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岳阳楼记 》中的借代,比喻,对偶,互文手法!~ 岳阳楼记修辞手法的句子和修辞 急求!!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23
1.借代
庙堂之高;
江湖之远;
锦鳞游泳 ;
2.比喻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对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借代
庙堂之高
江湖之远
2、比喻

岳阳楼记中比喻是哪个句子,借代是哪个句子,对偶是哪个句子~

比喻: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借代:锦鳞游泳
对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肯定对,这个我们老实讲过)

全文修辞手法有如下: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对偶
衔远山,吞长江——拟人,对偶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夸张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反问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拟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对偶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互文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对比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对偶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对偶,借代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比喻,对偶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反问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对比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设问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偶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对比
然则何时而乐耶?——设问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对比,对偶


#荆红疤# “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的修辞是 -
(15154271965): 这句话用了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

#荆红疤#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
(15154271965): 互 文在古文中,把属於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例子(1):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晖」.「朝」和「夕」、「晖...

#荆红疤# 大家好!请问何为"互文"的修辞手法? -
(15154271965):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荆红疤# 对偶和互文的区别 -
(15154271965): 【修辞手法“互文”和“对偶”的区别】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

#荆红疤# 《岳阳楼记》中,2句话的修辞手法? -
(15154271965): 当然有夸张了,“衔”和“吞”足以显示其夸张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四字一顿,是排比,但并非对偶,,但对偶所需前句与后句相关联,所谓“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荆红疤# 什么是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怎么理解? -
(15154271965): 对偶就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字字相对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其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

#荆红疤# 比兴、互文、类比等语文写作手法是什么意思? -
(15154271965): 我收集了一点这方面的知识,但愿能帮上你的忙:一、比兴 1.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

#荆红疤# 比喻,拟人,借代,设问,反问,夸张,双关,对偶,这八种修辞的,手法,概念,作用,还有古诗例子, - 作业帮
(15154271965):[答案] 比喻:小鸟像歌唱家一样. 拟人:小鸟在唱动听的歌曲. 设问:你怎么样? 我很好. 反问:这难道不很凄美吗? 夸张:这栋楼... 对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

#荆红疤# 《登岳阳楼》的具体内容及解析. -
(15154271965): 原文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荆红疤# 岳阳楼记中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的修辞是——
(15154271965): 这句话用了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