程序审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对有关事项作了具体规定。

  (6)“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这是我国独创的,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衔接的,预防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重要制度。该制度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这项制度的有关事项作了具体规定。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规定,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6)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由排污者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其污染物的排放和防治情况,并接受监督管理的各种规则。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佣F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对申报登记的对象、内容、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实行这一制度,是为了主管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有关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管理。

  (7)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是指关于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其他权益的法律规定。明确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及其他权益,不仅是国家经济制度所必需,也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根本保障。资源产权关系不清,往往引起纠纷,造成资源利用不当、浪费和破坏。

  我国宪法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各项自然资源法根据宪法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伊力规定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归纳起来是,大部分自然资源为国家所有,小部分为集体所有。

  自然资源的使用权,是依法对自然资源占有、开发、利用的权利。各项自然资源法和民法都有规定,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取得对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同时应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取得使用权的方式有:授予或确定取得、开发利用取得、承包取得、转让取得。

  由于自然资源繁多利用途广泛,除了上述使用权外,自然资源法还为人们提供许多其他权益,如林木采伐权、渔业捕捞权、狩猎权、取水权、探矿权等,被称做自然资源专项权益。

  法律保护合法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和专项权益,并规定了相应的权益争议处理制度。

  (9)环境资源领域的许可制度

  环境资源领域的许可制度,是指从事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活动,必须事先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整套管理办法。实行这一制度,是为了控制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对环境资源的不良影响。它是世界各国通用的有效制度。在我国,有关环境资源的许可制度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许可制度,如森林法规定的林木采伐许可制度,水法规定的取水许可制度和河道采砂许可制度,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的狩猎、驯养繁殖、特许猎捕许可制度等;二是有关防治环境污染的许可制度,如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海洋倾废许可制度,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的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许可制度等。

  关于对企事业单位排污实行许可制度.虽然有些法规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作过规定,并在有关地区进行试行,但法律至今没有作出通行的规定。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划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对该区域的企事业单位核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根据这一规定,国家环保总局已在有关地区加紧试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可以期望,在修订环境保护法时将会对该制度作出进一步规定,并普遍实行。

  (10)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交纳一定的费用。这是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体现,是自然资源本身价值的要求。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其重要性、稀缺程度和资源勘探过程中付出的社会劳动确定的。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迅速发展,资源日益短缺,资源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可以促进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而充分的利用。

  我国自然资源法律大都明确规定了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如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水法规定对水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等等。资源有偿使用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征收资源税,如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开采矿产资源征收的资源税等;

  第二、收取资源使用费和补偿费,如矿产资源补偿费、水资源费、海域使用金、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

  排污收费制度,亦称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国家向排污者依法征收一定费用的一整套办法。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是对公共环境的一种利用,而且往往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当缴纳一定的费用于以补偿。这是“污染者负担”原则的具体体现。征收排污费可以促进排污者加强环境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防治污染,并为环境保护筹集部分资金。

  我国197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了排污收费制度,1982年国务院颁布《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从此正式开始征收超标准排污费。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除重申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外,还规定只要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就应当缴纳排污费。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超标准排放污染物就是违法,排放污染物就应当缴纳排污费。根据这些法律规定,国务院于2003年1月公布《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确立了新的排污收费制度。其突出之点是依照新的收费标准,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收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标准的,另外加倍收费;产生环境噪声超过标准的,按照排放噪声的超标声级收费;排污费纳人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

  另外,近年来国家正在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在城市范围内排放污水、产生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均应缴纳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这也是“污染者负担”原则的体现。

  (11)资源利用水的禁限和补救制度

  资源利用中的禁限和补救制度,是指法律法规对利用资源的行为方式、对象、时间、范围、工具等所作的禁止和限制性规定及对造成的难以避免的损害或破坏予以补救的规定。这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的重要措施,是各项自然资源法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法律规定:非农业建设,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由占用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因控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负责复垦。其他资源法也都从各自的需要和特点出发规定了相应的禁限和补救制度。

  (12)环填资源领域的法律责任制度

  环境资源领域的法律责任,是指违反环境资源法或污染危害环境而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它是由环境资源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规范构成的综合性制度。依照这项制度,违反环境资源法的行政违法行为应承担行政责任,污染和破坏环境资源的侵权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其具体规定,特别是关于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规定,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琴腾澜#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做法体现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 ) - 作业帮
(15016351926):[选项] A.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B.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C.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D. 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琴腾澜# 新环保法的法律基本原则是什么?
(15016351926):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环保法所遵循、确认和体现并贯穿于整个环保法之中,具有普...

#琴腾澜#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环保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B、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C、依靠 -
(15016351926):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三)开发者保护、利用者补偿、破坏者恢复、污染者治理的原则 (四)奖励综合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的原则 (五)公众参与原则 (六)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 从你给的题面无法做具体的正错判断.

#琴腾澜# 环境保护实施基本原则 -
(15016351926):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这一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坚持这一原则,就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把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统筹安...

#琴腾澜# 我国环境立法原则与环境法基本原则 -
(15016351926): 我国环境立法原则:第一,它的内容必须在环境立法中有所体现,是对国家环境保护基本方针、政策的描述,并且贯穿于整个环境立法之中.第二,它的交力必须全面贯彻于环境法律规范的始终,并且可以弥补环境立法之局限性. 环境法基本原则: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公民参与环境政策原则.

#琴腾澜# 环境保护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
(15016351926):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工作原则: 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的利用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恢复生态,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