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的文言文翻译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16

1. 文言文中的“虽”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虽”有即使和虽然的意思。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

例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译文: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狂风,也不认为那是快的了。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

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译文: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

虽[ suī ]

基本解释

1.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 :虽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 纵然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虽,似蜥蜴而大。从虫,唯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虽,像蜥蜴但比蜥蜴大的动物。字形采用“虫”作边旁,采用“唯”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虽然[suī rán]

解释:连词。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这次试验虽然没有成功,可是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

2、虽则[suī zé]

解释:连词。虽然:我们虽则多费了几天工夫,但是学了不少东西。

3、虽是[suī shì]

解释:虽然。《水浒传》第三二回:“虽是你们的好情分,只是我心去意难留。”

4、虽说[suī shuō]

解释:犹虽然。那些同桌吃饭的人,虽说是同事,但却没有过深的交情。

5、虽马[suī mǎ]

解释:兽名。神话中的独角马。

2. 古文中的虽是什么意思

◎ 虽

虽 suī

<;连>

(1) (形声。从虫,唯声。古读 ( huī)。本义:虫,似蜥蜴而大)

秦兵旦暮渡 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燕策》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虽故(虽然);他虽身负重伤,但坚决不下火线

(3) 即使…也;纵使 [even if]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4) 仅,只 [only]

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

(5) 原本,本 [originally]

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我与那陈州百姓每分忧。——《陈州粜米》

3. 古文中的虽是什么意思

◎ 虽

虽 suī

(1) (形声。从虫,唯声。古读 ( huī)。本义:虫,似蜥蜴而大)

秦兵旦暮渡 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燕策》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虽故(虽然);他虽身负重伤,但坚决不下火线

(3) 即使…也;纵使 [even if]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4) 仅,只 [only]

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

(5) 原本,本 [originally]

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我与那陈州百姓每分忧。——《陈州粜米》

4. 初中古文中“虽”的解释

(形声。从虫,唯声。古读。本义:虫,似蜥蜴而大)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燕策》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虽故(虽然);他虽身负重伤,但坚决不下火线

即使…也;纵使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仅,只

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

原本,本

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

虽(虽)suī

⒈连词。即使,纵然:~然。麻雀~小,肝胆俱全。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犹生。会议~短,但可解决问题。

⒉只,仅有:~有。

虽wèi 1.兽名。

--------------------------------------------------------

通“虽”

六书中的形声字,有一些字左边是部首,代表义符,而右边代表声符。例如江河二字,左边水为部首,是义符,右边为声符。宋人王圣美称之为右文,即依字的形体右边相似或基本相似,又是同音,可以假借。

虽、唯——《史记·汲黯传》:“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汉书》中将唯作“虽”。《大戴礼记·虞载德》:“君以闻之,唯丘无以更也。”《墨子·尚同下》:“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荀子·大略》:“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战国策·赵策三》:“君唯释虚伪疾,文信犹且知之也。”《史记·范雎传》:“须贾因问曰:‘……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雎曰:‘主人翁习知之,唯雎亦得谒。”’《史记·司马相如传》:“蜀长老多言通西南夷不为用,唯大臣亦以为然。”上例均是古书中以唯作虽之证。因唯虽是右文。(



~


#梁成胜# 古文中的虽可以翻译成即使和虽然求解怎么区分?
(15674664766): -这个,只能通过上下文,我给你举个例子吖~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这个就是即使,翻译时很自然是 即使...也...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这个事虽然,翻译出的格式就是 虽然...但是...慢慢体会,尽量一次翻译出来,不然换来换去,两下子就迷糊了....

#梁成胜# 关于古文中“虽”的用法怎么鉴别什么时候 -
(15674664766): 虽在古文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即使,一个是虽然,要看具体语境. 但大部分古文里的虽都是即使,比如《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口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虽译为即使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如果出现译为虽然(现在常用),老师会强调,但一般是即使

#梁成胜# 在古文中,"虽"有时候翻译成"即使",有时候翻译成"虽然",如何?
(15674664766): 你提到的句子整段如下: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数(树)也. 句子前面说明了“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哪种情况下结果都是如此,所以后面的“虽然,犹有未树也”,只能是一种假设,“虽”就是“即使”的意思了.辨别“虽”的意思到底是“虽然”的意思还是“即使”的意思,要根据上下文来分析判断,离开原文段,是弄不清楚的.

#梁成胜# 送东阳马生序 一句话的译文~“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网上百度百科的翻译是“所以虽然我很愚笨,但最后还能有所收获” ,我的疑问是,“虽”在文言... - 作业帮
(15674664766):[答案] 虽是一词多意,有即使的意思也有虽然的意思,在这里根据文章应用虽然.

#梁成胜# 谁能讲一下文言文中的 虽 什么时候讲虽然什么时候讲即使 -
(15674664766): 这个你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用作虽然的时候,一般表示语意转折. 用作即使讲的时候,表示假设,承认某种事实.

#梁成胜# “虽大位不究”文言文翻译
(15674664766): 虽:纵然.大位:这里指身居高官的位置.不究:不系统的调查或者追查.这里指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自己也不会放在心上.“虽大位不究”可翻译成“纵然做了高官,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自己也不予追查.”

#梁成胜# 古文"对弈"中"一人虽听之"虽怎么讲 -
(15674664766): 虽:虽然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①秋②,通国③之④善⑤弈者也.使⑥弈秋诲⑦二人弈,其⑧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⑨;一人虽听之⑩,一心以为有鸿鹄⑪将至⑫,思⑬援⑭弓缴⑮(zhuó)而射之⑯.虽与之⑰...

#梁成胜# 有哪些文言文“虽然”翻译为即使 -
(15674664766): 虽然在古汉语中好像就是两个字的意思啊:虽:虽然;然:这样 连在一起用的,还得是符合初中阶段的确是不太知道哈.

#梁成胜# 关于古文中“虽”的用法怎么鉴别什么时候用“虽然” -
(15674664766): 关于古文中“虽”的用法怎么鉴别什么时候用“虽然”这要根据句意判断.主要是看它后面接的事情是否有发生过.(1)如果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或是假设,属于"未然",就译为"即使",比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这句中"人有百手,手有百指"显然不是事实,是假定的情况,译为"即使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上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点"(2)如果这件事情已经发生,属于"已然",就译为"虽然".比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这句中,曹操借汉相之名,行皇帝之实,是已经发生了的,因此,这句中的"虽"就译为"虽然".

#梁成胜# 滉虽宰相子文言文翻译? -
(15674664766): 滉虽宰相子文言文翻译?【原文】 滉虽宰相子,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处陋薄,取庇风雨.门当列戟,以父时第门不忍坏,乃不请.堂先无挟庑,弟洄稍增补之,滉见即彻去,曰:“先君容焉,吾等奉之,常恐失坠.若摧圮,缮之则已,安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